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末莉
    推荐

    01正和博弈 02非生即死 03失败造就成功 04不可预知的世界 05万物恒动 06十进制 07相关不是因果 08悖论 09黑天鹅技术

  •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孙晓峰Doug
    推荐

    一部湛庐文化新书的“预告片”合集,书中每个科学概念都很有意思,但受限于短小的篇幅每个概念都语焉不详,无法深入了解,这种蜻蜓点水的合集价值在于新概念索引,不值得花时间通读全书。

  •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夏存。
    推荐

    作为某些素材,以及了解到底有什么想法会被反反复复提到还是不错的。这本里面,不确定性、meme总是被反复提到。

  •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奇闻
    推荐

    确实是信息量大,很多熟悉的知识但是用新的角度来诠释;新的知识更是眼界大开。 判断时距这一条是印象最深刻的知识点,从非常新的角度来解释不同人群的认知差距。

  •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Cosimo
    推荐

    印象最深的两个内容: 1、我们试图用过去奏效的方式来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不是从新问题本身去进行评估和定义,就是定势效应。 2、“2+2=4”,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运算。但是4作为结果,它蕴含的信息远少于“2+2”这个问题,因为从本质上看,“3+1”也可以获得完全一样的结果。运算可以很好地摈除某些信息。你可以通过运算忽略一些细节,获得一个框架性的、抽象的结果。

  •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莫言
    推荐

    想象有一个多层碳芯构成的水质过滤器摆在你的面前,而构成一层层过滤层的元素是诸如「最前沿」「跨学科」(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学、经济学、宇宙学、神经科学……)经过过滤的水被去掉了杂质而变得清洁,喝掉后你的认知水平会得到健康提升,而这个水质过滤器就是我个人对本书的比喻。 毕竟,我们传统认为纸质出版物是需要被捧读的,而且这种既定认识中包含你需要努力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观点,但似乎过载的信息量导致没有人去还原作者所在的时空去看待其阶段有效性在今天是否仍然适用——这些无效的、不再更新的、被后人曲解的、甚至是在今天看来已经是错误的信息,就是需要被过滤掉的杂质。 本书采集并列举了151个概念,用简洁的语言来进行新科学概念的普及,这对于希望如同我一样跨学科学习的读者而言是个福音。 对于一本都是干货的书,好的阅读姿势可以是通过索引找到自己熟悉的人物或者领域,具体看清其核心思想或者进行现实运用的延伸,看看能否解决一两个常见的问题。 具体内容就不展开了,读书乐趣留给各位回味。

  •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微动涟漪
    推荐

    引用译者的一句话“这本书并没有让我聪明,只是让我了解了聪明人是什么样子的。”

  •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欧文.T
    推荐

    1、广告二维码最多的一本书 2、这本书抛砖引玉的作用最大,很多章节中读者的评论很棒。

  •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愿囍
    推荐

    真实不错的一本书,所有的观念都不是完全正确的,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你更接近你心里的目标。

