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与玫瑰奶奶(全彩插画本)

奥斯卡与玫瑰奶奶(全彩插画本)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奥斯卡与玫瑰奶奶(全彩插画本)
    Qiu
    推荐

    一本不错的关于时间的科普读物。因为有些部分读得似懂非懂,于是把作者的另外两本书《现实不似你所见》《七堂极简物理课》一起找来读了。结果。。。发现了更多的物理名词和完全不懂的复杂方程式(>﹏<)。不过还是很开心,这三本书站在量子力学的角度描绘了一个和我们日常经验相去甚远的世界。最大的感触是视角在我们的认知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很佩服理论物理学家们丰富的想像力。他们凭借想像力突破了固有的思维框架,对我们尚未观测到的现象作出预测。而很多预测又在多年后被实验数据证实。 我们通常以为时间是匀速流逝的,稳定地从过去流向未来,可以用钟表度量。然而作者站在物理学的角度告诉我们,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取决于我们的视角……这就好比在宇宙中单纯地讨论上和下是没有意义的。所有的方位都是相对于观察者所处的位置而言。 物理学表明,时间流动的节奏由引力场决定。即使我们无法轻易感受到,但实验表明时间的流逝在山上要比在海平面快。和头部相比,脚部的时间流逝得更慢。总之,你距离地表越近,引力越大,时间流逝就越慢。我们运动得越快,时间也延缓得越多。时间随着质量和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宇宙中的每一个点,时间都是不同的。 事实上,在量子世界,时间这个变量消失了,事物只是相对于另一事物在发生变化。我们通常感知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不过是作为人类从我们的特殊视角对世界做出的近似的模糊描述。时间以一种近似的方式出现。它们是我们把世界切分后理解世界的方式。如果从量子的视角看,时间并没有均匀流动,而是像袋鼠一样,从一个特定值跳向另一个特定值。这就好比放电影时,电影每秒放映24幅画面,我们的眼睛就以为是连续的动画了。在微观视角,基本粒子的机互作用是时间最微小的基本形式,既没有方向,也非线性。 我们对时间的理解与直觉从根本上是经我们的大脑这个有限的工具的运作方式过滤过的。过去与未来事件之间的存在对我们的精神结构十分重要。记忆把分散在时间中的过程联结在一起,而这些过程组成了我们。 在物理学家眼里,时间和空间都是一种会波动起伏、弯折扭曲的真实实体。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活动的软体动物内部(爱因斯坦的比喻)。我们只是世界里的微小系统,只与无数的微观变量平均后的宏观变量相互作用。这种重新看待世界的量子物理视角真的太科幻了!

  • 奥斯卡与玫瑰奶奶(全彩插画本)
    阿星
    推荐

    我在前段时间看完了这本书,此刻我才在评论,不过在你看到这段评论的时候,时间已经距离我打下这个字的时刻,往前推动了很随机的一段时间,可能在未来我又重新打开这本时间的秩序思考了起来。 在我过去,我的现在,你的现在,我的未来的某个时间点,我们其实都围绕着同一个东西在旋转,既然是相同的,那这些时间真的有先后顺序之分吗? 看完这本书后,一想到时间在跳出地球后,在宇宙的某个界限就消失不见了,想到在地球表面最高的山峰和最深的海底这两个地方,时间并不是同速度运转的,想到每日掐着我脖子的时间表,是人们在协商之后定下来的最简单最容易执行的计算方式,想到空中可能有一辆光速运行的飞机,等待着一百年后降落,而飞机上的人容颜依旧……我就有点窃喜,虽然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歪着脑袋在和时间下一盘难度系数极高的棋局,但其实这盘棋的过程倒也不是如此咄咄逼人剑拔弩张。 时间是一种相对简单的人类计算方式,这实在太让人惊异了,钟表的滴滴答答只是为了统一和秩序,那不是时间本身。 我可以有我自己的时间秩序,抽芽开花、瓜熟蒂落。我觉得这就是这本书给我传达的一个信息,它转变了对于时间太过于僵硬的看法。 总之为何不这样去想,不是这朵花在清晨时盛开了,而是这朵花生长开来的时候,清晨到来了。

