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行业+好公司+好价格 2、竞争格局比行业增速更重要,因为可以避免有新的竞争者加入来蚕食利润 3、优先考虑toC公司,因为业绩增长确定性与稳定性更高
当闲书看看还行,里面讲的大半情况,都不是散户有能力去获得对应的信息可以做对应的分析的,适合机构或有研究渠道的人
所谓常识,就是多数人很难具备的基础认知。常识很难不知道,违背常识很难自己意识到,更遑论修正,常识是真正发自内心对事物规律的基础认知,只能自己体悟并进化到信仰,无法学习。
你是我自己都没有办法改变你说了些心里话说了一下的问题!这么晚
大道至简,就像巴菲特所说,投资不需要高深的数学知识。《尝试的力量》把人们日常生活行为和心理常识与投资相联系,逐步引出并解读价值投资。应该说,是一本比较有启迪意义的书籍。本书既对价值投资的“道”做了详尽的解读,还通过案例分析让读者了解价值投资的“术”,可以让我们对于价值投资有更深入的理解。其中也涵盖行业、赛道、企业分析以及DCF估值等诸多知识点,值得购买收藏。
非常推荐这本《常识的力量》!投资大师们的著作虽然也读来颇受启发,但大多观点分散,少有成体系之作。与之相比,本书深浅得当、体系健全,对读者更加友好,是一本守正之作,大师们的作品则可以用来出奇。若能基本消化本书的内容,那么独立承担研究任务也就不成问题了。总之,强烈推荐!
2021年第127本 这像是一本读书笔记。 基本上包含了价值投资和行为经济学的所有思想,总结的很精炼。 我看过沃伦巴菲特, 看过本杰明格雷厄姆 看过霍华德马克思 看过丹尼尔卡尼曼 看过纳西姆塔勒布 所以这本书上说的东西,我都知道。 但我还是会害怕,会贪婪。 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知道和做到。 我还是想想怎么才能做到吧。 往后这种正确的废话我要尽量少看了。 够了。
这本书是昨天在方所看书时,发现摆在明显位置的一本书。还有上十本我觉得不错的书,我一一记了下来。有空的时候,囫囵吞枣地看看吧。 人哪有那么多时间用来看书,奢侈啊。
本书读起来极度舒适,内容不输专业性书籍,通俗性和可理解性却处理得很好。 编者编书很有条理,章节分明,有分点,有实例,有总结。金融专业学生完全可以用来巩固和拓展,很多内容课堂上没有的。有一些专业名词没有接触过的,作者会有解释,没有的当然可以主动搜索,当增加知识面。 价值投资之道不外乎“好赛道+好公司+好价格” 好赛道:行业竞争的竞争格局良好 好公司:公司商业模式,也就是利润来源,是能够以合理的成本规模化地为客户创造价值,公司持续超额利润来源—宽阔的护城河。 好价格:“价值投资就是买入被低估的股票,留足安全边际,等待价值回归。” 关于投资策略 需要坚守并扩大能力圈,选择能力范围内的进行投资,同时不断学习进化。 需要长期思维,长期≠时间长,而是价值发现→价值实现的过程。优秀企业的内在价值增长和股价偏离内在价值都有可能是长期的。 拥有第二层思维,与众不同且正确的,或者说“正确的非共识”,从定价错误中寻找超额收益,守正出奇。
本书最大的硬伤就是案例,案例分析错误造成了本书整体水平就必然会大打折扣了,案例的说明应该是解读作者观点的最优方式,但当案例分析错误时,只能说明作者对于一些内容的解读本身就有误
14)价值投资的核心决策清单接下来我们对前面几章的内容做个总结。价值投资的逻辑是选择“好赛道+好公司+好估值”的股票,所以,价值投资的核心决策清单主要是从三个角度进行判断:(1)这是不是一门好生意?(2)这是不是一家好公司?(3)这个价格是否便宜合理?这是不是一门好生意?首先,我们需要评判公司所处行业的未来空间大不大。如果公司所处行业的未来空间很大,那么公司将会受益于行业未来的高速发展,尤其是行业里的龙头公司,非常有可能迎来高速成长。如果你能找到这样的公司,未来的投资回报率也将会是非常可观的。相反,如果公司所处行业的空间很小,甚至即将触及天花板,这意味着公司依靠原来的主营业务在未来很难获得高成长,市场也就不愿给予其较高的估值。 其次,运用波特五力模型等工具分析行业的竞争格局。行业的成长性固然重要,但竞争法则告诉我们,如果一个行业存在超额利润,资本势必会争相涌入这个行业,直至超额利润最终消失。这时候行业竞争格局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企业处于良好的行业竞争格局,在市场上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可以帮助企业长期获得稳定的超额利润。