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推荐

    在KFC边吃东西边看这本书,突然旁边来了个"头巾大胡子",塞尔柱人?波斯人?突厥人?就当他是奥斯曼人吧。(⊙o⊙)哇,深圳这么热,胡子那么浓,还戴个大头巾。 那当然,胡子蓄了上千年,头巾戴了上千年。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海棠
    推荐

    奥斯曼帝国600年这本书有46万字+,讲的其实就是一个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创业易守业难的漫长故事。奥斯曼人源于西突厥,跟古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后来西迁到小亚细亚半岛,日益壮大,极盛时势力达亚欧非三大洲,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中东西部及北非之大部分领土,西达阿尔及利亚,东抵美索不达米亚及波斯湾,并夺取了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面积达到了550万平方公里,正如书中所言,“他们的文明混杂了亚洲与欧洲、穆斯林与基督徒、土耳其人与土库曼人、游牧民族与定居民族的种种特征”,相信每一位读到这本书的人,不论肤色信仰,都会或多或少会有一种似曾相似的亲切感吧。 奥斯曼帝国一共有过36位苏丹,最为有名的是土耳其之父奥斯曼,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立法者苏莱曼大帝。读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穆罕默德,读完这本书却对苏莱曼大帝印象最为深刻,一方面是因为他是奥斯曼帝国最伟大的苏丹,是“完美数字的完美之人”,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皇后罗克塞拉娜的爱情。 罗克塞拉娜有着愉悦的笑容和欢快的性情,是“爱笑的人”,正所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苏莱曼之所以处决了他的两位最能干的儿子(穆斯塔法和巴耶济德),让罗克塞拉娜最喜爱的长子能力格外低下的塞利姆接替了他的大位,从此改变了帝国的走向,这都与他爱罗克塞拉娜不无关系。罗克塞拉娜是苏莱曼身边最具影响力的人,爱情让苏莱曼的情绪战胜了他的判断力、智慧和身为政治家的理智。罗克塞拉娜死后苏莱曼伤痛不已,个性变得越发沉默寡言、忧郁惆怅,成功和喝彩也不再能打动他。正是“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这真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 也许正因为这样,几十年后的大维齐尔科普鲁律·穆罕默德临终前留给穆罕默德四世的四条行事原则之一就是“永远不要听信女人的建议”。但其实,这跟女人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换了是女皇帝,恐怕建议就要变成“永远不要听信男人的建议”了吧。话说写到这儿的时候,正在看天龙八部,叶二娘在少林寺方丈圆寂后伤心至极自杀身忙,虚竹在一天之间从孤儿变成父母健在又变成了孤儿,忍不住跟着潸然泪下。作为一个普通人,有一份还算不赖的工作,有一份可以相守的爱情,相比帝王们英雄们有这么多的不得不舍弃,还真是幸福啊。 写了这半天,关于本书的精要似乎一句都没提,悄悄说一句,要看精要,请自行去看书中的后记,概要很全面哦:) 以下是书中关于几位伟人的描述,想记住他们特此摘要: ��土耳其之父奥斯曼: 是一位睿智而具有耐心的统治者。他的部众之所以满怀敬意地效忠于他,是因为他的沉着冷静和不可抗拒的魅力。奥斯曼的身上有一种天然高人一等的权威感。他从未试图通过控制别人来树立这种权威感。不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政务上,哪怕是那些能力不亚于他甚至超过他的人,都会对他满怀敬意。 奥斯曼是一个“能够驾驭恃才傲物者的伟人”。较之权力和财富,奥斯曼更珍视公正。 奥斯曼和他的继任者们都凭借不可分割、独一无二的君权统治国家。因此,早期的奥斯曼国家就免于像其他的塞尔柱小公国那样出现内部的纷争。 奥斯曼人从希腊人身上学到了行政和其他方面的技巧,从垂死的拜占庭帝国最后的亚洲飞地上学习他们的统治方法。奥斯曼人身边的希腊人要多过土耳其人。尽管周边村庄和城堡的主人都是基督徒,但奥斯曼总是能够友善地对待他们。在他最亲密的伙伴中,就包括两个希腊家族。 