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章都是收录不同作者的研究。通过详细的战例,对冷兵器时代骑、步兵的阵法,弓弩、长枪、刀盾和盔甲的装备,部队纪律和意志的分析,能让人对真实的战争有系统的认识。 尤其是叙述日本剑道的那一章极为精彩,摘抄一段“具体到剑道对死亡的追求,其实跟“置于死地而后生”更为类似,也就是无视生死,冲向死亡,最终的目的却是为了能够生存下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做到“人剑一体”,这在日本剑道术语中被称为“剑禅合一”。这个说法出自日本德川幕府时代初期泽庵宗彭的《不动智神妙录》。泽庵禅师认为练习剑道,禅理占六成,剑技占四成。而到达“无念、无想、无我”的境界,剑技才能随意进退,意到剑到”,值得一读。 指挥是一门艺术,细节决定成败,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没有不变的“绝招”,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正如霍去病所说“顾方略何如”。
写的好,有自己的独到视角。确实战争是体系和体系,综合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比拼。中国自古以来对战争研究缺少细致深入研究
军队对于国家而言是最能体现国民素质、综合实力、精神内涵的标志性群体,而这一群体往往是国家用于对外扩张、侵略和反侵略、震慑的手段,士兵的训练、武器装备的研发和制造、指挥系统的建立、诸兵种合成作战、后勤补给体系、战略储备能力等等关于军队和战争的组成部分都是在几千年的铁与血中发展来的,中国人善战而不好战,谋战而不求战,慎战而不怯战等军事思想也是汉民族从冷兵器时代一路血战过来没有灭种的主要原因,思战,备战,绝不能丢弃!
网友民间研究集萃。基本没废话,文字干得出奇,配图也有味道。讲白登之围配合战法,恰是期待中的新意。古牧人无肉可吃,为最新成果体现。其他扎实的文献考证、数据换算和文物佐示,不胜枚举。廉震讲阵法,配合历史地理分析会战,醍醐灌顶。有的篇目即便由于个人学识所限,代入感较差,叙论也都很扎实。统稿的原因,水准都在线,主题不统一,体现的主要是主题辐射和编者底线。希望能越做越好!
论坛合作的产物,确实存在不同章节水平参差的问题,但整体还是有不少亮点的。个人比较喜欢第一章的龙狼斗和第七章的军事地理。 读来整体感觉,似乎西方的战例更关注战役现场的排兵布阵和战斗过程。而国内的案例则记录了政治形势,战略,补给,地理因素等一系列更复杂的综合因素。难道西方人打仗都是那么光明正大,不用担心军粮被劫吗[偷笑][偷笑][偷笑]。总的来说,推荐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朋友读一读
好读,看到了对历史更加细致地解读,刀剑相击的士兵到运筹帷幄将军,从士兵的个人素质到将军的军事水平,历史从来都是有机地组成
六篇讲述冷兵器时代军事战略的文章中,又夹杂两篇讲冷兵器的文章,稍显混乱。文章风格不一,整体比较严谨,但部分文章专业性太强,趣味性不够。
本书对于冷兵器时代战争讲述得非常详尽,不单单从兵器本身,还从战术,战略方面也有涉及,让人读后仿佛置身于冷兵器时代的战场,对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有了一定得了解,增长了知识,非常不错的一本书!
