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越思维之囚
    推荐

    (政治是要为人服务,为人的生活服务,不是人要去适应政治,而是政治适应人,现实世界却刚好相反了)

  •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Format
    推荐

    其实感觉以前那样点几个星更好表达此时的感觉,目前这样“好看”、“一般”、“不行”三个等次,似乎都不能表达此刻的感觉,这是不是有点政治呢!? 用这样一段话作为书评似乎合适……似乎……

  •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王*炜
    推荐

    从开始对政治就不懂,初中的政治更是考试垫底,这本书算是入门级的政治理论书,写的挺好,主要是前面看不懂,后半段能看明白,政治制度离我比较远,尤其民主主义,可能这辈子都接触不到,初级的民主主义都没接触过,在这将近二十年里,虽然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却一次都没有人通知我使用。 好在这本书能在网络上存在,即使归功于全球化,也归功于互联网,希望我们的制度对底层人民越来越人性化吧。毕竟我们一无所有, 世界各地人类发展程度参差不齐的现实,更重要的是,这个现实绝不隐含着是非的问题,也就是说,发展落后并非是个“道德错误”;其次,我们也必须正视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与风土民情都截然不同的现实,更重要的是,必须在尊重文化多样化的前提下,去除在优越感引导下的不正当比较观点。如果各位都接受这两个前提的话,那么我们的答案就昭然若揭了,那就是,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发展程度与社会背景,去寻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制度。

  •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岳铭
    推荐

    2021年读完的第50本书。政治是什么?突然的直面这个问题,确实不知道如何回答。政治,即众人之事。《社会动物》有着《自私的基因》,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都市的钢铁丛林中依旧演绎着东非草原上裸猿群落中的故事。结合认知行为学《乌合之众》,能更好的理解。

  •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Artemis
    推荐

    这本书最大的功用是理清的专有名词的概念,从基础概念开始清晰的呈现出庞大的框架,“制度的选择需要适配社会环境的需要”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啸剑&tree
    推荐

