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地方政府

清代地方政府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清代地方政府
    爱就要一辈子!
    推荐

    觉醒的父母一定会毫无保留地相信孩子的直觉。爱是无条件的,与其抱怨孩子,不如祝福他们。

  • 清代地方政府
    郑同学
    推荐

    不要期望孩子获得多大成就,但愿他们善于学习; 不要期望孩子对我们俯首帖耳,但愿他们尊重我们; 不要期望孩子盲目跟从我们,但愿他们征询我们的意见; 不要期望孩子成为大明星,但愿他们掌握保持本真的艺术; 不要期望孩子跟随我们的愿景,但愿他们创造自己的蓝图; 不要期望孩子获得成功,但愿他们度过有意义的人生; 不要期望孩子一定找到方向,但愿他们发现生活的意义; 不要期望孩子做我们的傀儡,但愿他们成为我们的精神伙伴; 不要期望孩子不经历任何苦痛,但愿他们找到完善自我的途径; 不要期望孩子不遭遇任何失败,但愿他们有勇气重头再来; 不要期望孩子永不伤害别人,但愿他们感悟慈悲、求得原谅。 要想让孩子摆脱我们不切实际的想法,我们必须先让自己获得自由。我们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名家长。因此,我们要追求精神上的拓展,要学习许多东西,这意味着我们还有许多尚未被发现的情感盲点。我们都不完美——如果我们足够聪明,也不会去寻求完美。与其致力于追求完美,不如在平凡中愉快地发现自我。

  • 清代地方政府
    远航
    推荐

    现如今是父母觉醒的时候了,不要再一切包办,不要再一味地付出,要给孩子尊重,要让孩子真正快乐,要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这都要父母觉醒,需要不断学习,而不是用固有的观念“误导”孩子的一生。

  • 清代地方政府
    雨.子衿
    推荐

    “当父母带着一种清醒的觉察眼光来看待自身以及最亲爱的孩子时,就能发现生命本身具备的美好而独特的力量,也就能用尊重、支持、欣赏的态度来对待自己与孩子,进而创造出相互支持而又各自独立的美景”。

  • 清代地方政府
    好吧好吧
    推荐

    几度有些看不下去,并不是因为书不好,总觉得说的比较抽象,有些部分举例就很容易理解。 读完本书的感觉就是:就是不要老想着教你的孩子,想着孩子应该怎样,未来怎样,活在当下就OK了。学会欣赏、尊重孩子个性,发现他的闪光点,要信任以及正面引导孩子,做到这一切主要是自己觉醒,不要以长者的身份控制孩子;同时呢要分清并运用好重要规则和灵活规则,营造宽松有序信任的家庭环境。 关于自我的觉醒: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发现并改善自我,接受生活本来的样子。

  • 清代地方政府
    暖阳
    推荐

    为人父母有为人父母的人生,作为孩子有作为孩子的道路。亲子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如同夫妻关系:在前行的路上,彼此需要、彼此扶持、各有天地、彼此成就。永远不是干扰、控制乃至强迫。 推荐!

  • 清代地方政府
    宏才志远
    推荐

    书中有很多关于如何做一个合格父母的很好的建议,很有价值。我们的父母,往往爱心满满的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己的孩子,或者是让孩子去弥补自己的人生缺憾,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或者情绪化的对待自己的孩子,经常把孩子作为情绪宣泄的对象,或者是把自己小时候从父母那里所受的各种不良教育方式传递给孩子,凡此种种,都是父母的不觉醒。如何做一个觉醒的父母,就是要接受自己孩子的一切本真,与孩子活在当下。

