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开始

故事的开始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故事的开始
    黄滔
    推荐

    基本满足了我对日本作为战败国却依然快速崛起的好奇,其实姓社姓资都不是最重要的,在不同时代取到一个平衡点,可以猛加油门也能控制不翻车,并稳定且和平的发展才是我们普通老百姓最想要的吧。记得一个老哥拍着我的肩膀说未来房价会降不用过于忧虑,但我确定我是身在泡沫之中,因为按目前情况我也同书里讲的一样作为普通工薪阶层干大半辈子也买不起房。[微笑]前段时间朋友圈里做房地产的都在转发阿里等疯狂拿地将导致房价再次上涨的文章我不敢苟同,我坚信终将会有人行动起来去虚向实造福社会。

  • 故事的开始
    翟晓虹
    推荐

    此文主要以体制来解释这段经济历史,其中1940体制贯穿全文。作者认为美国虽然在战后接管日本,但日本还是自己原来的人在管理。战后经济体制为国家管控资源配置,调用一切力量,追求经济发展,表现为金融、行政许可倾斜在基础产业、重化工产业;所以芯片、高铁等强大无比。战后日本人民齐心协力,顺风顺水,扛过石油危机等,高速崛起。 作者认为成也是1940体制,败也是1940体制。高度的宏观调控,让市场失去创新;新的技术出现,产业结构没有升级,经济丧失活力。这个角度看,这里有点像凯恩斯和哈耶克的论战。 此书夹杂了作者本人及身边朋友、同行等大量事件经历描述;从喧嚣的地产泡沫到经济失速后的沉寂,一代人也因时代变换拥有不同的命运。书中大量场景和片段的描述和今天的中国有极高相似度,国内股市和地产的狂热和痴迷,或者在昨天,或者在今天,在错觉中感到一阵阵寒意。 1945年-2015年70年的时间,日本实现战后复苏,高速腾飞,泡沫破灭后的萧条调整过程,一段历史很难用几百页的文字来描述全面,作者在经济下行期行文略悲观。在我看来,日本这三十年依然是强者,依然取得科技、文化、经济、环保等领域的诸多成就,今天的日本并非衰败,依然有很多作者所未曾描述的地方值得学习。

