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个小时都花在了这本书上面,可想而知我在量子力学方面的欠缺。做个有能量的光子,辐射出属于自己领域的能量。
确实是一本能让小朋友理解的书,我把它推荐给了我儿子。令人意外的是,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对书中提及的科学家和许多科学理论并不陌生,甚至有些还可以解释给我听,不得不赞叹现在孩子宽阔的视野和知识面。希望这本书能让他了解更多,能让他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更多的问题,进而激发他对物理学的热爱。
今天刚看到一个新闻,作者在一个讲座上用了一个油腻且不太尊重女性的方式描述黑洞,在讲座现场有人就此追问,结果被李某在微博上指责其为香港废青,姑且不论其书的好坏,其人品可谓下作至极,深得文革余孽戴帽子,打棒子,使绊子的精髓。
我是先看完《给孩子讲相对论》,再看的这本,总体上还是不错的,科普了不少东西。但是第二讲写得不太清晰明了,有点把解释复杂化了。
有一天我们会原地消失,在另一个时空出现 谢谢阿方赠我这本《给孩子讲量子力学》,真的是好有意思的书。我曾经买过那本网红书《quantum physics for babies》,熟悉了里面一个概念,就是在经典牛顿力学里面,能量是连续的。而在量子力学里面,能量是阶跃的。然而为什么会这样,怎么样才能实现阶跃,薛定谔的猫是什么东西,这些概念全都不懂。这本书,将量子力学的发展历史娓娓道来,概念也讲得很清楚。然而不得不说,想要明白量子力学,那还是差得远了。放弃吧,孩子还远远没有到能明白量子力学的地步。不过等到孩子们像我们这般大时,也许量子力学已经是一个人人都能熟知的概念了。 要讲量子力学,必须从经典力学开始讲起,这样就不得不提到牛顿先生,从一个砸到脑袋上的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有句话叫做:“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也许是上帝不愿意笑的那么频繁,于是就派遣了一些物理学家来到世上。这些大开脑洞的物理学家们,引领着人类慢慢靠近宇宙的真相,就像从密不透风的黑幕里掀开一条小小的缝,射进来光。有一个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的物理学家卢瑟福对自己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愤愤不平,原因是愤恨自己为什么得的不是物理学的奖。他说了一句名言:“科学研究,除了物理,其他都是集邮”。相信我,看完这本书,你会无比同意这句话,对这些物理学家们真的是崇拜得五体投地。 一、不确定性原理。所有微观世界中的粒子,包括原子,原子核,电子以及光子,全部都是量子的,他们不满足牛顿力学的规律。那么他们满足什么规律呢?答案是不确定性原理。在微观世界里,你无法同时测出物体的位置和动量。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了测粒子的位置,我们首先得看见它。所谓的看见,就是让光打到物体上面,然后再反射进人眼或者显微镜里。而每种光都有自己的波长。如果光的波长比粒子的尺寸还长,那它就反射不回来了。而如果用波长比较短的光(能量也越大),它就会干扰到它原来的运动,这时候我们知道粒子的位置,却没法测准它的动量了。 二、物质为什么能保持稳定。现实中的物体都是由更小的原子组成的,如果用显微镜看这些物体,会发现在原子之间存在很多空隙,两个原子间的空隙大得不可思议。那为什么这些原子不会从空隙中掉下去呢?卢瑟福发现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一些带负电的电子组成。而原子中的电子,并不在一个个独立的轨道上运动,而像鬼影一样到处移动。换句话说,电子的位置是不确定的,任何时刻都会同时出现在很多地方,只有当我们去看的时候,才知道电子具体出现在哪里;如果不去看,电子就会同时呆在很多地方。两个原子之间既有相斥(物体不会塌陷),又有化学键使之相吸(不会爆炸)。 三、量子力学的作用。第一个应用是激光。光由光子组成。每个光子都有一定能量。但激光比较特别,它里面的每个光子的能量都是一样大的。所以激光的能量可以破坏特定的电子能量,激光脱毛,激光祛斑都基于这个原理。LIGO探测引力波的关键技术之一都也激光。那么激光是怎么产生的呢?激光产生的过程如同雪崩。当一个光子打入原子,可以诱导原子中的电子从高轨道跑到低轨道,同时发出跟第一个光子能量完全相同的新光子。这两个光子再打入两个新原子,就会跑出四个一样的光子。不断进行下去,就会形成一种原子的雪崩效应,产生大量的光子,这样产生出来的就是激光。第二个应用是半导体。这里面有一个摩尔定律非常出名,它说当价格不变时,每过两年,半导体芯片所容纳的晶体管数目会增加一倍。