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普拉斯的魔女

拉普拉斯的魔女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拉普拉斯的魔女
    推荐

    《生命的意义》  2021-1-8 今天我们已经了解遗传物质来自DNA的双螺旋结构,在当你感受到生命长度和生命节奏改变时候,一些模糊而又混沌的问题就会开始困扰着我们,携带遗传性质的物质结构是什么?在遗传中能有多大程度的稳定性和突变?人类的身体修复能力有多强大?我们的生命又存有哪些宝藏?带着切身感受,对一个活的、有感觉的、能思考的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开始的阅读。 原本以为此书只是从科学领域关于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物理学以及它们之间联系的角度论述,对薛定谔的了解也仅仅惊奇他名字和那只猫。读过此书,才明白什么是“科学元典”,它是科学经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著作,人类智识史和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丰碑,具有永恒魅力令后人为之倾倒。它不再是教科书拧干的定律、公式的总结,里面讲述有传奇故事;不再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和记忆,里面颠覆思想的心智波涛,它还涵盖了哲学,伦理学,道德学等诸多人文领域的内容,成为精神的归宿和支持,跨越科学领域、人文领域两个经典,经得起反复咀嚼,如同“两个黄鹂鸣翠柳”,勾勒出人类智识的“一行白鹭上青天”发展轨迹。 在人类生命中,有一些小到不可思议的原子团,却在生命有机体活动中发挥着支配性的作用,它们控制着有机体在发育过程中获得宏观特点并决定着其功能的重要特性,成为生命物质构成。这些生命在老薛这里被称作为“非周期晶体”的物质,和物质世界的周期性晶体差别,就好比一张普通墙纸不断简单重复单调的图案,后者却有着如同拉斐尔人工花毯,绝非乏味的重复,而是大师的极有条理和富有含意的精心设计,构成了我们的生命不可重复的世界。 突变由于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跃迁造成的,作为非周期性晶体,只有更少的原子,必须有足够高的热能,产生原子跃迁,形成自发突变,同时也存在着有利和有害的突变,这些自发突变虽然稀有,却成为物种发展过程的一个步骤,适合自然选择的一种方式。基因突变的这些原子跃迁,如果放大到银河系2000亿颗恒星,从一恒星一恒星,发生概率微乎其微,如果还需要用时间来定,可能是一万年吧。但对于人类身体的宇宙来说,银河系或许只是众多星云中的一团,它设计师和所构成的蓝图岂能用大匠运斤来形容? 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的社会层级,人类长期以金字塔构成来划分组织结构,成为追求的目标,并有些自大认为站在塔顶。在发生跳跃的非周期晶体中,人类在某种程度相比低等动物、植物甚至都谈不上高级,如水母的气胞囊,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从母体中脱离出来独立存在。有些植物,只要条件适宜,分离之后的两个部分都有可能继续存活,如花卉的插接,嫁接。而将任何一个不小的部分从身体中分离出来的人类,必然会导致该部分的死亡,在许多情况下还会导致身体的死亡。 甚至是现在的新冠,人类万年的文明与几十亿年的微生物相比,谁影响着谁?谁侵犯着谁?谁想改变谁?看似强大是否又渺小,看似高贵是否又卑微。 值得庆幸的是,在万年发展过程中,人们总在不断的在意识道路上求索。个体更高层次的精神自我,一方面来自基因的特殊组成,包含了发育的各种可能性,正如我们选择雕刻时候最开始选取的料,材质,密度,色泽,油性……还来自对其起作用的特殊环境模式,他们隐藏在言语、文章、纪念、礼节、生活方式中。这些个纵然有千言万语也无法穷尽的传承,跟随着时光雕刻师,化为线条,色彩被岁月凝固在雕刻件身上。事事风风,雕刻时光,打磨人人,你我手艺在心里。 正因为外部世界与意识由同样的原初元素构成,两者一体,我们才可以看到大地,海洋,天空呈现的生命,浪花的嬉戏,流云的穿行,在国人眼中,于是有了云生沧海,海水江崖,绣上了皇帝的龙袍,山河坐拥,社稷霸业;行云流水,造进了家具中,不动声色,天衣无缝;春花怒放,星月交辉,绘成了画卷,宁静壮美,春江浩浩。风过疏竹,雁渡寒潭,进了佛家语,因缘际会,保持本真。 在某种意义上,观察和思考时间空间的变化和多样性,以及个体多样性,形成感官和认知的多元化,当然还有某些节点因凝聚共同元素,而共享思想。整体来看,人类的宏大进化过程包含着无数这样微不足道的凿刻,我们即对内自己,也对外他人,即是雕刻刀同时也是胚料。意识之光不会照耀静止之处,事实上我们终生都在与先前的自我发生冲突,挣扎,斡旋,生存。 感恩读书陪自己渡过了最黑暗的时光,“我思故我在”,在这里能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让自己可以平和面对内心的兵荒、马乱和杂芜, 祝福2021一切安吉,顺平。