并且,即使企业处于成长性一般的行业,但如果行业竞争格局良好,尤其是如果行业集中度在不断提升,企业同样可以长期获得超额利润。 最后,还要分析公司的行业属性。消费品公司、医药公司以及烟草及酒类公司均是长期牛股集中营,这主要和行业属性有关。比如消费品公司周期属性相对较弱,居民的消费需求相对稳定。很多消费品公司一旦建立起品牌或渠道优势,获得行业垄断地位之后,这种品牌或渠道护城河能持续很久,也就决定了很多消费品公司能够长期获得稳定的超额利润,股价自然就容易走出长牛行情。再来看科技公司,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很快,行业很难形成稳定的竞争格局。只有那些深耕C(个人)端用户,产品不容易被替代或颠覆的科技公司,才容易成为长牛股,但显然这样的公司并不多。另外,周期性公司由于很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投资者很难对周期性公司的业绩进行预测,特别是在逆周期阶段,周期性公司更是很难赚到钱,这就使得周期性公司往往只有阶段性的投资机会,而很难创造长期的投资回报。所以,我们在进行周期性公司投资选股时,要寻找周期性逐渐减弱、行业竞争格局不断改善的公司。 这是不是一家好公司?评判一家公司是不是好公司的关键在于,判断这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护城河是不是足够深。公司利润的来源是以合理的成本、规模化地为客户创造价值,只有这样的商业模式才是可持续的。所以,我们需要识别公司商业模式的本质,搞清楚公司是靠什么赚钱,理解公司利润和价值的关键驱动因素,以及公司未来的风险因素,这些将帮助我们在投资中寻找到优质的公司。我们在对公司基本面进行研究时,要判断公司是否具有护城河,如果有的话,是属于哪种护城河。常见的护城河有无形资产、转换成本、网络经济、成本优势等。如果一家公司没有护城河,即使短期内能够获取超额利润,但竞争法则的存在会使公司长期内只能获得平均利润水平;如果这家公司拥有护城河,且护城河足够宽,那么护城河就可以帮助公司将竞争对手阻挡在外面,在长时间内帮助公司获取超额利润。护城河和行业竞争格局的作用相类似,所以我们说:良好的竞争格局和宽阔的护城河,能长时间保护优秀企业获得超额利润。 这个价格是否便宜合理?如果这是一门好生意,公司也是一家好公司,这时候我们可以直接买入股票吗?第二层次思维告诉我们,不可以。因为我们还要考虑公司的性价比,也就是评估这家公司的股价是否便宜合理。安全边际是取得成功投资的基本原则之一,只有买得便宜,我们才会安心,对于未来盈利预测准确度的要求才不会那么高。安全边际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降低未来可能的投资损失。如果买入高估值的股票,不但会降低你未来的投资回报率,而且意味着高风险,因为高估值往往对应着高业绩增长预期,一旦公司业绩增长不及预期,投资者将会面临戴维斯双杀。 投资的2.5分法则我们不断强调价值投资的逻辑,是选择“好赛道+好公司+好估值”的股票,如果给这三个维度打分,每满足一个维度就打1分,那么能够得3分的股票就是完美的股票。但以我个人20年的从业经验来看,要完全满足这3个标准的股票几乎不存在。比如在2014年,贵州茅台、格力电器的估值都很低,前者当时的市盈率十倍多,后者当时的市盈率是七八倍。为什么这么便宜?因为投资者觉得白酒行业、空调行业都面临增长的天花板,所以尽管公司有竞争力,但市场不愿意给高估值。当然,事后来看,这种判断是错误的。现在金融、地产、化工、建材板块的很多股票,估值非常低,也是因为投资者觉得行业不好。反过来,很多行业好、竞争力强的公司,投资者又觉得其股价太高,比如恒瑞医药,估值永远很贵。特别看重估值的投资者,总觉得估值高,就不会买入。像腾讯、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在其发展历程中,估值没有低的时候,而特别看重静态估值(总觉得“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的投资者,就很容易错失一个个超级大牛股。 所以我的体会是,不一定非要找到得3分的股票才投资,得2.5分的股票也可以考虑。得2.5分的股票,是满足3个条件中的两个,并且最后一个条件不太差、不得零分的股票。偏成长股的投资者,可以看重行业空间和公司竞争力,适当放松对静态估值的要求;深度价值投资者,可以注重静态估值,适度降低对行业前景或者公司竞争力的衡量标准。 当然,最大的投资机会来自市场对某个维度的“误判”。