这意味着,一个芯片的计算能力每过两年就会翻一番目前最小的芯片尺寸已经做到只有纳米,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到2030年,晶体管就会变得只有一个原子那么大。到那个时候,不确定性原理就会起作用,直接干扰到这些晶体管的运行。也就说,或许半导体芯片到2030年以后就会停止发展了。第三个应用还没出现在现实中,就是量子传输。1982年,三位物理学家发现一个重要的定理,叫量子不可克隆定理。他说的是,在量子世界,没有一个东西可以被完全的复制。虽然量子不可克隆定理禁止了微观世界中的拷贝,但却没有禁止微观世界中的传输。就是说,在量子世界中,你还是可以把一个微小物体的信息全部复制到一堆原材料里,从而造出一个一摸一样的东西,但是与经典世界不同的是,原来的物体一定会被破坏掉。最终的效果是,一个物体会从自己原来的位置消失,与此同时,另一个地方会出现一个一摸一样的东西。 四、量子计算机。经典计算机最基本的元器件是二极管,主要功能是开和关。而量子计算机不一样,根据不确定性原理,一个微观粒子既可以出现在一个地方,又可能出现在另一个地方。它有一个概率既可以是开的,也可以是关的。这种状态就和薛定谔的猫很像。这样,量子计算机的开关可以同时表达0和1这两个数字,所以量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会非常强大。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科普量子力学的书,作者功力深厚,旁征博引,物理学家们的传闻逸事很有趣,里面用到的比喻也生动无比。不足之处在于,在很多情况下假设我们知道基本的概念,而事实上不是物理学出身的并不会知道这些概念,更不用说明白原理,但已经很好了。毕竟,这只是一本240页的薄薄的书。要明白量子力学,那智商足够的情况下,估计要老老实实去读个学位才能入门吧。
作者:李淼,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后获中国科技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后又获得该校博士学位,之后奔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波尔研究所学习,并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作者先后在美加州大学、布朗大学任研究助理、研究助理教授,后在芝加哥大学费米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助理。1999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其他著作:《超弦史话》《越弱越暗越美丽》《<三体>中的物理学》 这是一本写给小孩子看的书,因此书中关于物理学方面的很多理论,作者通过类比的方式将其原理简单地呈现出来,让人一看就能理解。如果在上学的时候,能看到这种通过简单例子就能解释清楚物理原理的书,当时物理应该学的不是那么痛苦。我觉得不仅仅是小孩子,教物理学的老师,以及对物理学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一读本书,看看作者是怎么通过简单类比将物理原理描述清楚的。反过来,通过本书也能看出作者的水准,能把物理原理讲着这么清楚,的确不容易。 物理学的发展,其实是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的过程,同时也是从不断质疑、推翻到重建的过程,因此,本书提到的很多物理学理论都是前一刻被提出,下一刻就被新的理论推翻,直到量子力学的建立。本书第一部分简单总结了量子力学从建立到发展的过程,其中提到了几个关键人物,从经典力学的创立者牛顿,到原子论的提出者玻尔兹曼,再到“量子论之父”普朗克开启量子世界的大门,到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布朗运动和光电效应的重大发现,迈出了人们理解量子论的第二步,再到后来玻尔提出了电子轨道量子化的氢原子模型,以及海森堡提出的不确定性原理这一微观世界粒子所遵循的规律,接好了这一过程中的发现的一些关键性理论。 第二部分其实介绍的是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吸引力和斥力。第三部分介绍了量子力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比如激光脱毛以及祛除色斑的原理,量子力学在半导体中的应用,以及量子传输在实际中的应用。最后一部分作者先介绍了计算机的发展,最后提到了量子计算机,并认为量子通用计算机才是人工智能的真正未来。作者认为人类大脑其实也是一台量子计算机,而整个社会就是将很多量子计算机串联起来的一台高级量子计算机。 当然,这本书讲的并不深,很多问题也是点到为止,作为一本给孩子看的书,作为量子力学知识的简单科普,我觉得到这个程度也就可以了,再深入就不容易理解,也就让孩子失去了继续阅读的兴趣,想想我们的教课书,满篇晦涩难懂的文字,多少人对物理从此深恶痛绝。所以,一本好的教科书必不可少,一个好老师也必不可少啊。
