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造房子》有一种轻松明快的感受,中国文化的语言之一就是建筑,建筑反应人们的生活怎么跟自然融洽。届时,我们对身边的建筑物太多的熟视无睹。太多的人也在忘记中国原有的味道,像是自己忘记了家里人做的饭菜、故乡里茂密的蝉鸣。我们需要肩负一个责任,需要自然的房子。
一整天什么事也不做,心灵依然很充满。修养生命是很重要的事呀!
关于艺术领域一窍不通,好些地方没读懂。宁波这座有对我有点特别城市,还从未去过,以后去一定去宁波博物馆看看。
做内心要造的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眼前有景,如树石,如山水,无论魏晋与明清!向王澍敬!
建筑绝对不只是盖房子,土木工程可以算是工科,但建筑系应该算是文理工结合的学科,建筑师应该是文理双全的人才。优秀的建筑应当是文化和艺术,外加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杰出的作品应当像艺术品一样,美好,高雅,可以经历时间的考验。同时又像是一件精美耐用的产品,实用,精巧,高质量。作者详细解释了建筑与时空的关系,与文化和历史的关联,与人类感觉不可分离的一体性。作者通过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和因素,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书画,描述了建筑和文化,历史不可分割的关系。作者参加了一些历史街区的城市改造,对保护和改建旧建筑有着独特和深刻的见解和理论,同时也设计了许多体现中国文化和历史特征的作品。书中对这些活动给予了大量的描述,记录了中国城市改造的过程和面临的问题。十分欣赏和赞同作者的观点和作品。唯一遗憾是作者在这本精彩的讲述建筑与文化的书中添了许多不比要的对个人成就的渲染。
王老師人狂名氣大,他的房子還無緣參觀過,此書有點看不下去的感覺,放下幾次,又好奇他還有什麼想說的,於是又撿回來看,看了幾章又放下。我們等時間來評判大師的房子吧!
建筑不只是造房子,它是沿袭已久的美与灵,是需要养需要品的整体,是有文化和气韵在的心神。王澍老师把人文与建造结合在一起,他的叙说禅定而静默,有一股淡然超脱的力量,恰如他所设计与建造的每一栋建筑。当设计者的眼界看向更高处,青山绿水可以与人各得其所,楼阁园林就有了寄意与哲思。
一直很喜欢建筑设计,也对建筑设计师抱有很大的崇敬。王澍这本《造房子》让我对建筑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从前我常赞叹现代城市高楼林立的壮观,却从未想过这一座座摩天大楼也使城市失了特色。没有时间和历史痕迹的城市就像是虚假的,原来我并不理解为什么一座城市中心的老旧建筑要被保护被修缮保留,现在想来,老旧建筑身上所包含的历史气息就像这个城市的根,让一众新建的高楼大厦都有了归所。 “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每幢建筑都是一个整体,山、水、景和建筑紧密相连,如同古代绘画大家所作的山水画,看似不起眼的小房子却与周围景致很好的融合。读完这本书,你必定会对建筑以及山水画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王澍说,“我晒太阳,看远山,好像想点什么,好像没想什么。我能这样度过整整一天。你能看到,春天,草变成很嫩的绿色,心里一痒。当我用一种缓慢的、松弛的、无所事事的状态来看它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无所事事是很难学的一门学问。”
“人生一世是很短暂的,我年轻的时候会站在街边看,指着街上行走的人,说这些人已经全部死了。可能很多人觉得我非常极端,算是一种孤独英雄主义吧,但我觉得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有这种状态,对存在、对真理、对人性要有一种追求,这样才会有力量支持你在年轻时走过人生很重要的一段旅程,也是自我实现和锤炼的过程。如果青年的时候没有这个状态,那么生活的拖累会让这些事情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
