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毕业生 此时大开这本书,似乎有些“亡羊补牢”的意味,毕竟是为时已晚嘛?但若是看书去回顾过去四年自己的所作所为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行为指南。
如果再上大学!ren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的只有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 大学时光就只剩五个月时间,做做自己想做而未做的事。 这本书从生活,学习,读书,恋爱,出路等等各方面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有的以问答的形式来描述。总体的内容很中肯,很实用,我从中受益最深的是作者对于问题的思考逻辑和应对方法,为别的事情授之以渔。 遗憾自己现在才看到这本书,庆幸自己毕业前看到了这本书!
读书的根本目的是,让自己明白世界,看清自己,让自己在无所依靠或者无所事事时有一种严肃的力量可以寄托。
大一的时候,我浑浑噩噩、随波逐流、自我放任,间接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我在大学最大的困惑就是迷茫,不知道干什么。这本书是解决大学生迷茫的行动指南,对我而言意义极大,趁着距离毕业时间还长,我还能抢救一下。
这样的书更应该在高中三年级及大学一年级对学生们进行推广,书本中有很多实用性的东西,虽然没有详细展开讨论,但是每一个篇幅文字数量适当的内容,不会让阅读产生不舒服感。 中国的教育在某些层面上来说是不足的,很多高上完高中进入大学阶段的人,其实会发现自己是一个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的人,这个有内外因素,但是大环境不易改变,那就让自己去调整适应。 读大学更应该花点精神、时间去思考,到底我想要在这几年间获得什么,用目标去引导自己的行动,没有思考及行动的几年大学生活,其实是在浪费生命。
无意间看到这本书 对于还没毕业大学生来说 值得一看。毕业了也可以看 有一些刚工作不久也值得一读 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为自己面对的大三大四学生去读的这本书。书中对于大学生的专业选择、知识学习、社会实践、友情爱情、毕业规划和自我习惯管理上都做出了指导,因为自己是从大学、研究生走过来的,也是从职场中甲方和乙方的角度经历过来的,故对书中的很多观点进行了佐证,说的特别在理。 我会强烈推荐我面对的大学生去看这本书的,实在不愿意读,可以去找自己关注的章节去得到对于自己管用的指导。不管是时间管理还是精力管理,也不管是硬知识还是软知识,我认为都与多读书带来的多视角导致的独立思考有关。这才是最重要的!
可以说是很完善了,几乎概括了所有在大学中以及毕业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很有价值。对于以后的就业以及与人交流等方面都有很多建议。读完收获颇丰,但最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才更有价值。
这本书算是我记笔记记得最多的一本书了!书里面讲了很多大学四年生活的一些干货,我觉得讲的非常好! 虽然我已经大学毕业了,但是看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是挺好的。因为里面有些东西并不仅仅是大学要做的啊,毕业以后做也不晚的! 书里面有一个观点是“要用读大学的态度读一生,用过一生的方法读大学。”大学其实是我们人生阶段求知的一个小高潮时期,在我们离开学校以后,也要保持这种求知的欲望,不断尝试,勇于去学习一些精心的知识,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做到终身学习呀!人生就是每个阶段都要有每个阶段要做的事情,大学也是啊!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每一年都有我们应该要做的事情,只要做好这个阶段应该做的事情,对我们来说就已经很棒了! 按照作者在书里说的很多内容,我觉得我的大学生活已经很好很充实了。我做了很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也实现了自己的很多愿望。这四年的时间也让我成长提高了很多。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这次缺了一分没有上岸吧。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人生潮起潮落,怎么可能没有一点小挫折呢?一时的失意是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呀!