  • 故事的开始
    刘文盛
    推荐

    似曾相识的经济史 每每系统地去读日本战后经济史,愈能感受到日本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异曲同工之处:初期的增长都是源于国家宏观干预,反映在经济层面就是产业扶持政策,通过让国家背书乃至承担试错成本的方式大力扶植重工业,使其短时期内呈现高速增长。 一个经济体在其发展初期,政府干预式发展未必是坏的,首先你有榜样,你有发达的经济体可以学习,那么政府干预可以最大化降低决策成本,缩短市场自发寻求路径的时间。 日本这一阶段就是1955年~1970年,日本在这期间最大的红利有朝鲜战争短期催生出的工业基础、日本1940经济体制(作者一再强调)下人们对于国家强盛近乎于狂热的激情、日本终身雇佣制下与企业同甘共苦的忠诚情感(有助于应对小型危机),这一切让日本利用其自身的人口优势、产业成本优势以及企业制度优势度过了经济高速增长期。 以日本的粗钢产量来看,与我们的阶段非常相似,只不过日本提前了四十年而已。 日本后期危机的伏笔也是在这个时候所埋下的。产业政策扶植下的制造业高速增长,开始侵入到全球化分工体系之中,从而树立了日本品牌;但既然是产业政策扶持的产物,必然是不均衡的。 日本的不均衡在于“金融”,一方面是指其自身制度的不健全,另一方面是指其并非对外开放自由化。后者成就了日本对美国的天量贸易顺差,因为日本有优势的商品可以进入美国市场,但是美国先进的金融服务却无法打开日本的国门。这一切最终以1985年的“广场协议”达到激化的巅峰。随后日元的快速升值又让日本有了买下全球的狂妄资本,最高峰时,日本本土的房地产市值是美国的4倍,泡沫就此产生。 衰败的逻辑在泡沫产生之时就有了,空前高涨的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让原本就不健全的金融行业全面进入投机时代。金融自由创新的同时,催生了各种金融套利、金融投机……大量资金从制造业流向地产、金融这些本身不会铸造日本国力的行业;而反过来由于汇率的大幅升值、土地价格居高不下,造成制造业实际经营业绩大幅下滑。这让日本在全球最为光鲜的名片也黯然失色,接踵而至的是企业边际收入下降、居民边际收入下降,传统引以为自豪的终身雇佣制又让企业无法裁员减负,生活的艰辛导致出生率下降,日本又无可避免得陷入了人口老龄化……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曾经的美好都变成了掣肘! 按照作者理解,日本经济衰退最大的根源就是经济体制的不合时宜,20世纪80年代还在以1940年经济制度引以傲,不合时宜的经济制度造成了社会资源的错配,当然无法激发出应有的经济增长动力。 其实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就是当你有榜样的时候,你需要的只是如何摒除其他不合理意见,朝着榜样努力即可,这个时候产业政策是减少决策成本的。但是当你的经济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的时候,旧有的产业政策就会失效,当没有榜样,却偏要树立想象中的榜样时,有形的手就不可避免的成为制度成本。 回看日本战后的发展历程,的确有太多的地方和我们相似,虽然在时间点、制度背景等方面有较大分歧,但依然起到重要的警示作用;尤其是在我们面临经济顺周期效应最为明显的“房地产行业”濒临拐点之时,多一份冷静是必须的。就像作者坦言,他预言日本经济泡沫最初就是因为“感觉怪怪的。”当一个以勤劳致富为美德并且走上致富道路的国家,人民都不再谈论勤劳致富,而是全都想着在房地产和金融市场不劳而获赚快钱的时候,这个社会就会感觉怪怪的! 最后用作者对于中国一句评论作为结尾,“我认为中国政府至今仍未能有效处理房价下跌造成的金融机构及地方政府的不良债权问题。”

  • 故事的开始
    piao
    推荐

    入门经济相关参考 看这本书,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中国现状,并与当代做比较,并得出结论“日本辉煌的年代与现在中国何奇的相似”。

  • 故事的开始
    我ruler
    推荐

    “房市、股市、汇市”三杀,中国是否会步日本的后尘? 20世纪80年代日本还如日中天。1990年1月4日,也就是年初的第一个交易日,东京证券交易所的股价全面走低。从这一天起,日本的股价开始一泻千里。 然而,地价和股价背道而驰,坚定了一些人“土地价格果然并非泡沫”的看法。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日本的国土面积总量匮乏,地价不可能下跌。直到1991年7月开始的1年间,地价下跌了14.7%,人们才意识到自己处于泡沫之中时,是无法意识到泡沫的存在的。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汇率。日元汇率在90年代中期达到约140的顶点之后,一直呈下降趋势。股、地价、日本的工资和实际汇率等多项经济指标全线崩溃,至今都没有恢复。 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所著的《战后日本经济史》,从战后日本经济的亲历者和参与者的视角描述了,从1945年到2015年的70年里,日本经历的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中既有从战后的一片焦土中迅速崛起的战后复兴时期,也有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的高速发展时期,更有走向辉煌顶峰的泡沫经济时期,以及之后看不到尽头的长期萧条时期。 野口悠纪雄在论述经济问题的同时,还回忆了自己作为儿童、学生、大藏省官员以及经济学家的很多亲身经历,生动地描绘出日本各个经济发展阶段的社会众生相。《战后日本经济史》通俗易懂,当然书名如果叫做“亲历记”可能比“经济史”更为贴切。 《战后日本经济史》反复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日本为什么能够快速崛起又为什么会在泡沫中闪崩?根本原因在于日本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它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已经不适应时代新的发展要求。野口悠纪雄称之为“国家总动员体制”,它是为了确保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胜利建立起来的,将全国所有资源都用来为战争服务。二战中的经济政策,在战后几乎原封不动地被继承下来,成为战后日本的基础。它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干预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阅读过这本书的读者都会心中一紧,曾经高速发展的日本和高速发展中的中国真是太相似了。工业化迅速发展国产品牌逐渐壮大,整齐划一的现代化都市赶超欧美,越来越多年轻一代留学海外;随着国家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又成了海龟,投机者成为亿万富翁认真工作者却买不起房,商人们满世界购买不动产和艺术品。日本民众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从赶英超美的心态过渡到厉害了我的日本国的心理优势。 中国的经济发展真的会步日本的后尘吗?我们从日本身上所能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呢?野口悠纪雄的观点值得我们参考:不论提倡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经济,都应该让社会重归“勤劳致富”的理性原则。 最后再多说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知识文化领域销售额的缩减程度要比GDP等经济活动的衰退更加严重。我们是不是也需要认真地思考和检视我们的社会是否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了呢?