  • 拉普拉斯的魔女
    顺 生
    推荐

    另外一个角度解读生命,尽管有些不懂,也有能懂的地方。非常新颖的视角,开阔眼界,生命力的顽强也是大自然赠予人们的礼物。

  • 拉普拉斯的魔女
    ࿐གངས་ལྷ་མ།
    推荐

    我可以把这本书命名为“读不懂的薛定谔”来表示我的无知吗? 我能感觉的薛定谔到底有多牛,不仅仅是物理方面,还有生物、哲学,但其实整篇文章读下来我还是没能找到“生命是什么?”的答案! 只推荐给对生物、物理学科感兴趣的伙伴们。

  • 拉普拉斯的魔女
    黄顺朋
    推荐

    大道同归,万法归元,道生一——分子,固体,晶体。气体,液体,非晶体。本质上没什么不同,都有取象比类的基础 万物负阴抱阳,事物的矛盾对立统一,——单个原子观测是无序的,大量原子平均来看可以看出共同规则性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生命以负熵为食,更加准确点说是,有机体会维持相对高的有序性(相对低的熵)需要从环境中获取有序,因为身体会不断散发热量,熵增排除生命活动中多余的熵(减熵快貌似承受更强生命活动,但体温升高加速生命过程)食物补充机械能和热能 万物生于混沌,复归混沌,——世界终趋无序,熵增,我们身处地狱,争渡苦海,人与人构成的社会,传播爱,制定法律,公序良俗,讲道德,讲道理规律,一切何尝不是对抗无序 意识形态具有更高纬度特征,是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续体

  • 拉普拉斯的魔女
    May
    推荐

    二刷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作为量子物理开创者之一的薛定谔以他的猫闻名于世[偷笑]在这本书中,他俨然是用量子方法来分析生物的遗传物质,并提出了生命有能力汲取环境“负熵”,来抗衡热力学第二定律。后来发现染色体双螺旋结构并因此获得诺奖的克里克和沃森,都是受这本小书的影响而转向生物学研究的。这在一刷的时候已经分析过了,不再赘述。本书后半段《我的世界观》反应了薛定谔对Metaphysics (译作“形而上学”,我觉得翻译为“物理本源”更好)的看法。他很遗憾最后一个认真探讨metaphysics 的哲学家是康德,再后来的所谓哲学家就是在一些犄角旮旯钻牛角尖了。事实上,我最近读超弦理论也有同感,现代物理学家谈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谈到可知与不可知、第一推动、宇宙本源、意识造成波函数坍塌等问题,并试图挖掘其背后的 metaphysics 时,提及最多的就是康德哲学。可见康德智慧领先了物理学发展200年,但现在解答这些 metaphysics 问题的钥匙已经从哲学家转移到物理学家手中,薛定谔就是其中杰出代表之一。

