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引人入胜的航空航天的科普读物,作者知识特别丰富,把人类的飞行探索和技术的点滴进步有机地融为一体,让人难以释卷!
在知乎上关注了作者好久了,知道他出了本航空航天科普书籍,马上要看!没有失望,很系统很完整地介绍了人类是怎样飞上天空、探索宇宙的!里面一些理工内容还要好好消化呀!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在前几天圣诞节已经发射升空了,今天早上一查发现它已经在展开左边的隔热膜,太感动了!希望人类能快快成为“跨星球物种”呀!
有限的篇幅内把人类航空航天史上的重要节点按时间顺序介绍了一遍。技术细节详略得当,既不会让理工科背景的读者过于无聊,也不会让人文学科的读者不知所谓。由于本职工作的关系,作者明显对当代航空业的熟悉程度超过其他部分,各种八卦内幕信手拈来,这一成为全书最有趣的一节。唯一的缺憾是缺少介绍航天器星际航行轨道的章节:如果作者能写一块介绍一下LEO, GEO, PO、SSO等等不同的轨道,AP和PE等等轨道基本参数、各种轨道上工作的不同种类卫星、发射到不同轨道需要的不同火箭等等,相信不仅会是非常有趣的一章,对于读者理解为何需要如此多种不同的火箭也会更有帮助推荐给对航空航天事业有兴趣的读者。
非常开心的看完了这本书,作为喜爱和关心航空航天事业的每个人都应该会喜欢这本书吧哈哈,另外,我个人觉得航天真的比航空要更艰深,期待未来有更多的,惊人的发展和进步
这是一本知识严谨而有趣,不枯燥又包含人文情怀的航空航天科普书,值得一读!
对于外行人来说这本书是系统性的讲完了人类航天航空的全过程 能让读者比较透彻地了解到整个发展进程 空客和波音之间的竞争 还有二战之后的美俄对外太空探索 人类对于天空的好奇心永不灭 “值此苦旅,以抵群星”
提到航空和航天,首先跳入头脑里的就是我国现在发展真好,宇航员现在都可以在自建的太空站生活一段时间了。再回想下开始知道也就是当年神舟五号杨利伟上天,感觉是国之骄傲。后来学习物理知道有国际空间站在天上,感觉还要继续努力。而专门研究的就是航空航天大学和相关专业研究了,在这些航空航天大学里,闪亮的点就是巨大的火箭和飞机的模型。 虽然我们可能不是这个专业的,具体的理论知识不必了解,对历史发展了解即可。这本书把这些基本知识说清楚了,其中提到最近一百多年人类的航空航天事业发展,这个迅猛的速度有时真的令我很惊讶,尤其是二战后的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其中美苏太空主权竞争就很精彩,我们简单当故事看,其实背后是让我们人类的这方面科技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也因此带来了很多周边科技出现。 其实回想很多方面发展都是在竞争中实现的,包括科学研究、城市发展和个人发展,都是因为看到差距,想要缩小差距后进者就要进步,而前行者为了保持地位同样进步。就在这样的博弈竞中才发展到现在,当然想要后面发展更好,还是要注意差距的度,就需要理性观察思考了。
人类真正飞上天空,也不过一百多年。一百年前,飞机驾驶员还得沿着铁道低空飞行,看火车站站牌以确定自己的位置;而此刻,人类即将再次登月,进而向火星进发。「值此苦旅,以抵群星。」
旅行者号带有的唱片“地球之声”章节中,还包含了一段以莫尔斯电码记录的拉丁语:ad astra per aspera,意为“值此苦旅,以抵群星”。 人们总是在昂首和低头间迷失自己,离开地球表面像是一个华丽而浩大的梦,前半部总是让我想到宫崎骏和他的飞行梦想,总是热血向上,满怀激情。起风了,生活还是要继续,仰望星空罢,还是要在地球上大步向前。 作者作为科普工作者,知乎答主,全书也难免沾染了知乎体的风格。对于硬科普,它太薄太软;对于偏向人文情怀的纪实类文学又更是不像,而且内容文笔远远不够。实在可惜,但也聊甚于无。
跳过那些深奥的工程学内容不谈,这本书把航空和航天的基本内容讲的还算透彻,最近一百多年人类的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之迅猛有时真的令我很惊讶,特别是二战后的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中间有一段跳跃相当大的过程(其实是因为太空竞赛),这么看来,美俄争霸确实客观上让人类科技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