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实力较弱、话语权不足之时,想着和别人融入时,容易陷入不断解释的局面。但是,即使解释都是真实的,也未必能够得到认可。把事情做好是基础,但讲好故事、做好沟通也很重要,道是基础,术也要习练。了解对手对于沟通效果的实现很重要,知道其掌握的大致信息,更重要的是主要思维方式,对症下药更容易实现目标。换位思考不是态度问题,是能力问题,知道很容易,相信很难。
学外语的人,其实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个外交梦吧,看了这本书,对“傅莹”及背后的每场新闻发布会所做的准备,有了更深的认识~高格局,国际视野,还带着人性的情感与光辉~强烈推荐呀~
心中有道,手中有术,眼中有人,再加上台下十年功的磨练,才能实现呈现台上完美的一分钟。
读者从未有幸当面亲睹傅莹先生之姿,但读先生此书,犹如先生的书名“我的对面是你”,似乎读者就在先生对面,听先生教导,受先生教诲。 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讲到要“传播好中国声音”。傅莹先生本书中的亲身经历,给了读者深刻的启发,让读者深入思考“中国好声音”如何能传播地更好。 傅莹先生谦虚地把本书戏谑地称为关于对外传播之“术”的“操作手册”,但读罢此书,读者感触最深的却恰恰是先生字里行间无处不在的传播之“道”。这种“道”基于对人的尊重,发于深挚的情感,是对党事业的忠诚,是为人民发声的担当,是对祖国的赤子之心,是对世界的真诚坦荡。 站在建党一百周年的历史节点上,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让世界更加全面、真实、立体地了解中国人民自身奋斗发展的故事,感受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命运与共的真情,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上肩负的使命,义不容辞的责任。 讲好中国故事,我们的对面是全世界!
在特定的时间,能遇见特别的书,是看书人的缘分。最初是被对人大新闻发布会和大使经历的好奇,以及傅莹女士的人格魅力而吸引。而到此刻阅读之后,其实这是一本指引人如何应对话语危机的好书。在面对一些凭空莫须有的诘难和质疑和套路之时,此书的方法让人茅塞顿开,仿佛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多谢傅莹女士
新闻发言人的身份使作者即是传者的一部分又游离于媒体。发布会背后的准备及应答思路,可以为媒体人打开不一样的视角和选题角度。
通过这本书能够很好的了解新闻发布会和发布会团队的故事,对中外媒体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开篇内容原本是我最不感兴趣的:人大,两会以及各种专有名称和术语,但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真诚的阐述以及殷切的期待。 国与国,家与家以及人与人之间皆同此理,首先要干得好,实力是赢得尊重的基础。同时也要尊重他者:对人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 通篇读下来的另一个感受就是:学习是一生的任务。没有一蹴而就,更没有不劳而获。
傅莹大使温文优雅,应对自如的外交态度从书中可以了解大使采访之前的准备,任何成功的后面都必须有倍加努力的准备和实战的演练!特别是奥运火炬在伦敦的传递,堪称中国成功塑造国际大国风范的典范事例!
印象最深的地方: 1,凡事预则立。不管大会发言还是作为高级外交官与外媒打交道,背后都有大量的准备与付出,演练与检视反思和改进。 2,舆论场上不缺位。重大突发事件中,信息空白很恐怖,缺位更严重。我辈当自强。
在信息时代,尤其对于大国来说,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的边界相对模糊起来了。国际上的问题会即时地反射到国内,国际政治中的许多故事也恰是源自一些国家的内部事务。这意味着,我们做对内传播要顾及国际影响,开展对外传播也要考虑国内老百姓的想法。
越往后看越精彩!从未有如现在这般了解人大的职能,更对新闻发言人的角色由衷敬佩!傅莹女士对过往经历的描述,引人入胜,身为受教。国与国之间要充分沟通,以己度人,人与人之间,亦是如此。 有理不在声高,基于智慧的博弈,将对方引导到己方的观点与思路中来,才是传播与沟通的精髓。[强][强][强]
毫不犹豫点了五分,精彩、心潮澎湃。忍不住要强烈推荐。舔着大脸蹭一蹭这位大使学姐的睿智和勇气!!
这一本能够看懂新闻发言人背后故事的书。傅莹一位优秀的共和国领导,一位高雅典娜的女神,一位睿智的长者,把自己的经历编撰成书,从中不仅能学到很多应对尖酸刻薄问题的方法,而且能学到高效沟通的技巧。
需要判断对方的质疑是基于错误的事实还是错误的逻辑,如果“事实”存在问题,那么真实情况是什么?如果逻辑存在问题,如何找到其破绽,再釜底抽薪地化解掉?……我终于想明白,必须破解对方设问的套路。对方提问的立足点是有问题的,是从否定中国的角度出发,如果我不能从根本上否定对方的出发点,就不可能与对方站到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去对话。就好比有人设定了一个错误的公式让你去推导,如何得出正确的结果? 2019.12.15受益匪浅[强][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