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看过的从亚里士多德到量子力学的演变发展过程条例最清晰讲的最明白透彻的一本书
这是本科普与科学史结合的优秀科学类读物。 较之单一的科普类书籍,本书并不是仅仅聚焦于某个具体的科学理论来做普及介绍,而是涵盖了从亚里士多德体系到牛顿体系再到现代相对论、量子理论这一完整的科学发展历史脉络。而相比于纯科学史类书籍,本书又没有过多地着笔于科学发展进程中相关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反而把重心放在了对相关理论的阐释和比较上。 作者行文流畅,把复杂的科学理论用简练朴实的文字解释地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全书章节之间的起承转合特别清晰,经常有提示性、总结性的文字来表达相关章节在表述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表述这些内容、这些内容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等等,十分有助于读者在理解某个局部知识点的同时把握全书的整体框架。 读完这本,我想起另一本优秀的科学类书籍——美国物理学家伦纳德·蒙洛迪诺所著的畅销书《思维简史》。相比之下,《思维简史》的科学史意味更浓一些,很少或者几乎不涉及对理论本身的解释介绍;但它又比本书多了对化学和人类学内容的涉及,历史跨度也更大。两本书有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都试图从自然科学的发展演进中总结提炼出某种主题线索:本书的线索是“世界观”,而《思维简史》的线索,顾名思义,是“思维”。这其实是殊途同归的两种表达,因为,世界观就是人类对这个世界和宇宙的思索,而思维又促成了人类对这个世界和宇宙的观念与认知。 这是这两本科学类书籍共同的哲学升华,而哲科从来是一家。
陆陆续续8周时间,也许是懒,也许是难,应该还是知道的太少,但终究还是坚持了下来,啃完了全本。 两个月时间囤起的书太多了,群里6月的共读任务也已经发布了,这让下一本有点选择困难了,先来好好了结这一本吧。 这本书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讲起,讲到17世纪后的牛顿世界观,再讲到相对论、量子理论、演化论,其实觉得这是一本科学简史的感觉更多一点。 17世纪后的人们肯定都有“为什么以前的人们,居然会相信宇宙的正圆事实和匀速运动事实这样的观点”的疑问。那随着性理论的不断深入,几个世纪以后的人们是否也会有“以前的人怎么会相信空间和时间对每个人都一样的奇怪观点”的疑问呢?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过程,生动地表明:一个看起来如此像常识、如此显而易见正确的观点,是如何一步步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这让我们更加警惕,对其他看来显而易见的、不容置疑的事实,我们到底能有多确定!! 相对论的提出,对牛顿理论的影响究竟会达到什么程度? 量子纠缠的幽灵般的超距作用,对牛顿的机械论宇宙观点(定域关联)的影响究竟会达到什么程度? 也许这些将会像雪球一样,虽然目前还比较小,但终将会越滚越大,带来理论、技术和概念上的变化,这些变化我们现在几乎都无法领悟,到时候就会像伽利略的望远镜撕开17世纪前的宇宙一样,撕开我们现在的宇宙。 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影响的是我们对自己居住的宇宙的看法;演化论则主要影响了我们对自己在宇宙中位置的看法。 演化论让我们摒弃长期以来所秉持的“人类很特殊”的观点;让我们明白人类是一个自然过程而非超自然过程的结果;让我们明白人类并不处于所有生命体的顶端,而是现存所有生命体中的一种,并且与它们都只具有具有平等的地位。 感觉我们已经来到了历史的分割点,从今以后,我们可能无法用一个恰当的比喻来总结自己所处的世界了。 生命如是之观,何等壮丽恢弘。——达尔文 感谢🙏
这本书是二刷了,依然收获多多。不断刷新自己的认识论体系,感受到自己进步,这可能是读书最大的乐趣吧。
经常听很多人聊天时说:要相信科学,三观要正一类的话。但仔细听他们说话交谈,就会发现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是科学,对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毫无认知,思维里根本没有科学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是网上碎片化学了几个酷词装X罢了。低知识的人在高知识的人面前如何表演都是透明的!就像高等生物看低等生物一样透明…
