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为对黑洞很好奇所以随便选了这么一本书,开始只想看个大概,没想到它就那么吸引了我,并且让我从头到尾读完。虽然很多高深的物理学,数学(特别是拓扑学)及天文学等学科的理论和实验那么难懂 ,但并没有让人失去信心和兴趣。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科学家们踏着先辈的足迹或发展或矫正着关于黑洞的理论,观测及研究。他们艰难前行,期间,他们之间的相互扶持,帮助,竞争,较量的故事都被同是科学家的作者索恩先生讲述,描写的栩栩如生。 这是一本科普书,也是黑洞研究的历史故事,同时又是同时代各学科顶尖科学家,在共同研究黑洞及四维空间中发生的趣事。读这些科学家的故事,让人深切感受到他们对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热情,投入以及他们的聪敏,博学 ,缜密…… 前几天看到网上有篇文章题目叫:霍金输了……文章提到霍金与别的科学家打赌并签字服输……实际上,Steven霍金在某个引力研究课题的结论输了,但他并没有签字认输,是因为在他们打赌(大科学家们经常打赌)所立的字据中,对实验和理论的限定条件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所以,他没有认输……在这本书中,这类的小故事很多,也很有趣。 我们不能指望读一本科普书就能理解深奥的广义相对论及量子力学的知识,但说实话我是真的努力理解和想象听上去有些可怕,有些神秘又有些神往的宇宙。因而觉悟到人类的渺小,但不屈不挠。
作为科普小说消遣一下吧,真正学习还是从《费曼物理学讲义》《顾莱纳理论物理学》入手比较好
看到一个思想产生的经过,其实要比看它的结果有趣得多。 物理学的历史中,量子力学的诞生,曾经是最令人激动的一幕大戏
作为霍金的基友、诺兰电影的科学顾问及理论提供者,这本书算是通俗易懂了,更像是一部二十世纪宏观物理科学发展史
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疑问,科学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
为了看得顺畅,我花时间补了一些天体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知识。读后感:诺奖得主的作者写得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天马行空,而是足够严谨,一步一脚印。越是高手越不敢乱说。另一个读后感:理论物理学家比实验物理学家的步子快了一大步。毕竟,逻辑能让你从A到B,想象力却能带你去任何地方。后者其实更艰难。难怪诺奖更倾向于实验物理学家,65亿人口中一定会诞生一批聪明脑袋,合力筑成新模型,然而科研中没那么光鲜亮丽的一部分是,日复一日的枯燥实验和创造性的新方法。得到验证之前,理论只能是理论,模型只能是模型。佩服。
很难啃,但是很有趣。 打开了又一扇窗,窥探出一片新天地。如同译者所言,可以是一本有趣的手册。可以反复阅读。
故事性强,每一个物理学家形象描写的栩栩如生。难得的关于相对论,天体物理的科普书籍。
宇宙之大,无边无际,我们的世界也只是沧海一粟。宇宙的神秘浩瀚,真是让人神往。
人类第一张黑洞照片发布后我开始看这本书,写得真的挺棒! 这本书不仅是黑洞的普及,更是基本囊括了现代物理的发展过程,一个个科学家的故事生动且令人敬佩。 爱因斯坦打破牛顿的绝对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奠定自己的理论基础,离现在差不多整整一百年了。在这一百年里,爱因斯坦的理论在成长;在他留下的精神财富里,我们看到了时空的弯曲和一堆完全由这弯曲产生的奇异东西:黑洞、引力波(前几年也发现了!)、奇点、虫洞、时间机器……而围绕着黑洞发现的前后,从白矮星中子星的坍缩、恒星脉动、空间曲率,以及绝对视界、量子泡沫、吸积盘、黑洞蒸发……种种概念简直令人大呼过瘾! 物理学还在大步发展,希望有生之年能对宇宙有更加深入的认知。
多年前买过四本第一推动的书,像回到童年时候看《十万个为什么》的心情。 科学的尽头是什么?想到了"轮回",此处湮灭,他处重生,想到三年前看到僧肇的《注维摩诘所说经》中:"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十方众生供养诸佛之具,菩萨于一毛孔,皆令得见",像极了引力透镜的感觉。 数学真是探寻规律的工具,不可见,不可知之物,可以通过数学一窥真实。 原始的神话故事,可能包含着朴素的理解,盘古开天地也好,混沌也好,莫不如此。
难以想象高中数理化渣渣的我已经啃完第三本相对论方面的科普书。虽然渣,但对宇宙的好奇丝毫不减,凭着好奇心和收集材料的需要,硬是什认认真真地啃了下来。 要用三维空间观念去想象四维空间世界真的很难,简单说来就是,书里每个字你都认识但就是不知道它在说什么,因而看得极慢,很多段落要反复读好几遍去理解和想象,也正因如此,当切实用自己的思考方式理解了某一点的那一刻,那是说不出的快乐和满足。 这本书我推荐,若有兴趣可以挑战下。亮点在于出自真正的科学家而非科普作者,索恩作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身列物理界顶层,认识很多科学界大佬,因此书里的知识绝对严谨靠谱,而人物轶事也基本都是第一手的,科学家们不再是教科书上刻板的介绍,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你能看到很多不怎么出圈但依旧非常杰出的科学家的故事,能看到某个理论是如何萌芽到成熟。 写作上条理清晰(但你能不能看懂是另一回事),用语通俗,态度严谨谦逊,没有为了抖机灵而做什么不入流的比喻,幽默得恰到好处,比某些轻佻的科普作者好很多——从这点也能看出作者实力的区别,手到擒来的幽默是实力,而为了让人理解而做出用力过猛的比喻则是自身水平不足。 友情提醒,因为老外写作风格和国内迥异,一开始会不习惯,看着看着看顺了就觉得好看了,关键是,它真的能激发你对物理的好奇。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描述的可靠性表现在黑洞外、视界上和几乎一切(但不完全)都落向它的中心奇点的黑洞内部。虽然广义相对论的黑洞预言还没有被直接检验过,但广义相对论的其他特征已经在地球上、在太阳系、在由两颗致密奇异的所谓脉冲星构成的双星系中找到了高度精确的验证。
19个小时,终于看完了。我想我应该买本纸质书,看第二遍,第三遍……
我读这本书时,明明许多汉字都认识,可是它们连在一起,我不明白他们的意思,思维跳的太快,智商明显跟不上。大段大段略过那些我不懂的东西,还剩一些可以理解的,对于我而言这就足够了。时间旅行是可行的,而且在经典层面看,不会发生悖论。一个人回到过于,无论做什么样的努力,也无法改变过去或者现在,因为在量子领域中这些时空是被“定义”了的。按我的理解,就是即使我回到过去,也分不清哪个是现在回去的我,哪个是过去的我,尽管有很多种走向结果的路,但最终一定会是在那里。这就像是冰箱门打开之前,你永远不会知道冰箱里的灯是不是亮着。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把宗教与科学一同研究,并从中获取到灵感或者答案的。但我觉得宗教其实就是古人或者另一种文明的科学成果。关于过去现在未来,宇宙中的微观宏观世界,我们现在知道的不过是冰山一角,路还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