  •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郑同学
    推荐

    “在一个团队中,往往是20%的员工干了80%的工作,而这20%员工里的前20%则做了这个团队的绝大多数工作。” 那么,这前20%的前20%的前20%的智慧大脑,还是能对当代人科人种做以全面代表的。 这一次的问题是:“哪些科学概念能让你更聪明?” 1. 失败造就成功。 西方的崛起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方对失败的高耐受力。很多移民在失败耐受力很低的文化中接受教育和训练,一旦移民到失败耐受力高的文化中,便会脱颖而出、如虎添翼。所以,是失败释放了成功。 科学本身就是如何利用负面结果。因为失败经验太多了,大多数的失败教训都无法共享,导致知识传播的速度降低。 现在负面数据也逐渐有了用武之地,虽然大都放在附件里,细数曾经做出的努力,同时告诫后人:“嘿,这坑已经栽过了。” 而为人父母,恐怕要引以为戒:不要因为盲目追求成功率,剥夺孩子试错的快乐和权利。 2. 不可预知的世界 接受不可预知会帮助我们获得自由和内心平和,这样我们才能融入这个不断发展的世界,畅游于混沌无章的宇宙。 在我浪游欧洲的日子,智能手机还未盛行,吃住行找路,除了经典地图,我都习惯在旅行小本上画个简略版地图。在里斯本阿尔法玛街区,道路弯弯曲曲,找青旅工作人员问路,他的回答至今记得:“You should get lost here. It is fun.”(迷迷路也无妨,很好玩的。)所以即使现在我也时不时有意收起手机,关闭所有点评,打开Discovery频道。 3. 万物恒动 在认识事物时秉持“万物恒动”的原则。稳定和连续都只是幻像,就算人类意志和毅力发展到了顶峰,我们的成就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如果我们想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就必须不停地追赶河流,否则就不如索性让它流淌而去吧。 4. 十进制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认为,主观时间是一种神奇经验,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消失。也许生命就是一种面向终点的对数式时间尺度。 时间之舟越行越快。 5. 相关不是因果 “如果A没引起B,是否是B引起了A?是不是存在能同时引起A和B的第三因素?A和B的本质是不是相同?发生了什么?我还能不能想到其他的可能?我是否能验证这些可能?我应该如何求证哪个是真的?”这样你就形成了批判性思维,可以像一个科学家那样思考了。 事情先后发生,并不一定是相关发生;相关发生也不一定互为因果;互为因果,也不见得是唯一因果。 6. 知识就是假设 知识不可琢磨的本质让我们明白,应该在理解和使用它的时候更加小心,这也提醒我们应该同时包容和质疑他人的答案。知识应该被当作一种假设。 同时,也如后文所言,“知识是一种概率”。 7. 宇宙无用论 这一切并不意味着生命是没有目的和意义的。我们在宇宙的基本框架下发现的任何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我们创造的事物才有意义。宇宙只是根据它的规则在持续运转,我们能做的就是理解它并赋予其意义。 8. 心灵生活的盲点 每个人都知道晴朗夏日让大家拥有好心情,但大家并不知道天气和气温对我们的心理还有另一种作用:下雨天会让我们内省和思考,因此也强化了我们的记忆力。 9. 科学的生活方式 科学生活方式的核心就在于当你面对与你相悖的观点时,你应该改变自己的思维,避免思维惰性。 在互联网时代,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我的身份也有所变化:我不再是信息的传导者,因为我的学生能从网络上轻松下载这些内容,我变成了科学生活方式的倡导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 小时候,寒暑假作业中一些冷僻知识点常难倒我,但在互联网时代这些都不是事。知识不再仅仅是“填空题、选择题”(比如历史事件的年代、古诗词的字句),而是论证题、应用题。 10. 时间内思维与超时间思维 如果科学家们认为,自己的研究是创造新颖的观点和用数学模型来描述新发现的现象,那么他们就是在采用时间内思维。 如果我们进行超时间思维,我们就会认为这些观点某种程度上“已存在于”我们之前。如果我们进行时间内思维,我们就不会那样假设。 超时间思维常常意味着存在一个想象的领域,处在宇宙之外,蕴含着真理。 这是一种宗教式的思维,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的解释最终都会指向经验世界之外的某些东西。 11. 检索指数 检索指数(Findex)是指网络搜索可以多大程度上满足你对所需信息的需求。 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如何帮助搜索者确定某条信息是无用的。 