此書探讨新近的科学发展给西方世界观带来的挑战,尤其是相对论、量子理论和演化论。
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上面只有两朵乌云,后来,这两朵乌云,变成了乌云密布。 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宇宙被视为一个生物有机体,各部分分别发挥其作用,从而共同实现天然的目标和目的;在牛顿世界观中,宇宙被视为一台机器,各个部分通过推拉与其他部分发生相互作用,与机器里的零部件彼此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一样。 新近发展所主张的宇宙可能是一个无法用任何恰当的隐喻来总结的宇宙。我们所居住的宇宙可能与我们所熟悉的任何事物都不像。这是有史以来(至少是有记录的历史上)第一次,我们没有隐喻可以用,而且我们可能已经来到了一个分割点,从今往后,我们可能再也无法用一个恰当的隐喻来总结自己所处的世界了。 让我们重新思考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有多大把握。我们的子孙很有可能发展出一个与我们截然不同的宇宙观。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趣的时代,请继续关注。
第一部分讲了一些基本性的认知局限性,偏逻辑,并没有了解到新的东西,第二部分没看,第三部分看不懂
认识规律,掌握主动 从古到今,有无数哲人智士都追寻过对世界的认识:它是善的、还是恶的;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是无意识的还是有目的的。即便是如我一样最普通的人,或多或少也会在某些时刻好奇外在世界的真实面貌。然而,极大多数人究其一生也无法对世界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探究地越多,反而可能愈加迷惑。所以,为了应付我们日常繁琐的生活,我们渐渐不再追问这个世界本来的面目,而是开始毫不疑惑地接受那些经过时光、文化淘炼过的对这个世界的观点、习惯地接受自我生物机能所能够感知的对这个世界的观察。这些零零总总的观点相结合起来,形成了我们每个人的世界观。 在读本书前,我对世界观的认识也仅限于此,还是一如其他概念,肤浅且表面,直到遇到这本书。 直到遇到这本书,我才知道,世界观里所包含的观点也并不是全都处在同一地位的。按照书中形象的比喻,世界观是一张由很多成体系、有逻辑关系的观点所组成的拼图。这里有改变一些并不影响整张拼图的次要观点,也有替换之后就需要重构整张拼图的核心观点。这是本书一上来就给读者厘清的概念。 理解了这一点,读完本书一遍后再回看本书,才发现作者写作安排的巧妙和章节安排的严谨。因为要讨论一件事的前提是讨论双方都能够对所讨论的这件事达到一个层面的理解。所以在写关于世界观的书时,就要先把世界观的概念给以澄清。不止于此,作者在进行其他涉及复杂理论介绍时也是如此:从组成复杂问题的小概念出发,使读者能够跟上作者的脚步,每次都是首先让理解作者所说的是什么,再往下推导。归根结底,仍是要做到师父让我们学习逻辑学中的同一律——一个看似简单,但又时常让我感到震撼的规律。 总体来看,这本书是在给读者捋顺人类科学发展的进程中世界观的演变。如果借用书中所提到的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概念,本书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普通人在习惯以工具主义(理所当然 、实用)的基础上,试图去明白各个世界观的现实主义色彩。换言之,我们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不同于其他直接给出结论的书(例如以前的教科书、那些把我们现在时代放在制高点来审判过往时代的书籍),《世界观》这本书从每个时代嗅出其世界观形成的起因和推导,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去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构架。如此地娓娓道来才让我开始明白过去的人也是那么的思维严谨;如果只以现代人的眼光去批判过去人们所相信的观点即便不是无知也是无智的表现。 