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心
    笑意不滅
    推荐

    阳光,空气,水,世间最珍贵的都是免费的。地球,生存的空间无情地被破坏。

  • 心
    CY
    推荐

    地理学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在现代人类知识体系的11个门类中,钱学森先生将地理科学归结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科学;在五大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中,把地理系统排在星系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在社会总体设计部下设四大建设中,将地理建设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并列。《地理学与生活》的编写系统而全面,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基础知识教材。

  • 心
    SISSI雅
    推荐

    这是一本优秀的地理学教材,更是一本优秀的科普著作,让我们重新认识生活的地球。我曾是地理课代表,相对是个地理迷,读这本书还挺过瘾,且通俗好读,拓宽知识面。近五百幅图片,专业的讲解,介绍地理学的发展、核心概念,四种系统性传统为开端,四大传统独立成篇,着重突出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生活中买房看区位、移民挑国家,去旅游怎么看地图,这些生活问题都跟地理学强相关;沙尘暴、雾霾和台风天气这些也是地理学,交通拥堵是地理学,全球气候变化也是地理学......所以,越看越有兴趣。如果你不是地理迷,可能相对被大量专业性的概念和教材式的讲解读得怯步和无聊。现在对孩子的教育特别注重通识教育,而地理学非常符合通识教育的目标,这本书也很适合亲子教育阅读,它已经是经典的美国地理教材了。

  • 心
    俊杰
    推荐

    我觉得本书应该称为《地理哲学》或《应用地理学》《生态学》,因为本书囊括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学科分支。 本书以介绍地理学的发展、若干核心概念,以及长期以来在地理学思想与著作中形成的四种系统性传统为开端,为我们怎么认识地理、应用地理,为我们人类自己和整个世界造福。 近百年来,世界人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在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严重问题,人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政界和科技界的热门话题。本书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建议。