  • 奥斯卡与玫瑰奶奶(全彩插画本)
    石瑞莹
    推荐

    记住,时间只是你头脑里的概念 曾经我有一个设想,如果我只关注事件,不去关注时间的话,会怎么样。必然的结果就是我的历史成绩不会及格。现实是我的历史没有出现不及格,这只能说明以前我的大脑是认可惯常的关于时间的概念,即时间是线性的,均匀的。可是我们不是生来就会看钟表的呀,第一次听说钟表都是要校对的时候,我是很吃惊的。现在想来那个时候就埋下了思考时间问题的种子。 想想被灌输的一些关于时间的认识,鲁迅在课桌上刻“早”,还说时间就像海绵,挤一挤总是有的。林清玄说跟时间赛跑,小时候我总是把自己想象成夸父,好像每次放学追着太阳跑回家就是在跟时间赛跑。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过去,现在,未来。 ······ 这些都在强调时间确实存在,且异常珍贵。都在告诉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尽可能多做事。 这些也是我曾经相信的。 总有一天我会开始质疑这些。按理来说,地球就是那么转的,它是不知道什么时间概念的,白天黑夜,四季更替也只是周期变化而已,怎么能说是时间呢?这么一想,所有的时间度量单位都只是人的发明,都只是大脑里关于时间的概念罢了。况且钟表这玩意也不是人人都有的,也不是人人都会看的。 所以多多少少的一些疑惑在这本书了得到了解答。只是某些部分因为没有物理学的知识是真的没看懂,过后补上就是。 ·时间在平地上要比高山过得慢,所以山上的人有更多的时间,也就意味着老得更快。 ·过去、未来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晰,我们之所以这么区分其实是大脑无法看到更为精确的东西。 ·当下是不存在的。 ·时空一定是连在一起的。 ·世界不是由物质组成的,组成世界的是事件。 ·推动世界运转的不是能量,而是低熵源。 ·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区别只不过是持久而顽固的幻觉。 ·先于观察就理解某种事物的能力,是科学思想的核心。 ·诗歌也许是科学的另一个源头:能够看见不可见之物。 ·也许时间的情感正是时间对我们而言的样子。 ·当我们无法精准地表述问题时,通常不是由于这个问题十分深奥,而是因为这是一个假问题。 人的大脑有的时候真的是个让人纠结的物什,一方面她让你的记忆看似井然有序,因为记忆若是缺乏时间这个度量器,那根本就不会存在,另一方面她又让你为时间而苦恼。我们几乎所有的喜悲都是和时间相关的,如果没有了这个视角我们就会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活过。 对于熵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心流》那本书,熵就是系统内部的紊乱程度。低熵意味着系统内部较为稳定。而我们需要的其实不是热量,而是低熵源,因为任何系统都处在不断增熵的过程。这就很容易理解了,如果地球是从太阳那里获得热量的话,据此推论这样每天照着迟早会被晒死。地球持续向宇宙释放高熵,太阳为其提供低熵。熵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太阳较地球稳定,所以它才是低熵源。 《二十四个比利》里比利是没有所谓的时间观念的,现在想来他的整个人生都是处于高熵的状态,缺乏低熵源,确实会分不清过去和未来。不过话说回来,精神分裂病人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关于时间的视角呢? 看完这本书,就会懂得,根本不存在什么时间,所以要做的事情还是别拖延了,这一刻已经是全部了。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有些人会认为瞬间即永恒。所以推动我们的其实时习惯,因为习惯较为稳定? 时不时给自己降熵也是很重要,因为人这个系统也是很容易高熵的,所以给自己找个低熵源是个不错的办法。 就是一本用物理学的语言告诉你活在“当下”的书了。

  • 奥斯卡与玫瑰奶奶(全彩插画本)
    推荐

    快乐及掌控自己/就是一个人/在其生命的每一天/都可以说:“今天,我活过;明天,不论上帝给我们一片乌云,还是一个,阳光澄澈的清晨,他都不会改变我们可怜的过去。/ 流逝的时光/带给我们的记忆若不存在,他便寸步难行。

  • 奥斯卡与玫瑰奶奶(全彩插画本)
    师 赖
    推荐

    时间是个很奇妙的东西,无论你经历过多久的时间,在当下回溯过往的片段你都会感觉到像一场梦,似乎就是一溜烟的事,就好像那些人、那些事不是真实存在的,你会怀疑ta们的真实性。但在此时此刻正在进行时的你,却不会觉得这一过程很快。所以我偶尔也会想,人活一百岁,五百岁,一千岁的差别真的很大吗,大概到了最后一刻都只会感到似梦一场吧。 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消失,从儿女和孙辈谈“我父母”,到孙辈和曾孙辈谈“我祖父母”,再往后差不多也就没人谈了,成为某种抽象的概念和符号,我们就好像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一样。虽然有一点点小感伤,但谁又能违背这早已存在的铁律呢😅

  • 奥斯卡与玫瑰奶奶(全彩插画本)
    粉墨登场🦩
    推荐

    过去、现在、未来谁在操纵着时间? 答案是我们的视角。 时间是热量的变化。是熵增。山上比平原的时间慢。时间并不是统一的。时间也是有秩序的。时间是有着不同两端的箭头。时间并不是独立的。时间是流动的。时间是需要彼此同步的变量的。时间即无知。我们是通过记忆理解时间的。时间是我们与世界相互作用的形式。 这本书彷佛有种启示,我们常常把自己置于时间的面前,以为生与死之间是时间来进行的串联。其实没有了记忆,时间也就失去了意义。我们是故事,无知到无常,我们可以凝固一瞬成为永恒,也可以摧毁所有的幻觉。 一切取决于我们的视角。烧脑的书!好书!