微观世界仿佛是另一个宇宙,一个人们还很难理解的小宇宙!不过什么也阻挡不了我们探寻未知的好奇心,这本书对于孩子来说或许是一本不错的启蒙导读,说不定下一个海森堡、狄拉克或者薛定谔就在他们其中呢?这就是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
哇⊙∀⊙! 今天上午读尼尔泰森的《给忙碌者的的天体物理学》有留意到三位学者为中文版作序:万维钢,张双南,李淼。万维钢老师我是再熟悉不过了,是我现阶段最佩服的专栏作家;张双南也有耳闻是清华大学教授,天梯物理学家;李淼压根没听过。 今晚在微读浏览被随机推荐推送了这本书,考证了一番才发现确实是给上书作序的同一个李淼。这本书的标题是给孩子讲量子力学,随便翻阅了一节才发现,这怎么能叫给孩子的量子力学呢。太抬高我智商了,这分明就是给每个人的量子力学或者至少是给忙碌者的量子力学。感谢微读随机推送的任意震动。 这本书精彩。
很有意义的一本真正的科普读物,曾经听一位科学大咖说过:量子力学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搞懂的,可见难度之大,有种对经典物理学的颠覆意思。如此说来是否不适合青少年阅读呢?作者给出了答案。这本书写得深入浅出,有较强的趣味性,有一定基础的中小学生还是可以看懂个大概,为今后继续发展打下基础。有篇报道说四川少年曹原在石墨烯超导体材料上取得丰硕成果,具有划时代意义,为之骄傲。希望中国青少年奋发图强,热爱科学,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少年强则中国强。
科学有趣,恰似如来。不定而定,黑中光来! 四星推荐。8.6分。
听量子力学很是高深的学问,这本小小的给小朋友的书让我对回想起高中物理,可惜啊可惜,全还给了物理老师! 李淼老师从四个层面层层递进铺展开量子世界,倒像是一部量子科学发展史,当然里面的关于理论的形象解释很生动形象,也就不能只说是一部史! 从牛顿的三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说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牛顿第三定律说如果你对物体施加一个作用力,就会受到物体给你的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以及万有引力定律。到爱因斯坦现,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布朗运动和光电效应,经典力学到量子力学的跨越就此实现。这中间及以后的其他伟大量子物理学家,简单做个笔记: 玻耳兹曼,最早从科学上阐述原子概念的人。 普朗克常熟:物体热辐射所发出的光,其能量并不连续,而是一份份的,大小等于光的频率乘以一个很小的常数,叫普朗克常数。我们所说的“量子化”。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量子时间里的原子、原子核、电子等,它们到底满足什么规律呢?答案是不确定性原理。你要想精确地测出它的动量,那它的位置就一定测不准,总之不可兼得,这就是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 卢瑟福第一个发现物体内部很空。 玻儿的氢原子模型,电子只能待在特定的轨道里,无法在其他地方稳定存在。 海森堡是怎么解释物质稳定性问题的呢?电子的位置是不确定的,任何时刻都会同时出现在很多地。 泡利不相容原理。这个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说在一个氢原子核周围只能有一个电子,另外一个电子根本就进不去。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两个原子势必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不会碰撞到一起。这就解释了我们上面说过的由一排排原子组成的物体不会突然缩小,以及水杯放在桌子上不会突然掉下去的问题。 戴森用泡利不相容原理证明了原子核一定会与电子配成一对,从而形成原子。 当然不仅仅是量子世界的发现和论证,量子力学已广泛运用,作者在第三部分进行了主要阐述,这里主要说到了激光,半导体,二极管,晶体管及第四部分阐释了量子计算机、人类的脑神经系统及思维等,不得不感叹科学家们的智慧以及这个世界的神奇!比如说薛定谔方程,还有量子计算机,正如作者所说一旦有了量子计算机,将人的意识上传就可能会实现,那时人类会不会实现永生?这是一个比改变人类基因更大的问题。这确实是很厉害了!