另外,这本书不同于其他科普类的书籍的地方在于对于各个理论细微之处的挖掘,例如在第一部分所定义的经验事实和哲学性事实、证实与不证实证据和推理、工具主义、现实主义和可证伪性等。这些于细微之处的概念和理论所起的作用,是将不同世界观之间的鸿沟拉近,给读者一种提供了一个循序渐进的途径。原来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地球为中心的核心观点,在向牛顿世界观机械运动观点转变的时候,并不是一蹴而就,并不是随之科学技术的发现而瞬间促使人们世界观的改变。事实上,新理论的出现即便能够解释过去理论未解的疑惑,人们仍有可能以工具的心态来对待它。就如同现在的很多量子理论的确能够对微观量子的现象给出预测,却没有什么公认的共识,更别说对该领域之外的观点产生影响了(当然,也可能是我的无知)。 进一步引申,作者对科学理论细节上的探讨,解构了我过去对它们粗浅的认识。我以为我过去以为的,其实不是我以为的。它们很多完全可以再推敲的地方只是被我习惯性地忽略了。原来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可以问为什么的地方,太多令人惊讶的和好奇的地方。 最后,还让我受到启发的一个地方在于原来在自然科学上的理论发展可以影响到其他学科、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牛顿世界观对化学、生物、电磁理论的影响就是最明显的佐证。而作为一开始解释生物学的演化论,之后也对宗教、伦理、道德和人们的很多行为提供了更为准确的解读。这些解读很不同于我们传统观念所赋予的观点拼图。在读演化论那一章时,演化论对道德伦理影响让我又迷茫又震撼。可以说,不理解科学,对我们这个世界上各种事情可能就总会模模糊糊,处于被动。 由此,想到有一次,和师父聊到,玩游戏的人玩游戏时那么主动,那么快乐。但是在玩人生这个“游戏”的时候却那么被动,且时常充满沮丧。师父说,更好的对比是我们自己和游戏中被控制的角色,因为都无法理解所处世界的运行规则,可能处在更高维度的人的控制之中。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又得出了另一个启示:游戏玩家的快乐可能是因为他知道这个游戏的规则,掌握了主动权,知道如何按照这个游戏的设定去升级;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这个游戏”的规则和设定却总是模糊不清,所以不知道怎么去“升级”。从这方面去讲,或许不断地去认识这个世界的规则和设定,就是获得生活主动权,也是让我们获得自由和快乐的途径。这可能也是读书的一部分意义所在吧。 说完收获,肯定也少不了遗憾。由于自己的智商和悟性都不行,在阅读有关哲学、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部分都是囫囵吞枣、大致翻过而已,并没有真正地明白。只是还记得师父说的,读书读到暂时不懂的,可以先放下。我想,只要继续保持阅读的习惯,总有一天会懂得。
一本好书,启蒙书。 这次读和上次读的收获不一样。,主要原因是两次阅读的空隙,又增读了十几本相关的基础知识。 怎么说呢。如果能够完全理解书里的观点,对认识这个世界有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帮助。
这本书书如其名,第一部分上来就让我怀疑自己的“世界观”: 我怎么证明地球是圆的? 怎么证明“没有地球太阳还是会绕~没有理由~哎呦跑偏了”? 不同于读罢《三体》后的那种硬核抬头仰望星空,怀疑人生,也不像《天才左疯子右》这种故弄玄虚造成的短时迷离。 这本书严格的遵循了“不破不立”,“又破又立”的原则,从哲学基础命题肇始,以天文学为主干,构造“世界观”的基本框架,继而用物理学,生物学,逻辑学等添砖加瓦,并对传统观念的神学进行了参照和分析。 特别是对时下很火的量子理论对哲学及神学的架构以及进化论对伦理学乃至博弈论影响的提出,颇有见地。 作为文科生,除了个别专业理论部分因为没有功底,读时稍显费劲,基本上沿着作者的脉络是很通畅。 哲学的尽头是不是神学不敢妄言,但科学的骨髓中必须有哲学的基因。 好书~
最近流行这样一句话,没有看过世界哪里来的世界观。那么请问什么是世界观!我带着这样的问题打开了这本书,解释为世界观就是所以观念的总和。 这是一本关于科学的发展历史,从地球的地心说到现在以日心说的普遍观点为主,由以前很厉害的观点,对前辈们都不反对,人人为真,到现在新的观点的转变,简述了古代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建立新的观点,以及转变过程中经历的坎坷,到最后如何接受的。 读这本书给我两个非常印象深刻点,第一性原理,我们大多数的观点都是由第一性原理演化而来的。当第一性原理出现错位,我们在怎么,或许都是错误的 第二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科学往往是以实验的方式去推理结果,其中过程有假设前提等。不管怎么样,其核心都是要先前很好的创建条件,并进行很好的预测未来。