    政治是什么? 蔡东杰 19个笔记 ◆ 上篇 几个基本概念的再审视 >> 社会 制度 领袖 国家 民族革命 民主 选举 政党 制衡 ◆ 社会 有这么一群人,决定长期共同生活 >> 19世纪末的麦肯齐(Robert Mackenzie)这么说过:“人类的历史可说是进步的纪录,也就是知识累积与智能扩大的纪录,以及从知性与福利较低阶段不断向更高阶段前进的纪录;每一代都把自己所继承者,依自己经验修正到更有益的方向,并将一切凭自己实力所取得的胜利果实,加以扩大后传递给下一代。”我们不见得要同意19世纪以来欧洲进步主义的论点,认为人类具有社会合作的“本能”,每一次成功的社会合作经验又会进一步激发人类的隐藏潜能,从而一次又一次地将其生活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境界,我总觉得,这种想法实在过度夸大了人类历史中的光明面;但是,定居性农耕部落的出现确是个重要得不得了的转折点,因为固定的生活边界、共同生活的伙伴,以及伙伴性质的愈来愈复杂,在在都使得人们不仅无可避免地朝向更复杂的社会结构发展,也必须多花点脑筋来设计并调整彼此间的关系。 ◆ 制度 于是分工合作起来了 >> 制度源起:定居性社会形态及其需求我们在前一章里讲过,独居生活未必一定不利于生存,不过必须面对更大的环境挑战与风险罢了,但多数人类还是理性地选择了“群居”作为一种集体求生存的形态;当然,从两个人(结婚)、几个人或几十个人(家庭或家族)、一群人(部落或村庄)到更多的人(国家机器),人类的群居方式与选项可说不胜枚举。 >> 这里有几点必须进一步说明:首先,人类所以从仰赖采集、游猎或游牧为生,转而朝向以定点畜牧或农耕为主的生活形态(尽管其过程绝不可能是全人类同时齐头并进),当然是由于后者能提供更大的生存能量,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可以通过“创造自然”(经由人为加工来增加动植物产量)来强化自身竞争力。但重要的是,想过这种生活显然需要若干先决条件,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创造发明”,像耕作与驯养技术、生产(农用)工具的进步、对大自然环境(尤其是土壤、水文系统、气候变迁与天文学知识)的了解、结构力学与工程技术的突破,以及知道如何经过配种来进行动植物基因改良等等,如果不能在这些方面有所成就,即使是定居生活也未必能稳定发展。 >> 无论如何,我们更重视的是定居生活带来的分工现象与问题。显然,定居生活大大改变了人类间的关系;首先,人际关系的重点由此从共谋“安全”,转向以“合作”为主的互动。在长达数百万年的史前时代当中,人类在维持生存方面大体可以自给自足,群居生活不过用以提供更高的安全系数罢了;但在定居时代来临后,由于群体规模日益膨胀而为生活形态带来的复杂内涵,实在很难由单一个人来独力完成,于是“分工合作”无可避免。 ◆ 领袖 总要有人做决定,那么是谁呢? >> 进一步来说,这些精英究竟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对此,我们可以从“主观—客观”与“个人—社会”这两个复合层面来观察。在客观层次方面,拥有机会去运作制度的精英,首先必须具备智识与领导统御能力等突出的个人特质;其中,智识未必指的是所谓学历之类的教育程度,而是理解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常识,至于所谓领导才能,除了一般的组织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外,是否拥有如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所谓的“领袖魅力”(某种无法形容但足以让人心悦诚服的英雄气质)也必须考虑在内。除此之外,如果精英能够符合核心文化或所谓主流意识形态(也就是人们在某一时期所凝聚的共识)的话,当然更接近人们的期待,并且也更容易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 国家 日子久了之后…… >> 至此,我们的基本假设仍是:人类是在理性考虑之后,才自愿地组成社会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一,人类既然以自愿为基础来思考是不是要成为社会一分子,当然可能在想法改变(假使这个社会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后,自愿退出这个社会,就像我们参加或退出某个社团组织一样;第二,既然满足需求是人们集体组成社会的起点,一旦领导者不能有效提供福利,就应该随时能被换掉才对。但现实(同时也让我们大伤脑筋的)是,人类在加入社会后不但被迫顺从强制性的权力(主要通过法律规范形式来表现),而且没有自由进出社会的机会,甚至正如前面提到过的,政治精英们还会不断设法垄断或扩张自己的权力,包括取得终身与世袭执政的“合法性”在内 >> 从历史上看,正如奥本海默所强调的,处于游牧阶段或以游牧生活为主的人类,是奴隶制度的发明者。通过这种制度,他们不但创造出人类对人类的经济搜括(也就是有些人可以不用劳动便坐享其成)与政治控制(也就是将搜括者与被搜括者的关系固定下来,以便使搜括可源源不绝)手段,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将这种制度延伸到农民身上。我们知道,农民虽说是定居社会的主角,但因其生存有赖于在土地上进行定期耕作,换言之,离开土地就几乎活不了,因此在面对征服者不断威胁之下,也只有同意按时缴纳赋税以换取安全(如同缴保护费给黑道一样)。 >>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诞生了。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所谓国家其实有过很多不同的样子,包括古希腊时期的“城邦”,中国周代的“封建制度”,欧洲中古的“城堡领地”,波斯或蒙古的“大帝国”,或是现在的“主权国家”等,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应该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确实有些不同,但若是想找出一些共同之处的话,那么强迫人民加入特定社会(例如一生下来就得去报户口)并接受既定规范(接受“恶法亦法”原则),可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换言之,人类最初加入社会或许是理性且自愿的,但社会的扩大与建构,却未必以同意为基础。 >> 所以要讨论这个问题,主要是由于多数国家在行政层级上都会区分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缘故。