  • 拉普拉斯的魔女
    Crystal🙈 🙉 🙊
    推荐

    生命是什么? 这本书被誉为“里程碑式的科普经典”,有必要贴一下本书的目录: 弁言 / 1 导读 / 1 前言 / 1 自序 / 1 第一章/经典物理学家探讨该主题的方式 第二章/遗传机制 第三章/突变 第四章/量子力学的证据 第五章/对德尔布吕克模型的讨论和检验 第六章/有序、无序和熵 第七章/生命是否基于物理定律? 后记/论决定论与自由意志 / 附录/我的世界观 实际上,本书分为两个部份,第一部份是薛定谔以物理学、特别是量子力学的角度去解释生命的本质,该部份最出名的章节则是第六章引入的熵,以及“生命以负熵为生”的结论。这一部份也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基於高中所学的生物知识,即DNA双螺旋结构及遗传的基本知识,以及对量子力学似懂非懂的理解,这部份内容倒是很容易接受。 本书第二部份是薛定谔晚年时所著的《我的世界观》,这才是最难读懂的部份。为什么?因为你需要像他那样博览群书,且能秉持自己的价值观,对书中不同的观点赞同或反驳。你需要了解印度婆罗门教《奥义书》说了什么,你要对希腊哲学经典如数家珍,你要熟悉德国哲学从康德到叔本华的著作中都有哪些需要扬弃,你要知道自然科学这些年的演化。你会发现,他随手引用的经典,都可能是你闻所未闻或从未阅读过的书籍。在这部份你才真正发自内心认为,他是个巨人,他不仅是个物理学家,更是个诗人和哲学家。更会惊讶于这位科学家在生命的本质上,信奉的居然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这也许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无论我们怎样努力想去研究、去探索、去试图理解生命是什么,到最后可能都不得不承认,生命本就是个奇迹,而我们无论如何都必须珍惜。 除了这本书的内容之外,我特别欣赏本书由任定成写的弁言,弁言里简要地回顾了人类的科学元典,以及其在基础教育中的运用,这段话说得太好了: “我们面对不朽的理性群碑,也就是面对永恒的科学灵魂。在这些灵魂面前,我们不是要顶礼膜拜,而是要认真研习解读,读出历史的价值,读出时代的精神,把握科学的灵魂。我们要不断吸取深蕴其中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并使之成为推动我们前进的伟大精神力量。”

  • 拉普拉斯的魔女
    芙力草莓🖤
    推荐

    对生命,仅仅提到的熵有一些可读性,其他的对二十一世纪的读者没有太多有益处的见解。哲学上可以看出薛定谔的确很博学,尤其是对东方的类似中国和印度的古籍和宗教、哲学都有涉猎,但也始终看不到薛定谔自己的明确态度,包括对灵魂、存在、来世等等。也许真理就是无知吧

  • 拉普拉斯的魔女
    motein
    推荐

    当人格神开始坠落时,不妨尝试一下自然神。站在宇宙的视角(第零人视角)去看待一切,这是所有理性人的灵魂归宿。何谓自然神?道法自然耳。

  • 拉普拉斯的魔女
    推荐

    不明觉厉,文中讲了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哲学,就看懂了些基因,些哲学,可能对我来说行业跨度有点大。

  • 拉普拉斯的魔女
    Lynn
    推荐

    2月13日,纸质书已读(仅生命是什么,世界观待定) 这本书的意义是在于思想层面的突破,将物理学应用到生命科学当中,用物理学的概念解释生命科学。非周期性晶体,负熵,遗传密码本等等这些概念,炸开了物理学和生命科学之间的厚厚的城墙。 以前一直觉得这些基础科学极为深奥,非我等俗人可直视,现在突然觉得很有趣,虽然这本书大半部分我都读不懂哈哈哈。 至于作者薛定谔本人,感觉也非常有趣,他说自己之前的人生目标就是做教授,然后业余时间研究哲学,我觉得哲学确实可以“打开”一个人的,作者能够不受传统科学的影响,不断有创新和突破,哲学可能给了他很大的助力。