探寻中国建筑的灵魂 这是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对自己建筑思想的一次系统的、细致的回顾和总结。他是我国第一位获得国际建筑届最高奖普利兹克奖的本土建筑师(于2012年获奖),最能体现其理念的作品便是位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以及宁波博物馆等。 王澍本人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年轻的时候很狂,对中国建筑的现状持绝对的批判。在东南大学求学进行硕士答辩的时候,学位委员会认可他的论文,但不授予他学位,理由便是他过于狂妄,当时其在答辩现场声称全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他的导师也才是那半个。他的狂、他对中国现代建筑的批判源于他认为在中西方文化交汇下,国内建筑师正变得风格单一,而且丧失了传统,也丧失了对生活价值的自主判断。他试图重新建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让传统回归,和现代中国人的生活重新融合。 王澍建筑理念的核心在于“情趣”二字,而这个理念的根是中国的园林,时间线再往前推则是中国的山水画。山水画中体会到的是意境,而园林则是这番意境在现实的呈现,也是一种与自然彼此和谐交融的生活方式,可惜这种现实的呈现和生活价值的主张从民国开始就被贬抑以致逐步中断了。上一位对园林进行仔细研究的是建筑大师童雋先生,其研究成果的结晶便是用英文写成的《东南园墅》,而王澍是最早读到中文译本的一批人。童雋先生的理念之一便是“情趣在此之重要,远甚技巧与方法”,他论及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对比时,概括到中国园林必不见有边界分明、修剪齐整之草坪,因其仅对奶牛颇具诱惑,实难打动人类心智。童雋先生和他的《东南园墅》对早年的王澍影响非常大,为王澍对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建筑中呈现的探索指明了方向。 “情趣”二字看似简单,实现起来是相当不易,这两个字是属于文化艺术范畴的,不单单依靠技术和工艺就能达成。王澍自认为是一个业余建筑师,本质上是一个文化人,他自己的建筑工作室的名字也取名为“业余建筑工作室”,就如同俗语讲的那样,功夫在诗外。在王澍看来,一座建筑,不论是小的屋子还是大的楼宇,它不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体,更要能引发深处其中的人们的某种情绪或者情感,能形成一个小世界。如果建筑师没有对建筑所在地或者使用人群的深层次的文化认知,极易造出冰冷陌生的符号化作品。王澍在古代文人的山水画中,在江南的园林中,在杭州这座一座湖山一半城的景观城市中吸取文化的养分。和民间建筑工匠一同实验和摸索传统技艺与现代钢筋混凝土技术相融合的方法。并将这些理念都在宁波博物馆的瓦爿[音同盘]墙以及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里面都有很好的体现。观者在置身建筑周边或者建筑外面就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于我们古老传统文化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亲切、是重逢、是和谐与融洽。 建筑的诞生有了灵魂还不够,创作者还要有一种态度,王澍对态度给出的答案是“营造”二字。“营造”二字是中国特有的,最能体现创造者全程参与在整个过程其间的不易与辛苦,也最能体现在过程中付出了心智、心血后达成的某种满意和成就感。王澍本人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和宁波美术馆的诞生过程中也亲身实践了这两个字,由于传统技艺太久离开中心舞台太久,为了适应现代的安全标准,王澍和匠人在现场一起做实验一起做方案,在实现的环节,王澍也把自身当做了一名匠人,而不是一名高高在上的建筑师或者设计者。这是当开创性地做传统与现代进行融合时必须要有的态度,王澍做到了极致。因为王澍的努力,时代杂志如此评价:“中国建筑的未来没有抛弃他的过去”。 可以说王澍通过《造房子》这本书给出了一个问题的一个答案,这个问题是关于中国文化基因的建筑如何在现代社会复兴。他以一种坚决而彻底的方式打破了中国当代建筑的单一和符号化,并赢得国际和国内的认可,也让中国人重拾传统文化和生活价值的自信。
初看喜欢,后来读出狂妄独尊之感,尤其是与《燃灯者》对比之下,乃看出何为真学士。作者本人固然是有学识的,但略有弄玄虚之感,稍欠谦卑。
中式审美不算什么新鲜论调,难的是古典生活与现代城市的兼容。最出色的建筑师会找到一套解决方式,将自己的审美与思考贯穿在一砖一瓦中。王澍的文字实在称不上好,幸而有这些作品替他表达。 ************ 十年前去杭州,吴山上下来,遇到几个老师傅修房子,惊讶于他们补旧如旧的技艺,便闲聊了几句。师傅说:功夫再好,也要有东西才补得。这些(旧瓦)原本都没人要了,直接扔掉的,如今听说可以卖钱,大家都从各地收来卖钱。现在想来,收旧瓦片应该就是从建美院象山校区开始的吧,王澍算是一己之力拯救了浙江古建界。 ************ 比起美院校园,王澍对于他的获奖作品宁波博物馆反倒没有那么得意,更多的是一种痛惜的深沉情绪(至少游览宁博时给我这种感觉)。也是,去过宁博就觉得,那周围实在大的不合情理,楼则高的毫无意义。而目睹几十个村庄数千亩稻田的消失,博物馆变成了一种为悼念而悼念的存在。作者总在说中国建筑的精髓是突出自然,将建筑放到次要地位,可当周围环境如此,游览其中感受到惋惜也属正常了。
