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勿忘国耻,我辈自强。
在电影《长津湖》热映之时,重温这段历史,依然令人震撼,又一次深深感受到了71年前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与伟大、牺牲与不朽,回顾这段历史就是为了不让历史重演,铭记先辈们的牺牲,一代一代传承他们的精神。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多么雄壮的歌声背后,又有多少可歌可泣的中国军人。 电影《长津湖》不知道让多少人落泪,耳边依然传来“我们今天打仗,就是让我们的后代不打仗”,多么平凡的一句话背后,是怎样的牺牲精神,多大的信仰支撑…… 书比电影当然更详尽,但依然有最后一个连(100)士兵冻死在战斗战壕的画面。虽然客观上存在九兵团准备不足、天气不好、美陆战一师的强悍、空军和钢铁优势,但完成了战略目标,一样算是胜利。 为他们点赞。
诗曰: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失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矫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内容详实尊重历史,处处感受到可爱的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值得一读
本书所展示的是1950年冬天,我志愿军第九兵团第20军、第27军和第26军与美国海军陆战1师在长津湖狭路相逢,展开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决战,“长津湖战役”在美国战史被称为“最艰苦的战役”,而我们用称为“被遗忘的战争”形容它绝不为过。 历史上称这场战役是整个朝鲜战场局势被彻底改变的重要拐点,志愿军官兵一举打破了美国人试图在1950的圣诞节前夕发起“结束朝鲜战争总功势”的计划,迫使当时世界上最为强悍的军事超级大国美军,经历了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败退。 令人可喜的是,这样一部史诗般的战争小说,并没有一味靠描写战争的残酷和血腥,而是通过志愿军某部前卫营一群可爱的官兵们的形象,以营长吴铁锤,教导员欧阳云逸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英雄的伟岸群像。 书中的曹连长、孙友壮、老王头、李大个、吴一六、陈阿毛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从刚刚结束的解放战争的硝烟中,带着胜利者的必胜信心,“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鸭绿江,面对当时世界上最精锐的美国军队,在极度寒冷的严酷冬天里,这群可敬的志愿军战士,克服了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在行进途中不断自我调整,在极其艰危的环境下仍然奋起抗敌。 说这是一群可爱的人,是因为书中出现的是一群有着鲜活个性、生动活泼的年轻人,包括了营长吴铁锤,教导员欧阳云逸在内,原本都是三十出头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开拔的过程中,尽管明知前方等待自己的是生命的付出和一腔热血的喷涌,但仍然不失年轻人的天真和幽默的本性,于是才有了“在鸭绿江边撒开了尿”,等战争结束之后再回到这里 “每个人浇上一泡尿”的感人而细微的描写,使作品在宏大的战争背景下,有了更多的人间温情的微观描写。这种点面结合,融局部于全局之中的生动画面,使得每一个战士个体的形象更为凸显,也因此而更加为他们后面的极悲壮的牺牲场面所铺垫,阅读起来既颇具感染力,也有很强的冲击力。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要重提那些不愿被揭开的伤疤,只是为了永远铭记这样一群共和国的军人,他们用自己的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新中国刚成立之后的朝鲜战火,让百废待兴的中国措手不及,而书中的我志愿军九兵团入朝参战显然是临危受命,极其仓促上阵。 由于根本没有准备时间,陈旧的武器装备没有更换,过冬必备的棉装被都没有,加上许多官兵的心理状态还停留在打垮蒋介石军事集团的心理优势上,没有战前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跟进,离开了这些原本我军战无不胜的法宝,就让无数年轻的士兵在几乎毫无准备的前提下,走出国门,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去和最强悍的敌人作战,可以讲,以营长吴铁锤,教导员欧阳云逸为首的志愿军某部前卫营官兵,近乎就是一支“裸战”的敢死队。 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让读者从一开始就带着很不平衡的战争对比心态,从内心为我们这些参战的官兵们提心吊胆,同时也为志愿军官兵“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绝世勇气与牺牲精神所折服。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认为作者是站在了人性的光辉上,努力讴歌了志愿军战士在极度艰难环境下所迸发出的超强意志力和忍耐力,传递了无坚不摧强的信仰力量。 我们的志愿军官兵,在没有棉衣御寒、后勤保障不足的情况下,忍受又冻又饿的极端困难,在连生存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扑向长津湖战场,在三天四夜的激烈战斗中,虽伤亡惨重,部队严重减员,仍配合兄弟部队重创美军一个整团,反复攻占死鹰岭主阵地,击落美军飞机,他们依托的是无比坚强的钢铁意志与崇高品质。 看看这样画面就知道战争的空前残酷与惨烈:吴铁锤营长因部下伤亡太多主动放弃攻取的阵地,被降为连长后带领剩余的战士夺回阵地;战士吴大个和孙友壮等伤病员因等不到救援,便自行朝北方向一路爬去…… 最为心灵震撼冲击力的画面恐怕早已被人们熟知,以教导员欧阳云逸为首的一百多人抢占美军必经战略要地1081高地后,因遭遇罕见暴风雪突袭,仍然顽强的坚守在阵地上,没有一个人逃脱或退缩,最后全部以俯卧战壕的姿势壮烈牺牲,成为一个个永远不倒、巍然屹立的冰雕。 当后来赶到1081高地的美军赶到志愿军守卫的阵地时,完全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积雪覆盖的战壕之中,是一具具中国军人僵硬的身体,他们一个挨一个地卧在自己的战斗位置……”此情此景也使美军的里兹伯格团长肃然起敬,“对着静静趴卧在阵地上的中国人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我的浑身汗毛都竖立起来,人在颤抖,这种撞击心灵的画面久久停留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很久没有过这样的发至灵魂深处的震撼了,更没有因一部小说而长久的激动不已。许多时候,我一闭上眼就会浮现那些经典的冰雕形象,真希望能够把这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之生死于度外的革命乐观主义艺术而直观地重现在银幕和银屏上,让一代又一代后辈们永远不忘这些原本就不该被遗忘的英雄们。 好在听说八一电影厂已经在积极筹划了,我要为那些长眠于长津湖山头的英雄们大声祷告,让他们不死的精神成为今天我们不可替代的支柱和丰碑。 安息吧,先烈们!