  • 故事的开始
    .Risky
    推荐

    6月初去日本旅游时,除了感叹日本的一丝不苟和严谨细致外,还看到了日本目前面临的窘境。机场里满头银发的老人、便利店里每周更新的招工杂志、呆板停滞的产业结构,这些都是日本面临的问题。 而在20年前,日本经济还是如日中天。21世纪以后,日本就在倒退中。老龄化的超预期是日本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下面举例说明。 目前在日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以留学生和代购为主。留学生选择日本的原因,一是文化接近,二是学费便宜,可以说性价比非常高。另一个原因是,日本的劳动力到了奇缺的地步,基础和底层工作的人群出现了断层,只要你肯干,在日本吃饱饭是没问题的。 更夸张的是,其中一个拿日本绿卡的中国女人,她遵守着日本的“赡养”规定,一周只能工作30小时,孩子出生后,日本政府补贴4罐奶粉、4包尿布以及等值2000人民币的育儿补贴金,直到孩子4岁(印象中)。 这个福利不说最好,但也足以让国人羡慕了。可是对于日本而言,这算是开放出去媷羊毛的bug。“赡养”防止外国人和本国人竞争,可事实却是即使本国人都上,劳动力缺口还是在那,而且基础工作可以提高日本的经济效率,却不能大幅提高日本的生产效率和国家GDP。 换句话说,这个做法有点两头不得好的样子。从小孩培养到毕业,最起码22年,而他们刚毕业是不能够产生很大效益的。而老龄化却是每年都在走着,这里的生产效率缺口要怎么补足呢? 安倍的经济政策捉襟见肘无疑了,要说最大的原因个人认为和日本的掉队有很大关系。21世纪初,在中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过程里,日本却掉队了。更严重的是,日本的产业结构没有改变,它错过了这一波的红利。 21世纪初也是产业基金和风险投资如鱼得水的开端,第一波中产和富人已经成型,同时社会有了较为充裕的资本。未被满足和挖掘的需求遍地都是。而资本常活跃在美国、中国、印度、泰国和以色列等国家,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地区却鲜有耳闻。 为什么资本不投日本?为什么它们看重美国和这几个大的发展中国家?数据上看,日本的人口基数不大,年龄结构趋向老龄化,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降。直观上看,日本的购买意愿人数更低,在背负债务和生存压力的情况下,可供满足需求的资金极少。 指望中产和富人去提高购买频次一不现实二不可行,用这么高的用户获取成本还换不来一丁点终身价值,这样的试错成本实在太高。而避免试错的最好方法就是收起筹码。 反观美国,这里有着最顶尖的技术和人才,最重要的是它们的商业创新发现总是快人一步,时间、空间和效率的每一次进化和迭代都是一次大的进化。亚马逊改变人们的购买方式、优步极大地利用了客车的剩余空间、Netflix为人们省下寻找优质IP的时间。 至于中国,13亿的人口基数,拥有最快的中产阶级增长速率、最具性价比的高等教育人才、最待改善的服务和需求等等。这个不压注就不玩风险投资了。 日本,想要重新回到经济增长的高速公路上已经很难了。错过时代红利和产业革命是个非常大的战略失败,没有了这个大的推动力量,仅仅靠科技发展和物美价廉已经没有意义了。 就如日本的芯片,牛到天上去,也还得靠着苹果爸爸的订单来吃饭,没有了苹果,别的二三四名客户能抬得起这尊大佛嘛?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除了复盘大国崛起的得失外,更重要的是发现下一个10-30年的机会和时代红利。

