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群星闪耀时

人类群星闪耀时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人类群星闪耀时
    &~?神呀
    推荐

    摘要:本书共分四讲,在阅读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理解,每一讲我都做了简单总结,在这里做一个汇总,当做书评一篇。 第一讲总结: 1.央行的职能包括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央行的工具有货币政策、流动性供给(最后贷款人)、金融监管。 2.金本位是一种货币体系,货币的价值以黄金的重量来衡量。利:长期来看,可以维持币值的稳定。弊:极大的资源浪费;货币政策空间受限;经济产出和通胀水平波动较大;导致固定汇率体系,使各国的货币政策相互牵连;容易造成通缩;投机冲击。 3.美联储的职能:一是行使最后贷款人职能,努力缓解银行体系每隔几年就要经历的恐慌;二是管理金本位制,取消金本位制对币值的严格限定,避免利率和其他宏观经济指标的大幅波动。 4.大萧条发生的原因:一是国际金本位制度,二是股市泡沫危机,三是金融恐慌,四是清算主义理论。 5.大萧条期间,美联储错误地实行货币紧缩政策和放任银行倒闭,加重了金融危机。 6.罗斯福新政:一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二是废除金本位制。 第二讲总结: 1.1951年,美联储获得了自行设定利率的权力,真正实现了央行的独立。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过度的乐观,想利用较高的通货膨胀降低失业率,从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上石油和食品价格的冲击,战争导致的财政政策宽松,错误的实行工资-物价管制措施等原因,导致通胀不断攀升。直到美联储主席沃尔克上台,以铁腕手段执行高利率,大度降低通胀,但是却带来了严重的衰退和高失业率。这一阶段被称为美国经济的“大滞胀”时期。 2.从沃尔克到格林斯潘任美联储主席期间,由于实行了稳定的货币政策,加上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外部环境的稳定,美国经济保持了稳定的增长,通胀波动性变小,金融体系趋于稳定,被称为“大缓和”时期。 3.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房价的暴涨和暴跌,造成房价暴涨暴跌的主要原因有错误的政策导向、新增住房抵押贷款标准的破坏、非优质抵押贷款带来的大量违约等。 4.金融危机的催化剂是经济和金融系统的漏洞,包括:在私人部门方面,一是借债过多,杠杆过度,容易导致资不抵债;二是风险意识薄弱;三是金融机构持有大量的流动负债,容易遭受到挤兑;四是金融衍生品的滥用,如信用违约掉期。在公共部门方面,主要是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而美联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对风险预估不到位和对消费者的保护不到位。 5.关于货币政策是不是导致房地产泡沫的主要原因的争论,作者从国际比较、泡沫大小、泡沫时机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认为货币政策不是导致房地产泡沫的主要原因。 第三讲总结: 1.金融体系的漏洞:私人部门方面,主要有经济“大缓和”造成的过渡负债;银行对自身风险监管的缺失;银行对短期流动性供给的过渡依赖;大量奇异金融工具的使用,如信用违约掉期。公共部门方面,主要有监管的不充分、落实不到位、视野的局限性等。房地美和房利美方面,主要有过低的资本充足率和自身持有风险资产。 2.金融衍生品的泛滥: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奇异(或者说是劣质)住房抵押贷款,主要特点是低首付(或无首付)、浮动利率、超长期限、负摊销、无信用证明等,这些贷款大部分被与其他资产进行组合打包成证券化产品,经获评级机构AAA级评价后,流向大型机构投资者或富裕个人投资者,少部分由发起人(即贷款银行)自持,同时,由美国国际集团等大型资产保险公司为证券化产品提供担保。(关于金融衍生品的生成和流动过程比较复杂,建议参考阅读《货币战争升级版》后记部分,有较为详尽的解读) 3.