  • 奥斯卡与玫瑰奶奶(全彩插画本)
    王宗英
    推荐

    维克多·雨果说,死亡是伟大的平等。这句话里暗藏着这样一种机锋:时间是均匀、无私的。这很符合我们的感知,无论是王家卫式的“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号下午三点之前的一分钟”,还是我们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似乎都在证明这种均匀无私。但它却是一个错觉。 工业革命之后,火车进入了人类生活,人们第一次切身体验了时差,从此知道,雄鸡一唱,天下不再一起白;广义相对论问世之后,我们发现时间这东西在不同地方不但步伐不一致,就连步幅也不均匀,因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速度和质量,时间就会被不同程度地压缩或拉伸;步幅不同,导致不同的位置只能沿着自己的世界线独立发展,这些彼此独立的世界线无法完全重合,于是你的“当下”和我的“当下”永远都不可能严密地契合;甚至就连那种无可阻挡的逝去感,也就是时间的方向,也只是一种“近似的观察”,是熵的统计学本质造成,统计学是一种有关样本的学问,样本越小,统计规律越模糊和不确定,熵和随之而来的时间的方向也就越模糊和不确定,观察更细、样本更小,这种模糊性就更大,最终时间的方向性完全消失其中;随着对广义相对论更深刻、更根本的理解,我们发现时间和空间根本没有独立存在过,它们是一种织物,被编织在引力场里,软绵绵地接受着速度和质量的撕扯与冲击。到此为止所发生的一切,即使我们不完全理解,至少可以试着去想象。然而事情还没结束,量子力学还在等着我们,它将摧毁时间仅剩的结构。 分立性原理表明,连绵不断的事物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物质、能量、时间、空间,都有一个最小单位。这就是说,时间不是流动的,而是跳动的,普朗克时间就是它的行进单位。两跳中间是空,是一种非零的虚无。对我来说这才是整个时间概念中最不可想象的地方,因为我们的一切感知都与时间编织在一起,无法抽离,正如三维生物永远无法想象四维空间的样子,生活在时间里的我们也无法想象时间里的空隙。更加不可想象的是在普朗克尺度上,时间量子也不是规则排列的,它们不停地剧烈涨落着,凭空出现、又忽然消失…… 量子世界是疯狂的,还好我们没有身处其中。当然我们也不可能身处其中,因为人类文明就是时间的文明,无序的量子世界里时间破碎得如此彻底,文明没有可以附着的支架;而银河中心也不会有文明,因为那里的质量太大以致时间太“少”,文明没有得以进化的机会。 事实是,我们所处的维度,我们所在的局部,以及我们观察世界的视角和粒度,共同造就了一个复杂的、多层的、无中生有的时间概念。 凯文凯利在他的传奇著作《失控》里说,人类认知当中曾有三个间断:第一个是地球和其它天体之间的间断,被哥白尼排除掉了;第二个是人类和其它物种之间的间断,被达尔文排除掉了;第三个是自我的理性世界和无意识的非理性世界之间的间断,被弗洛伊德排除掉了。但我们依然面临第四个,即人类(生命)和机器(非生命)之间的间断。 在我看来,这第四个间断与前三个明显不同:它不再是量变,而是质变,是有(生命)无(生命)相生之变。而无中生有从来都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拿手好戏。物质、能量、时间、空间,都是无中生有的杰作,我看不出意识或者生命为什么不行。 虽然时间是人类自制的一种错觉,但就目前来说,它还属于“不可控”错觉,还是一种“伟大的平等”。有朝一日若是排除掉了第四个间断,生命将彻底从时间的束缚里剥离,而这种剥离的后果,如前所述,是今天的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确切想象的。

  • 奥斯卡与玫瑰奶奶(全彩插画本)
    凤君
    推荐

    一直以来对时间有着无限想象,除了书中提到的量子场,空间,事件,物件等对时间的影响,对我来讲,情绪在时间里起很大作用力,比如震撼,创伤,曼妙等在时间里无比放大或者刻意遗忘,使得时间,让有些生命过的匆匆或者漫长,至少钟表上的时间是蒙蔽你感知的。钟表上显示的时间更多是参考数据,而非你的时间! 