我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人类是如何认识世界的,人类物种在世界中担当着何种角色的,而作为人类的个体的自己,该如何看待现实中似是而非的现象,如何在意识到渺小的同时有意义地前行… 从本书可知,人类所理解的世界,经历了以地球为中心的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以太阳为中心的相互作用力下的牛顿世界观,再到相对论下的时空统一的爱因斯坦世界观,到最新的量子力学下有测量和超距作用的困惑的量子力学世界观。从中我们发现,随着我们越来越接近规律的本质时,原本切身的经历和感受到“真实”逐渐被纠正为“表象”,而真正的“事实”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想不通的存在。当人类自认为是生命链的顶端、是上帝关照的宠儿时,科学发现和演化论却不断无情地驳斥着人类的超自然存在的优越感。其实,人类不过是壮丽恢宏的物种中普通存在。 文章最令人触动的还是作者在观点的论证严谨性,任何真理和理论体系是在建立一定隐含假设之上,而这些假设仅仅是当下主观性概念或经验上的归纳而已。所以反过来,若我们要坚持一个观点,只要支撑的观点的假设不可被证伪,这个观点就可以成为自己世界中的真理。即便哪个假设被证伪了,还可以思考到另外的假设来继续支持原来的观点,这也是世间各种观点错综交错的核心所在。当一些看似幼稚的观点,我们可能认为其自欺欺人,但其实这就是他所认定下的事实,无可指摘什么,毕竟相对他的观点,我们认同的事实可能仅仅有更大的普适认同而已。 回到作为个体本身的意义,我们每个人受限于自身的认知能力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和别人的世界存在诸多不可通约的观点。不可通约意味着没有统一标准,不可对比,所以认知拉不齐要彼此说服是非常困难的。本质是每个个体都是特殊的存在,不存在优劣之分。 我们自身以什么样的核心观点去认知世界,就有怎样的世界观。故,我思,我在。
独特视角讲科学史:科学哲学。通过科学史及其演变的阐释,以及对当时人们世界观的影响,说明了科学哲学的一系列命题。 印象深刻的论述: (1)“世界观”指的是一个观点体系,其中不同观点如同拼图的一块块拼板一样相互联结。我们现在认为在科学发展不同阶段的“错误”的各种世界观,其核心观点和外围观点能很好地拼接和联结,而被人们广泛接受。从亚里士多德的宇宙是有目的的、有本质的存在的世界观,到牛顿机械宇宙的世界观,到爱因斯坦相对时空、以及物质、时间和空间如何相互影响的狭义/广义相对论世界观,到”量子实体“事实及诠释的量子理论世界观,到达尔文的演化论,都是如此。 (2)科学事实和科学进步,都是“渐进整合而不是大步飞跃”,“靠的都不是某一个突然的突破,而是由一系列构不成重大影响的停顿及前进之间的反复组成的”(《这才是心理学》),世界观也如此。“工具主义”看待地心说和日心,托勒密体系和哥白尼体系,这两种“核心观点”不同的世界观,甚至可以并存。 书中对复杂科学事实和理论的说明,非常精彩。比如狭义相对论的时间膨胀和长度收缩、量子理论的数学描述等等,突然让人对不熟悉的概念理解起来不那么困难,为了说明科学史及科学哲学概念,科普可是很到位!
二刷。全书三部分,第一部分涉及科学哲学的基础原理,第二部分从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世界观到牛顿的机械世界观,第三部分是相对论量子和演化论。二刷后的感受。第一部分特别容易忽略,似乎在入活儿前大量闲白,其实后面内容将反复使用第一部分的原理。所以只读懂是不够的,需要深入理解甚至复述每个原理的基本含义才好。第二部分的关键不在牛顿,而是训练摒弃倒放电影的误解,以今人观点去理解古人。库恩曾说:他想知道亚里士多德对力学知道多少,还留下多少问题给后人,结论是亚里士多德对力学一无所知几乎把所有问题都留下了。一旦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核心拼图,原本荒谬的瞬间都合理了。第三部分相对论的光速恒定,用几何学打破万有引力的神秘超距作用是关键,量子力学又似乎表明有超光速的超距作用存在。演化论部分要抛弃目的论,不是适应以生存,而是生存因适应。 最后附录的参考文献丰富而简要,是开启系统学习的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