一片好的园子,好的建筑,首先就是一种观照事物的情趣,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趣,能使有限的空间得以扩充和延伸,以小观大、由内向外。
很难想象我居然读完了建筑师王澍先生的《造房子》,王澍老师在东南大学完成了本硕阶段的学习,又在同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2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主要建筑作品有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杭州南宋御街、上海世博会滕头馆等。 王澍老师说,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首先是一个文人,他也是从文人的角度写《造房子》,不过毕竟是关于建筑,还是有很多内容是我这个外行难以理解的,我想支撑我读完的是王澍老师的观念,即使是外行也觉得受益匪浅。 王澍老师说,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而建造一个世界首先取决于人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不要总是先想什么是重要的事,而是要先想什么是有情趣的事,然后身体力行地去做。书中以元代画家倪瓒的《容膝斋图》为例,说如果人可以生活在如画界内的场景中,画家宁可让房子小到只能放下自己的膝盖,“在中国传统文人的建筑学里,有比造房子更重要的事情”,以我浅薄的理解,我想那是生活的意趣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及价值观。现代社会大多人天天都在为生活奔忙,最终又忘了生活本身,事事都比享受(或者说感知)生活重要,那完成一件件“不得不做”的事是为了什么呢?后文讲述宁波美术馆的设计时再次提到“世界的建造要真正返回日常生活中”,一种自由的有生活发生之地,才有不可预料的欢乐与喜悦。 王澍老师提倡“返回自然”,认为不继承自然是一种摧毁,以继承之名无学养地恣意兴造破坏尤甚。王澍老师认为中国传统建筑就是将“自然”置入“城市”,而城市建筑因此发生某种质变,呈现为半建筑半自然的形态。文中说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触摸与凝视周围山水的状态(微笑、肃穆或者其他)决定了象山校区的气质,与山水相比建筑是次要的(后文又提到“树石”是比“建筑”更重要的事物),“穿过每一座建筑,最动人的是观看那座山的方式的变化”。这不就是道家思想嘛!“道法自然”“去甚,去奢,去泰”,万事顺应自然才是最重要的,过于刻意皆不可取。人还有建筑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应当学习融合自然的生活方式,同样要重建文化自信、体现本土价值观,更要“重返自然之道”。 宁波美术馆的设计中,面江的一侧打通了一条长达108米、6米宽、8米高的内廊,王澍老师说“我从一开始就期待着那108扇高8m的门板一起向甬江打开,万丈金光泻入的那一时刻”,而沿城市的一侧打开门板看到的是里面的白墙,“门板也是包裹,关闭与打开,显现与隐遁才是它的目的,我讨厌表现,喜欢暗示”。这也是中国人骨子里惯有的含蓄委婉的体现吧,尤其中国文人,讲究“闻弦音知雅意”,含蓄的暗示可使人状似漫无目的却又能无限靠近,有种计划之外却又是意料之中的熨帖之喜,即使是失望也无伤大雅。王澍老师果然是一位“人文建筑师”。 《造房子》是一本特别好看的书,虽然大半内容我都一知半解,我是一个彻底的外行人,唯一的间接联系可能就是我的姑妈跟王澍老师是校友,二十多年前姑妈在同济学无机非金属材料,那时候我还是个学龄前儿童,对混凝土相关的书籍格外有兴趣(后来事实证明我只是对高级的大学课本有兴趣…),不过高中物理都学不好的我注定是跟建筑无缘了,但这不影响我两天内两次读完《造房子》。我想我喜欢《造房子》就跟喜欢《编舟记》一样,心有所爱的人一辈子朝一个方向奔跑,太热血了,那是纯粹的人和纯粹的故事,正如王澍老师说“回顾整个我自己的这样一个人生历程,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一个人一定要对自己的内心非常地真诚,其实我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坚持自己的内心,并努力地去实现它。” 另,象山校园刚建成时,王澍老师和一位朋友站在校园建筑的门廊下看着象山,那位朋友问,这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王老师一时不知如何回答,那位朋友说出了答案:“这山是在你们的建筑完成后才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