一般而言,中央政府大多将组织集中在国家的首都,除负责统筹决定全国性事务并代表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磋商外,通常也必须根据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来协调各地方之间的关系。从权力划分角度来看,有时国家会将大多数决策能力集中到中央政府身上,这也就是所谓的“中央集权”制度;相应地,如果地方根据法律而负担更多权责或义务的话,可能便倾向所谓“地方分权”制度。 ◆ 民族 好像觉得大家有那么点儿相似 >> 正如《孙子兵法》所讲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政府与人民间的关系也是如此,要想让人民接受出钱出力的政策要求,固然可以使用处罚等强制性的手段,但如果能让大家“心悦诚服”或“心甘情愿”,岂不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民族主义便成为此刻欧洲政府用来催眠人民的重要心理工具之一。例如19世纪的哲学家密尔(John S.Mill)便从民族情感角度来界定民族主义,同时强调“在同一个政府下效忠国家”的民族认同感,从而一方面开始将民族等同于国家与人民,同时也造就“民族国家”这个自19世纪以来风行至今的观念。民族国家概念的最高理想是:一个民族造成一个国家;至于实现这个理想的最主要原则是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自决”主张,亦即:所有民族都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 ◆ 革命 不过,想让大家都满意是很难的 >> 最简单的理由就是不公道。正如霍布斯鲍姆所说的:“初出道的绿林好汉必须被群众视为值得敬佩或者是清白的,这点可说是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如果被认为是违反地方风俗的罪人,就无法享受到所希望仰赖的保护。”在这里,那些只想满足自己私欲的黑道分子首先被排除在革命者之外,尽管他们也有冲撞体制的事实;更重要的是(从《水浒传》中或许可以得到些启发),革命家所以铤而走险多半是被“逼上梁山”的结果,换言之,如果有机会申冤的话,谁也不会想玩可能掉脑袋的游戏(例如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如果受到重视的话,他又何至于一定要搞革命呢?);其次,他们(至少表面上)的目标大多都是为了“替天行道”,也就是树立起大家都能接受的正当目标。 >> 前面曾经提到,虽然在组织运作过程中,由领袖来进行少数统治是无法避免的结果,但我们也设法描述了领袖们如何企图长期维系甚至扩张权力的过程;他们手中最重要的武器就是意识形态。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便认为,由政客所主导的意识形态首先会声称现行的规范系统是正当的,同时也会极力地避免这些规范的有效性受到大家的普遍检定(这也就是学术与媒体自由经常受压制的原因),其结果使得统治者的特殊利益被不当地以普遍利益的形象出现(例如主张家天下的君主制或现代法西斯独裁政权,都希望相关概念被理所当然地接受),真正的普遍利益却消失不见。由此形成所谓“阶级政治”的问题,也就是在人群中区分出哪些应该统治大家而哪些应该被统治的人 >> 从古今中外的大多数例证看来,被驯服的民众所以会冒险发动革命,其原因多半是“经济问题”(帝国暴政或王朝腐败经常被夸大)。特别是发生天灾(因水旱虫灾致使农产歉收)或人祸(内战、发动对外战争或遭遇外国势力入侵)之后,由于统治者无法解决“政府失灵”的问题,往往因国库破产而使政府失去应有的提供公共品的职能,在执政威望下降之余,又因为统治者也仅能不断向人民征税来弥补财政短缺,最后终于在引发普遍不满后带来“正当性危机”,革命也由此揭开序幕。 >>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革命确实有着“由下而上”的特质,但所谓“下”未必指的都是普通人民。正如部分学者所强调的,比起绝大多数缺乏意志与冒险犯难精神的民众,政治变迁其实更可能来自政治或军事精英的反叛,而非一般焦点所关注的“农民起义”或“人民革命”。这种说法确实有点儿道理。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那么多次改朝换代行动中,只有汉高祖刘邦与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平民,第三世界的许多推翻执政者的政变,也都是政客与军官联手的结果。当然,这些军政精英所以发动革命或许也是来自“相对剥夺感”(希望增加权力的欲望未能获得满足)的缘故,但他们的行动与一般所谓人民革命是否还是有点儿不同呢? ◆ 民主 还是找个好点儿的办法吧 >> 人民获得财产权与一定程度的发言权利后,与垄断权力的贵族之间的冲突自然无法避免。所有人都以“自利”与“生存”作为出发点,这与贵族只是将人民当作财产的概念是矛盾的;不过,只要国际竞争态势持续存在,而贵族也继续依赖人民的支持来维持其政治地位,这样的矛盾就只会不断扩大而没有缩小的可能性。中国从战国到秦朝的历史发展正好提供一个反证:在列国争战不断爆发的情况下,各诸侯国(包括秦国在内)无不以奖励商业来厚植国力,不过大一统态势一旦完成,商人失去利用价值,“重农抑商”也就取代重商主义而成为至清代一直没有调整过的基本国策。欧洲的发展则恰恰好相反;正因为国际间的竞争局势有增无减,甚至还因为许多国家从事全球殖民活动导致冲突面不断扩张,可以这么说,只要这种情况一天不改变,权力从原先统治者流到一般人民手中的过程也就难以停止。 >> 大体来说,这些古希腊与罗马的政治经验,为19世纪逐渐走向民主道路的欧洲提供了以下几个参考方向:首先是人民地位的解放与受尊重;其次是人民地位的解放必须通过法律形式(也就是后来的宪法与司法机关)加以保障;再者,为更有效确保前述法律的获得实施,成立代表民意并负责监督与对抗政府的机关也有其必要(由此出现后来的国会);最后,从长期发展方向来看,限制统治者的任期(也就是取消终身职与世袭制)应该是为了落实整体制度理想而必须努力的目标。 ◆ 期待 循着蛛丝马迹去捕捉未来 >> 信息革命、社群政治、全球化、虚拟国家、网络民主 >> 由此,全球化现象不仅暗示着治理规模可能进一步扩大(也就是可能出现诸如“世界政府”之类的东西,虽然当前国家单位的规模已经大到不太理性的程度了),而它所带来的更为频繁的跨国性互动现象,也足以让本来就身陷“失灵”窘境(主要是因为政策超载的缘故)的政府更是左支右绌,多了一大堆难以解决的问题。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非但诸如贩毒、恐怖活动、洗钱等犯罪问题必须靠国际间合作来共同解决,一些为拯救人类未来的正面努力也有赖于国际组织进行多边协调(例如温室效应与各式各样的污染问题);这一切都正在改变着我们制度的当下面貌。