金融危机发生的逻辑:房地产价格下跌带来的贷款违约损失,其实不足于造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此次危机的关键是金融衍生品的大量使用,带来金融恐慌的不断传染,从银行、其他金融机构、货币市场基金、商业票据市场等都出现了流动性短缺,导致大量金融机构的倒闭或资产状况恶化。 4.美联储的应对举措:一是通过贴现窗口向银行机构注入流动性;二是通过抵押贷款向其他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依据《联邦储备法案》第13条第3款);三是向货币市场基金提供临时担保和定向银行贷款;四是为企业贷款提供直接担保;五是直接出手救助个别重要的金融机构,如贝尔斯登、美国国际集团(即所谓的“大而不倒”)。 第四讲总结: 1.危机期间,美联储作为最后贷款人向金融机构提供短期贷款,约21000笔,没有出现违约,且还获得一定的赢利。 2.危机期间实施的货币政策包括下调联邦基金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其中联邦基金利率从2007年危机初期开始下调,到2008年底降低到0~25个基点;量化宽松(或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即美联储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或政府担保证券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目的是降低证券收益率,也就是降低企业长期融资成本,支出方式是通过增加银行在美联储的准备金余额,共实施了四轮(本书中只讲了两轮,后续还有两轮),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从约8000亿美元暴涨到4.5万亿美元。 3.这里顺便理清楚两个机制性的问题,关于美联储的性质问题,一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制定由12名委员投票决定,包括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的7名理事会成员,纽约联邦储备行行长,以及4名轮值联邦储备行行长;二是美联储每年利润的94%须上缴给美国财政部(从本书中关于危机期间美联储利润的相关表述可得到印证)。从以上两点看,之前关于美联储是属于私人性质的想法(此想法主要是由《货币战争》中来)有待商榷。 4.除了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之外,美联储还通过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加强与市场的沟通,让市场充分了解美联储的政策意图,从而达到指引市场的作用,这一点对政策作用的有效发挥非常重要。 5.金融危机的衰退期大约是在2007年12月至2009年的6月。后金融危机时间,美国经济复苏缓慢,主要原因是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信贷市场的收紧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但是,基于对美国经济历史的深入研究,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认为美国经济终将回到3%的理性增长轨道上来。 6.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监管的变化包括: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系统性监管和进行定期压力测试;由联邦保险公司实行有序清偿制度,逐步破解“大而不倒”;加强对金融衍生交易的透明度管理;实行更有效的消费者保护政策。 7.最后一点,保持金融稳定与保持货币政策和经济稳定同等重要,这又回到了建立美联储的初衷。(当然,我们当前提出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

  • 人类群星闪耀时
    船斌Champion
    推荐

