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简洁的语言写明白了靖康之耻前后的这一小段历史。读时颇感慨,有不忍卒读之感,一个如此强盛的文明在生死存亡关头竟如此脆弱、昏聩,最终导致如此被羞辱,而事后仍不知反思,实在令人心痛。决策一定要有原则,执行一定要有足够的韧性。但关键之关键,一定要有强健的文化和稳固的制度,足以保持强大。
“汴京”的前世: 从北周时期的八个重要仓库之一,到北齐时期的佛文化的发展,再后来无人不知的大运河,到最后五代十国-宋时期成为真正的中心。 汴京的成功缺一不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但最致命的缺点是无险可守。 “围”的是什么 军事的“围”:皇帝-下属-外敌,三点合围,困住了想要一展身手的武官。 内政的“围”:财政的吃紧,主和派与主战派的内耗,皇帝自身的能力,围住了皇帝自己。 外交的“围”:辽、金的虎视眈眈,自身的优柔寡断,围住了国家的命运。 三个支点形成的“围”很稳固,使汴京不可能再有往日的辉煌。
读过财政密码和哲学密码,像是透过天文望远镜去观察整个星空的动态演化过程。而这本《汴京之围》却聚焦于靖康之耻前后几年北宋的外交、战争和人,像是拿着一个放大镜或者说显微镜,去观察一个伤口的内部组织变异情况。 我认为帝国密码系列已经证明了郭建龙是有宏观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的。而《汴京之围》则是他在微观刻画历史截面细节的一个尝试,总体而言应该还算成功。从阅读体验来看,刚开始只觉得是各种史料的堆砌,缺乏深刻的分析,所以觉得有一些枯燥。 但随着阅读的进行,当作者的笔触聚焦于汴京保卫战时,战争场面精彩纷呈,也让我产生了很强的代入感,感情也开始被调动起来。随后败局已定,偃旗息鼓,失败者的惨状一一呈现在眼前,不禁感慨万分。 但煽动读者的情绪是郭建龙所极力避免的,而我之所以产生情绪的波动,实在只能怪我自己痴迷于对历史的假设。明明知道了结果,却还是会为偶然出现的一丝希望而振奋不已,最终又化为失望。 正如作者所说,虽然神宗的改革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果,而且为政治风气的败坏开了先河,经济也受到了打击,但经过后面保守派的修修补补,经济又很快恢复了活力,徽宗即位时,北宋还是盛世模样,总体上仍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 然而仅仅三年之后,靖康之耻便宣告了盛世的彻底破产,直接把北宋踢进了历史的故纸堆里,个中缘由不能不引人深思。如果做一个尝试性的类比,我会觉得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情况比较像仁宗朝。一方面经过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出现了盛世的迹象,但同时,发现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深层次的结构性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深化改革成为朝野共识。 不同的是,范仲淹所主持的庆历新政,应该说是当时改革方案中最稳健的一个,但是阶层已经固化,改革没能趟过深水区,淹死了。到了神宗朝,改革开始走向极端,王安石的变法最终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种子。但这样说王安石其实是不公平的,那时北宋的经济发展太超前了,所面临的财政等问题也超出了当时的人们的能力范围,改革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北宋的体制所衍生出来的三冗问题,就像是癌细胞,如果不狠心切除,最终会彻底拖垮整个国家。然而要切除癌细胞,相当于再造一个全新的政体,谁又有这个决心和能力呢?徽宗只不过加速了癌细胞扩散的过程而已。 所感慨者,远不止于此。但正所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大概这就是以古鉴今的意义吧。
一本好书,强烈推荐,只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总是会想起那本著名的《金瓯缺》,郁闷至极,几欲哽咽。
汴京之围看过了,没有多大收获。这本书基本错误不少,作者分析论述不够乐观,主观性太强,不值得一读。极力不推荐。
盛世与危机只差一步之遥,所有的盛世只是表面的浮夸,危机早已潜伏,身为君王,有没有居安思危?有没有未雨稠缪?
前后花了15个小时,历经两周多的时间,读完了郭建龙先生的又一部著作。郭建龙先生的作品最早是罗振宇在推荐,后来万维钢也力推,于是翻开了郭先生的《漂浮的次大陆》一书,被印度历史所吸引。继而读了郭先生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然后就翻开了这部《汴京之围》。 每一部书,都让我欲罢不能,被古迹,历史,人性所吸引。历史,政治,经济,地理,人心等因素,其实是相互贯通的。如果是几年前阅读这类书籍,我必定没有太多的想法。但由于近几年一直在得到系中浸淫,系统学习了历史,政治,经济,商业等等课程,于是再来阅读历史,看到的就不再是一个一个的历史故事了,而是在历史中的人,事,物。 本书描写北宋如何在短短三年时间中由盛至灭的全过程,展示了历史中纷繁复杂的人性,以及所处时代人们的抉择。一个庞大的帝国,从盛世到灭亡,仅仅三年,虽然这是中国历史中少有的一段复杂历史,但是却给了后人无数的教训。 处于今天的和平年代,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也很难遭遇国家级别的战争,对我们有影响最大的,大概会是商业世界的兴衰。今天我们处在 前后花了15个小时,历经两周多的时间,读完了郭建龙先生的又一部著作。