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一笑很倾城

微微一笑很倾城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微微一笑很倾城
    董沛
    推荐

    这么好的科普书,可惜我读得有点晚了,要是三十年前读了这本书,我的人生也许会大有不同。 推荐给所有年轻人,也期待年轻人在20岁前能够读过这本书。

  • 微微一笑很倾城
    阅读游走
    推荐

    2022伊始,推荐给高中、大学读友的新年阅读必选,我们生存的数字、四维、微观及宏观世界一篮子概览。步入社会的书友依然可以学习。冯.诺依曼说她很多看不懂,我们亦是如此。阅读走起,新年快乐!

  • 微微一笑很倾城
    果麦麦
    推荐

    [现在的文艺青年,没那么酷] 今天,我们先来一个灵魂拷问:如果有人说你是“文艺青年”,你会觉得酷吗? 假如你没有条件反射地选择“酷”这个选项,而是皱起眉头思考了超过5秒钟,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文艺”这个词所蕴含的许多概念与精神,好像慢慢地被消解了。 而当代的文艺青年,好像也没有那么酷了。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文艺”曾经意味着“先锋”、“自由”、“思想”或者任何一个让沉沦在平庸生活里的人能肃然起敬的词汇。 那个时代里,“文艺青年”,是最让年轻人羡慕的一种身份。 1986年,四川办过一次“中国诗歌节”,邀请了顾城、北岛、舒婷等当年评选出来的中国十大青年诗人。 在成都,诗人们受到了只有现在的流量明星们才能获得的待遇,买不到票的狂热粉丝们爬墙翻窗也要挤进会场里,诗人们的朗诵和演讲不断被台下的欢呼声打断,每个人都被粉丝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在后来关于这场活动的回忆录里,有人写道,因为当时的场面实在热情的太过激烈,北岛他们只能悄悄躲进更衣室里,关掉灯光,一声不吭地等待寻找他们的人潮自行散去。 这场活动,恍如属于中国诗歌的斯托克伍德音乐节。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些穷诗人会在当时受到那么多的追捧,是因为那个年代正巧是文学最后的黄金时代吗? 也许是,但不完全是。我看过一篇对“80年代老文青”的采访,当问及为什么在那个时候,每个人都在写诗(虽然绝大多数的诗,和我们现在敲一段很长的文字然后用回车键分出无数行来的那种“诗”并没有差别),一个人回答道: “以前没见过这么写诗的,不用规规矩矩,想写啥就写啥,太™带劲儿了。” 因为他们的诗性与韵律,在那个时代足够新鲜,足够少见。 而当所有人都开始写诗,当所有人都开始用记在笔记本上,带着韵律的长短句来表达自我的时候,朦胧诗的罗曼蒂克也就开始了自我消解。 正如北岛写下的那句:“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当每个人都开始自称是诗人的时候,诗人的神圣性,也就仿佛大厦崩塌一般,彻底瓦解——文艺青年其实也是这样的道理。 当代文艺青年的入行门槛,确实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低,互联网无限度地拓展了我们能够阅读到的文本的边界,无限度地扩展了我们能够表达的边界,热爱文艺从一件崇高的事情,俨然变成了一种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日常。 阅读一本小众的书? 看一部冷门的文艺电影? 学一门已经没有活人在用的语言? ….. 这些事依旧很文艺,只是一点都不酷。 在一个人均文学、语言和艺术水平都变高了的时代,想要继续做一名很酷的文艺青年,你也许需要再读点儿文艺之外的东西,特别是那些可能看起来和文艺毫无关联的事情。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关于如何文艺地向女生表达爱意的提问,有一个回答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男生在给女朋友庆生时,送给了她一张打印出来的行星光谱图。 女孩一脸疑惑地看着这张图片,男生说: “这是猎户座的Tabit的光谱,一颗可以在夜晚看到的行星。它距离地球刚好26光年。你出生的时候,光刚刚离开这颗恒星。每次我看到这颗星,都会想起你。” 在那个问题底下,毫无例外地有很多人写了“今晚的月色真美”、“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些随处可见的摘抄句子和这张光谱图比起来,平庸得没有一点文艺的气息。 文艺,不应该是寻章摘句,也不应该是故弄玄虚,而在于你是不是真的有浪漫的精神,是不是真的能在“套话”里找得到全新的表达。 在于是不是能够看到一些别人可能从未看到的东西。 今晚的月色很美,可是顺着月光往更远处看,月球也不过是一颗围绕地球的行星,在它四周无限远的空间里,星河的色彩也许比月色更美。 我有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 坏消息是,想要看的更远,看到那些别人从未看到的事情,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特别对于成年人来说,它意味着你需要重新学习、重塑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 但好消息是,重塑对于世界的认知这件事,却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困难。 也许,只需要认真读完一本书。 有这样一本书,在豆瓣里,它的一个老版本下累积了7000多条高分评论, 多数评论的主题类似的让人不禁怀疑它是不是被刷出来的: “如果我在儿时读到这本经典,是否我的人生轨迹会大大不同呢?” “看完这本书后,我感觉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 “读完书觉得,当你的眼光投向更大更远处的时候,当下的情绪简直不值得一提。” 在以苛刻闻名的豆瓣读书里,几乎每隔一两条就有读者在扼腕叹息,恨读到这本书实在太晚。 这本书,叫做《从一到无穷大》,一本曾经影响了两代中国人的科普神作。 《从一到无穷大》初版写于1947年,但直到30年后,它的中文版才姗姗来迟。 著名科学史研究者,清华大学教授刘兵当时正在北大物理系读一年级,一位教微积分的数学老师认真地向他们推荐了《从一到无穷大》。 回忆起当时,刘兵说:“拿到书后,在一个晚上就手不释卷地一口气将此书匆匆地读了一遍,没有想到一本科普书竟会如此吸引人,几乎就像是在读侦探小说一般。” 在那个真理终于露出曙光的年代,《从一到无穷大》鼓舞了无数像刘兵这样的年轻人,让他们最终走上了一条从未想象过的道路。 这些人里,有腾讯原副总裁吴军博士、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淼、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何帆、《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国盛….. 《从一到无穷大》的作者,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宇宙学家乔治·伽莫夫,他可以说是整个西方世界最会写作科普的一位作者,他先后出过十几本科普著作,笔下漫游物理世界的霍普金斯先生,是一代西方人记忆里“科学”的象征。 而这本《从一到无穷大》则是他所有科普作品里最重要的一本。 就像书名里写的那样,它从一粒原子写到无穷宇宙,用数学的发展和公式的演进为线索,从数学的诞生写到生命的起源、宇宙的开始。 它汇集了人类认识世界、探索宇宙的方方面面:数论、世界线、相对论、量子力学、核物理、遗传学…… 伽莫夫本身是个极会讲故事的人,复杂的科学演讲过程被他解释的无限直观,比如在讲述如何理解光速时,他会说: 假定一个人乘坐近似光速的飞船到距离我们9光年的行星上去,人们大概会认为,往返一趟至少要18年。事实上,如果飞船的速度达到光速的99.99999999%,你的手表、心脏、呼吸、消化和思维都将减慢7万倍,因此往返一趟所花费的18年(从地球上的人看来),在你看来只不过是几小时而已。如果你吃过早饭便从地球出发,那么当降落在目的地星球表面的时候,正好可以吃午饭。吃过午饭后马上返航,就可以赶回地球吃晚饭。而你到家时,你的亲友们已经自顾自的吃过6750顿晚饭了。 除了特别会讲故事,伽莫夫还是一个“灵魂画手”,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他总会手绘出一副带着一点美式冷幽默的插画,比如下面这幅用来说明“如何将三维物体展现在二维空间”的画。 回到最开始的话题,这本“硬核科普”究竟和文艺有什么关系呢? 的确,它里面确实不可能提供给你任何能直接用到的“金句”,但它就像是一架梯子——你攀登的时候可能并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当你攀登了一段时间,转身下望,你会发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已经不自觉地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你能够真的放眼看世界,再回到人生的议题,也许会有更多不一样的视角。 那时的你,也许就会真正地写出这样的句子: 其实分别也没那么可怕\65万个小时后,当我们氧化成风\就能变成同一杯啤酒上两朵相邻的泡沫\就能变成同一盏路灯下两粒依偎的尘埃\宇宙中的原子并不会湮灭 \而我们也终究会在一起。

