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附考异)(中国史学要籍丛刊)

资治通鉴(附考异)(中国史学要籍丛刊)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资治通鉴(附考异)(中国史学要籍丛刊)
    Yashiro
    推荐

    摘抄 文章本是为了传达自己的意思或情感而作的,所以只是一种工具。单有意思或情感,没有用文字发表出来,就只能保藏在自己的心里,别人无从得知。单有文字而无意思或情感,不过是文字的排列,也不能使读的人得到点什么。意思或情感是文章的内容,文字的结构是文章的形式。内容是否充实,这关系作者的经验、智力、修养。至于形式的美丑,那便是一种技术。严格地说,这两方面虽是同样地没有成法可依赖,但后者毕竟有些基本方法可以遵照,作文法就是讲明这些方法的。 技术要达到巧妙的地步,不能只靠规矩,非自己努力锻炼不可。

  • 资治通鉴(附考异)(中国史学要籍丛刊)
    思凡队长
    推荐

    本书值得一读,作者当时著书主要为了学生,便于自己讲课。讲课讲多了就成了稿件。成书经过了刘薰宇的修改,出版。文章简明扼要,写作主要是表达思想,技术则是靠后天习得。第一要真实,第二要明确。不要模仿抄袭,滥用典故。 二章开始写记录事情的文章,记录主要以经验为目的,未经历过的也就无法记录。记事文步骤是:选材,整理,删减。添加调味,也就是想象,注意特色,表达心情,多用动词。 叙事文记录人物或事物的变化,要素是:主体、演变、时间、场所。叙事思想主要以:教训,知识,趣味为主。叙事则可以借鉴他人经验。 说明文解说事物,让人得到知识。说明文对象是抽象的,这你就要区分种类和特色了。议论文和说明的不同在于,使人有所知,议论文还要让人相信。议论文实际上是对所提命题的证明。当然需要通过证据演绎,证据的演绎方式就相对复杂。先提命题,再证明。 小品文可以看做是长文的准备。可以让我们养成观察力,分辨取舍。日记是训练方式的一种,要注意描写,这是小品文的灵魂。名篇是逐步形成的,文章好坏在于表现的技能。 谁对了谁,为了什么,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说了什么话,检查文章的体系要领要记住。 15元购买,书篇幅不大,但是讲的简洁明了,写作的方法一览无余,推荐一读。

  • 资治通鉴(附考异)(中国史学要籍丛刊)
    推荐

    醍醐灌顶。 议论文里面的演绎法、归纳法这块的论述有点意思。文无定法,神而明之。有点意思。 自己努力修养,对于文字,在知的方面、情的方面,要有强烈锐敏的情感,然后使学生传染了,也感得相当的印象……

  • 资治通鉴(附考异)(中国史学要籍丛刊)
    兜兜熊の玩具店🤡
    推荐

    非常系统的讲解了各类文体之间的区别和相通点,虽然有些地方不太详尽,但总体而言专业凝练,浅显易懂,适合初学者学习的一本好书!

  • 资治通鉴(附考异)(中国史学要籍丛刊)
    人生的智慧
    推荐

    比较系统地讲解了记事、叙事、说明、描写等不同类型的文章作法,还举了许多中外名篇中的例子来佐证。而且小品文这一章读来确实很受用,时常有如获至宝之感(有些地方虽然不够详尽。另外,对于作者所说在小品文这一章所提到的不应加入个人主观的说明和记叙持保留意见。)总之,值得一读。

  • 资治通鉴(附考异)(中国史学要籍丛刊)
    小市子
    推荐

    个人觉得这本书真的是非常好,夏丏尊和刘薰宇两位先生把六大文章体裁很细致的写了出来,在文中不仅有关于体裁方面的知识,还有相对应的例子加以解释说明,使我们理解更加深刻,而且有些章节的文末还会有练习部分,可以跟着两位先生一起学习。对于想练习写作的小白来说,这本书有绝对的启发意义。