本书最大程度上刷新我的认知是“读书不能改变什么,思考也不能改变什么,真正能够改变的是高质量思考后的行动”这句话,原来自己原本以为的“在书中寻找答案”看起来不过是逃避现实而已。最近思想上的挣扎比较多,有关选择,有关行动力或执行力,有关个人精力分配……也在无意间拖延某些困难的事情却想当然地给自己找借口,这也是我看本书的原因吧,想找到某个答案,到现在才明白书中是没有明确的答案的。而更多的是给你一些实例和建议,也可以说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本书作者借助与我们年龄相仿的黄晓敏去探索当代大学生最常见的一些问题,说实话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有些老生常谈,与曾经看过的书里面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也印证了不管发展是正向还是负向的都有一定的共性,我们阅读了并不代表我们知道,我们知道也并不代表我们了解,最有效的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切身去体会。 记忆深刻的是有关演讲、写作、自学、阅读、思考和恒心这几方面的阐述,读完后在不断强化我对于它们的认识,也提醒自己要坚持某些好的习惯摒弃坏习惯,想法不要太过于固执,这也是每读完一本书后给我的一种共性感受,多读有助于我们跳脱原来的思维模式,心情也会舒畅许多。 学到一个方法:费曼学习法。 费曼指出:大部分人只是在谈论一件事的名称,并没有真正理解它。如果学习只是在记概念而没有真正理解,相当于没学。所以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把你所学的知识用自己的话讲给一个非专业人士听,若能快速听懂那说明是理解到位了的。
这本书很多东西可以做成清单,做相关的事可以为你提供方向,进一步细化并结合实际情况,还不错。
应该说是今年看的最仔细的,真的不错,五星推荐。 开始本打算一览而过,过程中却发现惊喜不断。很庆幸在学业未断之际看到这样一本指导书,一切都不算晚,即便当阶段总结也很不错嘛,也觉得有必要好好做下笔记啦(本打算好好来的,后来发现真麻烦且我现在又困又饿,只留了些自认为最核心部分,算是让自己便于回顾吧) 樊登说:“很多事情不要等到毕业以后才去思考”。大学生在踏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就要学习打开思维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并且有所行动。 >> 看书不能改变现状,思考也不能真正改变现状,真正能改变现状的是经过高质量思考后做出行动!凡能够用对待一生的态度郑重对待大学学业的同学,一般都不会混得太差。能够一直用上大学的态度去拥抱社会的人,可以走得很远。 NO.1 好专业才能好工作? >> 没有人能准确预测未来,企图用一次选择锁定成功的人,不过是想用固定的坐标寻求安全感罢了。 1.2 冷门专业一定难就业?不是的! >> 首先,不同城市大学的区位优势是决定就业去向的首要因素。 >> 其次,相比你学的是什么专业,企业更关注你真正学到了什么。 >> 最后,真实的市场需求变化也会影响就业。 >> 只要进了大学,你就要为一生职业做知识储备。读大学,要争取把自己读成去哪个行业就业都能有饭吃的人。 1.6 让自己成为T型人才——一技之长和博采众长 >> 一个人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像钉子一样能直击痛点、解决问题,又要有触类旁通的能力,眼界丰富,像桥梁一样能够跨界整合资源。 >> 在训练一项技能时,你可以先从一个点开始,让自己比普通人好一点点。这个小小的领先优势,可以让你充满自信,从而促使你投入更多、跑得更快。慢慢地,等你优势累积起来以后,别人就很难在短时间内超越你。 >> 当在一个小点上获得突破时,你一定要复盘总结,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型并在不断的复盘中加强巩固 >> 做T型人才并没有什么诀窍,无非是做专才时建立属于自己的思维框架,做通才时复盘自己的思维框架。 >> 卡斯帕罗夫在《棋与人生》中说:“当你依赖某种模式获得巨大成功时,它就成为你最大的弱点。你看不见,但你的对手看得见。”我们就是在不断证明自己、否定自己和突破自己当中获得螺旋式成长的。 NO.2 学习那点事儿 >> 在大学,重要的不是记住自己学过什么,而是学会怎么学。学会自学,是你在大学里能学到的最重要的学习能力,没有之一。 >> 如果要训练自学能力,建议从四个方面进行,分别是厘清脉络、搜集信息、解决问题和培养自律。 2.2 元知识、硬知识、软知识,都要搭配一点 我的理解:对知识知情意行后的知识 什么概念加上元 都理解为高级的上位概念 >元知识是某一学科的专业体系教你的方法论,能帮你形成自己的深度思考力。元知识既包括学习一门学科的方法,也包括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 >让人遗憾的是,很多大学生朋友读了不少书,但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解决问题的通用框架。他们确实花了大量时间去记硬知识,也去了很多地方参与各种实践,看起来积累了很多知识或经验,但是因为始终没有去总结一个完备的知识框架,最终没有建立连续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工作中的表现就是,遇到新问题缺乏解决能力。 >> 元知识的学习能让你知道世界是如何运行的,实践经历能让你验证世界是不是真的如此运行的。 2.6 关于写作 >> 写作是很好的自我修炼方式。不管是写应用文章,还是写学术文章,抑或写思想汇报、生活感悟,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认真写,是否愿意把每次写作都当作练笔的机会而认真对待。 >> “一行文字被你写下来之后,你就不用再将其费力地保持在大脑的临时记忆中,因为这行白底黑字会不断地通过视觉刺激来提醒你它的存在,于是你就可以将空出的思维精力用来反思自己的观点。” 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没有整理就没有记忆。 >> 大一,100篇作文;大二,8篇万言书评,100篇古文诵读,30篇指定篇目背诵;大三,1.5万字的学年论文……这些在别人眼里望尘莫及的数字,是每一届中山大学中文系学生的“规定动作”。 >> 你可以在日记中写一点有深度的总结。有质量的思考一定要形成文字,长期坚持会对自己的职业成长产生帮助。 2.7 都说大学生要多读书,一年要读多少本才够 >> 不要刻意去和别人攀比读书的数量,每个人的阅读层次不同、方法不同,不适合去盲目比较,我们只要保持读书的习惯就好。 >> 如果你一直停留在阅读观点而不是批判性思考的层面,那么即使你读得再多,收获也未必大,还不如那些把一本好书读通透的人。 >> 现实社会评估一个人,更倾向于你有哪些经历,而不是你读了多少本书。 >> 读书的根本目的是,让自己明白世界,看清自己,让自己在无所依靠或者无所事事时有一种严肃的力量可以寄托。 2.9 怎样读一本书得到别人读十本的收获 >> 会读书的人能看懂别人思考的框架,不会读书的人只能记住别人思考的结论。 >> 很多书不需要从头读到尾,你完全可以先在目录里找到自己喜欢的部分,再深入去读。 >> 这世间本没有新鲜事,唯有把旧故事讲出新感觉的人。 2.12 摆脱单线性思维,学会多元化思考 >>人与群体的关系,这要靠道德、法律和制度。 人与社会的关系,这要靠社会科学知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要靠自然科学知识。人与自己的关系,这要靠哲学宗教知识。 NO.3 阅历众生相 3.3 一场讲座背后的细节 >> 活动策划→嘉宾预约→正式邀请→具体筹备→现场活动→活动总结。 >> 一个优秀的人只需要完整做一件事,就能充分证明他的能力。 3.8 职场的一个建议 >> 事事有回应,事事有交代”是职场的基本要求。 >> 如果你在接受任务的时候觉得有困难,你就应该马上告诉领导。如果你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发现有困难,你就应该马上求助。 >> 复述时注意按“5W1H”结构汇报:任务内容是什么(what)?