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对星际穿越的超级喜爱,我专门在我的美篇专栏里写了一篇文章“在基普·索恩的指导下,三看“星际穿越””,以致敬。
完全看不懂,弃了,虽然是科普,但感觉我的知识储备完全跟不上。
花了4天时间细读了此书,上一本能让我这样心潮澎湃,产生这下这么多书评冲动的书,应该只有三体了。 应该说,这本书是对星际穿越这部电影的补完,电影表现了人文与感性,书解释了科学与理性,在我这样理工科学生的眼中,电影和书带来的思考应该是20%对80%这样的比例吧。 基普索恩这样的大师,在我浅薄的人生阅历中,不仅没有见过,甚至没有想象过。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与霍金打赌三战三捷的站在现代物理学巅峰的绝世高手,竟然可以放下身段,为了一部科幻电影做了这样多的工作。这样的做法,在我们的科学家眼中,我猜难免有"不务正业","哗众取宠","玷污羽毛",这样的担心吧? 索普教授并不是挂个名,让自己的学生去完成具体的工作,他是真正奋斗在了第一线,甚至做了很多电影中本不需要他做的事情,比如模拟了两个黑洞重叠的引力透镜现象。这是对科学和真理本身最纯粹的好奇与热爱,是一颗真正的赤子之心。我看到这里,几乎忍不住涌上眼眶的泪水,也许这就是我们学术界所缺乏的东西吧?但是我相信这样的冲动仍然深深的埋藏在我们的心底,因此我们才会被感动。 阅读本书的过程也是我对自己曾经产生幼稚想法越来越深汗颜的过程,四年前看电影的时候,我凭借自己粗浅的物理知识,以为自己找到了电影中的若干"bug",并以此沾沾自喜,没想到索大师早就对这些了然于胸,给出了合理的解释,而且想的比我深无数倍。我就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对真理视而不见。索大师几乎是以物理学界的九五之尊,帮助诺兰导演表演了一出"扒马褂",绞尽脑汁的圆着导演和编剧吹出的一个又一个牛逼。 强烈推荐!
很久没碰到五星书了。要买本书以示喜爱。希望有生之年能见到作者,这个可能要麻烦作者尽量长寿才行[晕]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给了宇宙学,表彰其在大爆炸原初合成、微波背景辐射、暗物质、暗能量方面的理论贡献。之前的微波背景辐射的观测已经拿过诺奖了,今年是第一次奖励在理论方面的预言。Jim Peebles 一直是宇宙学理论的领军人物。另一半则给了系外行星的发现。爱因斯坦之后,理论物理已经几乎达到瓶颈,在我们地球范畴上已经很难有大的突破,而在宇宙范畴里,超弦论,时间弯曲,引力波,引力异常,暗物质,暗能量等等这些不是很难探测到就是根本无法探知。不管怎样,人类终将意识到我们的征程是星辰大海,就算穷极地球的一生也一无所获又何妨。本书通篇都是最前沿硬知识,想要了解更多,推荐作者的另一本书《黑洞和时间弯曲》
讲诉星际穿越这部电影背后的故事,编剧与导演换了两拨人,最后为了让观众能看得懂,隐藏了很多科学信息,在这本书里会与你一一道来
我们仰望浩瀚的星空,思索自身的存在……………… 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夜,激情不能被消沉的暮色所淹没,咆哮吧!咆哮!痛斥那光的退缩! ——迪兰·托马斯 太烧脑了………………
为什么黑洞会吞噬一切, 甚至连光都不能幸免? 又是什么神奇的力量, 让米勒星球上的一个小时等于地上的七年? 《星际穿越》的作者基普·索恩,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一一破解了宇宙中让人瞠目结舌的奇景——大爆炸、黑洞、时空弯曲、潮汐力、虫洞、引力弹弓、星际旅行等,解释了所有推动剧情的天体物理学理论,是一本媲美《时间简史》的巨著。
关于黑洞、虫洞、更高维度宇宙等科学一直是我最感兴趣,最好奇的,在这里满足了我极大的好奇心,这场“旅行”很震撼,很激励人心!
顶尖理论物理学家科学详细讲解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作者在17年因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探测方面的决定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那会看星际穿越是大开视界,高中的物理知识也比较抽象,都是用数学语言描述的。在这里,叙事与想象,科幻与科学,知识与定理…对宇宙认知更加深刻,理解更深入…
我們曾經仰望星空,思考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而現在我們只會低著頭,擔心如何在這片土地上活下去。
作者Kip Thorno不仅作为科幻片科学指导,这个剧本的原始构思者,2017年拿下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且过程都是亲力亲为。从本书看出来,作者对自己的专业,对一些蹦发的念头充满激情,从构思这个故事到打磨每一个细节,他都精力十足。他也很喜欢与人讨论,乐在其中,但是又有自己的目的性。文字有许多幽默的点,对于被证实错误的观点也是毫不留情。总之是向往的样子。 今天看到一些东西联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觉得思考意义让人厌恶。有人和我说马云才不会想这些,可是你不是马云也不是索普,你怎么会知道。在看一本书的时候,你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研究和思考,他是热爱还是功利一目了然,作者对自我价值实现上的思考,做这件事的最初原因,甚至做成后对价值观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觉得自己的世界又大了一点点。 而那些厌恶思考意义的人最后留下的是千篇一律的答案,“想了也没有用”“只有无聊的人才会这么做”“不如活在当下”。可是我生生不以为思考意义无聊,也不觉得活在当下这件事是闭着眼睛就能做到的。享乐时候很多人可以做到妥妥的活在当下,可是奋斗的时候,为什么还会挠挠屁股,懒散度日呢?为什么还存在这么多丧气的话,“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男女朋友/家庭/学校/环境等等,可是没法改变。” 言归正传,不是去探讨意义是什么,那是个人赋能的事情,而是不能认同厌恶他人思考意义的观点。就像我认为的意义是某种状态的目的性,各自的目的性程度,满足度不同,所以某种状态对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比如无聊自然没有目的性,甚至没法产生期望的目的性时候当然觉得意义是无解的。 索普身体力行的探索宇宙,客观上发现万物的意义所在,实在是太具有吸引力了。他说“但是要做到这些,要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就需要我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能理解和认识科学:科学是如何起作用的?关于宇宙,关于地球,关于生命,它能教会我们些什么?它能实现什么?因为知识和技术的不足,它的局限性又是什么?如何才能克服这些局限性?我们如何从猜想转变成有根据的推测,再将之发展成科学事实?能导致我们已认知的“真理”再发生颠覆性进步的革命有多么罕见?又有多么重要?” 可见,思考目的性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如果想了解三维,四维,五维空间,穿越虫洞,进入时间弯曲可以看下,结合着电影写的。
本书的作者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是目前研究天体物理学的权威,曾经就黑洞问题和霍金打赌三次并赢了霍金。 作者用科学的方法解释了我们看起来很科幻的事情。让我感受到了时空的奇妙且伟大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