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一生当中的写作和自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边城》也不例外,在这部小说中,他以自身经历作为蓝本,用温和平实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田园牧歌式的图景,对小城里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人文景观都做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其中最为出彩的当属他对当地民风民俗的描绘。所以,接下来我想试着从社会关系,节日,婚姻爱情,宗教等方面来对边城的风俗描写做一个小小的分析。 《边城》开头的几个章节花了大量篇幅来对“茶垌”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做了一个全方面的叙述。其中,透过沈从文对当地民情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管渡船的老人兢兢业业做事,不贪图小恩小惠;过路人为求心安理得,执意给钱作为回报;也可以闻见安静守候的戍兵,来往买卖的商人,穿着浆洗极硬的蓝色衣裳的中年妇女,上至局长官兵,下至水手小二,无一不真诚纯粹,就连为世人所诟病的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作为一种职业而得到当地人的尊重和理解。«边城»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保留的良好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收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他笔下的湘西世界,人们不讲阶级,无关功利,相互友爱。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历史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下,边城鲜少与外界接触,逐渐地形成了重义轻利,守信自约的观念和淳朴的民情风俗。实际上,边城就构成了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组织群体,在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的熏陶下,人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善意来对待别人,而非以恶意来妄自揣度。比如文中祖父在推辞不过的情况下会用多余的钱买好草烟和茶叶,留给过路人;船总顺顺也会随手将得来的肥鸭赠送给生活拮据的祖父...在这样一个人人互帮互助的社会关系中,一切都显得和谐有序,充分体现了人性的真善美,而这也是沈从文想极力表现的本质问题。 端午,中秋和过年是边城一年当中最热闹的日子。端午蘸雄黄,穿新衣,吃鱼肉,看划船;中秋赏月,男女对唱;新年狮子龙灯,敲锣打鼓,炮仗烟火,场面十分热闹壮观。特别是端午那天,整个茶峒的男女老少都会集聚在城外河边的吊脚楼,官民同乐,共同参与,实际上这充分体现了边城人民阶级关系淡化以及集体意识的强烈,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长久以来他们形成的相互信任和依赖,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几近消失,这在中国的其他地方是十分少见的。在这些节日风俗的描写中,沈从文始终以其纯净朴实的独特笔调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脉脉温情,例如,文中有这样一段,“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寥寥几句的平淡叙述下隐藏着作者对当地风俗的洞悉和眷恋。这些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的铺陈叙述,向我们展开了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不过,«边城»中最吸引人的还是婚姻爱情的风俗描写。