比如在2014年的时候,大家觉得贵州茅台、格力电器虽然是龙头公司,竞争力卓越,估值也很便宜,但它们的“赛道”并不好,增长已经遇到瓶颈。事实证明,这样的判断是不对的,贵州茅台、格力电器的增长远远超出大家的预期。所以,事后来看,贵州茅台、格力电器就成了“完美本垒打”。追求这种完美本垒打,投资者要有超越市场一致预期的前瞻判断能力。即使没有这种判断能力,价值投资者也会买它们,因为公司足够优秀,估值足够便宜。所以,价值投资者的投资方法是:选择得2.5分的股票。万一2.5分变成3分,投资者就能获得巨大的意外惊喜。 15)关于投资策略的常识1.投资的本质:寻找大概率正确、可复制的决策方式。拥有大概率正确、可复制的决策方式的投资者,可以和时间做朋友,大数定律会帮助他获得很好的投资回报。2.有效投资策略的基本条件是逻辑自洽、回测合格、符合未来趋势。3.价值投资为什么是有效策略?因为从长期来看,价值投资符合有效投资策略的三个基本条件。4.价值投资者需要坚守能力圈,选择自己能力圈范围内的公司。能力圈的标准,就是你对拟投公司做到可理解、可预测、可跟踪。5.坚守能力圈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投资者仍然需要不断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认知范围,扩大自己的能力圈。6.价值投资的过程其实是从价值发现到价值实现的过程,价值投资所需要的长期思维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一种信仰,而不是简单的长期持股。7.在这个“变”是永恒主题的时代,我们更要拒绝僵化的长期思维,拒绝用“价值投资”给自己找偷懒的理由。8.我们在进行逆向投资的时候,需要区分所投资的公司到底是“价值陷阱”还是“价值馅饼”。 9.价值投资需要“守正出奇”。守正,就是要能耐得住寂寞,坚持价值投资的基本理念,如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股票要关注安全边际,买股票要坚守能力圈;出奇,就是要敢于和大众流行思维不一致,保持独立思考,寻找正确的非共识。10.价值投资的核心决策清单主要是从三个角度进行判断:这是不是一门好生意?这是不是一家好公司?这个价格是否便宜合理?11.上一条中“三好”本垒打的机会可遇而不可求,不一定非要找到得3分的股票才投资,得2.5分的股票也可以考虑。 16)选择优秀公司构建组合,并注重组合均衡我们要选择优秀公司进行投资,长期陪伴它们成长。但我们对公司的判断也有可能出错,优秀公司也会变得平庸,甚至也会犯错误或遭受重大挫折。所以我们需要构建组合,适当分散风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托宾所说的“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就是这个意思。在构建组合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组合的均衡性。很多投资者非常喜欢问的一个问题是:“你觉得接下来哪个板块表现会比较好?”其实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们很难预测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化,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我们在投资时要注重组合均衡,避免押注某个行业或者某种风格。如果我们在某个行业或某种风格上下重注,比如说,整个组合的配置极端偏向于某个行业,投资者需要承担更高的投资风险,最终的结果可能会导致组合收益率产生极大的波动,需要极强的择时能力和极高的纠错成本。这对于大部分投资者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均衡配置可能会导致你每一年的业绩都无法名列前茅,因为每年的业绩冠军,往往都是那些重仓某行业或者板块的基金。但长期坚持均衡配置,会使得你获得可观的长期回报。我们来看一下公募基金的回报率:拉长时间后我们会发现,行业配置均衡的公募基金具有更好的长期投资回报,并且表现也更加稳定。 17)区分“重要的事”和“能力圈内的事”价值投资者的常识清单中,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区分“重要的事”和“能力圈内的事”。