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why)?从哪里可以获取资料(where)?什么时候要交(when)?和谁沟通、向谁汇报(who)?打算如何执行(how)? NO.4 爱情与友情(这部分比较有感 算是自身输出 当然也免不了具有强烈的个人倾向) 4.1 关于爱情观 我一直觉得颜控的一群人起码是不那么理智的——不妨回想下婚礼誓词(是否愿意承担那份沉甸的不可控责任合同) 当然下任何评判前都要充分考虑合理性 又因为爱情的非理性和科技加持下的遗传偏好必然性 我们也很难说其对错。 关于传统的门当户对问题。新时代下也逐渐凸显出价值观的匹配,而不单单指物质条件上的匹配。 4.2 关于爱的旅途。恋爱是一项技能,不是到了年龄自然就会有的,也需要学习,只不过有的人悟性高,有的人悟性低。恋爱意味着我们在以相对较低的成本不断试错,两个人真诚以待了,也无所谓后不后悔。又基于学生群体的单纯心态,在自身有意愿的情况下,何不敞开姿态拥抱相爱呢?尽管如此,你也要明白爱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每对情侣都会有无数次想要分手的瞬间,只不过有的熬过去了,有的熬不过去了。 最后奉上作者的点睛之笔——“我理想中的婚姻不是夫荣妻贵或妻荣夫贵,而是你让我的人生变得丰富,因为你让我的灵魂终于完整,让我的存在富有意义。” 4.3 如果你不幸失恋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初读北岛,你可能很难理解几个老家伙的沧桑惆怅,可当此情此景缠绕己身,或许半夜举杯的你,分明嗅到了这个中滋味。 好的感情不论成败,不好说谁对谁错,只不过是双方牵手走了一段路,然后好好告别。我爱过你不后悔,但也接受故事结局。 请相信,这世界没那么好,但也不会一直糟糕。相信爱,拥抱爱。不要害怕去爱,也不要害怕被爱。其实爱本是撕心裂肺的别离伤痛,亦是雨后春笋的万物成长。愿你历尽千帆,仍有勇气开场。如果有一天你受挫扑街骂爱,陌生的人啊,也希望你重唤自己坚信爱的能力。 4.4 关于恋爱中的性行为 想用身体留住男生的女孩子是天真的,想用爱情逼迫女孩子献身的男生是混账。 关于第一次。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处女情结。只能说或多或少吧,不过确实跟文化水平关系不大。网暴高知要求处女的还少吗?相反,跟重视这段感情,具体来说,这个人更多一点。不敢说自己自己品德多高尚,在这个点上主要还是看人。另外,平时生活中最好别在这个事情上有意无意的显摆优越感也是对当下感情的一种尊重。说到底是爱吧。遇到太看重你的第一次有没有留给他的男生,是他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 对男同胞们的忠实建议。如果你有性冲动,那么这说明你身体正常。自慰(俗称手淫)是释放性冲动正常的方式之一,别为此过度焦虑。喜欢讲荤段子,看色情电影,其实也是一种释放性冲动的安全方式,但为学业考虑,我不提倡,你也要克制。嚯,看到这笑喷。。。 最后,不管在任何情况下,谨记带套。往小了说,不戴套是一己之私。再大一点,没那么爱你,仅此而已。此外,安全期,体外,无痛人流都是鬼话。 4.5 关于友情 你选择了怎样的朋友,就选择了怎样的圈子。每一个平庸的人获得安全感的方式就是,让你变得和他一样。不甘平庸的你不一定需要和你身边的同学合群,但一定要找到吸引你的同伴。在大学,每个人都应该尽快找准自己的朋友圈子。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就去寻找怎样的圈子。 4.6 与讨厌同学相处的艺术: 在我看来,解决不相恰的方法无非就两种:要么协商,要么远离。 关于贫富差距的隔阂问题:除却个别讨厌的傻逼,我觉得更应该高兴而不是感到自卑和疏离。你想啊,他们这么优越,不还是和我处在一个层次里。起码在自己看来,你已经取得了相对高级场的入场券,能够和这么多优渥人士一起相处,实在是难得的资源啊。忘开了想,积极的心态又何止停留于此呢? 我以为一个开阔人的胸襟恰恰体现在其顾名思义的包容度。大秦帝国之裂变商鞅则主而侍的剧情完美体现了这一点。认知它,接受他,践行它( Recognize accepted action),普通人无法实现全部,做到理解就好啦。喜欢的人让你高兴和愉悦,讨厌的人起码让你知道有这么一群人我好像不那么对付。