2020.04.20 1h50m/163 在微信读书里面读完的第163本书,用时一个小时50分钟。 这本书写得非常浅显易懂,也对孩子接受量子力学提供了很好的乐趣,有很多科学家的故事在里面,对激发孩子学习物理的兴趣非常有促进。 但是对于我这个初中物理没有学好的人来讲,来理解量子力学还是非常吃力的。 真的很羡慕那些大脑跟常人不一样的天才们。 也希望中国多一些,这样的天才,他们也许是中国的未来。 感谢作者
虽然是给孩子看的读物,但我这个大人也看得津津有味,看完李淼的一系列给孩子看的科普书再回头去看霍金的时间简史就容易理解的多
本书确实写的非常浅显,用了大量的“我们这里就不讲了”。值得一说的是书里有几处不严谨的地方,希望书友心里明白就好,不用深究。量子力学的路还很长,乐观的说我们看到点皮毛[微笑]
Cathy Qin-191203: 《给孩子讲量子力学》-李淼 FY-R-4-2:在知识的海洋里,你我都还是孩子… 说到现代物理学,两个重要的分支,一个是相对论,一个是量子力学,两个都很玄妙,不要说讲给孩子,就是很多成年人都未必听得懂。不过只要你感兴趣,科普作家们一样可以给你讲得相当明白。 这本量子力学就是讲给孩子听的,里面的插图也相当的多。书从牛顿开始讲起,牛顿小时候的生活相当悲惨,他是遗腹子,还没出生父亲就去世了。三岁妈妈改嫁,十岁继父也去世了,十六岁妈妈让他辍学回家种地,中学校长却爱才,专门到他家劝他妈妈让他上学,结果牛顿考上了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成为英国的骄傲。到今天我们日常生活的理解仍然是牛顿的力学和牛顿的时空观。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超越,而且在量子力学领域的贡献也是开创性质的,1905年是爱因斯坦的奇迹年,除了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还发现了布朗运动和光电效应,这都是量子力学领域里的开创性研究,最后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就是因为光电效应。书里对爱因斯坦也有详细的描写,上大学爱因斯坦也经常翘课,因为那些内容他都会了。不过和现在不一样,但是的伯尔尼大学,一个班上只有十个学生,不去教授一眼就看到了,所以爱因斯坦虽然成绩优异,但是并没有获得留校任教的机会,所以只能自己去找工作,最后成了专利局的一个专利员。 紧接着波尔、海森堡、卢瑟福、费米这些量子力学大师们就纷纷出场了。测不准原理,薛定谔的猫,量子力学也有自己的故事,而且还很有趣,原来薛定谔的猫并不是为了解释量子力学,而是为了反对量子力学,没想到最后适得其反成为了量子力学的最有力的一个宣传案例。 最后没想到竟然提到了图灵,原来量子计算机有可能出现,了解了量子计算机,不仅对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充满了幻想,什么是量子计算机了?原来的计算机都是二进制的,一个点上只有开和关两种状态,而量子计算机,一个量子可以分成百分比,可以有百分之四十,百分之五十,这样一个点代表的信息就会成倍增加,而且不同的点如果互相联通,那么量子计算机的效率会比常规计算机提高千百万倍,所以有人认为人脑就是一部量子计算机。 量子世界很神奇,不仅我们需要懂,孩子也应该懂点量子力学。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原子、分子,这些微观颗粒,肉眼看不到,对孩子来说,它们微不可知,而深不可测。那么,如果给孩子讲量子力学,似乎就好像是对牛谈琴,别说孩子,就连不少大人,一听到“量子力学”这么前沿的科技术语,就皱眉头了。可是,作为家长,当孩子问及我们各种关于科学的问题时,如果我们一点也答不上来,岂不是要被孩子笑话?但是对于不是物理专业出身的家长而言,要把物理学知识浅显易懂地讲出来、讲给孩子听,也并非一件易事。我们很多人初中、高中,以及大学时学过的物理知识很多也早就“归还”老师了,或者说我们在上学时,当时好像是学懂了,可是毕业以后就忘光了。所以,真的很有必要,和孩子再来共学一下,读一读这本《给孩子讲量子力学》,顶尖物理学家李淼教授讲给孩子的前沿物理学,同样适合有兴趣、有需要的家长聆听,好好听、认真读,和孩子一起来学习量子力学的理论知识、一起探索世界的真相。 