  • 拉普拉斯的魔女
    ·--·-·
    推荐

    这本书用量子论的角度来看基因突变;突变是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跃迁引起的,突变论是物理学中的量子论 用熵的观点来看新陈代谢:一个生命有机体无时无刻不在生产着熵或者是在增加正熵,同时它们不断趋近熵的最大值,在这一缓慢过程之后就是生命有机体的危险状态,即死亡。新陈代谢在本质上就是有机体成功地去除所有因存活而不可避免地产生的熵。 《我的世界观》中阐述了一些吠檀多哲学思想:Tattvamasi,你(以及与你类似的其他有意识的生灵)就是一切,也存在于一切当中。因而,你自己在过的这个生活,并不仅仅是整个存在的一个片段,在某种意义上它就是整个存在;只不过这个整体并不是以一种显而易见的方式构成的。《奥义书》中就已写道: 阿特曼=梵(ATHMAN=BRAHMAN,即个体的自我等同于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永恒自我) 我们就像是彼此的镜子,从对方那里看到自己,不过是延伸意义上的自己。那些脆弱的生灵所展现的多元性仅仅是表象(幻象)而已;实际上它们都只是同一个存在物的不同方面,要施与一切生灵(而不仅仅是我们人类)以仁慈和善意 虽然现在的你和过去的你之间未曾有过中断,也没有死亡,但过去的你就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存在,你已经无法再去感受当时的一切。还不如此刻正在阅读的小说中的主人公也许离你的内心更近,更为生动和熟悉。 我们自己的经验和记忆的总和构成了一个与其他任何人都不一样的统一体。它被称为“我”。可是,这个“我”又是什么呢?