  • 心
    三寿
    推荐

    地理学看起来挺枯燥的,但它与你我的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我们就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今天你所经历的一切,到底是因为何种缘故?假设你住在北京,在某一个冬天的清晨醒来,看到了灰蒙蒙的天气。洗漱完毕后,你打算骑车去上班。到了公司,你发现并不轻松,因为让你紧张的不只是手头的工作,还有难以捋清的人际关系。好不容易熬到了下班,你打算吃点好了慰劳自己一下,你来到了那家非常有名的日料店,点了自己最喜欢吃的金枪鱼寿司。回到家后,你打算早点休息,于是在喝了一杯桶装矿泉水之后躺在了床上,在暖气的温馨呵护下渐渐入眠。 你习惯了眼前的一切,甚至觉得理所当然。这确实是理所当然的,但又是什么原因让你经历着看似平常的一切呢?归根结底,是地理环境在影响着你。而你所处的地理环境,几乎决定着你的一切行为,甚至是思维方式。 我们来重新梳理一下你所经历的生活到底和地理学有着怎样的联系。你住在北京,这就意味着当南半球是炎热夏季的时候,这里必然是寒冷的冬天;而北京三面环山的地理环境在明代可以达到“天子守边”的效果,但是今天,却成为了污染物难以扩散的屏障,于是,你看到了灰蒙蒙的天;但不管怎么说,平原地带的北京还是挺适合骑车的,山城重庆在这点上几乎很难实现;由于北京是个移居国际都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性格也都各不相同,所以相处起来难免不会产生摩擦;但国际都市也有好处,作为亚洲的美食城市之一,你可以在北京享受到任何地方的饕餮盛宴,即使是日本海域的金枪鱼,也会在第一时间被运至东京的筑地市场或是北京某家餐厅的饭桌上;不过由于北京的水质不好,你很少喝自来水,而是选择其它地方生产的桶装水;然后,南北气温的差异的原因,整个北京在冬天会集体供暖,于是,你盖上一床薄被,就可以入眠了。 这回你明白《地理学与生活》这本书的意义何在了吧?因为在客观上,我们被地理环境影响着,并将一直被影响下去。 我想本书的三位作者,阿瑟·格蒂斯,朱迪斯·格蒂斯,杰尔姆·D·费尔曼就是想通过此书向读者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越来越密切,读者通过阅读此书,可以改变之前固有的思维模式,更好的理解“地理”带给我们的影响。而书中随处可见的插图与照片,给予了读者更多直观的感受。 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人类会知道自己所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是多么的渺小。每一颗星星都是一个太阳,那也意味着类似地球的行星还有很多。虽然人类至今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除了我们之外还有别的智慧生命,但这无异于盛了一杯海水之后告诉人们海里没有鱼是一个道理。地球的形成,始终被地球以外的力量所影响着,而这股力量的来源,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太阳。 在本书中所提及的地貌,气候等等,都离不开太阳的影响。 对于太阳的崇拜,古今中外无一例外。而古代中国神话关于太阳的传说,恰恰表明了这颗恒星带给地球的两面性。传说中,帝俊与羲和结婚,羲和生下了十个儿子都是太阳,他们轮流升上天空,照耀大地,使的万物生长,人类也得以生存。但是为了争夺值班的次序,十个太阳一起出现在天空,于是河流消失,植物枯死,人类没有了食物,相继死去。于是,后裔登上山巅,射杀了其中九个太阳,一切才得以平息。 从这则神话传说中我们看到,古人对于太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太阳对于地球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其辐射为地球提供了热源,而所有生命都必须依靠太阳给予的能量才能存活下来。同时,我们所能见到的风、雨、云、雪等气候现象,也是因为太阳辐射使地表的水气上升才得以形成。由于太阳引力的作用,地球一年绕太阳一周,从而形成南北半球的四季交替。而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的规律,也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分布。 但就像传说中所记述的那样,十个太阳升起的时候,对于地球来说就是一场灾难。当然,地球从没有被十个太阳照射过。但是当臭氧层还没有形成,或者,我们有机会远离臭氧层暴露在太阳辐射之下的时候,也许就是在被十个太阳所笼罩。 在某些时候,太阳会产生太阳耀斑,也就是在短时间内,太阳会释放大量的能量,并伴随着粒子辐射的突然增强。这些辐射会对人造卫星,宇宙飞船极其内部设备产生损害,并且对宇航员的健康和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 但即使不身处太空中,仅仅是在地球上,皮肤长时间暴晒在太阳下,不仅会晒伤,还会大大增加皮肤癌的发病率。人类和其它生物一样,离不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我们直接或间接的从太阳中摄取能量,维持着生命的延续。但是,影响着地球的外部星体不仅仅只有太阳,当夜晚降临的时候,另一个伴随着地球存在了数十亿年的星体徐徐升起,它就是月球。 今天,人类已经实现了登月,那个千百年来神秘的星球已经不再陌生。月球距离地球大概是38万公里,相当于30个地球直径的距离。这样的距离,在以光年计算距离单位的宇宙中,已经算是非常近了。也就是这种近距离,才能让月球对地球环境产生了影响。而最直观的现象,就是潮汐。 实际上,潮汐是在太阳和月亮的双重作用下产生的周期性运动。海水由于引力的作用,会发生海面的垂直涨落和海水的水平流动。前者我们成为潮汐,后者我们成为潮流或是洋流。而古代中国人将早上发生的涨潮称为“潮”,晚上发生的涨潮称为“汐”,所以就有了“潮汐”这个词。 无论是潮汐还是洋流,对于地球环境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某种程度上讲,潮汐的变化促进了海洋生物向陆地生物的进化,而洋流则决定了海洋生物资源的分布,这就是为什么日本的北海道渔场、英国的北海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以及秘鲁的秘鲁渔场被称为“世界四大渔场”。 而由于自转的关系,地球上产生了昼夜的交替。在白天与黑夜相互转换间,时间得以确定,自然地理环境也产生了节奏性变化。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向下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这就是为什么日本被称作“日出之国”,因为它确实距离国际日期变更线太近了。 除了地球本身的自转之外,围绕着太阳的运动的公转则在一年内产生了四季变化。这种季节的变化虽然在客观上是太阳辐射造就的,但如果没有地球本身的转动,也难以形成四季分明的局面。 地球本身的转动方向、转动角度都是经过漫长岁月形成的,今天的我们从太空中看审视它,看起来是如此的稳定。