    美联储第一个职能,应对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实际上是一种信心危机,应对这危机,需要美联储动用“最终贷款人”这个工具,遵从“白芝浩原则”。 美联储第二个职能,创造稳定的金融环境,让经济稳定增长。实现这个目标,美联储会动用的工具是货币政策,进行“逆风向”的管理。可以说,美联储就是通过这两个工具入手,持续监控和调节整个金融体系,来预防和应对金融危机的发生,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 经济增长稳定,金融环境稳定,是美联储在变幻的世界里不变的追求。可愿望美好,现实残酷。越来越复杂的世界里,即使不忘初心,也很难方得始终。汹涌而来的危机也好,千头万绪的局面也罢,想要应对自如是一件太难太难的事情。并且,是否真正对症下药,未来有没有副作用,解决了当务之急是不是留下隐患,创造的繁荣是不是蕴含着危险,不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都不算盖棺,无法定论。 就拿伯南克本人来说,业界对他的评价目前也是褒贬不一。支持他的人褒奖他的专业和勇气,在金融风暴中他顶住压力,把美国经济从深渊边缘拉了回来。但我们也不能否认,他大胆使用了一系列非常规政策,确实也留下了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问题,像是量化宽松和对大型金融企业的大规模救助,甚至可以说是挑战了现代央行“可为与不可为”的能量与极限,颠覆了很多对货币政策制度的共识。 世界在变,时代在变,但是,我们希望经济稳定增长,希望金融系统有序发展的目标却从来没变。而且正是因为世界越来越错综复杂,没有这些总结和反思,也不会有次贷危机的化解。 伯南克看来,金融危机就是信心危机。市场对金融机构失去信心,就会引起危机。为什么这么说?就拿大家都熟悉的银行来讲,我们平时存钱到银行,银行并不是把这些钱就放在账上不动,不然怎么支付利息对不对。银行会运用这些存款,贷给那些需要用钱的贷款人,赚一个中间的存贷利息差。利息差是银行最基本的收入来源。如果说银行是个水池,那存款的人就是大大小小注水的龙头,贷款的人则是各式各样的排水的管道,各有各的通路和体系。 吸储、放贷的过程就有一个特点,叫做“期限错配,金额错配”。也就是说,存款的期限和金额,和放贷款的期限和金额,不能一一对应。这个跟信心就大有关系了。银行能搞“期限错配,金额错配”的前提就在于信心二字。储户存钱肯定是相信这个银行不会卷款逃跑,而正是因为储户并不着急把钱取出来,银行才可以运用水池里的钱,按照错配的通路体系放贷款。 但这个时候,假如突然有一个大新闻,说哪家银行现在要出大问题,说不定要倒闭。你说储户会怎么办,那肯定是要赶紧把钱取出来啊,手慢无啊。储户都去取钱,银行的钱又因为错配放贷不在手里,怎么办?短期来说,这家银行是可以从其他金融机构那借钱应急的。可谁都没有那么多余粮,金融机构预留应对流动性的的资金毕竟有限。要是储户们还是不停地取钱,这家银行就不得不打折变现贷款,变卖资产来应对。 银行一旦开始砸锅卖铁,储户很可能就更不信赖银行、进一步取钱,如此一来,就很可能把好好一个银行给“挤兑致死”。而且,不信任是有传染性的,对一家银行的失去信心,很容易也影响大众到对其他银行的信心,严重起来甚至会造成银行体系、金融体系更大范围的恐慌,这个时候就乱了套,金融危机就爆发了。 所以说金融危机实际上是一种信心危机,说的再直白一点,就是人人都想收回自己的钱,造成“挤兑”的危机。这种情况不光是对银行存款,对股票的抛售,对房产的抛售,都可以理解成“挤兑”,并且随着金融体系原来越互通互联,对任何一种资产的抛售、挤兑都可能引起金融系统的全面信心危机,造成大规模的挤兑,引发金融危机。 那么,既然金融危机是信心危机,那么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就是重建信心。为什么没了信心?怕取不出钱,无法变现。所以,只要储户取钱的时候,银行能一直及时兑付,慢慢公众就会相信,银行的确有偿付能力。手快有,手慢也不会无,那信心就得以重建了。 不过“要钱就有,及时兑付”可不是简单说说这么容易,需要银行背后有强有力的资金后援。作为“终极boss”,出手给银行提供资金弹药。这个终极 boss,就是中央银行,这也是为什么中央银行被叫做“银行的银行”。 在金融机构遇到麻烦的时候,中央银行会作为金融机构的“最终贷款人”出手,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不过这种出手相助也要遵从两个原则,一个原则是这种帮助不是没有上限的。想让央行提供应急的资金,必须有足够的贷款或资产抵押。也就是说,最终贷款人提供资金支持是帮助金融结构“以时间换空间”,并不是源源不绝的。第二个原则,是央行提供的应急资金,要收取比较高的、带有惩罚性的利息。这是为了防止金融机构以为有了央行撑腰,就不好好管理用于日常兑付的资金,三天两头朝央行伸手要保护。 在遵守这两条大原则的基础上,一旦出现金融危机,央行只要大量放款,全力支持,市场就会重建信心,危机和恐慌就会过去。