  • 拉普拉斯的魔女
    健康小宝宝
    推荐

    本书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生命的本质,但薛定谔没说“什么是人生”。我更大的困惑,在于人生的意义。但通过对生命的进一步认知,给我对于人生的思索有了些许启发。 我之前一直说:人生根本没有意义。这本书中的科学道理更加佐证了我的这个想法。基因的科学告诉我们,人生是一段被动开始的过程,没有人带有明确的目标自我选择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受个人意志操控的事情没有目的,谈何意义。所有人都是在人生开始若干年后,才能逐渐意识到人生的重量已然为自己所背负。而活着过的无数人穷尽半生或者终其一生都不曾认真思考过只此一次的人生的奥义。人生被动开始、无法定义、难以醒悟,这样的事情只能是不能有意义的。 人生只能没有意义。但我决定去担负起人生的责任。即便这意味着去拥抱痛苦和悲伤。人生的责任是什么?于每个人而言都不相同,于我,我经过长时间深切的感受,我人生最重要的责任是爱护我的亲人。亲人是我在这个世上最重视的人,他们是我在这个世上的责任,是我的约束,如果没有他们,难以想象我会如何堕落、或出世、或了断。是他们的存在让我不断地回归到真实的世界中来,让我自己有着真实的分量,而不至于超脱于活生生的世界,进入一片虚无。实际上,亲情给我带来的悲伤多过欢愉,因为我一直难以自控地伤心失去的团聚不能复现、喟叹当下的团聚不能永驻、恐惧将来的团聚也终会失去。所以我避开一切能勾起童年回忆的东西,但凡是那些物是人非的地方,也暗自发誓如有可能则永不再来。这就是我生命中最大的矛盾之处:我越在意亲情,我就越容易受它伤害,这又使我更加地沉溺其中。 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人的生命绝不是无缘无故无牵无挂的轻飘飘的一个个体,祖先的基因经由人体不断延续,怀着对我的至亲的热爱与感激,我决定要将祖祖辈辈的基因传承下去。一开始我将人们的生命比作树上开出的花朵,不停地有花凋零,也不停地有花绽放,而这棵大树就是一整个人类。后来我觉得不恰当,因为朵朵花之间并没有什么干系。不如说我们就像江流的波澜,一波一波的被推着向前,前浪完成了对后浪的生命助澜后,即使而后沉没,也终有一部分融入了后浪之中,被裹挟着继续奔腾在人类种族延续的江流中。我的身体不只属于我,还属于我的爷爷,我的身上携带着他的基因。从我出世的那一刻起,我和他就无时无刻不在同一时空存在着,永远不可分割,我的每一刻的感受,他都与我同在的感受着完全一样的东西。当他的那具身体上的一切活动都耗尽终止时,他的部分基因便凭借这具叫“王杰敏”但身体继续感受生命。所以我要活下去,不只为了我自己,更是为了我的爷爷奶奶(当然还有其它祖先,只不过我对未曾谋面的他们没甚感情)能继续享受这个世界。我爱他们,我要让他们继续感受这个世界,这是我对他们的回报,是我对他们的责任。我们寸步不离,我们彼此陪伴。而且我还要留下后代,这样我死之后,我的、爷爷奶奶的基因仍存活于孩子的身上继续在这个世上活着。我们共同感受他感受到的一切:冷热、情感、智慧、景色、疼痛、肉欲等等。 对。人就是这么存在着。基本形式是基因,从一具人体复制转移到下一具人体,越来越稀薄,越来越微弱,但绵延不绝。 我甚至开始有一点相信同一论了:所有人都是一个人,我们都是这个人的不同面而已。就像一个拥有无数面的晶体投射出无数道光芒。因为我们的感受是相同的。我们感受到的感动是同一份感动,我们感受到的悲伤是同一份悲伤,这在有史以来的所有人身上都是如此(这是一种很朦胧的想法,我自己也难以捕捉,所以讲不清楚)。 这就是我读完本书之后的大致想法。 下面是一些非常喜欢的句子摘抄: “生命的标志性特征是什么?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一块物质是活的?答案是它会持续“做着某种事情”,不停地在移动,在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等,而且这些活动的持续时间比那些处于类似情境下的无生命物质要长得多。如果一个系统没有生命力,那么将其隔绝出来或者放在一个均匀的环境中时,其所有运动通常都会因各种摩擦力的作用而很快消停下来;电势差和化学势差会消失,倾向于形成化合物的物质也是如此;温度会由于热传导而变得均匀一致。之后,整个系统便会衰退为一堆死气沉沉的物质,进入一种持久不变的状态,观察不到任何事情发生。物理学家们称这种状态为热力学平衡或“最大熵”。”——所以我们可以说:死亡之后的身体没有生命。死亡就是进入了热力学平衡,或“最大熵”。 正是在成为蚕丝的过程中,蚕腹中的材料才获得了它的价值。然而也正是在见到天日之后,蚕腹中的材料便僵硬定型;它变成了一种外在的物体,不再具有可塑性。 非哲学式态度和哲学式态度(两者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中间形式)有着以下明显的不同: 前者接纳一切事物演变的一般形式,仅仅对某一事物发生在今时此地和昨日彼处的特定内容之不同而感到惊讶;至于后者,恰恰是一切经验的共同特点,比如概括出我们所经历过的一切有何特征,才是引起惊讶的最首要的来源;诚然,我们几乎可以说引起惊讶的是这样的一个事实: 事物居然还能被经验到和遇见到。 相当不可思议的是,尽管西方哲学几乎已经普遍接受了个体之死亡并不会终结生命本质之所在的看法,却几乎(柏拉图和叔本华例外)未曾思考过另一个更深刻且更有趣的观点,两者在逻辑上几乎是随行相伴的: 关于个体之死亡的看法同样也适用于个体之出生,即我的出生并不意味着我是首次被创造出来的,而意味着我逐渐地从沉睡似的状态被唤醒。然后,我便可以看到自己的希望和奋斗,自己的担忧与关切,它们和生活在我之前的千千万万人的想法并无二致;我还可以憧憬自己以前的渴求能在未来的数个世纪中得到圆满实现。除了早已存在的思想在我这里延续之外,并没有什么新的思想种子在我这里萌发。这种延续并不是什么真正的新种子,而只是古老而神圣的生命之树的一个花苞如期绽放而已。 以上这句话,如果真的懂了,那么一定能成为一个真正慈悲为怀的人。 自我克制是所有美德之本。我们一直在进化。每一天的生活中,我们身上都会发生一些与我们物种那仍处于高峰期的进化过程有关的事情。事实上,每一个个体的生活,可以说其每一天的生活,都必定代表着这个进化过程中的一部分,尽管它渺小细微,好似在我们这尊永远无法完成的人类物种雕像上留下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凿刻。整体来看,人类的宏大进化过程包含着无数这样微不足道的凿刻。所以,我们的每一步都必定是对现有形式的改变、克服和破坏。我们的每一步都包含着对原始欲望的抵制,在我看来也是对现有形式的抵制,就像那把雕像刻刀一样。因为我们既是刻刀同时也是石胚,既在克服,也被克服——这便是真正的、持续的自我克制。 上面这句话道出了我一直以来的心声。有些人不理解我禁欲,他们荒唐地理解为我想要什么就偏不做什么,折磨自己。其实完全相反,欲望这种东西,人越满足它,它越得到浇灌而滋生起来。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如果不通过行动克制,吃完这一口还想下一口,抽完这根烟还想再一根,打完这一把还想再来一把,赚了这笔钱觉得需要更多钱,尝到了权力的甜头就想大权在握,通过发火来泄愤会越来越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吸过一口毒品便永远无法摆脱那种欲仙欲死的桎梏……欲望会操控人、摆布人、使心灵变得沉重。越多的欲望让人越不自由,真正要做到洒脱自在,应当淡化欲望,不做欲望的傀儡,轻盈从容地度过短暂的人生。