  • 清代地方政府
    abc
    推荐

    这本书写的非常不错,我相信对很多家长都能起到帮助。很多观点都引人深思,经典的句子也很多,我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学识和经验对本书点评,只能把书中的观点和好句做个摘要,与书友分享: 没有完美的父母,同样,没有完美的孩子。 每一位父母首先都应该学会接纳最真实的、并不完美的自己,才能接纳不完美的孩子。不要奢求子女成为你所期望的人,而是要求自己成为一个适应子女需要的父母。 气愤或悲伤并不是表明自己的真实感觉。它们往往只是我们流露出的一种消极反应。真正地感受一种情感,意味着我们能够冷静地坐下来面对不和谐的体验,既不宣泄也不忽视它们,而是容纳和面对它们。 感受到了自己的情感却不作反应,后果可能很严重。平静地见证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我们就能学会接受它们的本来面目,允许它们在体内潮起潮落,而不会作出消极的反应。一旦学会了同自己的情绪共处,它们就不会再让我们手足无措。 我们的问题部分源于我们不习惯独自应对与化解痛苦。更倾向于将自己的痛苦转嫁于他人,用内疚、责备、愤怒捆绑住他们。我们试图运用外在手段来控制痛苦,从长远看,这样做只能加深痛苦的印记。真正的良方是直面自己的感受,见证自己的痛楚,清楚地认识到痛苦的源头其实来自我们的自负感。 当你发现你的子女与你的预期相差非常大的时候,你可以这样思考:正是因为他/她,你能对非传统和有差异的事物给予更多包容。 在幼儿期:一方面,我们必须允许孩子行使自己的权利,勇敢地去冒险;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让他们明白,言行举止不能没有限制。 孩子上学后,我们应该理解:孩子需要我们牵着他们的手,却不需要我们指路。我们有义务在精神上激励他们,让他们鼓起宝贵的勇气。 父母需要对青春期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信任与接纳,尊重他们的隐私与空间。应抵挡住孩子的冲动,引导他们依靠内在的价值感而不是物质拥有或社会阶层获得认可,那他们不会盲目跟风。 对于青春期孩子的突然叛逆,父母应该相信:他们始终是同一个人,他们不会一夜之间脱胎换骨。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压力巨大,他们创造着自己的未来。他们比从前更加需要我们,需要我们彻底的接纳。 务必要让孩子了解,我们无意将自己的计划强加给他们,我们对他们的生活能力充满信心。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坐在我们面前,平静地同我们交流。 到了青春期,孩子最大的危险来自于同龄人的压力,以及一些潜在的自暴自弃的行为。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和言谈举止间彻底地接纳孩子,我们还应鼓励他们在需要时向我们求助。要想对他们的安全作出保障、为他们送去动力,我们所能作的最佳举措就是承认他们最真实的自我。 养育孩子一定要有耐心,并对当下的情形因势利导。不强迫孩子参加各种活动,也不着急给他们灌输各种知识。孩子心灵中固有的智慧会引导他们选择自己的命运。 与其为教养过程中的种种感受感到愧疚,不如坦然接受为人父母时的不理性和迷乱,充分享受孩子为我们带来的一切。 孩子所有的“不良行为”都是在变相地呼喊与求助,因为他们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表达自己的心声。 有福气的孩子,他们的成长过程是轻松的,并理所当然地认为生活是美好而充满智慧的。他们知道生活没什么可惧怕的,只需拥抱它就好。这些孩子见证了父母对内心世界的驾驭,于是也学会了驾驭自己的内心世界。 要想让孩子享受生活中简单的美好,我们就不能给他们安排太多的计划。相反,我们应该允许他们在游戏与懒散中度过童年时光。 事实上,孩子如今的繁忙生活只不过是父母无能与不安的反映,而不是他们自身的需求使然。父母的不安和焦虑感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是控制欲。 当孩子发现父母从不刻意追求什么,活得真实而纯粹时,他们也会发展出同样的心理素质。 如果父母在自己的童年时代就无法体验到平凡的经历,那么他们日后也无法容忍自己孩子的平凡。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会伴随着巨大的压力,竭力做到不同凡响,其代价则是牺牲纯真。 如果孩子能理解平凡的价值,就会对生活本身安之若素。他们会欣赏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心灵,与他人分享微笑的乐趣,关心他人的权利。这一切都始于父母的教导。 孩子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他/她的成绩。孩子首先需要的是我们的关心,而不是我们的金钱。我们的关心所带来的价值是用钱买不到的。如果孩子从幼年起就学会珍视同我们之间的感情,而不是我们给他们买的东西,他们就会懂得真实的内心远比外在的物质更重要。一个人终究会优先选择感情而不是物质财富,除非我们侵蚀了他们的本心。 