  • 资治通鉴(附考异)(中国史学要籍丛刊)
    😎
    推荐

    打算隔一段时间,再重读一遍。这是一堂作文课,每个学生的收获不同,但若都有用心去听,并加以琢磨与实践,会让你的作文能力有所提升。

  • 资治通鉴(附考异)(中国史学要籍丛刊)
    💎 天行💎
    推荐

    旧书常读出行意,俗见尽弃做雅人。以前只知道写作文写作文,却不知道何为作文,说来惭愧虽大学毕业对作文也是八窍通了七窍。看完此书才对作文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系统的认知。文所以能动人,首先是真实确切,其次是有作者的真情实感在里面。看完此书收获多多,以后需要常读。

  • 资治通鉴(附考异)(中国史学要籍丛刊)
    推荐

    记事文 将人和物的状态、性质、效用等,依照作者所目见、耳闻或想象的情形记述的文字,称为记事文。 记事文的顺序大概有两种,一以观察的顺序为标准,一以事物本身的关系为标准。 须注目于关系事物全体的材料,然后顺次及于各部分。各部分的材料中,又是先列大的,后列小的。 记事可分为科学记事与文学记事。 同样是写月亮, 科学的记事文:读了虽然可以得到关于月的状态和性质的知识,却不能感到月色的美观和月夜的情趣。 文学的记事文:给读者以月色的美观和月夜的情趣,至于月的性质、状态,却一点不曾写到。 记事需注意: (一)想象 作这类的文字务必依自己所感受的记述,不可依赖成语来堆砌。 (二)注意特色 必须捉住特色,舍弃其余,任读者自己补足。 (三)抒述心情 要使所记述的事物在读者心中活跃,不但须记述客观的事物,还须记述主观的心情。 与其说“寒风吹着面孔”,不如说“寒风刀刮似的吹着面孔”;与其说“麦被风吹动”,不如说“麦被风吹得浪一般地摇动”。因为后者比前者有生气,容易使读者得着印象。 (四)使用含着动作的词句 与其说“门前有小河,隔岸有高山”,不如说“门前流着小河,隔岸耸着高山”;与其说“海边有鹤”,不如说“海边有鹤飞过”。 凡要表示事物,必须在事物有动作的时候,不可在它静止的时候。 记述学校,必须记它授课或散课的时候;记述城市,必须拣它人马杂沓的时候;记述人物,必须在他言语动作的时候。 叙事文 记述人和物的动作、变化,或事实的推移的现象的文字,称为叙事文。 文体的分类原只是为说明便利和作者自身态度不同,实际上并没有纯粹属于某种体裁的文字,记事文和叙事文虽因所记述的对象不同而有区别,但在一篇关于事物的记述的文字中,总是互相混杂的。 叙事四要素:物质、能力、时间、空间。 材料选择也受主想(目的)影响: 即如要叙述岳飞的事迹, 以授予教训为主的叙事文,应当对于他的家教、性行、逸事、格言等详加叙述,而于他的生卒年月、生的地方、官职、战功等却用不着详说。 以授予知识为主的叙事文却恰好相反,生卒年月等应当详尽,家教、逸事等只得省略。 至于作以授予趣味为主的叙事文,不但材料的选择不同,并且叙述的方法也就相异。 叙事文的观察点:居于发动者、受动者或旁观者。 观察点需一致,文字才不繁滞。 叙事文流动分快慢。 快的叙事文,以叙述事件的轮廓为目的;慢的叙事文,以叙述事件的情况为目的。大体说来,小说属于慢的一类,历史属于快的一类。 叙事文的特色既然在流动,所以不但这流动须快慢适当,还须慎防中止。所谓流动中止,就是由时间的、动的叙事文,突然转到冗长的、空间的、静的记事文,或插入说明,使动态一时停滞。 叙事文是按事物的变化来展开的,所以流动的方向也有两种:第一种,照那变化自然的顺序,依次叙述,这是顺的;第二种,因为要叙明变化的前因后果,或并行的事件,不能全然依照自然的顺序,而要有所颠倒,这是逆的。 说明文 解说事物,剖释事理,阐明意象,以便使人得到关于事物、事理或意象的知识的文字,称为说明文。 条件的省略 (一)普通的省略 容易明了而不至误解的事物,或只以使人知道一个概要的,都可以只说大概。 (二)因比较而省略 利用读者所已知的事物,两相比较以说明的时候,和已知事物相同的条件,就可省略。 “星云和一团云差不多,微亮,挂在空中,极像一缕烟。” 这是利用读者已知的“云”和“烟”来说明“星云”。 议论文 发挥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的意见,以使人承认为目的的文字,称为议论文。 证明: (一)直接证明 即是对于一种主张,找出积极的理由来证明。 (二)间接证明 就是所谓反证,对于一种主张,先证明对方面的谬误,使自己所说的牢固。 论证的基本方法: (一)演绎法 用含义比较广阔的命题做基础,来论证含义较狭的命题,这是演绎法。演绎法的议论,全以两前提做基础,所以如前提中有一不稳固,全论就不免谬误。 学校的功课都应当注意学习,——大前提 音乐是学校的功课,——小前提 故音乐应当注意学习。——结论 演绎法的议论,全以两前提做基础,所以如前提中有一不稳固,全论就不免谬误。 (二)归纳法 集合部分而论证全体的论法。 归纳法中有两个应当遵守的条件: (甲)部分事件的集合须普遍而且没有反例; (乙)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三)类推法 根据已知的事例而推断相类的事例的方法,这是类推法。 地球是太阳系的行星,有空气,有水分,有气候的变化,有生物。——已知的事例 火星是太阳系的行星,有空气,有水分,有气候的变化。——相类的事例 故火星有生物。——结论 类推法应用时须遵守下列的两条件: (甲)所举的类似点,须是事物的固有性,而不是偶有性; (乙)被推的事物须不含有与断案矛盾的性质。 证据的性质分类 (一)因果论 是根据了“同样的原因必生同样的结果”的假定,以原因证明结果。 (二)例证论 将和结论相同的事例引来做议论的证据,叫作例证论。 (三)譬喻论譬喻论是引用和结论相似的事例做证据。 (1)加热蒸汽机关,则机关运转,故热可转成运动。(例证论) (2)好像蒸汽机关的运转上需石炭的样子,生物在生活上也需食物。(譬喻论) 譬喻论中所最要紧的,就是两方面的类似的关系。譬喻要得当,就是两方面中各自所存有的关系要有适当的关联。 (四)符号论 符号论是从结果推证原因。 自然界的现象,符号论大体可靠,一涉到人事,关系非常复杂,用符号论大须注意。 以上四种议论,各有缺点,所以单独使用很不可靠。但是若能将二种以上的议论联结起来,就成有力的议论了。 议论文的顺序: (一)命题的位置 先列命题,能使文章明晰,但是有时也不应当先将命题列出: 第一,命题容易引起反对的时候。 第二,命题太平凡的时候。 例如在慈善会场中演说“人要有慈善心”的时候,若开端先将命题提出,听的人就厌倦了。这种时候,可从“生存竞争的流弊”等说起,使听者感觉慈善的必要,然后再提出本命题来。 (二)证明的顺序 (1)因果论、(2)譬喻论、(3)例证论、(4)符号论 作驳论 (一)寻求敌论的立脚点 (二)反驳的方法 (三)应注意的条件 第一,勿助长敌论的声势。 第二,勿曲解敌论。 第三,驳论的位置。 最有力的驳论最好放在中部,后半篇可用强有力的方法发挥自己的主张,使读者忘了所读的是驳论,而信从自己的主张。 小品文 从外形的长短上说,二三百字乃至千字以内的短文称为小品文。 益处:可为作长文的准备、能多作、能养成观察力、能使文字简洁、能养成作文的兴味 练习机会:写日记和写信 着眼细处 小品文是记述实生活的一部分的东西,以描写部分为目的。与其取有系统的整个的,不如取偶发的、断片的。从许多断片的部分的材料中,选出最可寄托情感的一点拿来描写,这是作小品文的秘诀。 印象的 要描写的,不可是叙述的、说明的。 因为短小的文字中,若要装载整个的有系统的材料,必致流于说明、叙述,结果便只存了轮廓而使内容完全空虚了。 暗示的 暗示是小品文的生命,但所谓暗示,却可分两部分来看:一是笔法的暗示,一是材料的暗示。 彻头彻尾是叙述的、说明的,并无趣味,也没有余情,使人读了不过得着一个大概的轮廓,除了说一句“原来如此”以外,并不会起何等的心情。 用了部分去暗示全体,才会有余情。 中心 即统一。小品文字数不多,如果再散漫无统一,必致减少效用,没有可以逼人的能力。 但所谓中心,不是一定限于事项的统一,事项虽不前后联络,只要情调心情上能统一时,仍不失为有中心的文字。 机智 观察事物,有正面和侧面二种。正面观察每多平板,常不及侧面观察的来得容易动人。因为正面是大家都知道的,侧面往往为人所不顾及的。能将人所忽略的部分从事观察,文字就容易奇警,而表现也容易成功。 侧面观察就是于事物的普通光景以外,再去找出常人心中所无而实际却有的光景来。这虽有赖于观察力的周到,但基本却在机智的活动。凡是事物,无论如何细小,要想用文字把它表现净尽,究是不可能的事。只要是特色,虽很小很微,也足暗示某事物的全体。 实际做例和添削 分端与选题 获益良多,推荐阅读。