这个论断最早是英国权威的经济学杂志《经济学人》的传奇总编白芝浩提出来的,所以被称为“白芝浩原则”。 在美国,这个作为终极 boss 的中央银行就是美联储。在没有美联储,金融体系也没那么复杂的时候,美国也发生过很多次金融危机,通常是银行之间互相帮忙就扛过去了。到了19世纪末,美国金融危机越来越升级,已经到了不设立这么一个“终极 boss”实在不行的地步了,才诞生了美联储。 所以,为应对金融危机而生的美联储,成立的历史并不长,从1913成立到今天也才100多年。但从诞生的那一天起,美联储就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不过舆论对美联储却常常有误解,认为这个机构应该“包治百病”。 美联储是如何行使作为“最终贷款人”职责的——伯南克的反思,对舆论批评的解释。 美联储成立是在1913年,但之后没多久,美国就在1929年爆发了世界历史上都排的上号的大规模金融危机。这场危机来势凶猛,美联储却基本上没怎么发挥作用。舆论界有不少声音,都诟病美联储不作为。你美联储的存在就是为了对付金融危机,为什么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伯南克在这本书里,就替美联储作出了解释。 实际上,当时美联储成立还没几年,经验不丰富,对形势判断不充分也是一方面。但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金本位”制度的限制,发行的每一块美元都是有法定“含金量”的。这时到银行取钱就约等于取黄金,这就会导致,美联储能够提供资金的总量,就受到美联储持有黄金总量上限的约束。也就是说,这个终极 boss 的能力有限,即使银行遭到了疯狂的挤兑,美联储能用来“以时间换空间”的能力也就那么多,不能想给金融机构多少钱就给多少。 可是1929年这次金融危机规模相当之大,恢复信心需要的钱,也就是对应的黄金储备,也就相当的多。美联储手里的储备根本不够扭转局面。所以严格来说,当时美联储并不是不作为,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后来美国也是痛定思痛,把这种限制打破了。1933年罗斯福的新政之一就是明确废除金本位制度。之后的金融危机,比如我们熟悉的2008年金融危机,美联储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增发货币,根据“白芝浩原则”向市场注入大量的资金,扼制了恐慌情绪。不过2008年这一次,舆论界对美联储也还是有不满意的声音。这一次又诟病美联储的出手相助太过慷慨,说美联储惯坏了那些金融机构,让有些金融机构“大而不倒”。 什么是大而不倒呢?就是一家金融机构,在错综复杂的金融系统中太重要,太大了,大到他一倒下,整个系统就要出问题。所以无论他怎么调皮捣蛋,美联储都必须出手相助,硬着头皮做他的“终极 boss”。比如08年次贷贷危机中搞出大乱子的金融机构们,AIG,也就是美国国际集团,美联储投放了超过850亿美元的资金;花旗银行,美联储提供了一揽子超过200亿美元的资金。 所以有些舆论就认为,这是在用纳税人的钱助长金融机构的邪风歪气,他们闹出事他们就应该自己擦屁股。该破产破产,该清算清算。 对于这个问题,伯南克也做了澄清。2008年的这一次危机,和以往的金融危机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以往的危机,排队取钱的主要是社会公众,而2008年的危机,是金融机构之间互相拆台,所以系统性的连锁反应特别强。这个时候如果让那些具备“系统重要性”的企业接连倒闭,那灾难就会比以往更可怕。所以对花旗,对AIG这样级别的金融机构,必须谨慎对待。 但是同时,美联储也仍然是遵守了“白芝浩原则”实施的救援。之所以向这些机构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援助,是因为这些机构的主要问题还是“错配”,只要帮助他们缓过这口气,还能重整旗鼓。像是雷曼兄弟,算来算去资不抵债了,美联储就没有救他们。所以无论说美联储过分慷慨去救大机构,还是说美联储不公平救了 AIG 不救雷曼,都是对美联储的误读。 金融危机不是天天有,但美联储却是常设机构,而且总是很忙,一刻不得闲。那么,平时美联储又在干嘛呢?这就要说到美联储的另一个职能。 监控金融系统,防止金融危机,保障经济的稳定增长。 如果说一国经济是一个人,那美联储不仅要在病来如山倒的时候负责紧急应对,还要在平常监控管理健康状况,有个发烧感冒的,简单吃点小药,适度干预。