本书分为多个战争学术论文,来介绍古代冷兵器作战的各种知识,个人认为第一篇写的最好,文章结构也扣人心弦,战争背景资料交待的也够详尽,美中不足的就是最后交战的细节没能用更多的笔墨来描写。
古往今来,战争的决胜之道,无不是国力之战、军力之决、决心之战,但离不开战略战术、排兵布阵、调兵遣将、后勤支撑等等问题,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本书以冷兵器时代古今中外的经典战例穿插冷兵器知识及兵法原理,值得一读。
由于是部不同作者的文集,所以水平参差不齐,好的是真好,差的真是一言难尽,尤其是最后一篇。不管怎么说,总算是对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那些经过文学家和史学家或夸张或简略描写的战争进行了一次客观还原的尝试,对于像我这样对历史和军事都感兴趣的人来说看得相当过瘾。
【22】战争决胜者:冷兵器时代 指纹烽火编委会 整体评价:★★★★☆ 阅读难度:★★★★ ①由于看过指纹烽火系列的《帝国强军》,得知这是一群热情的、严谨的、合格的、甚至几乎是仅有的军事历史爱好者和科普者,而对这一团队好感大增。因此,读本书可以说主要是受了作者团队的吸引。 本书公分为八章,分别讲述了汉匈战争、拜占庭骑兵、传统弓箭与骑射、日本剑道、长枪、军阵、军事地理与战阵智慧以及西方古典时期的步兵战术。 将这八章的主要内容列举出来我们就会发现,这八章之间没有什么内在联系,他们也不能涵盖所有冷兵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八章分别为八人独立创作,水平参差不齐,各章之间的写法也不甚相同。因此,本书其实是一本大型的军事科普文章合集。 ②那么,每一章本身的质量如何呢?我认为,第三章弓箭和第四章剑道夹杂了大量私货以致严重跑题,导致没有强大知识储备的人几乎完全看不懂,读完后也几乎没有收获,除此之外,其他几章质量均属上乘。 以第一章为例。第一章标题为“龙与狼的死斗——从李陵直捣王庭解析汉匈战争背后的军政体系”,先讲到了李陵在天汉二年率领五千步兵孤军深入,遭遇三万匈奴骑兵主力,此后话锋一转,开始介绍这场遭遇战背后汉朝与匈奴的军政体系,大到军事政治制度和上溯百年的历史,小到武器装备的技术,甚至是餐桌上的饭食,无不详细至极,而且每一点都有详尽的史料支持。以至于了解了这些,我们甚至可以自行推导出这场战争的结果。同时,我们也可以意识到,要打赢一场战争,或者说要研究一场战争,绝非只关注战争本身那么简单。 ③从小就喜欢历史的我,对于战争更是尤为感兴趣。而这种兴趣的输出,除了了解战争相关的书籍和纪录片外,更主要的就是玩游戏了。从早期的《红警2》、《帝国时代2》、《英雄无敌3》、《曹操传》到后来的《三国志11》,从战旗、战争到经营类游戏,都能深深的吸引我,也能让我在这个世界里实现“行军打仗”的梦想。不过我也逐渐明白,没有任何一个游戏能把战争完全还原,他不仅是残酷的,而且是复杂的。 ④是的,战争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在战斗中佯退,把敌人吸引进埋伏圈然后将其歼灭,是一种我们非常熟知的战术,尽管它是如此经典,但实施起来却非常困难,假撤退很容易演变成真溃败。最令我们熟知的,莫过于“淝水之战”中的苻坚。因为在战场上,如果号令不够明确,那当后排士兵看到前排士兵撤退时,根本无法知晓前方战况如何,人少还好说,尤其是数万甚至数十万人挤在一起,全军崩溃只在一瞬间。这也就是为什么能把佯退战术运用得出神入化的韩信为什么可以“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⑤在这里想引用李世民论弓的故事:李世民曾把自己的宝弓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木心不是直的,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会直,只不过陛下箭术通神,已经稍做校正,使箭向正确的方向和角度射出,这样的弓只有陛下能够使用,而要配发给大批军士的,必须是经过统一。’李世民因此想到,熟悉的东西也不能分辨出好坏.他靠着弓箭平定四方,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况且天下事物,岂能全都知道? 这个故事换个角度理解的话。就是一旦战斗打响,个人的作用便会被极大程度的缩小,我们所津津乐道的武将单挑,或者个人以超凡的武力连杀数十人等事迹,在真实的战争中几乎不存在。真正的制胜军队应是整齐划一,如臂使指,令行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