但就像我们看到平静的大海一样,地球的内部,从来没有停止过活动。而就是这些活动,造就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地球的形态。 地球的内部一共分为三层,从里到外分别是地核、地幔和地壳。而地震就是因为地球内部的急剧破裂而产生的震波,随着震波到达地面,地球表层快速抖动,变形成了地震。地震就像如同地球上其它自然现象一样平常,但其带来的危害,有时候是人类无法承担的。 就像是2011年日本福岛地震,虽然震源在深海,但形成的海啸依然让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而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的损失则要比前者更为触目惊心。 但我们很难想到,人类所经历的地震,实际上已经被地球自身的结构放缓。在地壳岩石圈的下部及地幔之上的区域,被称作“软流圈”,这里的温度是1300度,所有的物质,都是以半粘性状态缓慢流动。当地震波到达这里的时候,会有一个缓冲,否则,地震的强度要比我们所经历的更加强烈。 除此之外,软流圈也是岩浆的发源地,这些岩浆会不定时的喷涌而出,于是形成了火山。 如此看来,表面上看似稳定的地球,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这种运动,造就了七大洲和四大洋;造就了巍峨的山脉和奔腾的河流;造就了生机盎然的绿洲和不毛之地的沙漠;也造就了火山与地震。人类生活在其中,一直在寻找着合适的栖息地。我们从原始狩猎,再到后来的农业耕种,这期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文明的曙光出现后,人类开始了对自然真正意义上的探索,但直到最近的几百年,人类才大范围的了解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星球。今天,当我们回望历史的时候,会发现人类自身的特点,都与地球的自然环境有所关联,这种关联,深入骨髓,但同时也随着人类的不断探索与融合正在悄然改变。 四大文明古国,无一例外的,都在河流的孕育下产生。埃及的尼罗河,印度的恒河,伊拉克两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都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在那个时候,河流带给人们的,是生存的希望,是生命的延续。 中国将黄河称作“母亲河”,可见其古代中国是多么的重要。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养育了无数生命的黄土高原,今天已经是千沟万壑,难以耕种。这也说明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俯瞰中国大地,你会发现,我们的国家虽然幅员辽阔,但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平原地区并不广袤。东南是难以逾越的大海,西南是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北方是戈壁与沙漠,只有一条路与外界相连,那就是直通西域的丝绸之路。这就是为什么在汉唐时期,国家对于经营西域是如此的用心,并设置西域都护管辖此地。但是,随着西域环境的恶化以及奥斯曼帝国的崛起,这条连接亚欧大陆的桥梁被斩断,那些曾经建立在丝绸之路上的国家,例如楼兰与龟兹,都被掩埋在了黄沙中。 于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中国人,渐渐养成了宽厚勤劳的性格,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不勤勤恳恳的耕种,就没有办法生存下去。海上的巨浪不允许中国人频繁的展开贸易,即使是盛唐时期的船只,也无法轻而易举到达大海对面的日本,这也就是为什么鉴真和尚不得不六次东渡的原因了。而在宋代,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而造船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中国与欧洲的贸易也开始频繁起来。可是,随着明清两朝实施海禁,能够与外国通商的口岸逐渐减少,最后只有的广州口岸可以停泊外国商船。而中国,也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大河文明转变为海洋文明的机会。 但是,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西方人酷爱探险的个性。 如果说中国周边的海域风急浪高的话,那地中海则是一片水波不兴的平静海面。不仅如此,地中海还是战略与交通的要道。它西经直布罗陀海峡至直接通往大西洋,东北经土耳其海峡到达黑海,南经苏伊士运河出红海到达印度洋,可以说是连接着亚欧非三大陆。这样的地理优势,对于贸易活动来说有着天然的便利。尤其是在11至15世纪期间,地中海与近东之间的商业往来频繁,但这些贸易活动也随着土耳其人占领了君士坦丁堡之后被切断了。 可是,一直驰骋于海上的欧洲人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麦哲伦也完成了环球航行。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实践证明我们所居住的星球是一个球体。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世界各国被真正的关联的在一起并彼此影响。 当世界渐渐成为一个整体的时候,我们更容易发现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的影响是如此的普遍。比如我们看到,沿海地区的国家或是城市相对来说更加的富裕,而今天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大多也是海洋国家。这点其实不难理解,沿海地区更容易形成港口,住在这里的人们更容易接触到新鲜事物,思想也更加的开化,而贸易的频繁往来自然会导致这一地区的繁荣。 但是随着人类发展的脚步,很多由于人类造成的环境问题开始出现。《地理学与生活》对于这样的问题有着大篇幅的记述,这也说明作者们对于这些问题的重视。这其中包括环境的污染,动物的灭绝以及其他物种的入侵。我想前些日子亚洲鲤鱼在美国泛滥的视频大家还记忆犹新吧。不过对于此,我们人类貌似也在做着努力,比如呼吁环保,或是拯救地球。 地球真的需要拯救吗?一个已经46亿岁的星球,经历了我们根本就无法了解的一切,人类在这个星球上出现的时间,也许连一瞬间都不到。地球不需要我们拯救,它可以调节自身的机制,继续存在于宇宙中。需要拯救的,其实应该是我们人类自身。 我承认,《地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是有点厚,是有点长,读起来是需要时间。但我觉得,这样的书,绝对是开卷有益,当你随便打开一页时,你看到的,都是你想了解的。[嘿哈]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