  • 故事的开始
    河湟足音
    推荐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值得研读的一本好书。

  • 故事的开始
    Lily
    推荐

    日本经历了多个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中既有从战后的一片焦土中迅速崛起的战后复兴时期,也有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的高速发展时期,更有走向辉煌顶峰的泡沫经济时期,以及之后看不到尽头的长期萧条时期。 20世纪80年代还如日中天的日本,仅仅10年之后就陷入了如此困境。经历过这二十年中国经济体的变化,应该能感受到中国和日本在经济发展规律中是如此相似。中国经历过前十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大部分人享受到了泡沫的美味,全世界旅游的景点、奢侈品购物商城、全球房地产买买买等等.....都排队站满了国人。 记得有一次在日本问路,恰好问道一个在日的中国华侨,对方兴致很高,说是80年代偷渡去的日本,那个时候国内工资600多的时候,日本能拿换算成人民币一万多的工资,所以不顾一切偷渡到了日本。 “日本的股票价格于1989年底达到历史最高点,土地价格于1991年中期达到历史最高值。不论是股价还是地价,直到今天还没有恢复到当时的水平。不仅是股价和地价,日本的工资和实际汇率等多项经济指标也都没有恢复到20世纪90年代的最高水平。”

  • 故事的开始
    大梦
    推荐

    这本让很多人似曾熟悉的书,引爆了很多人的“爱国热情”。 中国的改革进程模仿了日本,或者说我们在相同条件下的共同经历仅仅是存在时间差。在中国完成基本的工业化向城市化过度中,房地产这一具有金融属性的领域出现了大多数人忧心的泡沫,这种泡沫在人的自信和贪婪中上演,在众人的情绪推动下,房地产对金融似乎进行了绑架。 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达到美国的80%以上,让日本人很是自以为是了一把~现在的国人也是如此。其实,现在的日本才真真有比肩美国的可能,因为他们沉静下来的智力成果开出了很多诺贝尔奖之花。我们今天抛弃发展“斯大林钢铁厂”的高污染、高能耗的重工业,以构建绿水青山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中心来实现产业升级的路也不容易。这条路需要高智力成果~有价值的知识产权和学术论文等为支撑,但我们有创造能力的高智力人才似乎不多且很多流散他乡。中国的智库对中国跳过中等发达国家陷阱做过很多模型研究,如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模型,韩国模型,台湾模型。第一个模型显然是失败的模型,韩国也险些在1998年的金融危机中下马,最平稳的就是台湾模型。但无论是那种模型,书中还是给出了成功的答案~就是看看一国的高等教育是否广泛成功,是否培育了大量有思辨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的人才。