  •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寒凝
    推荐

    政治是什么?难怪我没看懂,原来政治什么都不是,它是某些组织或团体用来掌握政权编出来的理由,再掌握国家机器,有了理由,有了武器,就能控制权力了,民生,自由,解放,其实都是借口,哪有什么完美的民主,更不可能解放全人类,制度和政治没什么关系,只要是适合,怎么说都是对的,这就是政治!

  •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二如
    推荐

    政治,很好的一本书,不喜欢政治,但又避免不了,那就要理解它,进入政治,人已非人,是权力怪兽,追求利益,而不是自己一直鼓吹的道德,也不是哲人所谓的良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同样也有政治,权力创造秩序,同样也产生奴役,靠概念性的美好词汇,是不能激发或束缚住它的,制度的相互牵制可能是方向之一。

  •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rustyHandGun
    推荐

    对政治的讨论接地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着重分析了政治学中的几个重要基本概念,并用对比的方式给读者展示了不同政治理念的优劣,让我们明白政治学不是高高在上的展示品,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需品。

  •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平安
    推荐

    对于不大懂政治的小白,读后感觉挺好,找时间再读两本。 引用~本书讨论的内容大多以国家及代表其行使政治权力的政府作为描述与批判的对象(不管前面被加了什么形容词,例如“主权”国家或“民族”国家)。不过,就算我们承认,以国家作为政治研究焦点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反应了现实,但另一个同样无可否认的现实是,“现在正在改变中”。 换句话说,未来政治研究的焦点或许并不限于国家。 那么,新焦点将还有些什么呢? 当《韦氏字典》首先在1961年纳入“全球主义”这个新的词汇之后,虽然学界直到1980年代才开始认知到相关概念的研究价值,但诸如“国际化”或“全球化”等字眼,自20世纪60和70年代起便开始成为流行词汇。尽管如此,有关“全球化”的内涵还是引起相当大的争议。

  •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དབང་།旺杰
    推荐

    “我们应该移植的未必是制度与理论本身,而只是一种心理状态,也就是学习别人如何去调整制度来迎合自己的真实需求,然后去塑造一个更合理也更适合自己的政治世界。这或许才是更重要的,不是吗?”

  •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望山观云
    推荐

    政治乃是处理众人之事。群居生冶的人类,必然会因各种原因而出现人际冲突,政治就是处理这些冲突的过程,建立一个好的政治制度,让大家都能够接受最后解决冲突的结果。无论政治经济制度或意识形态如何,它们最主要的目的都在于“服务人群”,也就是帮人类解决各种生存问题,这也是这些制度所以被发明出来的原因。少数统治的寡头铁律可说是人类政治生活中不变的特性,今日代议政治的大麻烦:仅有人民同意的程序与形式,骨子里确难有民主的成分。制度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迁,没有完美的制度。

  •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山东大汗
    推荐

    政治起源,制度形成。 各种主义,以及学说。 总体来说,比过去好。 尽善尽美,实不可能。

  •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偕 行
    推荐

    毛伟人说过:“政治就是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自己搞得多多的。”真是一言以蔽之。政治就是争取人心。故,有政治就有斗争。

  •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Eunice Huang💮
    推荐

    文章用几个关键词来搭建桥梁,去理解“政治”的内涵。适合入门级小白看,但文中有些例子举的不好,生硬,牵强。。述说的逻辑也较绕,看时难以入境。所以这本书看得极慢…… 有耐心的坚持读完,还是受益颇多的 从生存安全保障群居生活,制度分工加强效率,群居内涵愈加复杂,寡头定律统治管理到国家社会民族需求的扩展变化,让你用政治的视角去了解社会的发展,社会的构成。身为社会的一份子,应更加理性的去认识制度、权利和选举,别都太灰色了……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