在股票投资中,有很多东西尽管非常重要,但不是你能力范围内能预测、能把控的事情,你就不应该把你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研究和预测这些东西上。对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甚至对绝大多数机构投资者来说,宏观经济就是“重要但是能力圈外”的事情。其一,宏观经济本身很难预测。其二,宏观经济走势和股票市场走势之间也未必是强相关的,股票市场提前、同步、滞后反映宏观经济,都有可能,所以根据对宏观经济的判断来预测股票市场走势,理论上很正确,实践中非常困难、非常不靠谱。反过来,如果你真有能力预测宏观经济,而且能从宏观经济推导出股票市场走势,那么大家买股指期货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研究和投资个股,因为股指期货带杠杆,收益更高。正因为这样,投资大师巴菲特指出:“做宏观预测,或者听别人的宏观或市场预测,纯属浪费时间。事实上,它还是很危险的,可能让你的视野变得模糊,看不清真正重要的东西。”另一位投资大师彼得·林奇也说过:“根本没有任何人能够提前预测出未来利率变化、宏观经济趋势以及股票市场走势。不要理会任何对未来利率、宏观经济和股市的预测,集中精力关注你投资的公司正在发生什么变化。”不只是这些投资大师认为宏观经济、股票市场不可预测,我观察身边的专业投资者,越是成功的投资者,越少关心宏观经济走势和股票市场走势。那么这些成功投资者关心什么问题呢?答案是“能力圈内的事”。所谓能力圈内的事,就是你能研究清楚、跟踪得住的东西,那就是股票的基本面。比如,相比于宏观经济和指数,很多公司的基本面是投资者能把握得住的东西。比如像贵州茅台这样的公司,只要花些时间,你就能知道它的产品卖得好不好、产品价格是在涨还是在跌。研究这些东西,远比研究宏观经济和指数要容易得多、可靠得多。同时,以下这些事情是真正重要的:第一,行业竞争格局好不好?第二,公司壁垒深不深?第三,公司抗风险能力强不强?第四,公司是不是在为股东赚钱?第五,公司业务是否会被替代颠覆?这些事情,既是重要的,又是能力圈内的。投资股票,就是要聚焦在这些“重要且能力圈内的”事情上。 18)关于人性和市场效率的常识1.行为金融学对有效市场假说的基本前提提出质疑。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的决策行为很容易受到情绪、情感、偏好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从而做出非理性决策。并且,人们的行为并不是偶然地、随机地偏离理性决策,而是经常以同样的方式偏离理性决策。2.巴菲特不认为股价波动是风险,反而觉得是机会,因为波动提供了以低价买入好公司股票的机会。3.在价值投资者眼里,天下存在“免费的午餐”,投资者可以在市场上寻找到“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机会。“低风险-高收益”的本质是寻找错误定价,也就是价格低于价值的好公司,等待均值回归,赚取定价错误被修复的超额收益。4.人们在进行决策时,经常会陷入认知误区,做出非理性决策。常见的决策误区包括以下几个:(1)缺乏概率思维。(2)靠线性外推预测未来。(3)归因错误。(4)过度自信。(5)锚定效应。(6)心理账户。(7)损失厌恶。(8)选择性吸收和记忆。5.正确的决策行为有:(1)善用概率思维。(2)锚定价值而非股价。(3)理解沉淀成本(忘记持仓成本)。(4)公平对待每一元钱。(5)公平对待好消息和坏消息。(6)独立思考,第二层次思维。(7)勇于承认错误并反思错误。 19)价值投资需要长期思维,坚守扩大能力圈,第二层思维。
这是一本关于价值投资的好书,书中处处都有巴菲特、林奇、芒格、张磊等名言,书中的观点也没有超越的地方,还是能力圈、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护城河、正确估值、安全边际、如何面对市场先生等,值得价值投资者重温。 但我依然认为对于小资金量的普通投资者来说,价值投资不是最好的方法。因为价值投资太难了,难得只剩下心法,方法都是模糊的。如果我们想以交易为生,价值投资也不是小资金时期的最好选择,唯一正确的选择还是科学交易。用科学作为交易系统的支撑,即便不是最好的选择,至少是最不坏的选择。 要想持续稳定地盈利,在金融市场以交易为生,我们既不要靠技术分析,也不能靠基本面分析,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要成为一个科学交易者。 