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现在有人能够让博弈行为接近野蛮,或者让人类之间的友善行为和凶残行为之间的差距无限大,那么谁就更容易在博弈中取胜。--《博弈圣经》 博弈的基本构成要素分为决策人、对抗者、生物亲序、局中人、策略、得失、次序、均衡。 每场博弈中的局中人的最终得失,都由全部的局中人做出的一组策略的函数决定,这组函数便是通常意义上的支付函数。 有协议可以参照,便是合作博弈;反之,则是非合作博弈。 以时间顺序为基准,博弈论可以分为两类: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 博弈论研究的是斗争,在无数斗争的场景中,都有可能通过使用博弈论来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 博弈论可以使人们在有限的条件和既定的要求下,从繁多的数量关系里寻找出最适宜、最高效的解决方案。 冯·诺依曼创作《博弈论》的初衷是推动经济学理论的革命,但是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完成这个伟大的目标。不过,在他的影响下,人们开始了对整个时代经济学理论的质疑。从这一方面来看,《博弈论》确实是天才之作,必将被世人永远铭记。 博弈论的最终归宿应该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上。 在中国古代,博弈论思想就已经存在,最具代表性的博弈论研究者是著名军事家孙武,他的《孙子兵法》既是一本军事著作,也是一部博弈论专著。 约翰·纳什提出纳什均衡的概念,他认定博弈中存在着均衡点,并运用不动定理成功证明了该点的存在,这一重要的研究为博弈论的普遍化奠定了基础。 除了策墨洛、波雷尔、冯·诺伊曼、奥斯卡·摩根斯坦、约翰·纳什外,对博弈论的发展做出推动性贡献的还有赛尔顿和哈桑尼等人。 不仅与现实市场竞争十分贴近,还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博弈论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化的应用主要是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的应用。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一项用于分析市场竞争和态势的模型。该模型中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概念,叫作潜在进入者的危险。我们知道市场类型主要有四大类: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各大行业市场中多数是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遵循优胜劣汰原则,有新企业进入市场,也有旧企业退出。于是现有企业与新进入企业之间就产生了博弈,两者的博弈取决于资源控制、企业市场优势、规模经济效益等因素。 如果你是现有市场中的行业垄断者,为了防止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你会采取怎样的策略呢?
教你如何打扑克,理论多于实际。只有最后几个博弈论经典案例值得一看。
《博弈论》也许你不需要知道很多理论。但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使用或间接运用它。无师自通!像《孙子兵法》,商战,谍战,谈判,经济学,数学无所不在。最隐形的一门学问,谁都不敢称自己是老师,但谁也不愿意当一辈子学生交学费。人生也是博弈!
本书不适合初学者。我即是个初学者。译者的能力当然无须质疑,书的内容的编排却很可疑。开篇“前言”、“译者序”、“导读”……占了近本书三分之一的内容。这很夸张,也能看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总的内容会这么少?我一点也不贪多,甚至对于能否顺利地读完这种理论性的书籍,没有多大的信心。但是从经验来看,《物种起源》、《资本论》这样类似类型的书籍,它们的内容在体量上来说,和本书比,绝对多不少。体量并不能绝对地说明此书编排的问题,但是要想说明白一个理论,一点点内容,而没有丰富的例子和逻辑论证,应该推广不了,和经不起时间的验证。所以,对这本书翻译的内容存疑。 网上查找资料,本书所翻译的原作应该是John von Neumann和Oskar Morgenstern共同写的《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对比本书,仅从目录就可以看出,原著内容上丰富不少。而且,也说明本书可能是译者根据自己在原著基础上的理解,进行了删改。比如第一章的题目里“了解对手,战而胜之”八个字,引导的意味比较明显,归类到“再创作”,不过分吧。抱着想要了解“博弈论是什么”的心态,读的话,稍微有点难受。 一开始因为件有趣的事,加上冲着“冯·诺伊曼”和“博弈论”两个词的名气,被吸引到本书,但最终不认为值得细读下去。
这根本不是冯•诺依曼的著作。 内容粗制滥造,东边摘摘,西边抄抄。弄完了,你写你自己的名字啊,写上冯•诺依曼,这不是欺骗读者吗?冯•诺依曼什么时候写过博弈论这本书?对于有些出版社,上你一次当,绝不会有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