  • 拉普拉斯的魔女
    郑同学
    推荐

    这本书中最精彩,最令人震撼的论点是有机体以负熵为生。 1.生命有序来源机制 每个人都知道新陈代谢,那是一个消耗能量和补充能量的过程。但大多数人仅考虑到了这一步,没有深入去想。 理性而单面地审视新陈代谢,会感觉新陈代谢是荒谬的,外界的氮原子、氧原子和体内的氮原子、氧原子是同样的物质,同样的原子结构,为何要替换?这样做的意义何在? 薛定谔的看法是,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在趋于熵的最大值,也就是热寂。有机体身上同样存在熵值,不停地趋于惰性、平衡、死寂。 而有机体避免向熵的最大值靠拢的方法,就是新陈代谢。 我们从环境、物质中不断汲取能量,目的就是:以此降低自身的熵值。 进一步而言,熵究竟是什么呢? 简而言之,熵,是分子的无序。 分子的运动越剧烈,热能就越高,反之,运动越平缓,热能就越低。当热能达到最低处,分子彻底无序,直到“绝对零度”。 绝对零度是理论意义上而言,是熵的最大值,为零下273.15摄氏度。当大自然到达了绝对零度,分子的无序对物理事件不再产生影响,也就意味着,就代表着这空间内没有了任何生命迹象。这便是热力学第三定律。 但零下273.15摄氏度是下限值。薛定谔指出,就算在正常室温下,熵也在起着微弱的作用,具体情形中,有不同标准的零度。 薛定谔还浅尝辄止地探讨了生命有序的两个来源机制: 一、有序来自有序。成年哺乳动物有10的14次方的基因副本,凝聚起来只有一滴水滴的大小,这些来自上一代人的基因副本恰如其分地分布在全身的每一个细胞之中,这种有机体内的基因分子结构,自然是有序的。 二、有序来自无序。这是从第一章节讲的统计学定律层面而言。薛定谔更肯定这种物理向的机制。 到了这里,我们可以做出回答,无论如何,生命物质终将走向无序,也就是死亡。 正如上面铁块的例子,有机体死后,序也不会立即消失,而是随着时间慢慢地趋于更大的熵值。 2.薛定谔关于我的理解 薛定谔还在结语中,推出一个结论,彻底阐述了“我”的概念: “我”是按照自然定律控制“原子运动”的人。 进而,他又进一步引用了《奥义书》中古老而精深的哲学理念: 个人的自我等于无所不在、不所不包的永恒自我。 这个理论与同样汲取吠檀多学派精髓的叔本华高度一致,他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开头的一段话对“我”的定义也相当有别样的启发性: 他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着地球;就会明白围绕着他的这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着的,也就是说这世界的存在完全只是就它对一个其他事物的,一个进行“表象者”的关系来说的。

  • 拉普拉斯的魔女
    庞锦
    推荐

    我一直以来比较困惑的问题就是,自然界一切自发的运动过程都是熵增的过程,人类也是自然的产物,为什么人类能够实现熵减,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的吗?或者人类只是维持暂时的熵减,在大的时间维度上,人类最终还是会走向灭亡,顺应自然规律。

  • 拉普拉斯的魔女
    cat
    推荐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不断地从周围环境获取负熵而避免熵增的过程。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