郭先生的作品最早是罗振宇推荐,后来万维钢也力推,于是翻开了郭先生的《漂浮的次大陆》一书,被印度历史所吸引。继而读了郭先生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再次被折服。然后就翻开了这部《汴京之围》。 郭先生的这三部书,都让我欲罢不能,被书中描述的古迹,历史,人性所吸引。历史,政治,经济,地理,人心等因素,相互纠缠。如果是几年前阅读这类书籍,我必定没有太多的认知,但由于近几年一直在得到系中浸淫,系统学习了历史,政治,经济,商业等等课程,于是再来阅读历史,看到的就不再是一个一个的历史故事了,而是看到了历史中的人,事,物。 本书描写了北宋如何在短短三年时间中由盛至灭的全过程,展示了历史中纷繁复杂的人性,以及所处时代人们的抉择。一个庞大的帝国,从盛世到灭亡,仅仅三年,虽然这是中国历史中极端的一段历史,但却留给了后人无数的启示。 处于今天的和平年代,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也很难遭遇国家级别的战争,灭国更是遥不可及。对我们个人生活影响最大的,大概会是商业世界的兴衰。而商业世界的波动,完全有可能让我们短短几天,就从中产沦落成赤贫甚至背负巨额债务。所以,对于当今世界和周遭所发生的一切,我觉得我更应该有一个犀利的眼光去分析和对待。人云亦云极有可能让我陷入圈套。当今世界,资讯大爆炸,噪声无处不在,阴谋论此起彼伏,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难以得到。但兴许,我们能从历史中,找到答案。 北宋末年的这段历史,对于我们个人,借鉴意义犹在眼前。徽钦二帝一手好牌,却给三家放炮,一路败北,直至覆灭。好似今天的我们,生活中失去了危机感,挥霍无度,遇事却又由于看不清形势而犹豫不决,可能一手好牌,最后却输得一塌糊涂。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多少人陷入了危机?而面对2021年,我们又做了什么样的准备?看着近一千年前的历史,我深深反思今天的自己。 我发现,我越来越认同施展老师的那句话:历史学才是真正的未来学。
北宋失败的外交活动,以屈辱历史急于收回燕云十六州,导致盛世三年变靖康,不计后果的外交策略,值得学习
靖康之难,南方宋朝的风云变幻,北方女真部落的融入汉文化交流民族同化
治史当如是 不以主流统治者思维为准绳 凭浩瀚翔实史料说话 才能还任人打扮的史书以一页厘清或者可借鉴而不是偏听偏信于秽史 了不起的考究功夫 了不起的非唯一真理价值观 靖康之耻 一曲亡国哀歌 从前听多了杨家将岳飞传 把灭国之根由都怨怪于潘仁美蔡京高俅童贯秦桧 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启蒙 皇帝老儿也不是省油灯 而汴京之围 撕下尘沙 种种惨象瞠目结舌 金人铁蹄下的生民已经惨绝人寰 谁承想皇帝的首鼠两端贻祸搜刮 自己军队的劫掠焚烧 自己百姓的人吃人甚至犒军敌酋……种种过往 罄竹难书 亡国灭种之祸可悲 而源自自家的自毁江山 才是让人连哭骂都无力无语
怒其不争。可是争了又如何,不过苟延残喘罢了。 深刻体会到靖康耻中“耻”字的含义。
为人君,止于仁, 盘故候,艮岳石, 韦妃寿,靖康耻, 叹一日,千年史。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北宋的悲哀来自统治阶级!
历时12小时56分钟。对北宋的灭亡史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长远来说是北宋叠床架屋式的政治架构将北宋政治送入激烈内斗的模式;将北宋军事送入腐败无力的模式。同时在北宋灭亡人徽佬的努力下,北宋加速冲向了灭亡倒计时。而且我还看到了一个历史上最坑儿子的爹是如何作死的。徽佬并不是毛的艺术家,只是一个像龙应台之流的伪文青和一个称职的政权破坏者耳......另外它永远都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汴京之围》是我完整看完的第一本历史相关。 本意为完善对北宋末年状况的把握,顺带理一理时间线和找素材,但大约看到一半的时候,我意识到目前可以驾驭的主题和本书传递的信息差的太远,就以看闲书的态度对待,几次弃书又几次捡起来,因此从九月上旬看到十二月,整三个月二十一小时。 即便如此,我依然收获了意外之惊喜,即战争中的小民,尤其是城内外平头百姓在这急转而下的三年的罹难与心态转变。这些言论夹在皇帝与官员的故事中,作为背景交代,但涉猎篇幅依然广大。 《水浒》中高俅、蔡京、童贯及他们的后代的结局并没有让我觉得很大的快感,因为我了解到,北宋覆灭有奸臣的原因,但只是一部分。历史没有假设,但似乎有很多个外交或者战争的关键时刻,没有戏剧性的失败。就不会有一环接一环的兵败如山倒,好像结局不会这样悲惨似的。 最主要的是,他们作恶多端,却也成为三代皇帝在民众面前为自己开脱的替罪羊,以及敷衍金军的借口,他们的名字被写入《奸臣传》中,事迹得以被后人广为流传。《水浒》成书于民间,这几位大奸臣被拿来承担书中反派,也与这个有关。这样想来我甚至对他们有点怜悯。 除了内容,作者叙事笔法也很值得学习。以说书人的环环相扣,把百余本文献转化为趣味性与可读性并存的通俗读物,比单纯讲好一段历史更难。我最喜欢尾声《消失的艮岳》,交代书中出现的人物结局,颇有新水第86集消声加背景音乐《英雄之情怀》与楷体字幕,交代幸存人物结局的感觉。结尾的金国已然汉化,逐渐丧失了当初的冲击力。“在面对南宋时,它仍然保持着军事优势,但是,在面对更新兴的马背民族时,它已经无力抵抗。金国虽然衰落,但在遇到那个捅破窗户纸的民族之前,它继续存在了五十年。之后,就像当初辽国遇到的那样,它也走向了被征服的命运。” 恰逢央视《三国》接近尾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兴亡之叹,安可回望,马车驶远,滚滚红尘。 (另,被评论区种草北宋末年外交家张扩的故事改编的小说《金瓯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