大科学家李淼在这本书里以讲故事的形式给孩子讲量子力学,首先从孩子们耳闻能详的牛顿讲起,讲了牛顿的故事,是孩子和大人喜欢听的故事,其中有一则关于牛顿废寝忘食的故事,一次他邀请朋友来家吃饭,但是他自己工作得忘记了,朋友就顾自吃了一只鸡,然后离开了,牛顿看到盘中的骨头以为自己吃过饭了,然后又回书房工作去了。这样的故事孩子听到觉得很稀奇,当然,也很励志。继而讲了牛顿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讲这些定律的时候,也是套用孩子熟知的例子来讲解,深奥的物理知识瞬间化为最生活化最容易听懂的常识。 有了这些有趣的开端,后面的故事也是越讲越精彩。一共分了四讲,第一讲讲量子世界是什么样的,第二讲讲物质为何能保持稳定,第三讲是关于量子力学的作用,第四讲则是量子力学的应用。每一讲里面除了有趣味性的与内容相关的故事,还结合了彩色图画,把那些晦涩难懂的物理知识通过漫画变得容易理解了。另外,每讲结束后还有延伸阅读,扩充了量子力学的知识点。书中插图让孩子徜徉在量子力学的海洋。 物理学,总是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而对于文科生来说,它甚至是一门难以理解、无法参透的学科,如何能够提高对物理学科的兴趣,真的是个难题,还好,有这么一本书,只要读明白了它,孩子们肯定会因此对物理学产生兴趣,享受物理学给我们带来的各种快乐。 这就是我国的李淼先生所著的《给孩子讲量子力学》,正如封面介绍“大科学家给小朋友的前沿物理学”,“和孩子一起探索世界的真相”,孩子们的想象都是丰富多彩的,也许从这些知识中今后的他们会发现量子力学中更有趣的知识点和新的发现与研究,期待着我国未来的花朵们能够从这本书中有所成就。 我原本以为这本书是枯燥无味的,但是当翻开这本书后,却感受到了它的“有趣”。版面有趣。本书的封面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畅想空间,这幅图片展现的是什么呢,是微观世界还是宏观宇宙?翻开页面,再次映入眼帘的是本书的目录,充满了童趣,超人、飞碟、宇宙、计算机这些图片肯定能非常吸引小孩子的眼球吧!在正文中,作者也加入了很多有趣的图片,这样小孩子在阅读的时候,肯定不会觉得枯燥,会非常愿意接着阅读或者让大人讲着听的。 内容有趣。与一般的科普类书籍不同,这本书虽然也有很多的科普知识,但是作者却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话语来为读者讲述每一项知识内容,尤其是一些科学家有趣、好笑的事情,读者仿佛就像读故事一般,轻松、愉悦地了解了他们的生活过往。讲到什么知识点时,作者也是用很简单的语言,“四两拨千斤”,让读者了解到了跟量子力学相关的知识。 同时也感受到了知识量的“大”。知识就像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太多的知识与发现需要我们的孩子来一一探索与解决,也许我们会觉得这些知识很枯燥,但是正是这些你认为“枯燥”的东西组成了我们现今的世界,未来是孩子们的,为了能够让他们勇敢地迎接日后的挑战,我们就需要给孩子提供能够让他们自由呼吸的“氧气”,而这些知识就是“氧气”,我们要引导孩子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氧气”,才能够自由自在的徜徉在量子力学的“海洋”里。 量子力学,是研究物质世界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一门学问,主要研究原子、分子等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等等。在中学阶段的物理、化学学习中,我们多多少少会接触到一些。但对于大人对说,量子力学还时一个比较难懂的话题。在我看来,要让小孩子理解量子力学有关知识,何其难啊!要让小孩子理解量子力学其中的奥秘,简直是比登天还难。可我们的大科学家李淼先生却不信这个邪,做起了对量子力学的科普工作,用比较生动有趣的方式,把孩子带进了一个奇妙的量子力学世界。 本书的作者李淼先生现在已经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网红科学家了。为了实现知识的共享,作者心甘情愿成了一位对科学家来说,多点不务正业之嫌的“网红”。在我看来,作者把量子力学这种高深的学问变成了小孩子都可以听得懂的故事和看得懂的书,的确是做了一件大好事,仅仅为了这个,我们也要向李淼先生表示敬意!