  • 奥斯卡与玫瑰奶奶(全彩插画本)
    Aurora
    推荐

    我们通常认为时间是很简单的、很基础的东西,均匀流逝,独立于其他事物,从过去流向未来,能用钟表度量。在时间的进程中,宇宙中的事件以有序的方式次第发生: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是既定的,未来是开放的......然而这一切都被证明是错的。 关于时间的独立性,时间是否能独立于其他事物而单独存在? 牛顿给予了肯定的答案,牛顿模型以独立于事物的时间观念为基础,建立了现代物理学,并且行之有效。它假设时间是一种实体,均匀流逝。它表示的时间是“绝对的、真实的、数学的”,牛顿假定它的运动独立于事物的变化或物体的运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独立的时间是不存在的,时间就是对变化的度量。比如说,我明天要出门一趟,这个明天只表明太阳在天空升起一次。此时可能会存在一个疑问?当我夜晚躺在床上,一切都没有什么变化的时候,为什么我依然能够感觉到时间的流逝?亚里士多德给出的答案是因为你的心在动,内心的运动也是一种对时间的度量,如果一切都不再运动,将不会有时间。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时间的背后是因果关系。就像是众所周知的把大象放进冰箱分几步?不打开冰箱门,就不能把大象放进去,这其中也包含着因果关系。我们感受到因果关系的传递,也就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 爱因斯坦最终给出答案,时间不是独立存在的。他首先确定了光速不变的原理,不允许超光速的事情发生,你不会在没打开手机之前看到信息,你也不会在玻璃杯掉到地上之前看到碎片,这就维护了世界上的因果关系不会颠倒。然后他又提出了新的时空观,将时间、空间、引力场统一成一个整体,空间与时间是一体两面,时空就是引力场,“场”是构成世界物理实在的物质,与变化相关联。所以,时间的独立性并不存在,时间只是变化的量度。 关于时间的统一性,时间真的是人人平等吗?时间是匀速流逝的吗? 时间的流逝在山上要比在海平面上快,放在地板上的钟表走的比桌上的钟表稍微慢一点,变慢的不只是钟表,在较低的位置,一切都变慢了,物体的下落就是由于这一时间的延缓,物体会下落,是因为在较低的位置,时间被地球减慢了。为什么你能牢牢站在地面上,因为你脚部的时间流逝比你的头部要慢,我们的身体自然倾向于待在时间流逝更慢的地方。 但这一切是为什么呢?因为场的作用,地球和太阳在宇宙空间中,就像是一个物体浸入水中会把周围的水排开一样,地球和太阳也会弯曲周围的空间,对空间结构的改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越强的地方,时间流逝的越慢。势能低的地方,时间会延缓。另一个影响时间快慢的则是物体的速度,为了消除相对时间的干扰,可以让a和b的速度相等,这个过程中谁产生加速度,谁的真实时间就变慢。引力质量越大,引力越大,时间流逝越慢;速度越大,惯性质量越大,时间流逝越慢。所以,时间的统一性并不存在,在不同的地方,时间的流逝并不均匀。 关于时间的当下性,活在当下,是否真的存在当下呢? 如果你姐姐在房间里,你想知道现在她在做什么,答案通常很简单:你看看她就知道了。如果她离得很远,你可以给她打个电话问问。但请注意:如果你看到姐姐,你接收到了从她那里传到你眼里的光线——光需要花些时间到你这里,比如说几纳秒,那么,你并没有看到她现在在做什么,而是看到了她几纳秒以前在做什么。然而,如果你姐姐在比邻星上,光从那里到你这儿要花四年。因此,你得知的是她四年前在做的事,而不是她现在正在做什么。然而时间是不统一的,比邻星上的某一个时刻并不能与地球上的某个时刻相对应,地球上过去四年,也许比邻星上已过去十年。 “当下”的概念只涉及与我们邻近的事物,而非远处。我们的“当下”不会延伸到整个宇宙,它可以延伸多远,取决于我们限定时间的精确程度。如果用纳秒,“现在”的定义仅有几米;如果用毫秒,那就有几千公里。这就是我们可以做出的最大限度的近似。所以时间的当下性也并不存在,这只是一种近似的假设。 关于时间的方向性,为什么时间只会向着未来的方向流逝?而不能向着过去? 在物理学上如何找到一个定律来区分过去与未来?掌管力学世界的牛顿定律不行,描述电与磁的麦克斯韦方程组不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引力方程不行,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的量子力学方程也不行,这些方程都无法把过去与未来区别开。如果这些方程允许一系列事件发生,那么也会允许这一系列事件在时间上的逆过程发生。唯有“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不可逆的,其核心在于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而非反过来。在基础物理学中,这是唯一一个能够表明过去与未来有所区别的方程。 热量是分子的微观振动和碰撞。科学家用“熵”来表示分子碰撞带来的无序的增长。我们就在熵的增加中感知到了时间。熵的增加只不过是普遍又常见的无序的自然增长。在时间的两个方向之中,为什么我们称之为过去的这个,其事物更有序?宇宙这副牌,为什么在过去是更有序的?为什么在过去,熵要更低一些?原因就在于我们对世界的观察是模糊的,不全面的。地球只是宇宙中一颗渺小的尘埃,只跟宇宙中很少的一部分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像盲人摸象一样,看到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忽视掉绝大部分,然后,我们就认为自己看到的是特殊的、有序的,定义出了初始的低熵,并以此为基准,看到了熵的变化,感受到了时间的流动。如果我们把宇宙的全部细节都考虑进去,就没有哪个排列是更有序、更特殊的了,那么时间流动的特征就会消失了。所以时间其实并不存在方向性。 所以时间究竟是什么呢?它真的存在吗? 世界是事件的网络。一方面,许多结论都表明时间存在;另一方面,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没有物体存在,而是事件发生,物体只是变化中的事件。变化普遍存在,而无须被时间指挥,以不同速率运转的时钟不显示同一时间,但每个时钟的指针都相对于其他指针在变化。基本方程里不包含时间变量,但包含相对于彼此正在变化的变量。所有时间并不存在,它只是两个关联事物的中介,是对变化的量度。 时间并不存在,那我们又为何能真切的感受到到时间的存在呢?那么时间来自何处呢? 作者说时间来自于我们的记忆,之前说热量扮演了时间的角色,它导致了一个重要的变化,那就是会留下痕迹。化石展现出很久以前生物的模样,望远镜可以证明星系在过去有多远,书本记载着我们的历史,我们的脑海中充满记忆。大量过去痕迹的存在产生了那种熟悉的感觉,认为过去是确定的。而不存在任何与之相似的未来痕迹让我们产生了一种感觉:未来是开放的。 痕迹的存在让我们的大脑可以创造大量过去的地图,未来却没有与此相似的东西。在进化的历程中,面对我们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大脑的庞大机制已经经过设计,以便对可能的未来做出计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决定”。因为大脑可以根据现在详细描述出未来可能的样子,这样我们就会自然倾向于按照“原因”先于“结果”的逻辑来思考:过去的事件是未来事件的原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未来的事件就不会以完全相同的样子出现在我们的世界里。而那些存在于过去的原因只不过是过去低熵的显现。在热平衡态,或是在纯粹的力学系统中,由因果关系确定的时间方向并不存在。 海德格尔说过——时间只在人类的范畴里成其为时间,我们感受到时间是大脑制造出的连续的感觉,时间由我们创造,我们才是时间的主人。

