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2018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400分过关讲义

司法考试·2018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400分过关讲义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司法考试·2018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400分过关讲义
    陌问.MW.
    推荐

    历史不忍细看,品书类书籍也不用细看。分析的角度太多,一件本应该当时很简单的事被分析的比哲学还复杂。而大千世界,人类繁多,思想各异。读多了就会发现原来那么多的观点跟自己想的也是不同。鉴于此类,特别历史,了解了解,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起就很好,莫去追忆那些莫须有,而今又无法追溯的所谓事实。只记住,分分合合才是历史。

  • 司法考试·2018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400分过关讲义
    飞雪
    推荐

    三国时期,群雄割据。暂时搁置个人品质的道德评价,没有对错,有的只是阶级立场和政治路线的不同。易先生从不同的视角解读三国错综复杂的历史,深入浅出,条理清晰。 重头戏在最后几章,从士族门阀和军阀的角度对三国时期的统治阶层进行分析,见解独到。最后一章结束语对曹操和诸葛亮一体两面的点评也尤为精彩。 对三国感兴趣的书友荐读。

  • 司法考试·2018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400分过关讲义
    ✨ 咖啡卜+餹 ✨
    推荐

    相对于《三国演义》中被神化的孔明,魔鬼化的曹操,我更喜欢易先生的《品三国》,他以哲学的眼光,纵论细品了三国英雄人物的是非功过成败得失。讲述了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书中以史为鉴,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人性。三国真是一段精彩纷呈又让人眼花缭乱的历史。

  • 司法考试·2018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400分过关讲义
    宁静致远
    推荐

    中国古代的历史,从来就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何况这原本就是一个动乱的年代!

  • 司法考试·2018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400分过关讲义
    书香影蕴
    推荐