何况这本书写得这么精彩,更是值得我们大力推荐了。 在这本书中,李淼先生谈论了四个吸引人的问题:“量子世界是什么样的”、“物质为何能保持稳定”、“量子力学有什么用”、“我们的大脑不是量子计算机”。通过这些问题,带领小朋友走进美妙的量子力学的世界。在这本书中,李淼先生将比较抽象难懂的量子力学巧妙转化为日常可感受的事物,在书中也讲述了许多可爱的物理学家的故事,这一下子拉近了物理与小朋友的距离,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和学习量子力学。 在这本书中,李淼先生非常坦率地说到,这本书对他也有很大的挑战性,这其实是不言而喻的。你想想看,连成年人对于量子力学也是不甚了了,更何况是知识、见识尚少的小孩子。不过李淼先生对科普工作很是热心,他在做科普工作中发现,采用图像性和故事性相结合的方式来做科普工作,效果很好。故而在这本书中,李淼先生也采取了这样方式,在我看来,这种写作方式效果不错,至少我阅读了这本书后,对量子力学的理解大大增加了。对孩子来说,这样的写作方式应该也是比较适合的,可以大大激发他们对这本书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用科学的思维来看待世界的能力。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如何让一门知识比如量子力学走入孩子的“视野”,走进孩子的心里。 不得不承认,还是蛮有意思的,比如第2篇中,它解释了为什么水装在盆子里不会漏掉。从宏观的角度,我们大概会觉得这是很无知的问题,盆子是结实的,又没烂,水当然不会漏掉咯。那么你知道为什么液体是流动的,固定是静止的?这就成了微观层的问题了,可微观层面,物体是有原子和电子组成的,原子与原子之间有很大的空隙,是不是就存在水原子会从铁原子的空隙间漏出去的情况? 那为什么水被装住了呢?是不是就值得深究了。作者的解释很有趣。 第三讲着重介绍了量子力学在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个应用:激光和半导体。知道图灵,听说过二进制,知道存储器和运算器,但是你让我理解半导体为什么能做成晶体管,为什么晶体管组成的芯片就能成为手机的电脑的核心,仍还是太有难度了,这么复杂的逻辑也不是在一篇文章里能解释清楚的,可以作为入门引导,激发孩子们探究的兴趣。所以,作者将名人轶事,典故结合到枯燥的物理学原理中,是很好的方式。在孩子心中种下量子力学的种子 很多小朋友在小的时候,都有过长大后当科学家的梦想。科学,在孩子的心里,是一件非常有趣、非常神奇、非常庄严的事业。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们也都注重灌输基本科学常识,培养科学兴趣,带孩子去参观科技馆、阅读科普书籍都是好方法。 很多科学知识和理论都比较深奥,包括宇宙中存在的普遍常识和原理,那么,是不是孩子就不能接触这类科普了呢?个人认为未必。其实,孩子对世界万物、对宇宙都充满了好奇心,他们都一心渴望着能够更多、更快的认识这个生存的世界。如果能够以孩子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把关于世界的知识讲述给他们,他们会非常开心,同时也能够在他们幼小的心里,播下科学的种子,种下一种可能。科学奥秘的大众解读。 这本书,别看书名写着是给孩子讲,其实讲给大人也都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书中讲的这些内容,除了学过高等物理的,还真没有怎么听说过,更别说那些学文科的人了。 作者李淼集诸多名校于一身,是一名物理学家。大科学家给小朋友讲量子力学,这该怎么讲?怎么说?怎么能把深奥晦涩的科学道理转化成简单易懂的大众语言呢?在这一方面,作者进行了尝试。 本书是由作者的四个讲课课程组成,分别是:量子世界是什么样的、物质为何能保持稳定、量子力学有什么用、量子计算机和人类大脑。 量子到底是什么?这就需要从科学发展的历程开始说起,因此,本书还是一部力学发展史、物理学家简史,因为科学的发展是阶梯型上升的,介绍量子力学,如果不了解它的前身,就不会真正了解它的真谛。直接讲述最高端的知识,虽然比较直接,但效果未必好,对低龄读者或领域外读者来说更是天方夜谭了。 