  • 奥斯卡与玫瑰奶奶(全彩插画本)
    洛洛
    推荐

    这本书,我就看了个寂寞。我不得不承认,我就是个文科生。怪不得昨晚好友说:这套工程原理我把资料发给你,你也看不懂…… 是啊,看不懂

  • 奥斯卡与玫瑰奶奶(全彩插画本)
    Connie 伊
    推荐

    时间的玩笑—读后感《时间的秩序》 我们认为存在绝对的客观的时间,不过是最近几百年的结论-牛顿力学的结论,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公式被验证起,时间就失去了其绝对的地位,从而成为宇宙中的变量之一。 这本书太晦涩难懂了,从第一章用物理学知识告诉大家时间的单向性,连续性,绝对性被证伪开始,我们还勉强可以理解,到后面微观量子力学或者普朗克时间维度,再到后面哲学家的讨论,就越来越难以理解,所以这是一本可以反复读很久的书。 剑交给那些能挥舞的人类。我在这本书里读到了不可知论,从而让我的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情绪更加强烈,这非常不利于我的生存,因为瓦解了目标。 但是书里面既然否定了时间,也给死亡找了很好的借口,既然不存在过去当下和未来(或者说这种区分不重要),那么死亡来临的时候就当作睡眠的姐妹好了。连活在当下都被否定了,因为没有当下这个概念,让我们如何找一个信仰的支点呢? 好在还有事件。我们的世界不是事物构成,而是事件。我们的人生也是由事件的痕迹构成,构成我们的意识,我们可以在意识中创造世界和创造自我。 还有更好的消息。时间不是绝对的,住在海平面的人比住在山顶的人时间过得更慢,运动中的人比静止的人时间过得更慢,这个其实很早前就看过计算结论,一个在高空飞行的飞机上的人,一生会比地下普通活动的人,时间多了几秒钟。所以,脱离数量谈快慢,也显得很没道德了,确实对人生有影响,100年影响几秒钟。 上面的消息当然不能算好消息,指望住海边住一楼的长寿爱好者一拍大腿,原来是这样忽悠!但真正的好消息是既然不存在绝对时间,我们意识里的时间也是靠谱的:当我们聚精会神做一件事情或者思考时,时间会变慢。这个倒是有证据验证:据统计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更加长寿(除了化学奖),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脑力劳动者里面的大师,他们的专注让他们的时间变得更慢,而长寿就是用客观时间去衡量变慢的尺度,这个很好。那么反例就是看电视刷抖音的人,因为注意力极其不集中,所以时间流逝的很快,所以这类人老得更快,无论是身体还是心智。有人用现代医学反驳:看电视刷手机大概率也是和久坐不动有很大关系,但为什么从早到晚坐在书桌前写作的作家并没有因此受害呢?所以,心流是存在的,找到你的心流所能寄予的事情,人生就达到巅峰了,因为大部分普通人都从来没有达到这种境界。 书里引用了大量诗歌和印度的文献,最有趣的是那个最有价值的秘密:每一秒钟都有人死去,可是活着的人却好像永远不会死。我之前从另外一个诗歌里读到这句有智慧的话,今天才知道原来是这么古老的文字,致敬! 热力学第二定律,唯一可以证明时间方向的变化。温度只能从高温传导到低温,而不能相反。与此同时,作者推出了此文的重磅概念:熵增!自然界一切都是朝着熵增的方向变化的。太阳就是给予地球最初的低熵值的来源。熵是我非常喜欢的概念,我大三在《物理化学》这门课上首次接触后,就认为物理化学是我大学期间学过的最有趣的课程,虽然其他内容也基本忘记了,但是一切事物朝着熵增变化,却记得清清楚楚。当我看科幻作品,人类离开地球后,一切都在“基皮”化,就是对熵增最直白的表达。如果你有一个三十年不住的房子,那么里面一切的物品都在基皮化,成为不可用的废物。