    您没看错,我也没多写一个“品”字,这篇文章品的不是“三国”,而是《品三国》。小可自认不敢在易中天教授和诸位三国达人面前班门弄斧,所以只评论此书而非正史。如果您认为我摆的姿势值得效仿,那么也可以将其套用到品其他大部分历史书籍时,鄙人将不胜荣幸,承诺绝不追究版权责任。 《品三国》这本书的内容,多来自于易中天教授在15年前家喻户晓的电视节目《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中所用讲稿。彼时《百家讲坛》是中央十套的王牌栏目,播出时段又恰逢午饭期间,因此不知造成全国多少家庭(特别是对历史有兴趣的男性)在用膳时心猿意马,嘴、手、眼、脑皆不在一个频道上,从而大大影响消化进程。但每集必看仍是不在话下。 《易中天品三国》的成功,将很多国人心目中千年来早已根深蒂固的三国人物形象彻底颠覆,造成巨大影响的同时也招来无数真假三国专家的质疑和鄙薄。我无意(也没那个本事)去探究谁对谁错,只想分享几条自己在阅读《品三国》时成型的感悟,即读此书时摆出何等姿势方可获得最佳体验。若是内容合您的心意,您就捧个人场帮忙吆喝两声;若觉得我是满嘴悖言乱辞,就请付之一笑,切莫怪罪。 保持客观立场 国人对三国时代的了解多来自于《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是以“蜀汉正统”作为出发点进行创作的,所以在民间造成“人气最高的三国人物八成来自蜀国”这样的局面。像“近妖”的诸葛亮、仁德的刘皇叔、忠义的关二爷、鲁莽的张翼德、常胜将军赵子龙等等自不必说,就连历史上本不起眼的黄忠、马超、徐庶、姜维也都有独属于他们自己的华彩篇章,且都是形象光明磊落、性格刚直不阿,俨然一副乱世清流正义之师的架势。 另外一些记载三国史的书籍,诸如《三国志》《三国志注》《后汉书》《资治通鉴》《世说新语》等等,不论是名义上的“正史”还是野史,都带有较强的思维局限性,总之就是作者必须要有一个情感着力点才能支撑全作框架。 易中天似乎从一开始就致力于跳出这窠臼,他在《品三国》的创作过程中,不断涌现出勉力平衡对魏蜀吴三国情感的倾向。尽管他还是不可避免地暴露了自己对曹操有多偏爱(用上几乎三分之一的篇幅,誓要扭转世人对阿瞒的偏见),但总体而言确属一部相对客观的三国史论述。 所以,我建议您在读《品三国》时最好先抛开从小在脑中被固化的人物形象,不要急于给任何人物扣帽子、贴标签,纠结究竟历史上的谁才是奸雄、枭雄、英雄、狗熊。三国是一个江河汇聚成川、四方英杰辈出的时代,这段历史的魅力,主要就在于大批性格鲜明、立场迥异的文臣武将相互之间明争暗斗。如果非要从《三国演义》的蜀汉立场或《三国志》的曹魏立场出发,不是不行,而是会丧失太多乐趣。您问我什么乐趣?呃,我也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大概就是那种大到站在上帝视角鸟瞰全局小到渗透各方势力代入视点的乐趣吧。 摆正看客心态 易中天《品三国》饱受争议的原因之一在于,他通过“主观臆测”和“断章取义”的手段,对历史下了某些定论。 易中天似乎从伊始就意识到一定会有很多听众质疑他的结论,所以他在讲稿中引用大量古往今来诸多史学大家的观点或思路,如陈寿、裴松之、范晔、周寿昌、马植杰、陈寅恪、范文澜、吕思勉、樊树志、田余庆、翦伯赞等等等等,以便显得自己的观点更具分量。但仍然无济于事,多年来,批评他“不遵守基本学术规范”、“偷换概念造成逻辑混乱”、“措辞不中不洋只为媚俗”、“通篇撷取缺乏自主思考”此类声音仍然不绝于耳。 这就好像有些观众看烧脑电影却无法接受开放式结局,不得到“绝对正确、绝对完整”的答案誓不罢休。在我个人看来,这反而坏了观影(或阅读)的乐趣,尤其在读史时。我们都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绝对真相早已被滚滚向前的时间之轮碾到无法辨认,我们只能通过古人的记录,结合当时的形势、当事人的性格和各种客观因素进行推断。说的直白一点,就是猜想。怎么可能有人会做到完全还原历史绝无偏颇呢? 当然,或许有些历史达人具备足够的资本和底气来质疑易中天教授的言论,但我仍然建议大部分历史小白们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来读史(至少可以抱这种态度读《品三国》)。 “不求甚解”和“囫囵吞枣”的意思不甚相同,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是这样写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知识从来都不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遑论历史。《品三国》并非严肃的学术论著,更不是盖棺定论的正史真理。他只是“易中天”这个人在闲话三国,是娱乐意义和普及意义大于学术意义的通俗史书籍。所以我认为,我们读这本书的时候当一名看客就好,不必纠结于繁琐细节,跟着节奏感受独属于易中天的三国即可。书中的结论虽不是每条都能让读者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但至少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种思考方向,这便也能带来思路拓展的满足感。 经验为己所用 在我看来,《品三国》这本书最大的价值还不在于颠覆读者对三国人物的传统认知(如曹操的正面性、刘备与诸葛亮关系的另一面),而是用现代管理学、经济学甚至博弈学等方法对三国人物及其事迹进行解读,对所有希望做好人生规划的读者来讲,都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换句话说,甭管书中对历史人物的行为理解是否存在偏差,能将经验教训总结到位在工作生活中为己所用才是正道。毕竟比起历史人物,大家更关心的还是自己。 以下摘自我的读书笔记,灵感均由《品三国》启发得来: 贾诩可能是三国时代情商最高的人。他的计谋阴损毒辣、毫无顾忌,曾造成数百万无辜百姓伤亡,被称为“毒士”;而且多次转投阵营,却始终能够左右逢源、备受各路诸侯尊崇。最后从乱世全身而退,得了善终。这和他懂人性、通世故有莫大的关系。 袁绍可以说是“把一手好牌打烂”的典型人物。当自己手上越是握着一把好牌(好资源)的时候,其实对个人的决策、整合、心态、情商、判断、制衡等能力越是形成严峻考验。袁绍朝令夕改、独断专行、小肚鸡肠、自私自利、目光短浅、任性妄为,既无领军之智慧,也无服众之德行,难怪有才之士纷纷离他而去、投奔明主。袁绍的失败案例对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为人、处世、创业、博弈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刘备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的屡败屡战。或许《三国演义》把他写的是有点太窝囊了,但他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精神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这种自信是反败为胜的基础,更是一种胸怀大格局成就大事业所必须要具备的器量。 荀彧的悲剧告诉我们:必须要时刻与老板的思路保持一致,并及时对自己的方向进行调控。如果之前对自己的定位是理想主义者,现在发现老板已不是当年那个纯真的老板,那就找机会赶紧跳槽;如果对自己的定位是现实主义者,那就要及时跟上老板改革的思想与脚步。否则任你有再强的能力,不能为老板所用的话就只有被视为危险人物。 张昭是个倔老头,倚老卖老得理不饶人,他的上司就算是曹操或者刘备也不会重用他,阿瞒说不定还会对他动杀心。跟深谙中庸之道的顾雍相比,他或许更具辅政之才,但如果你连辅政的机会都没有,那还怎么实现心中抱负?张昭的故事提醒我们:一个人首先要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不说非得谄谀献媚,最起码也要表面上过得去。否则即便有“经天纬地”的本事,也大概率只能落得个豪情落空顾影自怜的结果。 人生在世,须知“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的道理。凡事太过,必受其累。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暨艳和张温的目标应该是让国家官员队伍更有向心力、风气更清正。然而,就是因为他们搞极端的二元对立,把善恶分得太清、事情做的太绝,反而引发党争和清洗,自己最终落了个理想未竟身先死的下场。这正如易中天老师后面所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大多数事情十之八九点到为止即可。追求太过圆满,反而极有可能换来一溃千里的结局。 结语 或许《品三国》的影响远大于我们想象。自《百家讲坛》节目播出之后,我发现身边多了很多口若悬河的“三国通”(特别是在饭局上或旅游途中),原本不太受大众待见的曹操、周瑜或容易被忽视的郭嘉、贾诩等人的形象也逐渐被扭转。更重要的是,从此往后更多读者能够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三国演义》,也更清晰的认识到那是一本以历史为基础虚构而成的小说,而小说和正史,是应该区别审视的。 只此一点,《品三国》就已算功德圆满。 什么?您说比他严谨的三国史多了去了?可惜,都没他普及面广,如果您认为语言浅显通俗也是一种错,请参照《明朝那些事儿》所造成的影响。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