  • 资治通鉴(附考异)(中国史学要籍丛刊)
    星途少女
    推荐

    言简意赅!清晰,明了!作者言行一致,并没有“教你做事”的样子,这本书的写法和其内容没有出入,真是好啊!

  • 资治通鉴(附考异)(中国史学要籍丛刊)
    清炤
    推荐

    这本书把写作的文体都列举出来了,且举了实际的例子。方法论和行动点都很清晰,但关键要靠自己去实践。 最后是关于语感。看了书籍的最后部分,很有共鸣。 旧书常读出新意。向作者学习[耶],这本书适合反复读

  • 资治通鉴(附考异)(中国史学要籍丛刊)
    木叶
    推荐

    此书于1926年出版,它是夏丏尊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和白马湖春晖学校教书时的部分经验总结,原来,现在语文课堂所讲作文之法,竟在多年前已成定势,而更扎心的是,现在教授的文章做法,更多地是“八股文”式的格式套用,说是作议论文,实际上就是套用格式,像小品文一类,真能提现个人情思的文字,却少有人作,也少有人教了,我想,这就是为何尝试小说创作的人越来越少了的原因之一罢。 至于先生所说:“自己努力修养,对于文字,在知的方面、情的方面,各具有强烈锐敏的语感,使学生传染了,也感得相当的印象。”给我以新的启迪,说到底,中国的语言之所以有魅力,就在于它不仅仅是表面文字的拼凑与堆砌,杨柳、明月、春风、西风等等。几个字,背后蕴含着无数的故事,饱含着无限的深情,语言还蕴含着我们千百年来特有的思维方式,可见,把语感带给学生何其重要,亦可见,教师自身须得具备多么深厚的文学素养。

  • 资治通鉴(附考异)(中国史学要籍丛刊)
    左耳東
    推荐

    第一遍读的时候枯燥乏味,也许是我知识储备不足。 文章写的很系统,堪称教科书级别,值得再读一遍

  • 资治通鉴(附考异)(中国史学要籍丛刊)
    熊猫踏风
    推荐

    很喜欢这本书,只是编辑能不能把100年的词汇替换成现在常用的?读起来真费劲。

  • 资治通鉴(附考异)(中国史学要籍丛刊)
    ling
    推荐

    读了记叙文部分,把理论和事例结合起来进行讲述,非常通俗易懂,清晰明了。值得再读一遍。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