于是,从牛顿三大定律、到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再到摩尔定律,作者给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专业物理学的大门。让人们了解到经典力学只存在于宏观世界,而在微观世界里,什么牛顿三大定律都不起作用啦,起作用的就是量子力学了,现在已经实现的应用是激光和半导体,而量子传输现在暂时还没有实现。 看完了本书,才明白了量子并不是像分子、原子那样的能够具体测量粒子,而是在微观世界里非常不确定的、不再可分割的所有东西的统称,并非一个孤立的个体。 因为见惯了宏观世界的力学事件,才难以理解微观世界的量子力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作者在用大众化语言讲述科学道理的时候,还举出了一些例子,以及科学史上一些著名的故事,比如“薛定谔的猫”、“彭罗斯阶梯”。 总得来说,这种大科学家到大众讲述自然科学原理的尝试值得鼓励,毕竟如果不是这个领域内的研究者的话,接触到这种知识的机会就会比较少。显然作者在对于如何进行科普也是费了一番脑筋,但科学道理实在深奥,这样的书籍,给孩子讲孩子未必能够完全理解,倒是孩子家长看看也是不错的,增长点见识,开拓下眼界。书后附的几个科学小实验倒也挺不错,有趣的物理学。 曾经有一段时间,看到网上很多介绍量子力学的文章,弯弯绕绕说出了很多的知识和道理,主要的意思就是和我们身处的生活经验不一样,量子力学的世界中存在似是而非的论断,还有什么神龙见首不见尾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粒子的尺寸和质量不可同时)的道理等等。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它,我又翻看了一些物理学书籍和资料,费了九牛二虎的洪荒之力算是懂得了一点点关于量子力学的知识。 相比来说,这本就通俗易懂很多,因为之前曾经做过的一些功课,我基本上能理解书中的一些原理,并且在量子力学的一些认识上还有进步。除了有生动有趣的图片故事之外,作者深入浅出的讲解是书中最大的亮点,运用类比将量子力学的原理阐述清楚,结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体会感受量子力学的存在,书中还顺着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的发展介绍了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并用诸多的物理学界的大牛们的故事,架起了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之间的桥梁,也算是架起了我们从经典力学通往量子力学的理解之路。 在这个信息爆炸和知识共享的社会中,孩子们心智的大门一旦打开,借由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探险精神就可以走的很远。这本书是写给孩子们的量子力学,那么孩子们关注的是什么?我觉得更多的是这些东西好不好玩,够不够酷,如果好玩够酷就能吊足孩子们的胃口,让他们在量子力学甚至是物理学的殿堂里恣意欢乐。《给孩子讲量子力学》里面的知识挺好玩的,用小狗扑球、爬楼梯等日常小故事去讲这些大道理,真的很好玩;书中那些天天考虑物理学知识的大牛们闹出的生活小笑话,也足够逗我们一乐的,书中后面的实验如果真的尝试去完成一下,相信也很好玩。想一想,小朋友们如果在玩的过程中掌握了量子力学的道理,懂得了这些听起来玄而又玄的物理学定律,是不是有足够的酷?! 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助于更多的人去理解世界和看待生活,而如果还能带着玩乐的心态去看待科学知识,那就会更有趣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是明天的未来,今天在他们身上播下的科学种子,未来可能有助于在他们身上长成参天大树。 相当有趣的科普读本。书中多种形式的知识点剖析和解读。类似于科学家们的小故事,抽象到具体的画面勾勒,由此及彼推波助澜般地引申递进-----就比如说牛顿定律中关于力的相互作用这个知识点。枯燥高深的量子力学由此变得光鲜夺目,妙趣横生。满足好奇心,更开启着科学的兴趣。原来“量子力学”如此,真是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