交易不过是一个概率游戏,要在一个游戏中成为赢家,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市场和客观地认知自己。市场是一个适应性的进化着的动态过程,任何经验法则都有可能失效,没有万无一失的因果逻辑,只有不确定性。同时,在交易中我们不是一个客观的决策者。基因和文化把我们塑造成了生存的王者,也让我们充满主观和偏见、臆断和情绪。我们要想在这样的游戏中获胜,就要避免自己的这些决策缺陷。 科学交易就是以科学为依据,建立属于自己的科学交易系统,并按照系统要求机械地执行交易系统,赢该赢的钱,输该输的钱。长期下去,概率和时间会站在我们一边,复利效应会让我们成为长胜将军。 一个科学交易系统大致涵盖如下部分:①用统计学的方法确定头寸规模,避免破产风险;②用概概率论的方法为价格变化建模,创建科学的交易策略;③遵循心理学的法则,正确地贯彻执行交易策略;④不断刻意练习,以改善交易策略,以使它更适合市场和自己的交易风格;同时提高自己的执行能力,以提高胜率。在交易时时刻处于心流状态,让经验和盘感,也就是潜意识成为我们决策的一部分。 科学交易其实就是专业赌博。概率统领,科学下注,系统决策。不在乎单次博弈结果,相信多次博弈的概率法则,就如抛硬币游戏,你问我下次抛出的是正是反?我真的不知道,但我知道如果我们抛1000次,概率趋向于50%正面,50%反面。长期思维,久赌必赢,这就是关于科学交易的一切。
这本看不下去,作者的很多观点都不认同;书中推崇的那些个股,现在都跌成什么样子了…… A股的风格变化很快,影响因素也在不断进化,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制胜之道,唯有不断学习和提高才能在市场中生存。书中那些老生常谈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绝不是帮你赚钱的方法。 各花入各眼,这本书肯定有它适合的读者群,但不适合我。
强烈推荐!尤其适合有最起码五年以上投资经验的人反复读一生读。虽然字面看浅显易懂,但其中投资真谛和价值深意耐人寻味,作者的知识境界与投资格局令人折服,所以读者若没有一定投资功底是无法体会和理解的。但仍建议投资小白认真拜读,如果把此书作为投资启蒙书,大概会少走很多弯路。 能在2021年末这个兵荒马乱嘈杂无比的投资阶段读到此书,是我人生一幸,感激作者!
判断一本书的好与坏其实很简单,当你拿起一本书就停不下来,恨不得一口气看完它,那就是一本好书。如果拿起来又放下去,看得断断续续,迟迟读不完,那就算不上好书,至少它不是你所喜欢的。 对于我而言,这本书明显是属于前者。 在本书之前,我已经阅读了作者的另一本书《长期的力量》,前后两本书的出版时间相隔不久,内容难免存在着一些重叠。 《长期的力量》侧重的是价值投资的基础知识和投资理念的介绍,知识覆盖面比较全。如果在此之前你已经阅读过其他价值投资的书籍,读起这本书就会有一种非常熟悉的感觉。看得出来作者对于价值投资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对于刚刚接触价值投资的读者,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门书籍。 不过,就像一些读者在书评里面说的一样,书里的理论都挺好的,但是关键还是得看“疗效”。从实战案例的角度来看,《长期的力量》一书中还是有所欠缺的。 如作者在前言中说的,《常识的力量》是《长期的力量》一书的升级版和拓展版。在本书中,作者加入了二十多年金融行业从业经验的亲身经历和实战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然而,由于作者一直从事金融研究工作,早期是东方证券的研究院院长,而后创办服务个人投资者的研究机构“益研究”,因此本书的学院派的感觉比较重,相较于一些知名投资人和基金经理所写的书来说,案例分析还是感觉有点不够接近实战,用真金白银下注的感觉。当然,这是我吹毛求疵,而且我的判断也很可能不准确,只是谈个人直观感受。 本书的精华在第七章:价值投资者的常识清单。不知道作者是否受到了彼得·林奇的影响,在每一章节和书的最后一章都会附上一个清单。如果你没时间通读全书,或者你需要回顾书本的核心要点,翻到每章最后,或者读一下本书第七章,基本上可以获得本书的精华了。 总体来说,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关于价值投资的书,十分推荐,读完自己也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