当然如果你还没有三十岁,你只有三岁,那么收拾好在箱子里的玩具,经过你三个小时的玩耍后,也会丢的满屋都是,这就是把粒子层面的活动增加,最形象的表达。 所以,如果既然时间总是朝着熵增的趋势,如果你做一切熵减的事情,就是逆时间而行,就会获得极大的快乐。比如跑步,我们都知觉认为一个人20岁之后会越跑越慢,这是基本事实。但是如果你每天坚持运动,那么在40多岁跑出自己最好的马拉松成绩也非常正常,就是一直做能量转换,把吃进去的食物,用很高的损耗转化为肌肉,把太阳光帮我们合成的维生素D和钙元素,转化为骨密度,然后跑出好成绩。这对于生命肌体而言当然是熵减的过程,熵减是不是逆时间而流,是不是时间的停滞,是不是时间的倒流?我想既然宇宙很多维度的,我认为是,就可以是。 那么一切的熵减活动都让人愉快,零散的水泥沙子玻璃金属皮料成为一座漂亮的房子,对人类而言是熵减。而一个因为资源枯竭而被人类逐渐抛弃的城市,商店关门,学校减少,车辆变少,日渐破败,则是熵增。一个家庭主妇把乱七八糟的房间打扫干净,归类清晰,是熵减;一个企业家把各种技能的人汇聚在一起,加上资本做催化剂然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产品或者服务,也是熵减。 把外部能量汇集起来,让自己成为一个高能量的物体,这个过程是熵减。吃饭健身属于熵减,建造城市属于熵减,创办成功的企业也属于熵减。个体与外部总能量可能没有变化,但是个体的能量却变高了,所以站在个体的角度看,熵减和能量变高是一回事。为什么说站在个体角度看呢?因为作者反复强调,世界为什么是从低熵开始,因为我的视野如此。他举的扑克牌的例子我看懂了,随便拿6张扑克牌放在一起,初始状态是高熵还是低熵,取决于 你对规则的定义。 巴菲特把各种现金流汇集起来专注于几类投资,这是熵减,然后他的财富价值增加了;比尔盖茨的基金会把资金投出去给各种慈善事业,这是熵增,然后他的财富价值减少了,但是从他那里获得资金的机构或者事件,却是一个熵减的过程,比如非洲的痢疾,从混乱到打了疫苗之后到有序。 创造秩序和规则的政治家是好政治家,带来混乱和破坏规则的政治家,是熵增的政治家。 我很想聚更多的自然界的例子来帮助我理解作者的概念,比如南极冰川融化是温度的趋同,所以是很坏的熵增。但是我的知识太有限,慢慢思考慢慢补充。 把熵的概念用到生活很有意思,可惜智慧仍有限,不能把散落在大脑突触的各种信息融汇成案例和观点。 一个没有空间的世界,仍然可以运转的很好,比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就是躺在床上或者躺在任何真空里可以完成的,但是仍然要有时间。比如作者假象的活在音乐的世界里可以没有空间,但是不能没有时间。比如元宇宙,当然不需要客观的空间,有大脑的想象力就够了,但或许仍然需要有时间。 最后让我们脑洞开得再大一点,如果时间真的没有绝对时间,那么人类制造出接近光速的设备时,就是大大延缓熵增过程的时代,我们在设备上可以活很多年。但问题是,这种很多年是用地球时间统计的,而非设备上的宇宙时间,除了制造出年老的儿子和年轻的爸爸,这对人类寿命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我们想思考更多,那应该去找心流的事情,当下在地球上就可以实现了啊! 脑洞可以继续开大。如果时间没有方向性,那么我们如何逆流?时间在某一坐标系里仍然是有方向的,但是如果我们换了坐标系呢?跃迁到平行宇宙,于是从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开始向小女儿生长,但是考虑到记忆如果是逐步丢失的,那么时间逆流也不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啊。

