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之变,又遭遇世纪之疫。而今又进入后疫情时代,我们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条道路通向光明的未来,社会经济更加包容、更可持续、更有韧性;另一条道路则带领我们走向更加动荡、危险和不宜居住的世界。 新冠病毒大流行本身或许不会彻底改变这个世界,却能加速业已发生的许多变化,并引发其他变化。 事实上,世界格局已经在悄然变化着,疫情则成了加速器和催化剂。
新冠疫情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正在砸烂我们以往熟知的世界与生活体系,世界政治格局趋于动荡,如火如荼的全球化开始逆转,产业链摇摇欲坠,世界经济处在崩溃边缘……新冠似乎为人类带来了一片黑暗与绝望。 但是,欲立则先破,新冠把一切都快要砸烂了,但也正是新冠才能砸烂以往存在的不合理不可持续的体系,绝望之处才有希望,希望本身亦诞生于绝望。 无论是世界格局,地缘政治,世界经济等宏观方面,还是企业生存,消费方式,个人命运,心理健康等微观方面,人类正在新冠的催促下进入重构阶段,但是,今日之重构不同于往日之重构,今日亟待重构社会,是人类面临史无前例的危亡困苦,不变,则面临灾祸,迫使我们必须思变,变则通,通则达,才能使人类社会平稳过渡到后疫情时代,个人只有不断的顺应疫情带来的巨大变化,才能找到在后疫情时代的生存方法,各国,各国人民,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够真正实现抗击疫情之实质胜利。
2021年,大连初雪❄️ 大连,疫情再次来袭,全民核酸检测。 大连,又一次,难进,难出。 工作,又一次,开始网上授课。 现状,又一次,居家隔离。 居家办公的日子,你想到了什么? 新冠疫情第一年,我们从惊讶、恐慌到镇静、应对。新冠病毒对全球的影响不仅仅限于死亡人数、失业率、破产数量这些简单的数字。当它每况愈下,一泻千里,而后回顾,恍如隔世。 后疫情时代,你又在思考什么? 地球还是那个地球,但世界已不再是那个世界。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生命一隅。 拉开窗帘,片片雪花飞舞,染白了大地。 冬,终是来了,每年冬日的低温必将覆盖夏日的热烈。 我将,在冗长的冬季里,微笑着,沉默。 如果再也不能见到你,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现在是2022,新冠和它的后遗症何时能结束,仍旧很难预料…我们习惯了因新冠改变的生活方式和政治社会新形式,本书像宝藏一样启发到我。 作为一个2岁宝宝的妈妈,对于孩子的教育和养育方式也要跟上,尤其是她生于2020后疫情时代,对社会、社交、世界、生活的认知教育都与以往有所区别… 感谢本书启发了我,当然本书从当前世界的3大趋势着手,从经济、社会、企业、生活及工作方式、医疗、科技、心理等多方面分析和预言了我们今后可能面临的情况。 因新冠而来的失业潮、不安全感、敦促我们普通人也意识到不能只顾挣钱,要与自然和谐共处;从前我以为各国都超发货币一定会通货膨胀,但本书同时提出了另外一种可能,也是更为常见的通货紧缩,毕竟消费力降低了;科技层面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现在已经有了疫苗,但我在天津注意到,疫苗对奥密克戎很难抵挡,当然天津有很好的社会治理实力、公共医疗体系、全民配合的意识和乐观生活的态度,所以15天社会清零。 当然,作为一个妈妈,我最关注的是,我的孩子和她的同龄人将面临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呢?能不能带她出去旅游,能不能带她去人流量大的商场和电影院?早教机构还能不能去读?儿童保险买什么呢?孩子上学注意什么呢?这些实际的问题,希望也有专家讲讲…
本书写在后疫情时代之初,对于当今疫情氤氲笼罩下的世界的现状进行一定的总结,回答了“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也启发式地提出了一些“怎么做”的方向指导。总的来说,人类命运需要重构,疫情提供了一个变革的契机和时间窗口,但是,复杂的地球和各大利益集团的纠缠,要想真正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实在是太难,就如同约翰列侬的“Imagine”,只是一种呼吁和倡导。这个世界秩序的重构也让我不禁和自己的工作互相联系起来,如果我们recreation这个过程一样,的确是很多公共的资源可以做到“公共流程”的,这样的目的是为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效率。作为普通人,也的确应该在这个后疫情时代做出一些思考,微观上是个人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塑,宏观上是整个世界架构的重塑。让我们期待变革吧。
百年一遇之大变局说多了就变成真的了[呲牙]席卷全球历时一年的新冠疫情之后,势必带来世界性的大变化。 1、政治方面。各种形式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抬头,全球性治理秩序退化,区域性组织团体兴起。 2、经济方面。全球性产业链,多边型贸易体系终结,各国都努力培育内部、本地、多选供应链,提高风险防御机制。全球贸易改为区域贸易,开始重视环境问题,思考生态生产模式。 3、社会生活方面。此次新冠疫情将数字科技的应用普及提前了好几年。人们日常的生活、消费、娱乐、工作模式都更依赖于数字科技并习以为常。另外,政府的力量会进一步强化,包括对经济、金融的监管,对社会活动的监控,对社会财富分配的平衡,以及国家应对大的自然灾害和传染病的反应保障机制。 作者思路清晰,叙述条理,阅读体验很不错。我给四星是因为这是当下社会形势的观察总结,这些问题也比较显而易见,我不想跟作家的文学创作放在一起比较。
