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林·格雷的画像

道林·格雷的画像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道林·格雷的画像
    蔷薇
    推荐

    刚开始还有点意思,好看,后面没意思,感觉没有《上帝掷骰子吗》好看。

  • 道林·格雷的画像
    john
    推荐

    物理学的主线,看起来就是对物质的认识过程。很幸运生在了现在,也很遗憾不能生在未来,知道全貌。

  • 道林·格雷的画像
    问书,让天下没有难读的书
    推荐

    师书说阅读练习9《物质是什么》 全书18.9万字/预计用时40分钟/实际用时60分钟 阅读速度3150字/分钟,达标率63% 1、书的类型 理论型(终于遇到一本理论书,开心到飞起) 2、书的主题 探讨物质是什么 3、书的结构 全书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从古至17世纪对于物质的研究,引出原子与虚空的概念; 第二部分介绍17世纪到20世纪的探索,引出质量和能量的概念; 第三部分近百年人类对物质的发现,引出波动与粒子的概念; 第四部分是当下物理遭遇的前沿问题,引出场和力的概念; 建议先看第16章,是作者对于“物质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直接回答。 末尾的词汇表是物理领域各种术语的解释,也值得一读。 理论型书籍太费脑力,不容易理解,但对于认知的提升很有效。 一般理论型读物对于读者其实并不友好。 这本书由浅入深展开,内容严谨,而且每章末尾有个总结,条理十分清晰。 《物质是什么》值得推荐,你可以不看,但你应当知道一本好书是什么样的。

  • 道林·格雷的画像
    初立新
    推荐

    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坚不可摧的原子组成,而原子在虚空中无休止地运动、相互碰撞,并且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形态。即使“相距甚远的两个物体可以隔着一段空间相互作用,其间没有任何明显的传递介质。”遗憾的是我们人都有一种固执的观念,认为通过眼睛看到的东西才是实实在在的,看不见的就不相信。人类何时能相信“任何物体可以从无到有地被创造出来,反过来,任何物体也都不会消失不见”的真谛呢?

  • 道林·格雷的画像
    人间惆怅客
    推荐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原来大爆炸的起点真的可以是一片虚无,在量子涨落中创造出我们世界的物质,与之相反的反物质,但由于某种“偏爱”,没有互相泯灭让世界成为光的海洋,而是成为物质与生命的乐园。 我们没有本质的质量,这可能只是几个基本粒子在无处不在的场中作用的表现。我们离真相还很远,暗物质,暗能量?在宇宙尺度下太过渺小,在量子尺度下变得虚无,我们正好处在两者之间,如缝隙中的一片嫩绿,创造出一片生机,何其美妙。 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人类终将走到宇宙的源头看看!(希望那不是一个噩梦,科幻中的可怕想象)

  • 道林·格雷的画像
    不愚
    推荐

    从从牛顿,到爱因斯坦,再到量子力学,三个阶段人类认识物质从表象到宏观在到微观然后慢慢揭开物质的规律。一个事从否定在到肯定,如此不断的挑战认知边界。这种精神比发现什么都重要!

  • 道林·格雷的画像
    王浩
    推荐

    世间万物,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求知欲让我们探索事物本质,在求知的道路越走越远

  • 道林·格雷的画像
    Diana(立平)
    推荐

    《物质是什么》随笔 读这本书,相对来说,要有一定的物理和化学知识,其中概念让人理解的有些抓不着头绪。 比方我读此书时,往往无法自始至终沿着章节里的逻辑走下去,尤其是对于某些符号的物理意义感到一头雾水,因为书里让我感到不解的东西太多了,不过,我又反过来安慰自己,或许很有可能全世界还没有人能真正弄明白吧,就这样硬着头皮用了四个晚上共八个小时,将此书浏览完!疏理了一下笔记,大致如下内容: 书中述说我们有形现实中的一切似乎都是由不可捉摸的幻象构成的,可以这么说,在整个科学史中,人类的认知还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颠覆性的改变。 关于物质世界为何会呈现出今天我们所见的样子,仍然有很多事实是标准模型无法解释的。  本书主要解释了我们对物质本质的认识、对质量起源的认识,以及在其影响 下,我们认识物质世界的方式是如何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 书中使用的数学语言较多,此语言在描述自然规律和物质的性质这些方面是非常有优势的。刚开始,似乎不是很懂,后来读着读着也不咋纠结了,我感觉读此书重要的是要认识到,理论研究者追求的往往是一条数学推理的逻辑链,看看自己能顺着这条路径推导出什么样的结果,而并不会过于在意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数学术语,以及由此产生的结论在物理上具有什么意义。  在这本书中,作考还展示出比往常更多的数学知识,估计他想以此使感兴趣的读者了解这些概念是什么、物理学家们如何使用它们,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物理学家也难以理解这些概念等。 不过,我在看的过程中也只是一扫而过,沒有花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我怕被这些数学语言把我在细枝末节中的内容分散了注意力。 比如,我读到“想象一下,现在你站在一座安安静静的古堡中,从高处的窗户中透进一束阳光,照亮了黑暗的房间。如果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有许 多微小的粒子在阳光中舞动。这种舞动是什么东西引起的呢?这难道不是那些看不见的原子存在的证据吗?” 我觉得特使人脑洞大开,叫人联想遍地开花……,特喜欢。