这就要说到美联储除了“最终贷款”以外的另外一个工具了,这就是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这个词我们可能也不陌生,经常会听到什么宽松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以及中性的货币政策之类。这里面的宽松、紧缩,简单来说就是获得资金的难度。如果很容易获得资金,就是货币政策比较宽松,这时候贷款就比较容易,那人们就愿意扩大投资和消费,少存钱。那要是资金不太容易获得,也就是所谓的“银根比较紧”,这时候投资意愿就会被削弱,大家用钱就会比较谨慎,储蓄意愿就比较高。 那怎么控制这个松和紧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通过干预“联邦基金利率”的水平。利率越高,那获得资金就越难,货币政策就相对紧,而利息率底,那货币政策相对的就松一些。我们经常看新闻里面,美联储官员排排坐,召开“议息会议”,也就是议论利息的会议,其实就是在讨论这个联邦基准利率的目标水平。这个联邦基金利率是一个短期的、金融行业内互相拆借的利息率。它的升和降,会传导到整个金融体系,影响整个经济系统。 如果说中央银行是经济的大空调,那么货币政策就好比是空调的温度控制器,如果经济过热了,就调高利率,相当于调低温度,给市场吹吹冷气、降降温;如果经济萎靡不振,就降低利率,相当于调高几度,给市场吹暖风加加热。这就是金融领域常说的“逆风向”的货币政策。美联储就是美国经济的中央空调,运用货币政策目的就是让美国经济可以在一个温和、平稳的金融环境里,健康发展。 那么什么时候经济算过热,什么时候经济又算冷清呢?这温度还真是不太容易把握,全看中央空调控制温度的水平。伯南克是美国历史上第八任,二战以后的第七任美联储主席。历任美联储主席当然也都是运用货币政策高手了,在这本书里,伯南克也反思和点评了几位二战以后的美联储主席和当时货币政策的利弊。 第一位就是美联储第三任当家,麦克切尼斯·马丁。他从1951年到1970年,干了十九年的美联储主席。他的货币政策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字:稳。马丁在任的时期,坚持“逆风向”的原则,货币环境一直是热了就吹冷气,冷了就开暖风,经济在这种环境下,也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 可是马丁一卸任,情况就有点开始不妙了。七十年代,货币政策开始过分宽松了。第四任美联储主席阿瑟·伯恩斯执掌美联储期间,宽松的货币政策开始引起通货膨胀增加了。 我们应该知道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改善就业。而通货紧缩才更应该警惕,因为它很容易变成掉进去就出不来的陷阱。那么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又有什么关系?一般来说,货币政策宽松,通货膨胀率就高一些,货币政策紧缩,通货膨胀率就低一些。世界公认的比较稳定的货币环境,通货膨胀率应该在2%左右。在马丁坐镇美联储的十几年里,通胀率基本保持在这个稳定的水平。可到了伯恩斯这里,通胀率开始升高。 你可能会说这简单啊,这时候按照“逆风向原则”降温不就好了?但伯恩斯遇到了一个问题。这时候他的队友,也就是总统尼克松,搞出了“工资和物价管制”政策。什么意思呢,禁止产品涨价,禁止涨工资。我们都知道,通货膨胀了,钱没有以前值钱了,物价和人力价格会自动上涨。但是尼克松觉得这不行,强行限制价格不让涨,这就等于把中央空调的温度指示给破坏了。实际的通货膨胀水平无法衡量,也不知道这经济冷热什么程度。那你说伯恩斯能怎么办?他也很无奈。 等到尼克松这个政策废除之后,物价大反弹,一统计通货膨胀率,已经超过了13%。幸好这时候上任的美联储第六任当家保罗沃尔克是个厉害选手,他顶住政府的政治压力,连续加息,给经济吹了四年的了冷气,通货膨胀率一路下降,终于又回到了3%以下,回到了稳定增长的轨道上来。这一点让伯南克非常敬佩,他就认为,之后继任的格林斯潘之所以能稳定干了十九年,创造了美国经济著名的“大缓和”时期,主要就是底子好,保罗沃尔克功不可没。 当然,伯南克也说到了他自己,说到了次贷危机和之后的后遗症。伯南克这个时候的金融系统比起那些前辈来更加复杂,如何给危机后面临萧条的经济环境送温暖加温度,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比如出现了实际利率降到零下限,降无可降的问题,对“联邦基金利率”的干预已经没有空间,又比如说短期利率向长期利率传导失效的问题等等。伯南克创造性地开出了“量化宽松”的猛药。他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买入长期债券,直接干预长期利率,注入流动性,让金融市场的情绪从恐慌中稳定下来。