奥斯曼死后被安葬在布尔萨,他的几位继任者死后也被安葬在布尔萨,这座城市因而成了伊斯兰教的一处圣地。他的陵墓上镌刻着一句著名的祈祷词。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每一位奥斯曼的继承者的即位仪式,都会给新皇配上奥斯曼之剑,并咏诵这句祈祷词:“愿他媲美奥斯曼!” ■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 他的出生被认为是一件不祥的事情,当时正在闹瘟疫。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的母亲都来自地位显赫的家族,而穆罕默德的母亲只是一名女奴。小时候的他缺乏教育,不爱学习,对宗教教育反应冷淡。被老师打了一顿后才开始学《古兰经》以及其他知识,终于成了学识渊博的人。他个子不高,但强壮而英俊;举止庄严,恭敬有礼,却又沉默寡言。他长了个鹰钩鼻子,目光极具穿透力,个性冷淡而内敛。在他身边,人们会感到不大自然,但他的机警睿智、不屈不挠和强烈的使命感也为他赢得了人们的尊敬。正是他的这些特质,促使他甘愿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绝对的权力。在他统治的初期,他故意表现出爱好和平的姿态,以达到他的长远目标。“他的嘴上说着和平,”吉本写道,“心里想的却是战争。” 穆罕默德对于军事科学的新进步总是很感兴趣,一心想为他的军队装备最先进的武器。他也很喜欢钻研现代城堡和攻城器械的建造技术,还会把外国的武器专家召到宫殿里为他答疑解惑。 在午夜时分,他会在两个随从的陪伴下,伪装成一名普通士兵穿行在阿德里安堡的大街小巷,探听军队士气和民情。如果有人认出他,并且向他敬礼,视人命如草芥的穆罕默德就会立刻将他刺死。 穆罕默德对金币不屑一顾,“我要的东西只有一件:给我君士坦丁堡”。 ◆苏莱曼一世(1520—1566在位): 在西方世界,苏莱曼将成为基督教世界权力制衡中的重要一环;在东方的伊斯兰世界,他将获得巨大的荣耀。在穆斯林的眼中,“十”是个得到祝福的数字:人有十根手指、十根脚趾和十种感官,《古兰经》分为十个部分,《五书》(Pentateuch)中有十诫,先知穆罕默德有十个门徒,伊斯兰教的天堂里有十重天,由十位天使守护其中。而苏莱曼正好是奥斯曼帝国的第十位苏丹,他的统治又开始于伊斯兰教历中第十个世纪的开端。东方世界传统上认为,每个世纪之初时都会崛起一位伟人,而苏莱曼就是这样一位伟人,他是“完美数字的完美之人”,是天堂来的天使。 他个子很高,瘦而结实,表情柔和。他的脖子有点太长,脸有点太瘦,还长了个鹰钩鼻子。他的唇上留着一点胡子,下巴上也有一撮小胡子。不过,他的相貌还是让人感到愉快,尽管肤色略有些苍白。据说他是一位睿智的君主,热爱学习。 苏莱曼曾在伊斯坦布尔的宫廷学校接受教育,青年时期大部分时间都在接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宫廷的日常事务。他先后担任过三个行省的总督,因此对行政事务也很在行。就这样,他成长为一个既有开阔眼界又有实务才能的治国之才。他不仅是一名实干家,并且还十分优雅而有文化气息,无愧于他所处的文艺复兴时代。另外,他还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这塑造了他善良而包容的性格, ■最后的君士坦丁皇帝: 皇帝意识到败局已定。“城市已经失陷,我却仍然活着。”说完,皇帝从马上下来,扯下了自己的徽章,一头冲向了奥斯曼近卫军,与他们展开肉搏战。此后,再也没有人看到过拜占庭皇帝,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君士坦丁清醒地意识到已经没有希望,”吉本写道,“于是他抛却了一切幻想;在一片混乱中,他不知丧身于何人之手,躯体则被埋没在尸山之下。” ��奥斯曼人: 奥斯曼的追随者并不单纯将自己视作土耳其人——土耳其人是对土耳其斯坦的居民的统称——而是将自己视作奥斯曼人。然而,在这一时期,奥斯曼人与同为土耳其人的邻居之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在塞尔柱帝国和蒙古在当地的保护国覆亡之后,奥斯曼人的国家只是继承帝国版图的十个公国中的一个,而且是比较小的一个。奥斯曼人的帝国伟业要归功于地理位置上的一个巧合:他们的领地位于小亚细亚半岛的西北角,这个位置颇具战略意义。当拜占庭帝国日渐衰弱的时候,他们的领地恰好与拜占庭帝国的亚洲领土接壤。此外,从奥斯曼人的领地出发,还可以很容易地抵达大海,并借由海路到达欧洲的巴尔干地区。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lanqing
    推荐