我们对孩子的最好帮助是鼓励他们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如果我们凡事都沉得住气,孩子就能学会处变不惊。 孩子需要经历一定的压力才能获得成长。当孩子面对压力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沉默以待;当他们为自己的缺点感到不安时,我们要允许他们承受痛苦;当他们进退两难、犹豫不决时,我们要跳出圈外……因为所有这些都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但我们让孩子拿的主意、作的决定应该同他们的年龄相适应,要让他们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作出明智的决定。 享受生活就是欣赏生活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想象着它应该怎样。生活本身自然会呈现出它的非同凡响。如果父母不把自己的快乐之源建立在孩子身上,孩子就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享有自己的空间,满足自己的需求,活出自己的生命轨迹。 生活的真谛在于体验,别无其他。这便是我们培养孩子勇气与韧性的重要途径。 请不要让孩子去修补我们自身的缺损,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应该拥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将每一分钟都献给孩子。如果我们能做到任其自然——业余爱好就让它作为业余爱好,只要孩子乐在其中就好——那就不需要孩子去赢取奖牌和头冠了。 父母一旦为孩子设定了教育、情感、事业的轨迹,也就限定了孩子的发展模式。 如果我们仅仅关注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学习的过程,孩子就会错过很多培养自尊心的机会。 成功的感觉来自内心而非取决于外在的标准。 我们需要教导孩子,不要专注于获得多少称赞或赢得多少荣誉,而要关注自己投入与付出了多少。 父母应当让孩子学会安静地独处,因为他们需要独自面对精神发展的过程。鼓励孩子安静地独处将会大有裨益,这样他们就能学会在无人交谈的情况下获得安宁。 进入敬畏和感恩的境界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课程。表达感激之情可以提醒孩子:他们永远都不孤独,因为生活本身时刻相伴。这样的感激之情还可以强化一个事实:生活是美好、明智与慷慨的。 要想做到与孩子心灵相伴,我们只需做一个见证人:目睹孩子的种种情绪,鼓励他们直面自己的感受,引导他们驾驭自己的情感。 要想更多地帮助孩子,我们就不应试图消弭他们的感受,而是要引导他们驾驭自己的情感。 父母需要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麻烦都可以转化为精神与情感上的财富。 孩子之所以会欺负人,是由于自己心里有痛楚。而将欺负升级为暴力,则是由于施暴者心里埋藏着很深的羞辱感,唯有将痛楚转嫁于人才能获得解脱。由于他们同自己最真实的美德产生了断裂,所以就会转而攻击他人的美德。当一个孩子犯错的时候,如果能够得到尊重,如果他的感受能够得到维护,他自然就不会转而羞辱他人。而当孩子理解了“为什么”而不是去理解“发生了什么”,一切也将迎刃而解。 为孩子的错误喝彩! 不仅要告诉孩子不要惧怕错误,还要向他们强调,每个人都可以从错误当中得到许多宝贵的经验;如果没有犯过这些错,我们就不可能获得如此丰富的经验。 鼓励孩子面对自己的错误,可以使他们正视自己的不足与局限,勇敢地继续向前。他们对自己能力的信念也会随之加强。他们会得到鼓舞,知道自己依然承受着关爱;他们也会因此明白,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之中。 为孩子设置行为底线,敢于对他们说“不”,敢于对他们施展强硬手段,这些同接纳孩子是相辅相成的。孩子则需要学会面对“不”字,需要时间建立自我安慰的机制,然后恢复到平衡的状态。 孩子的行为绝不是空穴来风,一定有着潜在的心理原因。我们的责任就是去发现它。问题少年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他们的问题是被压制的真实与虚假的承诺长久作用的结果。 如果说“真实”需要我们尊重自己的内心并勇于表达自我,那么“包容”则允许我们将自身的意志同他人的意志结合起来。 孩子既要学会同自己的内心联系,又要学会同他人联系,它们是人际关系的两根柱石。 最后以我特别喜欢的书中的这一段话来收尾: 不要期望孩子获得多大成就,但愿他们善于学习; 不要期望孩子对我们俯首帖耳,但愿他们尊重我们; 不要期望孩子盲目跟从我们,但愿他们征询我们的意见; 不要期望孩子成为大明星,但愿他们掌握保持本真的艺术; 不要期望孩子跟随我们的愿景,但愿他们创造自己的蓝图; 不要期望孩子获得成功,但愿他们度过有意义的人生; 不要期望孩子一定找到方向,但愿他们发现生活的意义; 不要期望孩子做我们的傀儡,但愿他们成为我们的精神伙伴; 不要期望孩子不经历任何苦痛,但愿他们找到完善自我的途径; 不要期望孩子不遭遇任何失败,但愿他们有勇气重头再来; 不要期望孩子永不伤害别人,但愿他们感悟慈悲、求得原谅。