这种做法实际上会增加美元货币的发行量,让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迅速膨胀。这种猛药的疗效虽然明显,但也带来了不少后续的问题,舆论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伯南克在也反思了次贷危机后遗症时,也提到了这次危机的一个重大教训,就是货币政策虽然是强有力的工具,但也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监管未来的方向将不仅仅是坚持“逆风向”的原则,制定有效的货币政策,还应当进一步提高对市场,和对金融机构的关注。比如加强市场上交易的透明化,防止出现尽管观察不到的“影子地带”;比如给让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设定边界,不要成长为“大而不倒”的庞然大物。对那些已经很大的,具有“系统重要性”机构必须制定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等等。 在越来越复杂的金融系统里,美联储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运用更多的智慧,具有更多的前瞻性。要预防危机的发生,将危机的损害降到最低,保持金融系统足够强大到安然度过危机,美联储的维持金融环境稳定的职责还将负重前行。 危机之前,美联储等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是通过调节利率来稳定通胀和就业,如何控制资产泡沫并不是首要问题;并且,大多数人认为所谓零利率下限的问题只是理论上存在,不会实际发生。所以,在美国出现零利率下限问题,采用量化宽松政策之后会有哪些后遗症,也并没有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这种非常规的猛药稳定了经济的病情,刺激了经济的复苏,但是会不会从此就戒不掉,副作用有多大,就成了不少学者,包括美联储内部的官员们,对量化宽松质疑和争议的焦点。 伯南克到底是非功过几何,就好像他点评前人一样,要交给时间验证,留给后人来评说了。

  • 人类群星闪耀时
    刘小播
    推荐

    非常有干货的一本书的,了解了美国经济政策背后的运作机制,尤其是美联储在美国经济中的作用和意义。总的来说,美联储是一个政府机构,是美国“银行的银行”,它成立于1913年12月23日。 其作用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作用是:作为最后贷款人阻止和减少金融危机。美联储用来应对金融恐慌或金融危机的主要工具是流动性供给。美联储会向金融机构提供短期贷款。在金融恐慌或危机期间,向金融机构提供短期信贷能平息市场情绪,有利于维持这些金融机构的稳定性,有助于缓解甚至终结金融危机,这样的行为被称作“最后贷款人”。 第二个作用是:调节货币政策以增加经济的稳定性。在稳定经济方面的主要工具是货币政策,比如在通常情况下美联储可以通过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来降低或提高短期利率。当经济增长过缓或通胀水平过低时,美联储可以通过降息来刺激经济发展。当经济增长过缓或通胀水平过低时,美联储可以通过降息来刺激经济发展。同样,如果经济增长过热或通胀问题严重,那么央行常用的应对措施就是提高利率。

  • 人类群星闪耀时
    王书峰
    推荐

    伯南克的四个演讲,围绕中央银行(美联储)成立、目的(作为最后贷款人阻止或减弱金融危机,调节货币政策以增强经济的稳定性和作用),详细分析了金融危机、金本位、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2008年金融危机及应对,金融危机后遗症、未来金融监管等。        作为技术官僚,虽然作为美国培养的精英(理论知识丰富、善于演讲,大局观不错)之一,作者依然脱离不了理想主义者情怀。在推进美联储作用、政策透明化等等方面,作者是一个非常牛逼的人物(至少目前看来),但不能忽略作者的局限性,第一个方面是作为中央银行行长视野的局限性,另外一个方面,监管问题的缺失也许是美国所谓民主向往的根本原因;第三,资本主义社会持续性超过600年,周期性金融危机问题,作者承认事实,但试图用中央银行的工具去解决,估计是痴人说梦;第五,所谓太阳底下无新事,通过历史可以明白过去几年前的错误,但依然让任何活在当下的人,都无法看清楚未来,就像现代人以上帝视角看历史上的各种各样的大事件,赶脚他们怎么那么傻一样。 推荐给立志于金融行业的人看看[微笑]