  • 奥斯卡与玫瑰奶奶(全彩插画本)
    奢护~老板娘🌻
    推荐

    没有了时间,我们才能彻底脱离“苦难是这个世界”,但是我们每一个人也是借助这个虚幻的世界来修炼出离这个轮回的道路!也许时间的情感正是时间对我们而言的样子吧!

  • 奥斯卡与玫瑰奶奶(全彩插画本)
    雷公电婆
    推荐

    有点启发,好像明白时间只是一种状态、事件之类,是无数个普朗克时间组成。每一个实体,时间都不一样。时间,似乎只对意识来说有意义,没有意识,时间存在不存在,似乎也没有什么用[呲牙] 依旧许多看得糊里糊涂,依旧搞不懂时间究竟是啥玩意。但是,我知道,每天要将时间卖给单位,获取金钱,延续时间,保证退休有时间去吃吃喝喝,胡思乱想,带带孙子。时间没有什么意义,但生命,有趣的灵魂,在时间之河里游荡,还是有意义的吧? 因为很多看不懂,或不太好理解,所以评为一般。老夫终究是个俗人,混混时间吧[呲牙]

  • 奥斯卡与玫瑰奶奶(全彩插画本)
    雨夜
    推荐

    高中转班时坐最后一排靠后门的位置,墙上有一句用圆珠笔写的话:空间是时间的积累,时间是空间的延续。我一直没有找到这句话的出处。

  • 奥斯卡与玫瑰奶奶(全彩插画本)
    提壶灌鼎
    推荐

    时间即无知 生有时,死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摧毁有时,建造有时。《圣经·传道书》 时间是我们这个星球上,在通识的物理法则之下,认识世界的一个物理量,一种视角,一条路径,一套工具。 均匀、统一、有序的时间,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经验。然而,这些并非时间真实的质地,只是一种被人类特殊的视角美化并简化之后的人文设想。人们以这种视角对世界做出的近似、近似再近似的描述,并依赖于熵的增加,把自己固定于时间之流。 人们对时间的探索,就像手握一片雪花,在研究它的同时,它却逐渐从指间消融,最终消失。人们通常认为时间是很简单、很基础的东西,均匀流逝,独立于其他事物,从过去流向未来,能用钟表度量。在时间的进程中,宇宙中的事件以有序的方式次第发生: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是既定的,未来是开放的…… 然而,并不是。这一切都被证明是错的。 时间不是同一的、也并非均匀分布,不同的方位,时间的流速不同。时间并非对称分布,甚至不具备流线型的特性。人们在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出于范畴化秩序化的需要,引入了时间这个物理量,时间不过是变化的量度。 然而,在相当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时间却一度扮演着世俗社会中一般等价物的角色: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生命,赢得时间就是赢得胜利。 时间作为变化的量度,在辅助人类更好地认知这个物理世界的同时,也带给人类许多不切实际的人文想象,诸如,对生存的执着,对死亡的恐惧,对永恒的追求。所有这些,不过是一个个美丽的错觉,是我们特殊的视角把时间与我们作为人的本性,与我们的主观性联系在一起。我们的视角决定了我们是什么。 什么是时间的本质?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分享本书末尾结语的若干片段: 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是进化的失误。在捕食者靠近时,很多动物会本能地恐惧与逃跑。这个反应很健康,可以让它们逃离险境。但这种恐惧只会维持一瞬间,不会一直伴随着它们。自然选择让这些大型类人猿产生了肥厚的大脑额叶,赋予了它们夸大的能力去预测未来。这当然是个有用的特权,但也把不可避免的死亡景象置于我们面前,引发了本能的恐惧与逃避。