边城的爱情是简单纯粹,清晰明了的,大老毫不掩饰他对翠翠的喜爱之情,直接对祖父夸赞翠翠长得标志;二老得知大老也喜欢翠翠之后并没有发生争执,而是互相商量着公平竞争。翠翠和二老无疑是相爱的,但他们之间从来没有过多的交流,而是仅仅凭着对方的特质和只言片语就确定了心意,朦朦胧胧,却也一直坚定着,这样的爱情纯净地令人向往。但美则美矣,爱情的基调却是忧伤,«边城»中通过对几代人爱情悲剧的描写,则表达了作者对湘西下层人民不能把握自身命运的感叹和同情。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婚姻结合的方式按照习俗有两种,即车路和马路,前者由夫家亲属正经地说媒提亲;后者由男方为女方唱山歌直到女方被打动为止。渡船老人选择的是后者,他尊重翠翠自己的意愿,并不勉强。也就是说,他们婚姻结合的基础是爱情,并且以爱情为纽带来确立双方的关系,对婚姻的选择拥有自主权,个体意识也受大家一致的尊重,具备现代社会意识的萌芽,这在当时落后的乡土农村社会体系中是难能可贵的。 以上三个层次讲得都是社会的世俗领域,而宗教涉及的则是社会的神圣领域,在我们习惯性的印象中,宗教意味着神魔鬼怪,与现代科学社会格格不入,但宗教其实无时不刻地存在于社会生活当中。社会人类学意义上的宗教指人类对于超自然存在的信仰和仪式行为。信仰是一种观念,仪式却是一种实践。«边城»中最能体现宗教文化的地方有两处,其一就是渡船老人下葬入殓的片段描述,老道士手拿纸幡进行绕棺仪式,庄重正式地安慰亡灵,重点是仪式。其二表现在边城人民认为碧溪岨的白塔与茶峒的风水有关系,倒塌之后一定要重修,重点是信仰。这两处细节实际上都体现出当地人对超自然的敬畏,他们相信这个世界上除了现世还存在一个供亡灵生活的西方极乐领域,并且对于自己无法深入了解并且不能把控的力量有着十分自然的信任和忌惮。但这种看似落后的宗教观念对于边城这方土地的人民来说却具有较强的积极意义,因为这种行为和观念在当地有厚重的历史基础,它们依靠一代代人的繁衍而传承下来,带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神圣性,从这个层面来看,边城人民是认真而虔诚的,这里的虔诚并不体现在对某种特定宗教理念的信服,而是遵循社会风俗对超自然的力量深信不疑。 可以说,沈从文以«边城»为代表构建的湘西世界中,对于风俗的描写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是独树一帜的,它切乎人性,关乎社会,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和谐生活的范本,又在当今现代物质社会中留给我们反思的余地。
最早读这书是在初中课本上,最深刻的感受是造化弄人,阴差阳错,美好的爱情经过其结果是一个接一个的悲剧收场。再看时,才明白造就一切结果的从来就不是天意,而是人为。
这是祖孙两个人的故事,也是母女两代人的故事,还是兄弟两个人的故事。 故事的情节如线条般简单,无需梳子,用手就能梳理开。所以边城不以情节胜,边城是浓浓的湘西风情,满满的祖孙亲情,深深浅浅的青春爱情! 翠翠是女孩的名字,沈公说爷爷以住处两山多竹篁,翠色逼人而来,故取名翠翠。其实,早知道真正的名字是作者起的,当然也有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意思在内。要不然,一江霸主船总顺顺家的大老二老也不会同时看上她。 茶峒这个地方,真的是美不胜收,原文用了三四个章节描写其美,其趣,其水,其人,如描如画。而中国人心目中,一年内最好的三个日子——端午、中秋和春节,在这里也是最为热闹,尤其是端午的划船竞赛,也就是赛龙舟。光着膀子青年才俊,用肌肉和力量征服河两岸的吊脚楼,用胜利向自己喜欢的女孩献礼。于是,才有了傩送二老邀请翠翠的事儿。 然而,这种情感,沈公写的非常平淡自然,既不做作,也似乎没有深意。当事人自己,都有点说不清道不白,他人眼里更是一团云雾。 祖父本来是个老实本分却又大方有趣的摆渡人,镇日长闲,跟孙女吹吹曲子唱唱歌,日子悠哉悠哉的过着,如同那天上白云,山涧流水,但孙女到了十三岁以后,老人突然失去了淡定,说话做事不再那么讨喜。面对船总顺顺家的大老求亲,他给出车路马路无需探路的方案,说明老人为了孙女的幸福,还是决定让孙女自己拿主意。 然而,孙女不置可否。反倒对于传说得到一座磨坊的二老,表示出了某种说不清的遗憾和反道不明的妒忌之情。 