  • 清代地方政府
    ling
    推荐

    《父母的觉醒》 作者:沙法丽.萨巴瑞 当我们接纳生活并将它当作智慧导师的时候,我们就敢于把自己完全托付给它,而不作评判、裁决、分析。不要认为生活会构成威胁,这样我们就能把自己投入到生命的洪流之中。当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中的每一次经历,接下来试着不要沉溺于经验,而是释放自己,投入下一次体验;如此我们便将心灵的力量释放了出来,而不是将其浪费在消极的抵抗之中。这种心灵的力量就可以保留下来应用到情感关系的经营中去,尤其是在同孩子的关系中。当我们的孩子也学会去不着痕迹地体验自己的经历,他们就能顺其自然地生活。他们享受着生活中最简单的快乐,完全地活在当下,接受生活的馈赠。 我从十来年职场工作者到全职妈妈,虽然自己在心里建设过,但在实际面对时,状况也是不断,其中最大的问题应该就是自己情绪状态,可能有一下子离开熟悉环境慌乱,也有对未知未来的害怕,还有育儿路上的疲累引起的焦躁不安,更有没有爱人帮忙的委屈,它交织而来的生活里,感觉就不太好了,可很幸运的事我被孩子治愈了,娃爱笑,总是对我笑,娃哭着找我时,但我还不能第一时间过去看看时,我尽可能的用温柔的声音告诉她,妈妈在这里哦,娃会爬,会自己来找我,不论我在家里的哪个地方,正在做什么,娃都会朝我爬来。会走会咿呀学语时,探索欲上升,我把可预想的危险高置规避起来,其它随便她去探索,一方面是不想总是对她说“不行”一方面是我还需要有双手来做事。一岁半后娃的动手动脚的能力,可以让你两小时的辛劳家务,转瞬即逝,我开始头疼火大,有时忍不住提高音量,娃会哭但还是走过来抱着你的腿说“妈妈”~然后我意识到了,我怎么会对一个才一岁多满眼都是我的娃,大声说话,还唠叨不停,我想我真的成神经病了~不行,得反省提升自己才能应对好,所以每次睡前就与自己对话,问问自己今天“凶”了几次孩子,到底是因为什么?如今娃已经到了可怕的两岁期,但我的娃不算可怕,作为妈妈,我不是真的做的很好,甚至有时忍不住时 也会对待自己孩子很“残忍”,比如会对娃说,你走远点,妈妈现在不想和你说话、你烦死了,话怎么这么多,安静点、不论是怎么样的我,孩子都接受了我,哪怕前一秒我打了她,后一秒她是边哭着说“妈妈,我爱你”边过来拥抱我,那时候真切的体会到,孩子的心真的很大,也真的是无条件的爱我,而我却这样的缺乏耐心,没有方法方式去养育孩子,反而还将情绪崩溃等许多因素发泄在孩子面前,当有了这一层意识认识后,我平和从容了很多,虽然是生活日常依然很累,一些实际家庭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但我现在陪娃时会只关注娃,与娃一起奇奇怪怪,可可爱爱去玩,碰到自己语气不好或没耐性了,我会深呼吸,会很快调节自己注意措辞,因为孩子会说很多话了,有时孩子嘴里冒出一句话,会让我吃惊,娃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模仿了,记住了我的语言及行为举止,我惊喜孩子的成长,也明白我得更深层去学习,不然完全不知道如何应对孩子一天天的变化。以上是我在育儿路上的一些小感悟,通过养育孩子我收获很多,更多的是孩子教了我很多,我依然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把孩子养育好,我能做的就是陪着他们一起成长,尊重他们是独立个体,至于他们的明天我也想不出来,我做了该做的,其他顺其自然吧。因为着急一点用都没有,不信,你试试看。 把书中的观点和好句做个摘要,与书友分享: 没有完美的父母,同样,没有完美的孩子。 每一位父母首先都应该学会接纳最真实的、并不完美的自己,才能接纳不完美的孩子。不要奢求子女成为你所期望的人,而是要求自己成为一个适应子女需要的父母。 气愤或悲伤并不是表明自己的真实感觉。它们往往只是我们流露出的一种消极反应。真正地感受一种情感,意味着我们能够冷静地坐下来面对不和谐的体验,既不宣泄也不忽视它们,而是容纳和面对它们。 感受到了自己的情感却不作反应,后果可能很严重。平静地见证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我们就能学会接受它们的本来面目,允许它们在体内潮起潮落,而不会作出消极的反应。一旦学会了同自己的情绪共处,它们就不会再让我们手足无措。 我们的问题部分源于我们不习惯独自应对与化解痛苦。更倾向于将自己的痛苦转嫁于他人,用内疚、责备、愤怒捆绑住他们。我们试图运用外在手段来控制痛苦,从长远看,这样做只能加深痛苦的印记。真正的良方是直面自己的感受,见证自己的痛楚,清楚地认识到痛苦的源头其实来自我们的自负感。 