    尽管对奥斯曼的了解仅限于《一千零一夜》和各种哈里发故事,但还是硬啃下来了,却是感慨,历史真是惊人的相似。 作为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多民族融合国家,且其历史年代与明清史时间相吻合,游牧民族起家到转为极权统治,阅读间恍然觉得几乎是明清史翻版。 年代已久有些细节不易考证,而作者应该是希望尽量翔实,因此牺牲了一点趣味(尤其相比《明朝那些事儿》),但这段兴衰史本身也实在够精彩。作者始终坚持客观,对人物及事件的评价全面理性(那句“热烈的残暴”真是印象深刻),令人肃然起敬。 只是又入了新坑,阅读间产生的思考需要更多的阅读去追溯,人生苦短,值得多思。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小井官
    推荐

    本书是一本以时间顺序叙事的历史书,更像是一项简洁的研究。要把600多年的历史浓缩到一本书里已经非常不容易,而且这种兼顾各方利益的叙事方式,凸显了欧洲历史上的很多侧影。总的来说还是值得一看! 整本书读完以后仿佛并不能完全解决读之前脑海里的诸多问题,但它至少激发了我对奥斯曼帝国历史的兴趣。 这个在拜占庭边缘的穆斯林国家如何成为一个长期存在的帝国?奥斯曼帝国真的对异教徒足够开明和包容吗?近代的奥斯曼帝国和大清帝国是全球最强盛的两个帝国,为什么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欧洲却领先一步?为什么东方文明的现代化之路如此艰难?现代化的土耳其文明是伊斯兰文明还是西方文明呢? 在本书里,这些问题虽然无法直接得到答案,但或多或少能提供一些有力支撑。 本书谈到宗教包容的问题,但似乎忽略了很多不争的事实。 奥斯曼帝国拥有圣城耶路撒冷,允许不同群体的无国界流动,包容各个宗教的信徒,甚至犹太人在帝国境内也享有自由。但反过来想,对于这种信仰上的“开明与包容”,是不是因为奥斯曼帝国并没有足够的宗教道义感召力呢?又或者奥斯曼人在不同团体中汲取的力量比信仰同化更能帮助帝国长盛不衰? 事实却大相径庭,为了避免缴纳人头税,甚至是为了娶四个老婆,皈依伊斯兰教的基督徒很多。奥斯曼帝国为了彰显穆斯林身份的高贵,拒绝基督徒全家改信,只挑选基督徒家中的一个男丁,剩下的小孩则当个地位低下的基督徒农民。奥斯曼人如此对付基督教文明,一边灭教灭种,一边标榜“信仰宽容”。 奥斯曼帝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是土耳其民族主义战胜了伊斯兰宗教主义吗? 时任英国大使在写给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爵士的信中说道:“在统一与进步委员会看来,‘奥斯曼’的含义终将演变为‘土耳其’,而他们现行的‘奥斯曼化’政策,实际上就是要将非土耳其人的族群改造成土耳其人。”奥斯曼化实际上变成了土耳其化,迫使阿拉伯人、阿尔巴尼亚人和其他非土耳其族裔的穆斯林学习土耳其语。在这个奥斯曼帝国日渐衰败、泛伊斯兰主义也日趋衰落的时代,崛起了一种与欧洲的民族主义情绪相类似的新情绪——既激进又植根民粹的土耳其民族主义。土耳其民族主义逐渐在政治和文化运动中体现为泛突厥主义。 奥斯曼帝国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19世纪以来,特别是经历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奥斯曼帝国逐渐分裂成土耳其、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希腊、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约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联酋、卡塔尔、巴林、阿曼、也门、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国家。 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诞生,标志着奥斯曼帝国的彻底瓦解。奥斯曼帝国曾经那么的强大,但它在近代的衰亡与退场,留下了一个没能实现的国际秩序,一个宗教意识形态与民族认同相抗衡又接合的中东。 奥斯曼帝国瓦解以后,土耳其又发展成一种什么样的文明呢? 土耳其民族主义理念从某种意义上拯救和延续了奥斯曼帝国。团结了各个种族、操着不同语言和拥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口的奥斯曼主义,让帝国绵延存续了五个世纪,但它现在已经过时,并且在除了亚洲边远地区之外的地方走入了穷途末路。欧洲式的民族主义理念已经取而代之。在阿卜杜勒·哈米德团结亚洲的努力下崛起的泛伊斯兰主义也昙花一现,基本上只是一个未能转化为现实的抽象概念。那么,现在的土耳其是一个伊斯兰文明,还是一个西方文明,抑或两者的结合体?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ɹnʇıƃı
    推荐

    引发流水账通识类历史PTSD,缘分已尽,如非创作需要以后尽量避开。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兰笋山下
    推荐