这样一想,接触到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类,我可真没白走人间一遭。与其讨厌身边的人,不如学着理解身边的人,帮助身边的人,多把时间花在值得学习和关注的人身上。坚持如此,大概也没有多少精力去关注那些让你讨厌的人啦。更何况,不论是任何人,仔细观察应该都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不信,观察看? 4.7 关于所谓大学人脉 喜欢这句话:人脉不是你认识厉害的人,而是厉害的人想认识你(你若芬芳,蝴蝶自来)。当然,也有人认为在固定圈子文化的今天应当主动结交,即时下即答力的观点。总之在深谙使用价值和价值概念的基础上,见仁见智啦。 NO.5 毕业多歧路 5.5 当公务员,你会得到什么,又会失去什么 >你能做到严格遵守行政指令吗?你能克制自己的个性,遵守规矩吗?你认同科层制管理的逻辑吗?对于“党员先上”的命令,你能接受和服从吗?你能随时响应加班吗?你能耐心地向群众解答政策吗?你能接受向组织汇报你的个人事项,接受纪律和社会的监督吗? >> 每个人都必须要有本领恐慌,必须常怀学习意识。 5.7 求职季的一个重点建议 >> 重点不是你有多么优秀,而是为什么你能胜任这个岗位。其实,企业需要的是高匹配人才,而不是最好的人才。 5.9 从校园人到职场人的四个锦囊 >> 校园人是成长导向的,职场人是目标导向的。只有职场人才知道,真正厉害的是把简单的事情一遍遍做好。 >> 校园人习惯被动听指示,职场人要主动做规划 >> 校园人计算自己的收入,职场人计算自己创造的价值 >> 校园人按自身进步定义质量,职场人按行业标准定义质量 NO.6 you are what you like >> 在大学,大学生应该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学习通识,学习审美。对美的感知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请大学生朋友们抓住在大学的时光多培养美感,把原本在青春期就应该上的培养审美能力和塑造个人形象这一课补上来。 6.1 培养美的能力 >> 1.去图书馆借阅关于美学的图书 >> 2.多去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和科学馆。只有从内心开始觉醒,你才能发现这个世界的美。 >> 3.交往几个喜欢时尚的朋友 >> 4.选修一些和美有关的课程 >> 审美能力也是一件需要刻意练习(和花钱)的事情,有的人慢一点,有的人快一点,开始了总比没开始要好,晚开始总比更晚开始要好。 6.2 对决拖延症 >> 每个拖延症患者的大脑里,都住着一只“及时行乐猴”,一直在寻求即时反馈的刺激,直到deadline来临,才有“惊恐怪”出来,让他急急忙忙地完成任务。 >> 第一,练习创造心流体验,把精力完全投注在某件事情上。 >> 第二,拒绝完美主义,尽快开始。 >> 不是因为厉害了才开始,而是开始了才厉害。 >> 第三,制作todolist(待办事项),从简单的任务开始。 >> 第四,每次只确定一个头等目标。 >> 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里,只做一件事情。 >> 第五,和厉害的人在一起,用同伴压力驱动自己。 6.3 自控力:我为什么不能坚持 >> 对自己的时间无法掌控的人更容易觉得累,而对自己的时间有掌控的人更有产出。 >> 在坚持过程中,我们最大的对手是人性对即时满足的向往。 >>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 6.5 懂一点精力管理,拥有不疲惫的人生 >> 大学给了一个人自己管理自己的自由,但很多人却养成了不规律的生活作息。 >> 对于精力管理,我们要从管理自己的作息开始。不管每天要响应多少不同的事情,我们都要保持大致不变的生活规律,准时作息,准时吃饭。 >> 你想在一个学期就变成一个各方面都很厉害的人,是不可能的;但你想在一个学期变成一个某方面很厉害的人,是很容易做到的。 >> 让自己把有限的注意力,放在最需要完成的事情上。 >> 快速恢复精力的几个建议: >> (1)睡眠质量比睡眠长度更重要。 >> (2)尽量在睡前不要玩手机。 >> (3)睡眠以外最有效的精力恢复法是运动。 >> (4)吃得不对也会影响精力水平。 6.6 理财不是从工作以后才开始的 >> 理财的第一步,从学会记账开始。 >> 理财的第二步,学会强制储蓄。 >> 理财的第三步,尝试增加收入。 >> 任何时候,请记住,大学生的首要目标是学习各种能力,不是投资赚钱。 >> 理财的第四步,尝试减少开支。比如,用去异地找实习工作或去外地支教做义工的形式代替纯消费的旅游,你一样可以看到天南地北的世界。 >> 理财的第五步,先学会投资自己。 6.7 学会独立思考,不做键盘侠 >> 不要因为别人的立场和你不一致,就认定对方是坏人,是邪恶的,甚至一言不合就举报。所有的公共讨论,应该先基于事实,而不是先猜测别人的动机。 >> 要积累可信度高的信息源,如果我们无法判断信息源是否可靠,那么记住一点,对于不允许反对意见存在的信息源,我们都要提醒自己保持审慎态度。 >> 学会独立思考,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追求真相和真理。 6.8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 我再说一次,你不能预先把点点滴滴串在一起;唯有未来回顾时,你才会明白那些点点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你现在所体会的东西,将来多少会连接在一块。你得信任某个东西,直觉也好,命运也好,生命也好,或者业力。这种做法从来没让我失望,也让我的人生整个不同起来。 >> 人生很长,没有人可以一直在进步,某个时段很颓废也是成长的一种方式。 >> 坚持比爆发更重要。一个人问自己为什么没有爆发,往往是你坚持得还不够久。
这本书写的东西太多太杂了,看起来很多,其实读完啥也没学会,不过整体框架搭的挺好,基本上覆盖了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快速浏览目录以后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制定更为明确和具体的目标,比如早起这件事情,不是书里说要早起你就能早起了,“知而不行,是为不知”,要去读关于早起的书籍,了解其背后的原理,然后自己行动,察觉,调整,养成习惯,再不断更新。光是早起这一件事,想要养成习惯并终身受益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以及大量的实践,更不必说我们想要研究的任何一个人生中的课题。 但这是唯一正确的路。 没有其他的办法,速成=零。 另外再稍微点评一下作者的写作,可以很明显的看得出来是一本利用闲余时间写的速成书籍,很多文字读起来让人不舒服,不像是灵感爆发时的潺潺流淌,而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人在嘈杂的地铁上强制自己围绕当前的话题说点什么的感觉。 这种文章其实平时在微博上和网友们交流一下就足够了,出书我觉得还是有点不至于....但是现在快文化流行,时代需要这样的书。虽然没什么改变,但至少能读的下去。且写书也是变现和引流的一种非常高效的方式,所以我也能体谅作者。 但也就到体谅为止了。因为据我所知还有很多更为坚守原则的人,在自己实力不足或者有更好的书籍替代的时候,是不会轻易出版书籍的,这是对读者的负责,也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某个公众号大V,写出稍微有一点点敷衍或者从其他地方移至公众号的文章,都不好意思开打赏。这固然会损失一些物质财富,但同时也真诚的对待了自己和世界。当然他还年轻,似乎是研究生还没毕业呢。谁知道以后又会如何。 但我愿意相信这个很诚恳的年轻人。 我也愿意相信我自己。 最后,再一次感慨,书籍畅销榜简直就是世界十大未解之谜。之首。
要是大一就看到这本书就好了(不过 19年也没出版 要是我现在才大一就好了
35分钟火速读完了,选择了我想看的部分看了一下。是一本主要讲方法论和经验之谈的书籍,哎,看到的人如果还没经历过是不懂的。但是懂的人又已经全经历过了,希望有更多大学生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