基本上,我相信对死亡的恐惧是两种不同的进化压力之下的一种意外产生的不当干扰,是我们大脑自动连接的糟糕产物,而不是什么有用或有意义的东西。万物皆有期限,即便是人类自身。正如《摩诃婆罗多》中毗耶娑(Vyasa)所言:“地球已经不再年轻。那已经成为过去,像个美梦。现在每一天都让我们离毁灭与荒漠更近……”惧怕转变,害怕死亡,就像害怕实在本身,就像害怕太阳。到底为什么呢?这是理性的说法,但我们的生活不是由理性论证驱动的。理性帮助我们澄清观点,发现错误。但同样的理性也向我们证明,我们行为的动机就深深刻在我们作为哺乳动物、狩猎者、社会动物的精密结构里,理性阐明了这些关联,但并不产生它们。我们最初并不是理性生物,也许我们后来会或多或少变成这样。在最初的时刻,我们被对生命的渴望、被饥饿、被爱的需求、被找到自己在人类社会中的位置的本能所驱使……如果没有最初的时刻,下一时刻甚至无法存在。理性在本能之间仲裁,但在仲裁中又将这些本能作为首要标准。它给事物以及这种渴望命名,让我们能够克服阻碍,发现隐藏的事物,让我们能够辨认出我们持有的无数无效策略、错误信念和偏见。它帮我们了解我们所追踪的痕迹——本以为可以带我们找到正在追逐的羚羊——实际上却是错误的踪迹。但驱使我们的并不是对生命的反思,而是生命本身。那么真正驱使我们的是什么呢?很难说,也许我们无法完全知晓。我们会辨认出自己的动机,给这些动机命名,我们有许多动机。我们相信有些动机其他动物也有,有些动机只有人类才有,而有些动机只存在于我们认为自己所属的小团体中。饥与渴,好奇心,对陪伴的需求,对爱的渴望,恋爱,对幸福的追求,为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去努力的需要,被欣赏、被认可、被喜爱的渴望;忠诚,荣誉,上帝之爱,对公正与自由的追求,求知欲……这一切来自何处?来自造就我们的方式,来自我们恰巧成为的样子。我们是漫长的化学、生物、文化结构的选择过程的产物——它们在不同层面已经相互作用了很久,以形塑我们之为我们的有趣过程。通过反思自己,通过在镜中观察自己,我们能了解的微乎其微。我们比我们智力所及的要复杂得多。我们的额叶相当强大,已经把我们送上月球,让我们发现黑洞,认出我们是瓢虫的表亲,但还不足以向我们自己清楚地解释自己。我们甚至不清楚“理解”是什么意思。我们看到世界,进行描述,赋予它秩序。我们几乎不知道我们所见的世界与世界本身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自己其实是近视,只能勉强看到物体辐射的巨大电磁波谱中一个微小的窗口。我们看不到物质的原子结构,看不到空间的弯曲。我们看到的自洽世界,只不过是从我们与宇宙的接触中推断出来的,而且要用我们愚蠢至极的大脑能够应付的过度简化的语言进行组织。我们按照石头、山川、云朵和人来理解世界,而这是“我们的世界”。关于那个独立于我们的世界,我们知道很多,却不知道这个“很多”是多少。我们的思维受制于自身的弱点,更受制于自身的语法。只用了几个世纪,世界就从恶魔、天使和女巫变成了原子和电磁波。只需要几克蘑菇,整个现实就会在我们眼前消融,随后重组为出人意料的新形式。只需与一个患有严重精神分裂症的朋友相处一段时间,与她艰难交流几周,就会发现精神错乱是一种能呈现世界的巨大的夸张机制,很难找到证据把它与我们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我们对世界理解的伟大集体精神错乱区分开。也许也很难与孤独区分开,与离弃事物普遍秩序的人们的脆弱区分开。我们发展出的现实的形象与集体精神错乱已经进化和运作得相当好,把我们带到了此处。我们所发现的处理它的工具已经有很多,而理性已经证明了自己就是最好的工具之一。非常宝贵。但它只是个工具,一把钳子。我们用它来处理由冰与火构成的物质——我们经历的如鲜活炙热的情感一样的东西。这些是造就我们的物质。它们驱使我们,又拽回我们,我们用精致的言辞包覆它们。它们迫使我们行动,并且总有些东西逃离我们话语的秩序,我们都知道,最终,每一次强加秩序的尝试都会让一些东西留在框架之外。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