  • 人类群星闪耀时
    徐刚
    推荐

    金融的本质 本书为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所著。伯南克生于1953年,曾以1590分(满分1600)考入哈佛大学,1975年以经济系最优等生从哈佛毕业。在麻省理工获博士学位,任教于斯坦福和普林斯顿,是名副其实的名校收割机。2005年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2006年,接替格林斯潘成为美联储主席。 伯南克对大萧条的研究贯穿其整个学术生涯。曾说:解释大萧条是宏观经济学的圣杯。恰好在其任内经历了仅次于大萧条的金融危机,其平生所学有了用武之地。伯南克认为,总需求下降是大萧条爆发的决定性因素,而总需求下降又是由货币和金融两方面因素导致的。 货币方面,由金本位制带来了全球性货币紧缩;金融方面则是银行业的恐慌和倒闭潮,阻塞了信贷流通渠道,从而加剧了崩溃。 本书英文原名为《美联储与金融危机》,共分四讲。 第一讲,美联储的起源与使命。      美国自南北战争结束后的40多年时间里,经历了六次大的银行恐慌,最终促使1913年成立美联储,以稳定银行体系。央行是一个国家货币和金融体系的核心,美联储相当于美国的央行。 在全球银行发展历史上,有一个关键人物:白芝浩。白芝浩是《经济学人》杂志历史上最伟大的主编,他经过大量研究,得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论断,直到今天,仍被忠实地执行。即在有抵押的情况下,央行应提供流动性,以平息金融恐慌。伯南克极为推崇他。 美国曾在1879年到1933年间实行金本位制。金本位制的优点是可以在长期范围内保持通货膨胀稳定,控制货币超发,减少人为干预。但伯南克详细论述了,今天无论是从实践还是政策角度,金本位制都已不再可行。 首先,它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所有的黄金都要从地下开采出来,再转存到各个联邦储备银行的地下室。 第二,金本位制限制了货币供给,央行不能灵活调控利率。 第三,它导致了实施金本位制的各个国家货币之间形成一个固定汇率体系。并以今天的中国为例,说明中国将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绑定的结果。即若美国在不景气的时候下调利率,则中国的货币政策也会放宽,然而,低利率也许并不适用于中国国情,其结果可能是,会导致中国发生通货膨胀。 第四,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是,今天的黄金总量已远远不足以支持整个国际金本位体系,而且世界环境也发生了改变。 金本位制还是导致大萧条如此严重、持续时间如此之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个惊人事实是,较早脱离金本位制的国家,要比最后仍然坚持的国家恢复更快。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在1933年上台之后,废除了金本位制。并在1934年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制度,这是一项相当有效的制度政策,使得即使银行倒闭,储户仍然可以在存款保险公司拿回自己的钱,所以他们就没有动机去银行挤兑了。这项政策出台后,银行倒闭数量迅速由每年数千家逐渐降低为零。 第二讲、二战后的美联储。              二战期间,美国发行了大量国债为战争埋单。通过与财政部合作维持低利率(注意,当时美联储尚未完全独立,不能自行决定调整利率),帮助美国以较低成本为二战筹资。战后债台高筑的美国政府为偿还这些巨额的国债利息忧心忡忡,因此,美联储仍面临维持低利率的巨大压力,但是如果长期如此,可能会造成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于是,1951年,经过长期复杂的谈判,美国财政部终于同意让美联储自行设定利率,双方签署了美联储--财政部协议。此项协议意义十分重大,是美国政府第一次明确承认,美联储应被允许独立运行。 此后,美国经济经历了一个长期的繁荣期。当时的政策制定者十分自信,认为可以通过稍高的通货膨胀,维持更高的就业水平。但是早在20世纪60年代,弗里德曼就预言,这种政策会引起麻烦。他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不存在永远的此消彼长,想永远通过稍高的通货膨胀来降低失业率是不可能的。 