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合辑39本之多,总字数上千万,似乎永远都读不完……阿婆的书是悬疑小说爱好者总也绕不开的话题,那个与福尔摩斯齐名的侦探波洛,那个永远精心打扮自己的矮个子男人总会散发出特殊的迷人魅力,从阿婆的处女作第一次出场直到最后去世,39个电影般的探案故事,你不应该错过。
《尼罗河上的惨案》 波洛站起来,杰奎琳也站了起来。忽然,她微笑着说:“你还记得我曾经说要追随自己的星星吗?你说过那是一颗迷路的星星,我说:‘那是一颗坏星星,先生,那颗星星会掉下来。’” 人们常说可以为爱赴汤蹈火,这是不对的。
副标题:爱心吐槽以《尼罗河上的惨案》为首的阿婆套路 读《尼罗河上的惨案》原著,是因为今年这个经典故事将再度被搬上大银幕。新版仍由当代“莎翁代言人”肯尼思·布拉纳自导自演,这位自我感觉良好的绅士在2017年的新《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同样饰演吃货+自恋版波洛先生。虽然拍的不痛不痒、无甚亮点,但不知为什么我还是像个乖乖仔一样期待着这个系列的下一部,我想这或许就是阿婆(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的魅力所在吧。 我很小的时候就在CCTV6上看过老版电影,但由于故事中人物众多、情节繁复,当时的我觉得自己还是更喜欢看哆啦A梦和咸蛋超人,所以多年来居然始终记不起元凶为何许人也。所以决定趁新版即将上映的机会阅读原著温习一下。 尽管《尼罗河上的惨案》在我国非常知名,但我觉得那很可能是由于电影版太过深入人心的原因。因为在我读完原著后发现,一系列波洛探案的故事中,这个故事相比之下还是比较平庸的。于是身为阿婆粉丝的我这次决定“大义灭亲”,将吐槽的火力从电影转移到原著上面。 拿阿婆最擅长的诡计设置来讲,这本显得太过巧合而精巧度不足,尽管大大难为了一把波洛先生,但那基本上都是因为阿婆刻意放的烟雾弹太多之故——船上的每个人都有点奇奇怪怪小心思或小毛病。但当这些隐藏的支线被一一刨出的时候,主线案情却没有能镇住这些“陪衬者”的劲爆感,也就是说,没能给我带来“哦~居然是ta!”的感觉,反而有“神马?就这就完了?”的想法。 当然,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向她取经的后辈实在太多,无论诡计还是人设,甚至作案动机,后来都有无数孳孳不息的模仿者。那他们都是怎么模仿的?之所以尼罗河上会发生这起惨案,就是因为有人爱另一个人爱太深的缘故,我地天,君不知后来多少推理小说(漫画、电影)用这个套路来强迫读者同情凶手。以至于又形成一种套路就是:凶手你没点惹人同情的苦衷你都不配当侦探小说的凶手。 既然侦探小说中的爱情都这么危险,过于热烈了就要弄死个把人,那再多一些套路应该也没多少人会在意:风骚大侦探赫尔克里·波洛先生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不是混迹在名利场浪里个浪,就是准备赶往狂浪狂浪的路上。今天要隐居、明天去旅游,就算是在回家途中,每换一种交通工具都能碰到一次(不是零次也不是好几次)这种让人无语的倒霉事。 跟在家坐等报案人上门的福尔摩斯先生相比,波洛先生显然能力已经大到到哪儿工作跟到哪儿的地步,而且自身安全绝对有保障,因为凶手们从来都只把他当做空气,即便他连首相都救过,愣是没凶手顾忌他的鼎鼎大名,依然我行我素在他眼皮子底下优哉游哉地实施既定谋杀计划。不知道自尊心超强的波洛先生,到底有没有因为凶手们从来没把他列入谋杀计划而感到自卑过。更吊诡的是,居然也没人把自带死神体质的波洛先生视为危险分子。 《尼罗河上的惨案》另一个让人尴尬的地方,就是故事内容进行到一半才进入正题。我想来看推理小说的读者应该都是盼着被害人早点给侦探机会好为自己报仇(莫怪我邪恶哈,事实如此),可是这位被害人直到书的一半才不情不愿的去领盒饭。阿婆为了设置更多的烟雾弹,在前半本书里大展她掌控群像戏的卓越能力,设置了大量和主线不相干的人物和支线,在增强案情复杂度的同时也迫使不少患有“记老外名字恐惧症”的读者不幸发病。 