一场现代化装备的常胜军与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的志愿军的对抗中,显然优良的武器装备是取胜的重要因素,但志愿军依靠顽强的战斗作风,将人的精神因素发挥到极致。
看完《长津湖》,来听听循迹晓讲主理人徐恺老师为大家讲解朝鲜战争
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到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往孩子口里塞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是否还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长津湖之战的惨烈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是浓重的一笔!中国人民志愿军靠着顽强的意志和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打出了中国人的精神和信念!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
抗美援朝,一寸山河一寸血!!! 战争之惨烈,与上甘岭战役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在严寒环境、后勤匮乏和武器落后的条件下,志愿军实是打出了中国的国威。 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或者是参与者,在参与历史的进程中,可能会有无数个选择,但是,当结局出现,历史就将盖棺论定,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它可能鲜为人知,甚至不为人知,它只是静静地躺在消散殆尽的硝烟下面,就像长津湖夏天的湖水,微波荡漾着历史的尘埃;它更像冬天的长津湖水,冰洁玉清,镜子似的提醒着人们——七十多年前,这里展开了一场震惊世界的王牌与王牌之间的生死决战,是交战双方永远无法遗忘的惨烈记忆。 国庆假期观看了电影长津湖,因此来看看此书。 相较之下,电影主要通过人物描写战场,惨烈程度也许不及书籍文字,电影视觉冲击效果强,毕竟文字表达的情感深度是电影难以完全呈现出来的,各有各的优缺点吧。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毕竟读书能最大限度得发挥思想的上限。推荐此书。
长津湖战役,志愿军第九兵团是与“老美”和“老天”同时作战,以非常惨重的代价,扭转了朝鲜战场的被动局面。假如老天当年是个暖冬,老美的陆战一师恐怕是一个人也休想逃出“升天”。 长津湖血战,本身就是一场军事实力不对等的较量。志愿军用意志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用气势制控美军,长津湖战役是“最惨烈的战役”,毋庸置疑,这并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役,如果志愿军的装备与美军的装备等同,美国陆战一师必将难逃全军覆没的厄运。奥利弗 普雷因斯 史密斯惊叹:长津湖战役,是“钢铁部队”在和“钢铁人”作战。 我军与世界头号强国带领的新“八国联军”直面交锋,在艰苦的条件下,硬拼劲敌,为了祖国的荣耀,用血肉之躯抗击“老米”,打破了号称“世界一流”王牌师的神话,打出了军威和国威。从而改变了朝鲜战场的事态,彪炳史册,成为一座精神丰碑,一种文化符号。 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不可避免的,即使今天我们身处和平盛世,也不可掉以轻心,不战,慎战,善战,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之道,平衡之术。 历史不能淡忘,英雄不容忘怀!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时代,一定秉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先辈传承给我们血性,激励我们砥砺前行。 泪比字多[流泪],难以自抑[流泪],泣不成声[流泪],难以续写[流泪],铭记先烈!吾辈自强!
在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候 他们不知道何时会胜利,会天亮 他们不知道历史的车轮将往何处去 但他们依然握住了缰绳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长津湖之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极为重要的一场战役,堪称历史的拐点,是中美双方王牌部队改变历史进程的一场决战。70余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身穿单薄棉衣,在长津湖接近零下40度的严寒中与美国王牌师——陆战一师展开了一场长达28天的大战。战役的残酷程度超出了所有参战人员的想象,武器和战术的较量最终演变成双方意志力的殊死抗争。这场战争,这也成为中美两国军人永远无法忘怀的惨烈记忆,成为战争史上引起许多唏嘘感叹的经典战例。本书如实地记录了志愿军血战长津湖的战况,大量战斗情节和丰富战场细节来自亲身参战的老志愿军的口述以及美军的回忆资料,真实可信、令人震憾。他们是历史见证者。
看过几本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书!但这本《血战长津湖》很全面的介绍了宋时轮的第九兵团在长津湖战役的经过。敌我双方装备的差距是天壤之别。志愿军着装南方冬季服装。美国军队羊毛冬季服装和鹅毛睡袋。志愿军吃不上热汤热饭,能吃上冻的硬梆梆的土豆就不错了!武器更无法相比,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没有坦克大口径大炮。只好把手榴弹当重武器来使。就在这种条件下,很多在冻死冻伤失去战斗力的情况下。仍然战胜了美国为首的所谓的“联合国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