    一直想了解奥斯曼帝国的变迁史,曾经横跨欧亚非,逐鹿东西方,称霸地中海、中东欧、伊斯兰世界、对抗俄罗斯,帝国历史六百余年,多民族共存,基督安拉包容,在亚洲地区最早学习西方议会制和军事现代化的国家。怎么从鼎盛到衰弱,一犹如一面镜子,照着它,就联想到我们明清两代六七百年的封建灭亡史,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互不相国。不得不说奥斯曼帝国能够前后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六百多年再于他的进取与包容,而大厦之倾不复存在,则是在于他的封闭与退缩。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Song
    推荐

    行走在巴尔干半岛,处处都能看到奥斯曼帝国的影响,无论是清真寺尖尖的宣礼塔,还是教堂里被抹掉面容的圣像。读过的各种欧洲历史和小说情节也开始在书中交汇纠缠,但是从不同国家历史出发描述同一事件的角度和口吻可能完全不同,比如塞尔维亚历史和奥斯曼历史中的科索沃战役就不甚相同,这也是读历史的乐趣。 印象中奥斯曼的衰落是在一战前一百多年,但画出历史的曲线,从霸主到病夫的转折点,早在伟大的立法者苏莱曼一世一次昏庸的弑子行为就已经出现了,到最终衰亡,曾经风头无两的帝国已经沦为了老牌列强制约俄国的一枚棋子。 从帝制到共和,往往都要经历一场透彻且痛苦的民族意识觉醒,在觉醒之后的现代世界民族意识应该如何继承才不至于萎缩或畸形,是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应该严肃思考的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_ Adile _
    推荐

    看完土耳其电视剧muhteşem yüzyıl (壮丽世纪,主要讲述苏莱曼一世统治时期) 、kösem (主要讲述艾哈迈德一世)对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很感兴趣,但是脑海中关于土耳其的历史是碎片化的,难以建起框架,很难领悟电视剧背后的深层含义。因此,决定翻开这本书读一读,原来奥斯曼帝国版图是那么大,当年纵横欧洲600年,早期打威尼斯人,中期打神罗,哈布斯堡,晚期遇到最危险的敌人俄罗斯,也是历史上的超级帝国。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风痕
    推荐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味道很正统的史书,从君王和权臣来解读帝国兴衰。     让我唏嘘不已的是一种同病相连的感觉,一个欧洲病夫,一个东亚病夫。哎。。因而也不自觉地对比两者——奥斯曼土耳其、清朝,何其相似!     同是起源游牧民族,同是征服了一个顶级农业文明,同是有一个辉煌的前期。也同样没有赶上大航海时代,错过了工业革命。后期部分统治者们也决心变革,奈何既得利益的传统势力过于顽固,帝国已病入膏肓,最终都已失败告终。何其相似!     现在离两个帝国覆灭刚好差不多一个世纪,帝国继承者们的境遇却截然不同(一个四分五裂,一个重新崛起),那两个帝国有哪些不同点导致这样区别呢?以下仅供参考:      1. 时间跨度上奥斯曼比清朝更久,但清朝继承的中华文明有更久远的历史,文明本身有一统情节,地理位置、周边国家的情况也容易促成一统的局面。     2. 虽然都是多民族国家,但汉族占绝大多数,结构更稳固。不像奥斯曼晚期各名族要独立。     3. 离西欧崛起的工业国家的距离。清朝周围只有一个崛起的工业国——日本,且日本体量本身就小,还被打得这么惨。如果离列强距离很近的话,被肢解也不是没有可能。     哎呀,每每看这种鸿篇史书都有种,天地不仁万物刍狗的感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宁为太平犬,莫做乱世人。     。。。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野行
    推荐

    奥斯曼帝国史,于我而言绝对是个空白,原因有二:其一,奥斯曼文明对欧洲有着强烈的影响,但对中国文明极少有交集,不似欧洲文明对中国施加了巨大影响;其二,奥斯曼帝国带有极其强烈的伊斯兰教宗教色彩,令我有一种压抑的感觉,因此兴趣聊聊。但在接触欧洲史的过程中,免不了不时地会涉及到奥斯曼帝国,毕竟奥斯曼帝国是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存在了600多年的大帝国,与波斯帝国、罗马帝国相提并论,因此了解其历史成为必要。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未闻花名
    推荐

    还是有时代局限性的,站在西方的立场上,将列强的一些侵略行为过于美化了,说成是"正义"。奥斯曼帝国的国祚从时间线上来说,历经中国的元明清及北洋军阀时代,算得上比较坚挺的王朝了。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灵视
    推荐