本书逻辑结构清晰,语言通俗易懂。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与作者的思想形成了一种相互激荡的启发式交流,这是其它同类书籍无法相比的。全书分三部分:突发疫情带给全球各国从宏观到微观领域的重构、以及组成社会最基本元素——个人的人性重塑。 疫情中,我们通过各种传媒方式清楚地看到宏观层面上经济、社会、地缘政治、环境与技术方面不同程度的剧烈变化。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造成病毒流入人类社会,社会封闭带来了经济停滞,全球各国政府匆忙应对下相互推卸责任与不合作,最终疫情加速了数字化转型,追踪技术助力抗疫,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弥补了社会封闭下企业脆弱的供应链弱点,无接触经济如电子支付方式支撑了消费者网上购物,在线教育,在线读书,在线电影等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习惯。这些宏观层面的巨大改变直接带来微观层面的变革,如企业提出“端到端价值优化”理念,即主张兼顾韧性、效率和成本。“以防万一”的策略取代“准时制”的供应链模式。 与此同时,新冠疫情迫使我们去观照此前未曾考虑过的内在问题,作为社会组成的基本元素——个人,我们开始重构自我认知地图。灾难发生之时,往往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迸发之刻。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但文化思想空前活跃,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至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并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形成了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这次突发的新冠疫情是催化剂,下一次技术革命已然在路上;冷战后形成的单极格局正在弱化,后疫情时代各国经济复苏与高科技竞争已然拉开序幕;国际、国内各种问题冲突相互交织,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孕育着下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到来,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参与者。
全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宏观评估了新冠疫情对经济、社会、地缘政治、环境和科技的影响;第二部分微观考察疫情对具体行业和企业造成的影响;第三部分推测疫情对个人造成的影响。感觉大多数观点已经耳熟能详,地缘政治、信息与隐私、行业的重构等等,环保的部分觉得讲得有点牵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瑞士写的的原因。 作者尝试提出,人们应该利用此次疫情带来的变化,转危为机,重构更美好、更有韧性的世界。疫情绵绵不绝,世界变局应接不暇,且看未来会如何吧。
新冠肆虐,横行全球。封城隔离,波及惶恐。大自然给我们敲了警钟,每天看着冰冷的数字向上跳动,牵动亿万人的心,默默祈祷‘常态’化早些来到。
花了一下午的时间在书店读完,唯一感受就是书写太早了,里面很多观点太点到为止不够深刻,并且有些数据没有研报来得直观。
新冠疫情 将深刻的重述了我们这个世界改变了我们个人的许多习惯 人类是时候反应一下人与自然,自然的这个关系放下自以为是,放下自大的臭毛病
书出得很及时,但是并没有多少的能提供思考的内容。很久之前因为有朋友想从社会福利的方面进行研究,所以看了这本书。没多少价值。疫情刚发生不久,很多学者只顾热点不顾焦点。我很纳闷为什么不能像《热浪》一样把美国因抗疫不力造成目前为止80多万人死亡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异化的自由,异化的民主,民粹盛行,存在不应该大于拥有吗?《热浪》,死亡上百人,就是极大的社会问题,从制度,管理,家庭主义,种族歧视分析很透彻,为何今天这么大的全球性事件却都乌鸦对望。少了复杂系统的观念和元动力网络思维,忘记了本源只会加重异化之地的名声。
感觉写的很仓促而且也不是很用心,见解也很普通,没有多大的指导价值。
后疫情时代,通货微膨胀。我们将以一种不同的方式珍惜时间,追求更有意义的快乐,重启我们的生活。 2021年1月26日
一部比较全面的客观的,包含社会学,经济,政治,社会,人文于一体的作品。 细菌与人类文明的斗争一直是存在的。人类的历史大约有20万年,最古老的细菌已存在数十亿年,病毒也有至少3亿年历史。大流行病亦成为人类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疫情带来的影响具有强大毁灭性与重构性的。经济与政治上可以看出多国面对疫情的不同反应及响应措施。新冠病毒大流行标志着全球发展的根本性转折。 「全球新冠疫情的深刻冲击,同样导致整个社会被强制按下暂停键,促使我们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价值。」 全球化到逆全球化,再到内循环。同时暴露了欧洲等国面对灾难的决策力与执行力,以及国民的服从和配合等种种的缺陷。新冠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及社会阶层分化的助推手,非美裔如此高的病死率,正是政治博弈的体现。 而在未来,没有合作,人类寸步难行。 后疫情时代,人类的合作会增加还是减少? 「一个切实的风险在于,未来世界可能会更加分裂,民族主义情绪会更加高涨,各种冲突会更加频繁。」 这些或将带来新的巨变与重建和一个更加更加包容、公平和敬畏自然的未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