与此同时,兄弟俩也打算公开竞争,跑到山顶唱山歌。这种浪漫,可惜只持续了一夜,随着哥哥的知难而退,翠翠梦里飞升的情境,中午没有再回来。 哥哥的出事,让悲剧气氛达到巅峰!而哥哥也成为横亘在弟弟与翠翠之间的一道天堑,无人能够摆渡到彼岸,即使是老祖父也无能为力! 事实上,老祖父确实失去了往日的淡定。因为二老与他父亲,都对盘马弯弓的老头有些反感,认为正是他的奇怪态度,导致了大老之死! 那么,老人为何突然不复往日的常态呢?一是源于对孙女深沉如水,稳重如山的爱。二是因为感觉大限已至,时日无多,而这件事仍悬而未决,所以心急如焚,五内如摧。其三就是对女儿当年悲剧的悔恨。 他的发女儿,当年也是一个三角恋情!他属意杨马兵,而女儿更喜欢会唱歌的竹雀——在茶峒屯防的军人,后来双双自杀,在老人心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然而,一切都未能如愿。老人却已经撒手离去。 于是,本该成为翠翠亲爹的马兵,担负起了监护人的责任。 于是,翠翠长大了。 于是,一场漫长的等待,在渡口悄然上演。 你来与不来,我都在这里,等你!清风明月,滔滔江水,都是见证! 边城,无与伦比的淳朴,从民风,到情感,都淳朴的能照出人影来! 于是我们从这份淳朴中,瞥见了自己的心底,也可以清澈照影! 2017.6.9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但爱情啊,出场顺序很重要
湘西人民的“含蓄” 《边城》即是沈从文的小说,又是他最有代表性之作品,2小时刷完,不记得是第几刷,仍感觉有新鲜感,是我记性不好、还是年岁渐长,理解更深?还是应了卡尔维诺的话? 卡尔维诺在《论经典》中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所以,这次阅读的确又有新发现:湘西人民质朴的含蓄气质在《边城》中表现突出。 1、翠翠的爱情悲剧很大程度上是被无数次“含蓄”耽误了。一切都是靠极其含蓄的表达方式来推动,没有一处是直来直去的表达,彼此猜着,做出犹疑的判断,于是双方的心意无法澄清。阴差阳错,机会一次次溜走。 2、角色丰满。祖父、大老二老、翠翠的形象三言两语,就十分丰满。祖父的慈祥和湘西小镇人民友善的邻里气氛跃然纸上, 这些“善”却最终带来爱情悲剧。翠翠写得很美,美丽、天真活波,又很懂事地乖巧。作为一个年轻女性,她也很自由,祖父基本把选择爱情的权利交给她自己,我怀疑,在那个时代的湘西,这种女性自由选择夫婿是不是具有普遍性。 3、小说成功地展现了湘西小镇普通人、普通事的风俗民情。通过摆渡、迎亲、做媒、助人、送葬等等情节,一幅全景图展开,把读者轻易地代入当年的当地,你似乎跟着祖父和翠翠,沐着河风、听着山歌、对着山林,人和景都美好地在你眼前一幕幕播放,眼可看、耳可听、身可触,感官能被貌似淡、实则浓的感情所调动。 4、这篇代表作能看出沈从文对故乡湘西的眷恋和熟悉,也能感觉到他唯美细腻的“善”与“爱”,当然也有人生的“不凑巧”和“无定数”的悲哀,在淡淡地流淌。评论界认为沈从文写乡村小说好过城市小说。我想他在湘西更有生活和深刻记忆是原因。 沈从文这位最具声望的中国现代作家,在我的一套“世纪文学60家”中排第三,他前面仅有鲁迅和张爱玲。他的作品值得反复阅读。
文中说他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在这小城中,朴素,平静,不争,祖父,翠翠,黄狗,一条船。二老会回来的,唱着翠翠梦里的歌回来娶这个姑娘。
不是一次看完的,断断续续的,每次看一点看一点,平日里没事还能想着点,这本书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确有回味的地方,文字并不多,但该直白的特别明了,需要表达的又很有代表性,能反映二十三十年代那个通信交通很慢很慢的年代,人情世故在世事无常的环境反而尤为突出。 把船的老爷用了几乎一辈子的时间载着通往湖南与四川那条河上的乡人,守候着,等待着他与船的一生,更多的是坚守,妻子和女儿的不幸,一直是他的不言的痛,在自己古稀之年看着一直陪伴自己长大的外孙女,到了嫁人的年龄,是多么希望姑娘能够幸福如愿,一位值得尊重的老人,心情在现实中与期望嘎然而止,只能用死解释和寄托陪伴自己长大成人的姑娘拥有自己的幸福,回过来一个人的期望还是不能和现实并肩同行。 在固定的环境里有一位朴实无华的外公陪伴着,成长起来的姑娘多么纯真无邪,原有母亲那股为爱执着,和军人刚毅的基因,加上多受外公朴实的身教,就有了姑娘那么一点韧性和倔强,又不失农村最本质的纯朴,在花季年华初碰禁果,美好又羞怯。 