    四星,前两章看的热血沸腾:奥斯曼初代的筚路蓝缕;奥尔汗穆拉德的父析子荷;巴耶济德的屈辱;大空位的危机;君士坦丁堡、马穆鲁克的征服;买买提、苏莱曼……灿若星海的贤君们,让这段历史流光溢彩;宗教气息与王朝末路,又为战争披上一层浪漫气息 但后两章,以大英殖民者视角看坦志麦特改革,无限美化大英,让人看的很不舒服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Rachel Nupedia
    推荐

    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关于奥斯曼帝国历史的书籍。非常好的体验!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源于塞尔柱人的帝国,曾经在1453年占领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堡,而改名伊斯坦布尔,震惊了基督教世界。 如此威名赫赫的帝国,可谓自罗马帝国以来统治横跨三大洲的最大版图的帝国。它依靠源自基督徒家庭的奴隶们,他们组成了英勇善战的近卫军……还有穆斯林的西帕西骑兵……让帝国在包容三大主要宗教的前提下,持续繁荣。 然而,在250年左右苏莱曼大帝时代,这一既有的模式走到了巅峰,随着苏莱曼大帝的去世而走入了衰落的阶段。 近卫军和西帕西骑兵也逐渐变质,奥斯曼苏丹的子孙们也失去了他们祖先的那种神勇。他们先是欧洲病夫,再是亚洲病夫……先从军事强国蜕变成外交制衡力量,在西方自1491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的崛起中不断衰落,经济不景,政治体制腐败,军队开始了屡战屡败,国家发展进入负反馈。 国家衰弱,连那些被统治者也会反过来蚕食帝国的疆域,先后希腊,保加利亚,后有马其顿这类巴尔干地区少数族群聚集地。然后则是埃及和波斯的各种起义和反抗。 终于在1918年。一战结束后分崩离析,能够延伸其民族传统的就剩下了凯尔末领导的土耳其共和国。 今天,中东和巴尔干地区,包括曾经隶属苏联的那些众多的小共和国,依然还未进入持续平稳的发展状态,令人唏嘘不已。 可以说,曾经强大,表明了统治模式与其时的社会状态相匹配。而衰落,则寓示统治模式已经落后于时代需求,不能胜任领导职能。因此,无论是否愿意,不适应的一定会被淘汰,这就是历史的规律!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浅浅落落
    推荐

    每天下班就如饥似渴地读这本奥斯曼帝国历史,跟随者奥斯曼人一起从奴隶出身到建立起自己的国家以至成长为一个横跨欧亚非融和基督教与穆斯林等诸多不同宗教的强大帝国,随着苏莱曼一世的去世帝国逐渐走向衰亡,最后穆斯塔法•凯末尔力缆狂澜建立起了如今的土耳其共和国,是奥斯曼帝国没有在寿终正寝的时候被列强彻底瓜分。 整个阅读酣畅漓淋很是过瘾,一场不错的史学盛宴,比之前读的一本《耶路撒冷三千年》好得多。读史可以使人明智,知兴亡明更替。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ALEX教授
    推荐

    看过这本书,第一感觉,酣畅淋漓。用一位书友的话说,想了解世界历史,就要了解奥斯曼这600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今日之世界,多与奥斯曼有关。这本书好哪里?1逻辑清晰,2写作通俗幽默。逻辑清晰到让我迫不及待想要研究一下它的作者。这本书竟是写于1977年! [英] 帕特里克·贝尔福Patrick balfour 帕特里克·贝尔福,(1904—1976)第三任金洛斯男爵,苏格兰历史学家、作家、记者。 1925年,贝尔福从牛津大学历史系毕业,随后开始了记者和专栏作者生涯。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贝尔福作为贵族子弟,加入了英国皇家空军,在情报部门工作。1944年到1947年,贝尔福赴英国驻开罗使馆任职,总管宣传部门,从此开启了他与中东、土耳其的不解之缘。 1947年之后,贝尔福回到自由职业。终其一生,贝尔福不是在伦敦居住,便是在中东游历,成为中东事务和历史的专家。1952年,贝尔福受英国政府委托,写作了一部经典而极富争议的土耳其国父传记,即《阿塔图尔克:一个国家的重生》。此后他还创作了一系列历史作品,包括《希腊肖像》(1956)、《埃及肖像》(1966)、《两海之间:苏伊士运河的建造》(1968)、《摩洛哥》(1971)、《圣索菲亚大教堂:一部君士坦丁堡的历史》(1972)等。《奥斯曼帝国六百年》(1977)是他写作生涯最后一本书,雕琢多年,但他生前却没能看到这本人生集成之作的出版。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