当你发现你的子女与你的预期相差非常大的时候,你可以这样思考:正是因为他/她,你能对非传统和有差异的事物给予更多包容。 在幼儿期:一方面,我们必须允许孩子行使自己的权利,勇敢地去冒险;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让他们明白,言行举止不能没有限制。 孩子上学后,我们应该理解:孩子需要我们牵着他们的手,却不需要我们指路。我们有义务在精神上激励他们,让他们鼓起宝贵的勇气。 父母需要对青春期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信任与接纳,尊重他们的隐私与空间。应抵挡住孩子的冲动,引导他们依靠内在的价值感而不是物质拥有或社会阶层获得认可,那他们不会盲目跟风。 对于青春期孩子的突然叛逆,父母应该相信:他们始终是同一个人,他们不会一夜之间脱胎换骨。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压力巨大,他们创造着自己的未来。他们比从前更加需要我们,需要我们彻底的接纳。 务必要让孩子了解,我们无意将自己的计划强加给他们,我们对他们的生活能力充满信心。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坐在我们面前,平静地同我们交流。 到了青春期,孩子最大的危险来自于同龄人的压力,以及一些潜在的自暴自弃的行为。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和言谈举止间彻底地接纳孩子,我们还应鼓励他们在需要时向我们求助。要想对他们的安全作出保障、为他们送去动力,我们所能作的最佳举措就是承认他们最真实的自我。 养育孩子一定要有耐心,并对当下的情形因势利导。不强迫孩子参加各种活动,也不着急给他们灌输各种知识。孩子心灵中固有的智慧会引导他们选择自己的命运。 与其为教养过程中的种种感受感到愧疚,不如坦然接受为人父母时的不理性和迷乱,充分享受孩子为我们带来的一切。 孩子所有的“不良行为”都是在变相地呼喊与求助,因为他们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表达自己的心声。 有福气的孩子,他们的成长过程是轻松的,并理所当然地认为生活是美好而充满智慧的。他们知道生活没什么可惧怕的,只需拥抱它就好。这些孩子见证了父母对内心世界的驾驭,于是也学会了驾驭自己的内心世界。 要想让孩子享受生活中简单的美好,我们就不能给他们安排太多的计划。相反,我们应该允许他们在游戏与懒散中度过童年时光。 事实上,孩子如今的繁忙生活只不过是父母无能与不安的反映,而不是他们自身的需求使然。父母的不安和焦虑感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是控制欲。 当孩子发现父母从不刻意追求什么,活得真实而纯粹时,他们也会发展出同样的心理素质。 如果父母在自己的童年时代就无法体验到平凡的经历,那么他们日后也无法容忍自己孩子的平凡。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会伴随着巨大的压力,竭力做到不同凡响,其代价则是牺牲纯真。 如果孩子能理解平凡的价值,就会对生活本身安之若素。他们会欣赏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心灵,与他人分享微笑的乐趣,关心他人的权利。这一切都始于父母的教导。 孩子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他/她的成绩。孩子首先需要的是我们的关心,而不是我们的金钱。我们的关心所带来的价值是用钱买不到的。如果孩子从幼年起就学会珍视同我们之间的感情,而不是我们给他们买的东西,他们就会懂得真实的内心远比外在的物质更重要。一个人终究会优先选择感情而不是物质财富,除非我们侵蚀了他们的本心。 我们对孩子的最好帮助是鼓励他们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如果我们凡事都沉得住气,孩子就能学会处变不惊。 孩子需要经历一定的压力才能获得成长。当孩子面对压力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沉默以待;当他们为自己的缺点感到不安时,我们要允许他们承受痛苦;当他们进退两难、犹豫不决时,我们要跳出圈外……因为所有这些都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但我们让孩子拿的主意、作的决定应该同他们的年龄相适应,要让他们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作出明智的决定。 