在信息过剩的时代,摈弃无用信息太太太。。太困难。 12. 自利性偏差 我们总是对成功和好事全盘笑纳,对失败和失误却急于撇清。 13. 幸福感五要素 P: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 E:投入(Engagement) R:良好的人际关系(Positive Relationships)M:意义和目的(Meaning and Purpose) A:成就(Accomplishment) 14. 亚自我和模块思维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亚自我。 知道每个人都有着相互独立的亚自我,有利于我们理解人类行为中的不理性和不一致,比如同一个决定对于子女是合理的,对于朋友或爱人却会显得蛮横无理。 看了人格障碍症的相关报道后,才意识到心理测试中的“多重人格”这个词怎样被无辜滥用了。 而“亚自我”这个解释很令人满意,毕竟每个人都是这样一人多面,矛盾统一。尤其是在下一章提到,“心理学、精神病学和行为遗传学都发现:在人格特质的“正常变异”与“异常”的精神疾病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 让我们为自己体内的神经病干杯吧。 15. 构建偶然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每周花几个小时去阅读与我们工作无关的研究文章,而阅读的地方也应该和我们日常工作的场所毫无关联。这样精心构建的偶然性或许在培养创造力方面有益无害。 这是因为环境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甚大。比如后文提到:“我们不能系统地搜索记忆,结果也就不如电脑(或网络数据库)搜索那样可靠。 人类的记忆对环境的依赖性非常大,例如,潜水员在水下测试时,能更好地回忆起那些在水下学习的词汇,即使这些词汇和海洋完全没有关联。” 16. 变动基线症候群 我们没有足够的数据知道什么是常态的,所以我们只能认定眼前的就是常态。 解释了一切偏见和狭隘。 17. 预测性编码 我的核心观点其实很简单:对世界的感知就是对自己感觉状态的成功预测。大脑基于已有的关于世界结构的知识,通过对事件接连发生的概率判断,预测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当预测和现实出现冲突时,就会出现错误提示,要求修正预测,甚至改变我们原有的知识。 再次,感知和认知之间的界限变模糊了。我们感知到什么,或者我们认为自己感知到了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知道些什么;而我们知道什么,或者我们认为自己知道什么,总是来源于我们感知到了什么,或者我们认为自己感知到了什么。 所以,我们只是听到想听到的话,读到贴在自己心上的文字——连我闺女都觉得月亮升起是为了在天空看看她。我们是天生的唯心主义者。 18. 相生相在 他(越南僧人释一行)说:“如果你是诗人,当你在看这张纸时,眼前将清楚地浮现一片云彩。因为若没有云,不会有雨;没有雨,树林就不能生长;没有树林,就无法造纸。 纸在这里要有云。换言之,没有云,就没有纸。所以说云和纸互为彼此。我们称这种关系为‘相生’(inter-being),字典里没有这个词,它由‘相’(inter-)与‘生’(being)组成。生还是相生?你不能只有你自己,而是必须与万事万物相生。这张纸如此,万事万物皆是如此。” 很容易被唯物主义的扩大了联系的普遍性否定,但故事本身很美,而如何理解在于个人修行。 19.风险素养 风险素养,就是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处理不确定性的能力。 与听说读写的基本素养不同,风险素养还需要具备相应的感情——拒绝抚慰式的家长作风与确定性的幻想,学会承担不确定性。 时刻准备着。 20. 中庸法则 中庸法则就是“你并不特别”:宇宙不会围绕着你运转,地球也并不是什么优等星球,你的祖国不是天赐的完美国度,你也并非什么精心策划的生命,而你中午刚吃过的金枪鱼三明治也不是故意让你消化不良的。 这个世界的绝大部分都只是基于宇宙中无常的自然法则,这样的法则毫无例外的适用于万事万物,绝不会对你有所偏爱。你认为的宇宙中那些重要的问题都只是一种偶然。 中庸法则告诉我们:我们的存在从来都不是什么必然,宇宙本身也并无恶意或者善意,万事万物都只是遵循着某些规则,而掌握这样的规则就是科学的目的。 21. 设计你的头脑 当有人问爱因斯坦他为什么会去翻通信录查自己的号码时,他说他只会记住那些他没法查到的东西。 现如今,我只记自己要去哪才能查得到。 22. 非天生遗传 物种的消失不再仅源于灭绝,也可能源于同化。 走在很多被克隆的城市街区,我总是不知身在何处。所以要走街串巷,找到它的独到之处。 23. 后猿类物种 缓慢而稳定的变化只会形成习惯,而无法激发行动。 温水煮青蛙,还是大刀阔斧撸袖子干? 有意思的是很多观点并不新奇,一点也不,在很多心灵鸡汤似的公众号文中或多或少遇到过。 但“故事只是故事,小说虽然鼓舞人心,但科学才能解决问题。”