外公看在眼里,心想船老大的两个儿子都很优秀,奈何出现的时间不同,次子出现最早也最巧,各自都暗自放心里了,长子出现较晚,用的是车路(媒),外公不知道的内情,只觉长子确是外孙女一个好的归属,殊不知姑娘对船老大的次子动情,从而就有了误会,次子的优秀让大哥不明就里,直到长子知道弟弟的心事,从此告别了大家,农村思想封建,把这事算在姑娘身上,也就出现了外公与世长存的解释,次子也受了影响,深感内疚便就此而别,留着姑娘只身一人不知何时是归期~留下的悬念也不知是作者无意之举,还是为了安抚读者对姑娘悲剧的有意而为! 在这快时代的现在,那个慢年代的农村,弃其糟粕,进步的同时我们丢下了很多纯朴的东西,很久很久之前的故事让我们重拾喜怒哀乐,也应该重拾那些丢失且值得珍惜的人和事。
安静平和的文字却无时不在撩拨着心弦,一次相遇,一段插曲,一场意外,就足可以改变人生的轨迹。想说的话没有说出口,心心念念想要做的事没有去实现,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在笑语中抑或在泪水中,我们经历着憧憬着,也许总会有无法释怀的人或事,但生命却总是在永不停歇的前行。心怀善念,心存希望,尊重命运又不屈服于命运,将欢笑泪水的过往珍存于心底。
《边城》读完了作者是大家有所熟知的文学大家沈从文,对于作者大家最熟知的应该是他和张兆和的爱情故事,作者骨子里有浪漫主义情感诗意的情调,做事和做人都是具有懂情的特别气质,写作更是写实风浓情厚意,写出的作品情感卓著,富有诗意,笔意温润纯朴,静意圆融抒情。 《边城》是作者的代表作,是一部向往美好的中篇爱情小说,本书中的人物形象都是谦逊中和的,人物人性都是温润而泽有骨感,浓浓的人性情感丰柔有度,世间美好莫过于此。这种对人性的褒奖的杰作,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讽刺,也有助于后有来者的我们提供一种鞭策。本书中描绘的人性美我们读者都应该能产生出共情共鸣。不像现实中人性交际都存在着尔虚讹诈,斤斤计较,都在追逐者自己想要的贪欲 。本书中的情义氛围是美好的,全都做好了自己,全都守住了自性,这种情怀是优美的,是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礼仪之邦的崇高思想精神,书中的这种生活界面是很受向往的,我们也可以和现在的生活认知做一下校对。对淳朴,善良,朴实,做一下定位。读过本书能体会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应该弘扬的。 本书所讲述出来的是一种浓厚情怀。生活是谦逊美妙的过程,生活的平凡是充满憧憬的巨轮,在琐碎的滚动中偏偏生情。 平实纪蕴味生津, 行运盛情凭年轮。 轻渡柔缓绕凡润, 德行信义淡素仁。 平时生活的写照,向往世间温情静好。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语泛滥的现代文明,拜金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和人格。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一座城,一老人,一女孩,一黄狗,淳朴厚道,善良美丽,然世事无常,美丽的令人忧伤。恰似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的现实映照,内忧外患,一个民族的悲哀,作者用诗一般的情感述说着,表达着,他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人生,有許多“也許”…… 淡淡的筆墨,淡淡的生活……淡淡的……留在心底……
艰难的读完了,诚如沈先生在序里所说,这故事总感觉不那么真实,朦朦胧胧的,似乎真真切切的,又一片模糊,似虚似幻吧。
先被沈先生安静的叙事带入到了桃园,再对“雨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的美景赞叹不已。最后被一个曲折懵懂的爱情故事带入,给了我们一个“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充满悬念想象的结尾。
这部怀旧思乡的爱情悲剧,带着一种痛惜的情愫,让我真切感受到湘西的自然美、民风美与人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