享受生活就是欣赏生活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想象着它应该怎样。生活本身自然会呈现出它的非同凡响。如果父母不把自己的快乐之源建立在孩子身上,孩子就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享有自己的空间,满足自己的需求,活出自己的生命轨迹。 生活的真谛在于体验,别无其他。这便是我们培养孩子勇气与韧性的重要途径。 请不要让孩子去修补我们自身的缺损,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应该拥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将每一分钟都献给孩子。如果我们能做到任其自然——业余爱好就让它作为业余爱好,只要孩子乐在其中就好——那就不需要孩子去赢取奖牌和头冠了。 父母一旦为孩子设定了教育、情感、事业的轨迹,也就限定了孩子的发展模式。 如果我们仅仅关注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学习的过程,孩子就会错过很多培养自尊心的机会。 成功的感觉来自内心而非取决于外在的标准。 我们需要教导孩子,不要专注于获得多少称赞或赢得多少荣誉,而要关注自己投入与付出了多少。 父母应当让孩子学会安静地独处,因为他们需要独自面对精神发展的过程。鼓励孩子安静地独处将会大有裨益,这样他们就能学会在无人交谈的情况下获得安宁。 进入敬畏和感恩的境界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课程。表达感激之情可以提醒孩子:他们永远都不孤独,因为生活本身时刻相伴。这样的感激之情还可以强化一个事实:生活是美好、明智与慷慨的。 要想做到与孩子心灵相伴,我们只需做一个见证人:目睹孩子的种种情绪,鼓励他们直面自己的感受,引导他们驾驭自己的情感。 要想更多地帮助孩子,我们就不应试图消弭他们的感受,而是要引导他们驾驭自己的情感。 父母需要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麻烦都可以转化为精神与情感上的财富。 孩子之所以会欺负人,是由于自己心里有痛楚。而将欺负升级为暴力,则是由于施暴者心里埋藏着很深的羞辱感,唯有将痛楚转嫁于人才能获得解脱。由于他们同自己最真实的美德产生了断裂,所以就会转而攻击他人的美德。当一个孩子犯错的时候,如果能够得到尊重,如果他的感受能够得到维护,他自然就不会转而羞辱他人。而当孩子理解了“为什么”而不是去理解“发生了什么”,一切也将迎刃而解。 为孩子的错误喝彩! 不仅要告诉孩子不要惧怕错误,还要向他们强调,每个人都可以从错误当中得到许多宝贵的经验;如果没有犯过这些错,我们就不可能获得如此丰富的经验。 鼓励孩子面对自己的错误,可以使他们正视自己的不足与局限,勇敢地继续向前。他们对自己能力的信念也会随之加强。他们会得到鼓舞,知道自己依然承受着关爱;他们也会因此明白,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之中。 为孩子设置行为底线,敢于对他们说“不”,敢于对他们施展强硬手段,这些同接纳孩子是相辅相成的。孩子则需要学会面对“不”字,需要时间建立自我安慰的机制,然后恢复到平衡的状态。 孩子的行为绝不是空穴来风,一定有着潜在的心理原因。我们的责任就是去发现它。问题少年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他们的问题是被压制的真实与虚假的承诺长久作用的结果。 如果说“真实”需要我们尊重自己的内心并勇于表达自我,那么“包容”则允许我们将自身的意志同他人的意志结合起来。 孩子既要学会同自己的内心联系,又要学会同他人联系,它们是人际关系的两根柱石。 最后以我特别喜欢的书中的这一段话来收尾: 不要期望孩子获得多大成就,但愿他们善于学习; 不要期望孩子对我们俯首帖耳,但愿他们尊重我们; 不要期望孩子盲目跟从我们,但愿他们征询我们的意见; 不要期望孩子成为大明星,但愿他们掌握保持本真的艺术; 不要期望孩子跟随我们的愿景,但愿他们创造自己的蓝图; 不要期望孩子获得成功,但愿他们度过有意义的人生; 不要期望孩子一定找到方向,但愿他们发现生活的意义; 不要期望孩子做我们的傀儡,但愿他们成为我们的精神伙伴; 不要期望孩子不经历任何苦痛,但愿他们找到完善自我的途径; 不要期望孩子不遭遇任何失败,但愿他们有勇气重头再来; 不要期望孩子永不伤害别人,但愿他们感悟慈悲、求得原谅。