  •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郭相谅
    推荐

    一、爱因斯坦的奥卡姆剃刀 万物应该尽可能简单,但又不总是更简单。——爱因斯坦 这个观点与经典的奥卡姆剃刀原则有所背离。有时候简化反而不能实现极简的效果。简单本身不是一件可以简单定义的事情。我们追寻复杂现象背后的简单原则,但不能对这些现象本身做过度的简化。复杂的现象背后常常存在着一些普适性的规律,比如对河流网络的形成,可以用简单的规则重现,但是这种描述其实并不简单,我们对简单的理解可能有些太过简单了。 简单的原则和复杂多元的个体,再加上个体间的互动和博弈,又导致了系统出现层次化的复杂结构,这些结果最终建构起了纷繁复杂的世界。 二、文化吸引子 吸引子本来是一个数学概念,就是某种模式或套路。任何钟摆,在空气阻力的作用下,最终都会逐渐缩小摆幅,静止在一个平衡的位置。文化吸引子强调的是我们文化中的稳定模式。基督教传教士也无法改变中国传统强大的文化吸引子,承认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不同文明、不同语言和不同宗教中都有一些保持不变的事物,人类的思考模式非常单一,死后的世界都大致存在天堂和地狱两种选择——对应不同文化的善恶观、对灵魂的认识、因果报应等,这些观念就是成功且影响力巨大的文化吸引子。 理解这个概念,可以帮助我们重新思考和理解许多复杂的文化现象,还可以指导我们更好的进行信息传播。 三、预测性编码 传统观念认为:大脑像一台计算机,不断接收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通过计算找到规律,大脑基于数据建立模型,最终实现预测。 预测性编码理论则指出:我们的大脑更大程度上是在用已有模型不断“强行制造”各种丰富的感官数据,在我们的内心中线形成一个预测性的世界。预测性编码模型强调感知事件的大致轮廓,再通过大脑补充各种细节,逐步完成预测。这种预测常常被称为“直觉”,用直觉去匹配真实世界中即将发生的事情,跟不断修正和改进直觉。 跟大数据分析的模式相比,预测性编码是更高效的学习模式。人类大脑中有大量的常识,加上一些自己的脑补和预测,无需太多数据,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预测性的世界。 预测是我们理解人类认知的关键,也是人类与机器思维的一个重要的区别。理解这个概念,能帮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些最新成果,或许能帮助我们实现真正的强人工智能。

  •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zzqtiandi
    推荐

    1零和博弈 2正和博弈 3理性对待不确定性的能力 4失败造就成功 5万物恒动 6相关不是因果 7悖论 8黑天鹅 9知识假设 10唇齿之依 11对比与比较 12不存在与存在 13根本原因 14证明完成时刻 15创造事物中赋予意义 16人们总是平凡且独特 17主体世界 18关键消费者 19心灵生活的盲点 20知识是有边界的 21科学的生活方式 22悲观元归纳 23技术的倾向 24媒体广告的利益 25恐惧未知的分寸 26群居终日 言不及义 27科学体系 28简单的习惯 29检索指数 30检索指数 31纠缠 32自利性偏差 33随机不确定 34大数定律 35外部性 36约束满足 37附随性 38幸福感五要素 39好事要警惕代价 40亚自我和模块思维 41大五人格理论 42气质纬度 43谦虚内敛 44警惕简单的单一思维 45最佳解释论 46整体论 47合众为一 48认知负荷 49自下而上地思考 50累积误差 51系统平衡 52投射性思维 53风险素养 54帕累托分布 55定势效应 56维克效应 57控制注意焦点 58安慰剂效应 59控制注意焦点 60聚焦错觉 61找到本质 62命名缪误 63推理路径 64路径依赖

  •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呼咪
    推荐

    提出一些建议但没多少方法介绍,知识点比较分散 ,比较适合用来了解外部世界。着重强调一下谈任何事情都要注意适用条件 事实上,危险的概率是1,非生即死。 对于科学最为常见的误解,是认为科学即寻求真理。但事实并非如此,科学只是在创造和检验模型而已。 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可以并存,也就是说,它们可能是潜在本质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Ashes
    推荐

    没看过书,只刷了几篇书评。大家都说这书并不能让人更“聪明”。读者吐槽情有可原,连译者自己也这样说,难道是在故意卖萌吗?汉语里聪明分大聪明和小聪明,而smart指的是应对灵活,反应迅速那种小聪明,不是让人豁然开朗,大彻大悟那种大聪明。也许是对词义有了误解,读者才会有货不对版的感觉吧。其实smart有一个现成的翻译叫做“时髦”,用在这里也许更合适些。

  •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段华洽
    推荐

    本书与其说科学新概念,倒不如说观察和研究问题的多元视角和思路。未必都是科学,更不好说都是新的。如果感觉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那实在的收获并不多。倒是担心在诸多的观点和碎片化的阐述中,丧失了自己的社会生态定位。所以,保持冷静思考,有所启发、领悟就好。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