  • 道林·格雷的画像
    mihawk
    推荐

    前年(竟然是前年?!)看了本《现实不似你所见》,已然惊为天人,那本主要讲的是圈量子引力理论的观点,是对广义相对论量子化的一种尝试,展示了一种极为奇妙的时空观。 而本书虽然也包含对宏观理论如牛顿、相对论的介绍,但出发点是对物质本质的探讨,关注点不在时空,而是从原子论的思路开始进发,因而不可避免的将主要篇幅放在了微观层面。特别是中后期,从量子场论到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发展,完全弥补了我本人自本科后就已经完全没有系统认知的一些理论框架(也只是框架)。这种认知的缺失导致当年发现希格斯玻色子时我就已经完全无法理解其中的重要意义了。多年以来也只是知道杨振宁牛x,杨-米尔斯理论牛逼,但怎么个牛x法却完全无知。 我这才知道,原来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已经到了夸克的层面,我还以为夸克是个早就被否定的理论呢,而超弦等理论是接续其后的发展方向。所以本书对我来说阅读的愉悦感甚至要高于《现实不似你所见》。 这本书是以科学史的方式讲述了理论物理对物质的本质进行探讨的发展历程,用“质量”这一概念的地位、性质和定义作为主轴,串起了从早期的原子论开始,到牛顿时代的光学与原子论,到中学知识中的原子行星模型的发现,再到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分道扬镳,并进一步延续到了原子核内部的量子色动力学、量子味动力学等等领域。在这个过程中,质量的概念被一再修订,直至丧失了第一性的位置,变成了量子场中粒子的扰动与振动,变成了一种行为而非属性。“本质”没了,变成了一种“关系”。按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能量的一种量纲”。 这个结论和整个研究的历程对于日常生活也是极有启示的,但这当然不是重点。 这本书的阅读有一定的门槛,理论上需要至少本科水平的物理知识(或者现在高中就够了?)。但其实如果把过程出现的诸多术语当成是《百年孤独》中的那些阿尔卡迪奥、奥雷里亚诺、乌尔苏拉等人名也无不可,复杂程度估计还比不上马孔多的这些人。这些电子、质子、夸克、量子之间,也仿佛与不同特性的族群一样,互相之间无非是些竞争、合作与协调的关系。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去看,也许就不会被那些陌生的名词术语吓到了,毕竟作者已经几乎没用什么数学公式了。

  • 道林·格雷的画像
    A
    推荐

    感谢作者,比一开始想的有意思多了,学的越多,对虚构类越提不起兴趣,还是现实有意思啊

  • 道林·格雷的画像
    Tabris
    推荐

    目前看过最好的科普书,通过问题驱动将知识连贯地串起来,准确还原了物理学演进的过程。

  • 道林·格雷的画像
    刘家伟
    推荐

    看的稀里糊涂,不明所以,最大的收获是看到身边的物体,是不是里面的小颗粒都在动啊?

  • 道林·格雷的画像
    快乐鸡
    推荐

    质量不是一种属性,而是一种行为。 全书回顾了2500年来物理学中对物体本质探求的历史,一次次观念的转变和深入,让人感叹,我们认识到的越多,展现在眼前的未知也越多,努力过后,我们反倒离真相越来越远了。这是一条永无止尽的路。

  • 道林·格雷的画像
    赖可可
    推荐

    非常好的一本书,将人类对物质本质的截至目前的认识介绍得很详细,本质是能量吧

  • 道林·格雷的画像
    碧蓝右耳
    推荐

    超棒的科普书。同时讲述了前沿的研究成果、研究的历史以及这研究背后的哲学理念,果史哲三位一体。文字简洁明了,基本上认真阅读本书的朋友,都能对标准模型有框架上的认知了。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