  • 故事的开始
    Yuy影
    推荐

    微信读书大数据推荐给我的,恰好我一直想了解日本,就加入书架读起来了。单从书名看,我期待的其实更多是一本有大量数据图表实证分析的宏厚类型书籍;书本身呢,在提炼日本经济结构模式的同时,夹杂着很多作者的个人经历记录 —— 他本人在美国空袭中的害怕、作为大藏省(相当于财政部?)官员的经历、在美国两度留学、作为学者在世界各地参加研讨会的观察等,大部分即使剔除了也不影响对主要观点的理解。不过作者在序中其实就有暗示了,我个人觉得作者写书也有自己的一些私心情怀,在这段大起大落的日本时代中加入一个参与者的角色,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身影。不过作者总体把握得还是不错的,不至于有很强的“夹带私货”感觉。 回归到日本战后经济。我对日本经济了解有限,无从去评价作者对日本战后经济的评价是否合理,下面也就是做做笔记加强一下记忆=。= 作者将日本经济模式提炼为“1940年体制”,这一体制沿袭了战争时期的模式:所有人都朝着一个目标前进——打赢战争,所有的资源都为战争服务。在这一体制下:政府控制着资金配给,控制外汇,将资源倾斜到重点产业,打击特权阶层,减轻农民负担,实现了战后经济的高度增长。但随着时局的变化,市场主导的经济强调竞争,能够提高生产率,催生新兴产业的发展,而强调干预(书中用“统制”或是“限制”等词)的“1940年体制”不再符合发展的需求,反而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拖累。作者认为,泡沫时期人人热衷于投机房地产和名画收藏品使得资本没有落到创造真正价值的产业上,经济不再是依靠“勤奋的劳动”;同时,“1940年体制”下在20世纪50-80年代跑赢的垂直化生产模式使得日本产品失去成本优势,输给了实施水平化分工的企业,同时这一体制使得市场失去了自由和活力,日本没能像美国那样催生出高增长的新兴产业,而日本内阁直到现在(2015年)还在坚持这一体制。 其实在读的时候时不时就忍不住感叹:中国和日本的发展模式原来有这么多的重合。政府调控全国资源发展重工业、向世界开放经济、通货膨胀、土地房价高涨,然后泡沫破裂、经济停滞,中国能不能比日本交出更好的答卷还需拭目以待。

  • 故事的开始
    Robert
    推荐

    其实本书一直在讲述这个道理:无论处于哪个时期,不论是国家干预还是市场主导,长期来看,“勤劳致富”、“不劳无获”恒为大道。国家首先要处于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政府通过合理的组织和制度保障,最终由全民的辛勤劳动实现社会财富的增加、幸福指数的提升。

  • 故事的开始
    杜威先生
    推荐

    两三百页,简单阐述,不痛不痒。…… 小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就越陷越深,难以自拔。在洋人面前跪久了,给个坐还说坐着不体面。政治和军事被制约,经济能飞到哪,飞多高从多高扯下来。

  • 故事的开始
    Melanie
    推荐

    我们今天也是同样,当年的广场协议,在今天成为了没有广场的协议,当年美对日姿态,在今天还要重演。只可惜了一亿总中流。还有件事情很多人都不知道:东芝当年发明了第一个触摸屏功能,乔布斯访日因而受到启发。当年的康士堡和前苏联,就是今天的汇丰和伊朗。

  • 故事的开始
    文道
    推荐

    看别人的故事,学别人的教训,我们会少吃很多苦头少走很多弯路。与中国地缘和文化都非常相近的日本,战后发展领先中国五六十年,全部简略的过一遍日本发展的这几十年,越发觉得发原来仍然是“天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们国家现在经历的,正是日本几十年前趟过的,我们现在有些政策就是为了防止重蹈覆辙的做法,我们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正是日本已经面对过或者正在面对的。看完这本书,不一定能醍醐灌顶,至少很开眼界,是本不错的书!

  • 故事的开始
    王三土
    推荐

    本书的主要内容在后记写得很清楚了。 于我而言,比较关注日本走过的路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作者将日本泡沫经济的缘由归因于战时后制度滞后于后期经济发展,这一视角本人非常赞同。而他对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看法也十分科学客观。 前苏联也好、日本也罢,美、德、英、法也一样,社会发展遵循一定的和规律,政治经济制度的适宜配合很重要。 当前,我们正面临一个重要的关口,通过改革,让制度更加适合社会的发展阶段是成功的关键。 深圳样板区、海南示范区,希望探索出一条具有创新性的发展之路。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