说到这儿槽点又来了,凶手们为了配合波洛先生凸显出他的神机妙算,经常藏身于一个封闭的环境内、一批特定的人群中,而且行凶前就得被波洛认识,还喜欢在人满为患的公共场合下手,行凶过后老装成吃瓜群众或是受害人的可怜模样久久不愿离去。我约莫着这些凶手可能都曾经穿越到未来看过古龙的《三少爷的剑》,深谙“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这个攧扑不破的真理。 但是呢,别看我总在吐槽,我对阿婆的爱却是无比深沉的。作为历史总销量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戏剧》的畅销书作家,阿婆的伟大成就是任谁都无法否定的。她的侦探小说精妙、难测、千回百转又反套路,即使过去这么多年,依然是推理文学瑰宝中的瑰宝。 只不过,阿婆模式也为后世的追随者们开了个“坏头”,也就是无论系列故事里的人物多大年龄、干过多少大事、有什么样的心路历程,到下一个故事中统统会忘得一干二净,就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比如《名侦探柯南》,比如《007》、比如《X档案》、比如《猫和老鼠》,比如《咸蛋超人奥特曼》、又比如我最爱的《哆啦A梦》。 原来,我对她的套路这么地乐此不疲。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个人公众号“书香影蕴”,查阅更多蒙太奇的书评影评。
现在我已经掌握十几种杀了人后,制造不在场证明的妙招了。只差有个仇人了。
用时130个小时看完了赫尔克里.波洛的一生,从2019.03.30——2019.11.30,历时整好八个月。中间断断续续的也看了其他的书,而且没看懂的地方看了看书评和补的电视剧,意犹未尽的篇幅和英雄迟暮的结尾让我一度无法自拔。 收拾了两天心情,整理了一下这套书的目录和一些细节,简单分四类总结一下: 一 特别精彩的 《罗杰疑案》——思维盲区、恶意 《东方快车谋杀案》——法律的灰色地带、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ABC谋杀案》——死亡的偏见、独立与联系 《尼罗河上的惨案》——爱是希望,也是死亡 《高尔夫球场命案》——感情的袒护与救赎 《阳光下的罪恶》——细枝末节的成功 《五只小猪》——红玫瑰与白玫瑰 《帷幕》——英雄谢幕 《三幕悲剧》——人生的彩排一样可能失败 二 情节完整推荐的 《悬崖山庄奇案》——女性的魅力不在于滔滔不绝,而在于沉默似谜 《人性记录》——最好比看上去更傻一些 《死亡约会》——性格决定命运 《空幻之屋》——一段感情里扮演什么、得到什么、爱的是什么 《波洛圣诞探案记》——人内心潜藏的本性 《蓝色列车之谜》——追寻生活的意义 《牙医谋杀案》——愤怒和谩骂都解决不了问题 《H庄园的午餐》——生活本身就是挺粗俗的 《顺水推舟》——品性的改变 三 中规中矩 《斯泰尔斯庄园奇案》——波洛初登场 《底牌》——不懂桥牌的阅读障碍 《古墓之谜》——悲剧引发的想象 《沉默的证人》——远景与幻想 《葬礼之后》——没有人能直接看到自己 《鸽群中的猫》——强大女人的特质:愿意倾听 《万圣节前夜谋杀案》——不要和魔鬼做交易 《弄假成真》——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蒙面女人》——《普利茅斯快车谋杀案》、《蜂窝谜案》 《赫尔克里.波洛的丰功伟绩》——《勒拿的九头蛇》、《奥革阿斯的牛棚》 《雪地上的女尸》——《雪地上的女尸》(槲寄生) 《清洁女工之死》——众所周知的秘密反倒成为真正的秘密 《幽巷谋杀案》——《幽巷谋杀案》、《罗兹岛三角》 四 不太推荐的 《云中命案》《山核桃大街谋杀案》 《黑咖啡》《大象的证词》 《怪钟疑案》《四魔头》 《第三个女郎》《首相绑架案》 波洛塑造的如此成功,最重要的在于人物性格的生活化。骄傲到自负,挑剔到洁癖,锃亮的漆皮鞋,喜感的小胡子,傻白甜的黑斯廷斯,神经质的奥利弗。接地气的对话翻译,英式的贵族礼仪生活,说话的艺术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 再见,波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