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感交集。想说点什么,又不知该说些什么。作者笔力尚可。是那段历史熠熠生辉。
给人们对现代化战争一种全新的理解,在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往往是整个战略布局。
陆续花了四五天时间阅读完这本书。阅读的过程大都是以读史的心态,来了解远征军的抗战史实。每阅过一场战役,我都会查看地图,了解真实地理位置。读完全书,心理在想着,也许书本中除了几位主人公是虚构之外,所有的抗战过程都是真实的吧。 所以想要了解远征军的征战历史,本书描写的许多细节,我觉得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毕竟书中许多战役或者过程都已参阅过相关资料。若要再从浩海的历史记录和资料中验证其中的真实性,倒觉得大可不必,只需要再简单的参考一两本史料应即可。 本书气势磅礴,读起来令人振奋。只是书中许多主人公命运大都以悲剧结尾,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从头至尾,主人公只余下高军武、龙剑鸣、徐小冬,其他稍有主角光环的角色都不幸牺牲。最令人气愤的是女主的死,我认为,这样的安排是本书最大的败笔之一。徐小曼和白益的大可不必的不幸牺牲我忍了,丹妮的另类的死亡我也忍了,程嘉琳等人的壮烈殉国我也忍了,最让人忍受不了的就是女主不明不白的牺牲,如果男主稍稍做好安防工作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所以本书在已然确定的胜利的历史结局中,安排的都是悲剧,仿佛作者不愿给人留下一丝丝美好。我是最最看不得悲剧结尾的,即使现实充满黑暗与罪恶,即使现实都是带着血淋淋的肮脏,我也希翼能够在书中或者别人的口中看到听取一点点令人拥有希望的结局。阅读该书,虽然读到女主的死并不怎么令人感到撕心裂肺的难过,但结局的不怎么美好的安排,却是令人戳之以鼻。在抗日战争中,怎么就不该有美好的结局了? 然而本书不是爱情小说,写情方面确实没有代入感,不能令人对主人公的感同身受。所以只能当作以虚构人物来描写真实大场景,让人对远征军抗战有了更加细致更加感官的了解,对出征缅甸有了新的全面的认识。仅就这点,本书已经做得很好。当然,本书最最令人振奋之处莫过于应当能够告慰远征抗战中长眠异域的忠烈,愿他们早起魂归故里,同时也祝愿祖国长治久安。
22年读完的第一本书,如此“近距离接近”中国军队那段远征历史,惨烈、悲壮、民族存亡历历在目…………军人,屹立的国家脊梁!
看书名我以为是正经的历史,看内容后我发现这是部小说,又有几分纪实文学的感觉。个人认为程嘉陵这个人物刻画得最好,虽然高君武是主人公,但他过于完美,最后萧玉的死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
第一本让我很难往下没读完的书。怎么说呢,我想了解远征军的真实历史,这本书写得小说不像小说,历史不像历史,题目俨然宏大又严肃,内容却恰似网文小说,我不理解为什么内外这么多好评。多少明白为什么大家都不去用心还原历史原型,而去架空历史去拍抗日神剧了,乌合之众在用脚投票。
看完真的很难受,有那么多牺牲的烈士,那么多人永远埋葬在异国他乡。史迪威也是悲剧英雄,中国远征军真的应该被铭记。
毕竟,只有士兵才是最为渴望和平的一个群体。 他们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保卫自己的亲人、家园和祖坟,长期杀伐征战,灭敌无数,虽常常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等诗句来激励自己的斗志,需要牺牲的时候只要长官一声令下,人人勇往直前决不退缩。但却没有一个人真正地愿意抛尸国外,作一个孤魂野鬼。
这本长篇结束之际,俄乌战争刚刚打响。每个热爱生活的人都祈祷和平。但也不得不承认,和平总是用枪炮和生命去交换的。
让历史重现的一本好书,美国也有好人,中国也有坏人,政治是可怕的,小人掌握了更可怕。
在国境西南的那些铮铮铁骨,定能早日魂归故里。我们在心里,早已以最整齐的仪仗,翘首期盼这些实至名归的民族英雄,每一位。
中国的士兵不比任何国家的差,中国的人民拥有者强大的智慧和精神力量,关键是中国的高层,精英们找到打开这座宝库之门de
之前看过电视连续剧《1944》也没有看这部书所带来的震撼。从中国远征军到英军,从史迪威到缅军和华侨,全方位的把整个当年为何出兵远征,又为血洒外境几万英骨的英魂描写得淋沥尽致!栩栩如生!犹如亲历!边读边让我热血沸腾又泪水盈盈。让后代能清清楚楚了解这一段历史的过往。感谢作者!
再现中国远征军壮烈的抗战历史,告慰长眠于异国战场的壮丽军魂。让我们为和平祈祷。
一朝国难一朝士,一代忠骨一代魂。 待到中华繁盛世,更解尸骸望北情! 向远征军将士们致敬,常想起戴安澜,孙立人,杜聿明等,以及10万忠骨埋他乡的军人。为国而战的中华儿女,都应该被铭记,不关党派,感谢作者带我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