弗里德曼还有一个著名论断: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个货币现象。 结果是,在70年代出现了一个罕见的经济现象,就是滞胀。解决这个问题非常棘手,最终靠铁腕人物沃尔克完成。 沃尔克是格林斯潘的前任美联储主席。他身高两米,身材魁梧如同兴登堡和彼得大帝,是个势不可挡的人物。他上任伊始就大幅提高利率,本书作者在当年想买房时,却被告知30年期房产抵押贷款的利率高达令人咋舌的18.5%,贷款100万,仅利息就需要还457万。 沃尔克虽然快速平息了通胀,但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萧条,1982年的失业率达到11%,这个数字甚至超过此次08年金融危机的水平。 但它的回报是,此后较长时间维持了金融和经济的稳定。而当初如果不是沃尔克顶着极大压力铁腕治理通胀,经济一定会更加糟糕。 沃尔克还有一句名言:不要把心思花在金融创新上,迄今为止,最有用的金融创新就是ATM机。 第三讲和第四讲,主要是此次金融危机和美联储的应对。                            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仅次于1929年大萧条的金融危机。此次危机导致了严重的经济衰退,美联储先启用传统货币政策,利率由2007年末的5.25%迅速降至2008年末的零。 至此,调控短期利率的传统货币政策已经用尽,但经济仍然急剧衰退,于是启动了非传统货币政策,即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就是量化宽松。量化就是大量投放货币,宽松就是维持极低利率。 通过两轮的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迅速膨胀了20000亿美元。同期,中国也启动40000亿经济刺激计划。此后,全球慢慢从危机中恢复过来。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曾明确定义了这次危机的起止时间,2007年12月危机开始,至2009年六月结束,所谓结束,并非是经济回到常态,只是经济紧缩停止,并开始再次增长了。 伯南克认为,大萧条时,因为政策收紧的过早,从而使经济二次探底,而在1970年代,又因为政策收紧的过迟,导致通货膨胀发生。所以找到恰当的时机,收紧或放松的确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这也是美联储拥有如此之多的经济学家和模型的原因。 对于伯南克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多数人认为他有效阻止了全球性金融系统的崩溃,为经济复苏做出了贡献。他评价自己在这次危机中的不足,一是在银行监管方面,对风险计量做得不够,二是在消费保护上做得不够好。 最后,他为在这次金融危机期间的救市行为做出辩解。他坦言,像雷曼兄弟和美国国际集团都属于大而不能倒的公司,too big to fail.但是雷曼兄弟已经丧失了清偿能力,它没有足够的资产可抵押,美联储不可能为一个资不抵债的企业注入资本,所以对雷曼兄弟已无能为力。 而美国国际集团不同,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公司,虽然在2008年10月濒临破产,但幸运的是,它仍有大量的优质资产,为避免其倒闭,以这些资产为抵押,美联储向美国国际集团提供了850亿美元的贷款,为此美联储也饱受争议。 当时普遍认为,美国国际集团不仅与众多企业关联,还与美国和欧洲的金融系统及全球性银行联系紧密,它若倒闭就意味着末日到来,美联储将再也无法掌控金融危机的走向。 而且伯南克认为,美联储向美国国际集团贷款是合法的,符合最后贷款人理论,并且这项贷款是有抵押的。 伯南克还对“大而不能倒”进行了反思,他认为一个体系中若有个别企业是too big to fail,那这个体系一定是存在根本性缺陷的。怎样解决,有待后来人的智慧。 最后,他也强调,货币政策虽然是强有力的工具,但是无法解决结构性问题、财政问题和其他影响经济的重要问题。 这本书篇幅不长,但读得很慢。加上手写读书笔记,虽然耗费了很长时间,还是觉得物有所值。它由巴曙松主持组织翻译,共有11个人参加初译,又经过了四轮的交叉校订与统校,最后,由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秘书长邢毓静,负责对全文进行审校,历时半年。阵容强大,译文严谨,颇值得学习。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