  • 微微一笑很倾城
    尚璇千寻
    推荐

    伽莫夫从浅显的故事入手,抽丝剥茧地带领读者走进未曾涉足的领域,发现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客观规律。这样的思考方法和逻辑,是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也是本书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

  • 微微一笑很倾城
    abc
    推荐

    读完伽莫夫所写的《从一到无穷大》,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意犹未尽! 读过不少国内外学者的科普书籍,但毫不夸张地说,无论是全书构架,还是写作技巧,伽莫夫都略胜一筹。难怪本书面世之后能够经久不衰,也难怪清华大学校长将此书作为特别礼物送给新生们了。 本书咋看起来内容不多,总共也只有四卷共十一章,但包罗万象,涵盖极广。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量子力学”、“相对论”、“宇宙学”等在普通人看来高深莫测的知识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相结合了起来,深入浅出叙述的同时还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使用了很多诙谐有趣的语言,使得本书非常适合普通人阅读,也非常容易激发众人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第一卷《数字游戏》里只有两章,分别是”大数字“及“自然数字和人造数字”,作者从国际象棋和梵塔金片的故事开始说起,从大数字引出了”无穷大“的概念,又从质数的问题引出了”费马大猜想“,再从”费马大猜想“谈到”勾股定理“,最后被读者引到了”虚数“的世界里,用”虚数寻宝“的故事引出了”三维空间可以与时间结合成四维几何学“的概念。这种构思的巧妙实在让人拍案叫绝!数学的故事说完了,但是”四维“的故事马上就要开始了。 果不其然,第二卷的标题就是《空间、时间和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科普书籍现在很多了,但这章最巧妙的地方在于作者叙述了一个”一只驴从二维空间到达三维空间后,再回到二维空间“的故事,让人领会到空间转换的神奇所在! 第三卷的《微观世界》讲述了一个令我们更加感到匪夷所思的世界,第六章从物质的组成谈起,说到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等,谈及不确定性原理时,作者提出:经典力学理论只是非常接近真理的”赝品”,无法用它来描述更精密的系统。最后,作者用现代光学的试验解释了微观力学中粒子的运动。看到第七章《现代炼金术》这个名字,如果你想从中获取炼金的技术那一定会让你大跌眼镜的,它实际上讲的是核反应!第八章又是精彩绝伦的一章,题目叫做《无序的规律》,通过热无序介绍温度与运动的关系,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热学第二定律,引出了“熵”的概念,以“负熵”与“生命”的联系结束了本章。果然,第九章便是“生命之谜”,染色体、细胞、基因、病毒等这些概念随之“破茧而出”,一切显得是那么自然。 最后一章是《宏观宇宙》,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里面的几则小故事,如亚里士多德推出地球是圆形的依据,再如埃拉托斯特尼测量地球周长的方法等等,让人看得大呼过瘾。虽然本书成书时间较早,但由于作者构思的巧妙,以及精深的专业知识,风趣的写作手法,加上译者出色的修正补充,本书仍不失为一部经典之作,绝对值得每一个热爱和喜欢科学的人去阅读,它带给你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是一个理解和思考的过程。必须大力推荐!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