  • 清代地方政府
    宏才远志
    推荐

    以前总以为孩子应该听大人的话长大的,其实都是互相观察互相伤害才能发现一些值得深思的价值;作为为人父母一定记 住:孩子都是在模仿在观察中长大的,不是靠手腕打击强压力释放得到的;社会发展模式越来越快,每个人在各种各样的知识与世界接轨中,不断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思维模式。“当父母带着一种清醒的觉察眼光来看待自身以及最亲爱的孩子时,就能发现生命本身具备的美好而独特的力量,也就能用尊重、支持、欣赏的态度来对待自己与孩子,进而创造出相互支持而又各自独立的美景”。

  • 清代地方政府
    山东大汗
    推荐

    家长并非,随意可当。 了解子女,成长需求。 身体心理,各种行为。 合格家长,必须觉醒。

  • 清代地方政府
    高山流水
    推荐

    完美无缺的父母如同海市蜃楼里的幻景。世上没有绝对理想的父母,也没有绝对理想的儿女。

  • 清代地方政府
    萍水相逢
    推荐

    的确在父母的身上均有孩子的影子,有本书称之为心中的小孩,它就象整个家族特性; 假如是个坏小孩,而我们不觉醒,那就会一代代向下传。本书讲述了许多具体状况的处理方法,值得借鉴!

  • 清代地方政府
    向光而生
    推荐

    第一次做妈妈,边学边做,此书教给我们理智对待孩子。其实有了孩子不是孩子因为我们而成长,而是我们因为孩子而成长,他们改变了我们。有孩子这件事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机会一次自我成长,甚至是脱胎换骨的机会。 下边是摘抄书中最后一些句子  ●要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就得当时当地采取行动。 ●如果孩子正值青春期,那就无需事事征得我们的认同。 ●如果我们随时表扬孩子,为他们的本真感到骄傲,就等于教他们以真实自我为荣。如果我们改变他们的真实状态,要求他们的行为符合我们的意志,就等于在说,他们的真实自我是不完善的。孩子会由此戴上面具,远离自己的本真。 ●调整我们情绪中的能量,使之与孩子步调和谐。这个方法比让他们反过来适应我们的要求有效得多。 ●情绪逆反意味着孩子处于抗拒的状态之中。 ●行为塑造会将所有冲突都视为学习机会。因此,行为是一个时刻延续的连贯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个彼此割裂的时段。相比惩罚而言,积极地巩固正确的行为才是更加有效的手段。 ●我们的任务是同孩子的本质友好相处。 ●当我们宣扬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时,往往会担心遭遇孤立、承受孤单。 ●孩子的灵魂当中充满了无限智慧。 ●觉醒的父母一定会毫无保留地相信孩子的直觉。

  • 清代地方政府
    SOUL
    推荐

    推荐指数三星 在读完作者沙法丽萨巴瑞最新出版的《家庭的觉醒》一书后,觉得那本书非常不错,所以决定读一读作者之前写的这本父母的觉醒。 也许是期望太高了吧,感觉一般。中间几度想要弃读。 这本书论述性内容偏多,核心理念就是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保持觉醒,父母要永远记住,孩子的问题并不是引发父母情绪波动的根源,根源在于父母自己! 好的亲子关系不仅有利于孩子,更能够治愈父母自己的问题! 总体来说论述性偏多,缺乏实操性内容。 虽然零零散散地列举了养育孩子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但并没有给出解决方案。 即使给出的解决方案也非常笼统,用概括性论述一带而过。 个人还是更加推荐作者最新出版的《家庭的觉醒》一书。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