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到爱子深切的父母的伟大,果然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傅雷给予儿子在学习、艺术、生活上的知道也让我学到不少。
“你别嫌我说话处处带政治性,这是为了你将来容易适应环境,为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过得心情愉快作准备。”
1954年至1966年,十年又二载,一百多通书信,或长或短,父母牵挂呵护之心,赫然在目……家书所及大都琐碎平常之事,但化之为言且做到老调日新不讨人嫌,一则是颇见擅长表达之文字功底;二则是对艺术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言之有物,言之凿凿;三则也是远隔千山万水时空两异下的真情告白。儿女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父母的重要念想,不管是如傅聪先生一样的优秀人士,还是平凡如我你他的芸芸众生,父母在家就在根基在,无不另类。父母希冀子女出类拔萃,退而希望子女平安健康,最终也希望子女明事理懂世故。因此,适时交流沟通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也是父母与子女共同享受天伦之乐的绝佳方式。其实,傅雷先生夫妇在家书中多次提到,坚持家书来往也是为了傅聪先生能够在艺术和生活领域从细节上不断前行和反省,能够养成思考、批评和写作的习惯,能够养成家的意识。
这样的经典书籍是可以接受时间考验的,从傅雷给儿子的书信中不难看出,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意,成天期盼爱子的回信,就像现在的父母老了之后多希望远方的子女能回家陪陪他们。傅雷在学术上艺术上非常严谨,另外受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影响非常大,教育孩子如何友善对待朋友,怀有感恩之心,待人接物,对待爱情要忠诚,不断学习自我提升,这都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品质。
父母与子女间,永远有不可名状、战胜时间与空间的羁绊。 作家傅雷曾给远在国外的儿子傅聪写信道:“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别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
谢谢你,傅先生。 一个连孩子演出机票钱都要替国家考虑,节省开支的人,最后的选择该是多么无奈的举措。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愿那个世界,皆如你一般。
感觉多了一位父亲在旁边督促指导,对于二十到三十岁的青年非常有益。
穿越时空的舐犊之情,不仅温暖着傅聪,也温暖着一代代用心的父母。学无止境,大艺术家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凡人呢。
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廊清无累,真正解脱。 从《傅雷家书》只记住了这三句话。 此书一出,不免有人为傅敏鸣不平。 傅雷对傅敏说过,家里只能供一个孩子学音乐,你也要学音乐,我没有这能力;第二,你不是搞音乐的料子;第三,学音乐,要从小开始,你上初中才学琴,太晚了,学个半吊子,何必呢?最后傅雷说了句:你呀,是块教书的料! 这让我对二娃家庭所谓偏心一事,多有启发。此书经由傅敏整理呈现在我们面前,傅敏的心怀举措同样令人感动!
书信是亲朋好友来往沟通的工具,也是一个人思想情感的真实体现。从这些情真意切的家书中,我第一次真正地认识了这位主观、固执、纯粹、广博的大先生,也见识了他的思想与境界,他或许不是传闻中的那般“完美”,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究其一生,他也不过在做活生生的事。 读信时,有时觉得自己似乎成了先生的孩子,细细地聆听先生的教诲,听他的从前,听他关于艺术与生活的看法,接受到自己从未体验过的真正的家教,一时间受益良多;有时,自己似乎又成了傅聪先生,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或开心或悲伤,经历许许多多的人生初体验,然后稍一有空,就迫切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进步告知于最亲近的家人。如此恍惚,以至于最后看到先生的绝笔信时,竟是不禁潸然泪下,难过至极。 短信、微信、语音等新兴的交流方式着实便利、及时,然而也实在太过浮躁、淡漠,远不如传统书信来得真切、温和。思之想之,还是得赶紧给笔友写信才是。
2020读完的第一本书。 前几日在上班时,惊闻噩耗,著名音乐家傅聪感染新冠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个世界。难过之余,亦想拜读一下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与其父亲(著名翻译家傅雷)长达十几年的家信合集—《傅雷家书》。 读罢,不禁感叹,两位不仅是父子,更是犹如知音一般的父子。父亲欣赏儿子,儿子理解父亲,俩人惺惺相惜,互相尊重,虽远隔万里,但灵魂始终相依,互相陪伴。知子莫若父,知父莫如子啊! 以下为经典段落: 1.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 2.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所以孩子,我很高兴你这种蜕变的过程,但愿你将来比我对人生有更深切的了解,对人类有更热烈的爱,对艺术有更诚挚的信心!孩子,我相信你一定不会辜负我的期望。 3.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人生不是都要靠隐忍来撑过去吗? 4.你的感情太多了,对你终身是个累。所以你要大彻大悟,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事先考虑周详,而且也不能五分钟热度,凭一时冲动,冒冒失失的做了。 5.你不要害怕,不要羞怯,不要不好意思;但话一定要说得真诚老实。 6.人的心理是:难得收到的礼,是看重的,常常得到的不但不看重,反而认为是应享的权利,临了非但不感激,倒容易生怨望。 7.而真诚是需要长时期从小培养的。社会上,家庭里,太多的教训使我们不敢真诚,真诚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作后盾的 8.因为无论如何细小不足道的事,都反映出一个人的意识与性情。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 9.一个人吃苦碰钉子都不要紧,只要吸取教训,所谓人生或社会的教育就是这么回事。 10.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 11.无论男女,只有把兴趣集中在事业上、学问上、艺术上,尽量抛开渺小的自我(ego),才有快活的可能.。 12.未经世事的少女往往会存一个荒诞的梦想,以为恋爱时期的感情的高潮也能在婚后维持下去。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妄想。 13.人需要不时跳出自我的牢笼,才能有新的感觉、新的看法,也能有更正确的自我批评 14.亲爱的孩子:你并非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但你很少向人表达谢意。朋友对我们的帮助、照应与爱护,不必一定要报以物质,而往往只需写几封亲切的信,使他们快乐,觉得人生充满温暖。 15.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16.以一个敏感的年轻人来说,对人类命运的不公与悲苦感到愤慨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为此而郁郁不乐却愚不可及,无此必要。 17. 为了抵制这种倾向,你最好少沉浸在自己内心的理想及幻想中,多生活在外在的世界里。 18.假如成功与金钱不能为你们带来快乐,那么为什么要为这许多巡回演出而疲于奔命呢?假如演出太多不能给你们家庭带来安宁,那么就酌情减少,倘若逾越分寸,世上就绝没有放纵无度而不自食其果的事! 19.人真是奇怪的动物,文明的时候会那么文明,谈玄说理会那么隽永,野蛮的时候又同野兽毫无分别,甚至更残酷。奇怪的是这两个极端就表现在同一批人同一时代的人身上 20.成功的婚姻不仅对当事人是莫大的幸福,而且温暖的光和无穷的诗意一直照射到、渗透入双方的家庭。 21.多和大自然与造型艺术接触,无形中能使人恬静旷达(古人所云“荡涤胸中尘俗”,大概即是此意),维持精神与心理的健康。 22.上流社会,艺术界,到处都有搬嘴舌的人,必须提防。别因为对方在这些问题上与你看法相同,便流露出你的心腹(一个人上当最多就是在这种场合)。 23.唯有妥善安排才能不受物质奴役。凡不长于理财的人少有不吃银钱之苦的。 24.人在饱经现实打击,而仍能不受影响去幻想时,理想主义的确可以予人快乐;但是更多时候理想主义会令人忧郁失望,不满现实。
看到最后是深深的痛心和惋惜,傅先生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信里有为人父母的拳拳爱心,为人师表的高谈阔论,眼界高远语重心长言传身教,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受益匪浅。作为他的子女会压力很大束缚很多,但于社会于他人来说却是人生导师。学会做人,才能立业,谨遵教诲,奋力前行!
父母之爱多么的深沉和倾其所有,傅家对学识与美的追求又是多么的热忱。而爱和思想也注定带着偏见和痛苦。
《傅雷家书》有感 我和父母很少交流。 父亲在老家,陪在80多岁高龄的奶奶身边,陪伴照顾。和父亲交流少,一是因为没在一个地方生活,一年见不了几面,核心原因还是因为总是聊不到一起。好多事情,聊着聊着观点就出现了分歧,父亲坚持他的观点不松口,我也固执己见,不欢而散是常事。时间久了,次数多了,主动联系便越来越少了。 母亲和我们一起生活5年了,帮着带孩子,老大四岁半,老二3个多月,看来在一起的时间会更长。和母亲聊天少,是因为母亲能看到家里的一切事情,比如我有时候应酬喝酒回家晚,有时候和媳妇拌嘴,有时候管教孩子太严厉,有时候家里经济出现问题,等等,作为母亲忍不住唠叨几句。而我又是一个不爱听说教的人,母亲说教时,倔脾气上来,回应无礼且粗鲁,久而久之,母亲也不唠叨了,交流也少了。 傅雷长期海外留学,与父母通过书信往来,几乎19天一封信,内容细微至生活、学习、工作的点点滴滴。 父亲对儿子的严格要求,母亲对儿子的贴心关怀,傅雷对父母亲的耐心回信,以及对学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态度,刚好给我生动的上了一课。 原来父母与子女之间还可以如此细腻的聊天?对学业、对感情、对友谊、对爱国、对党派、对宗教、对衣食住行、对情绪、对为人处世、对日常开销、对每天练琴时间、对国外政治生态、对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等,一切都在交流,一切都在“认真且深入”的交流!不允许敷衍,高标准严要求,长期坚持且毫不懈怠,没有烦躁,真诚交流。真是一面镜子,又一次让我认清自己所犯的错误有多么严重。 这本傅雷家书之前读了一部分,没读完,今天拿起来再读。记得在之前读的时候,也发表了一些类似感慨,但合上书之后,没过几天就忘记了。今天重新打开书,愣是再次给自己当头一棒,敲了警钟。 趁当下,好好对父母。 生而为人,先做人。决不能凡事自私到仅考虑自己的感受。宽容,照顾几个至亲挚友,别人舒服了,自己内心便真正欣慰了。
断断续续看了很久,终于看完了,父亲细致,母亲贤淑,对孩子的爱体现的淋漓尽致,大到政治觉悟,小到生活琐事,样样替孩子着想,真是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