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传

恩格斯传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恩格斯传
    专心认真阅读
    推荐

    当前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实现14亿人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必要物质基础。按照既有的变化趋势,几乎没有人可以否认中国将在2030年前后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发展长期停滞的新常态下,中国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足以提供足够的增长动能。中国的人口转变和经济发展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新特点,给经济增长带来诸多风险与挑战。因此,理解新发展格局,认清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找到经济增长点才能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抓住发展机遇,助力实现新发展目标。知名经济学家蔡昉将经济理论、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结合在一起,从改革、创新、投资和区域发展等多个维度,立足当下国情,解析经济增长的热点、难点,提出新发展阶段增长问题的解决思路。读懂中国经济,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对企业和个人的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即便你决定不了这些条件,也要知道它们是什么。这或许就是你“赢”的机会。

  • 恩格斯传
    Melissa
    推荐

    又是一本政治经济学好书,作者是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能够站在国家智库和政策起草者的角度来展开我国2021-2030年将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精华的部分是对十四五和十九大报告的具体内容做了elaboration。最好的一点是,作者对我国面临的危机并不藏着掖着,以前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现在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现在应该叫做“淌着水过河”,困难在于水下有什么东西,我们全然不知。读完这本书,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目前所处的位置,好的一点是我们完成了之前先人没有完成的东西,也就是对国家战略进行了顶层设计,危的一面是现在面临新旧动能转换,新动能能否能够取代旧动能的增长率,全世界其他国家从来没有成功实现的先例,前一任日本也完全失败了,所以我们真的是在走没有人走过的路。此时此刻,非常感慨领导人的意志跟决心,这需要多大的牺牲以及多么伟大的党性以及忠诚度的考验呐!真心敬佩!!! 本书先谈十四五,然后对十八大到十九大的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其间引用了作者和其合作者发表的多篇论文,最后探讨了改革进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出了内涵型改革,这才是顶层设计的本意,最后谈了失业率纳入国家宏观调控决策。 本书评分不高的最主要原因我觉得是逻辑不清晰,好几个论点,前前后后反复重复提很多次,以及对一些国外的理论前后提了四五次,但是不做阐述,我读到最后,甚至怀疑这本书每一部分只有开头两章和最后一章的内容一定是作者本人写的,中间部分主要援引了他之前的论文,另外也可能有学生代笔的可能吧! 以下是关键论点摘录: 针对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人口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能够得出完全截然相反的结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从经济史的角度,大量经济学文献显示,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如何,既可以解释一个国家何时经历可持续经济增长与何时遭遇经济停滞之间的反差,也被证明是许多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源,同时也是一些高收入国家经济增长表现乏善可陈的主要原因。 在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经历了“失去的十年”,经济增长持续低迷至今,一个教训便是,其全要素生产率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微乎其微,甚至一度为负。 在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是创新的中心,政府的作用是在宏观层面创造良好的激励机制和政策环境。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容回避的路径:一方面,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的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另一方面,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化解产能过剩,完善企业退出机制。这就要求创造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形成一个能者进、庸者退、劣者汰的创造性破坏机制,实现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产业、行业和企业集中。 中国经济增长的换挡、减速,既有生产要素供给制约的因素,也有全要素生产率减速的因素。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充分条件是改革开放。中国在劳动积极性、经营激励、企业治理结构、价格形成机制、资源配置模式、对外开放体制和宏观政策环境等众多领域推进改革,逐渐拆除了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阻碍生产要素积累和配置的体制障碍。至于中国取得高速增长的必要条件,至少在经济增长减速之前可以当之无愧地说是人口红利。中国高速增长时期的最大贡献因素是资本积累。在中国处于人口机会窗口期的条件下,资本积累本身也体现着人口红利的因素。 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增长率。这样一个叠加的修辞方式,不仅是为了强调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三项同等重要的任务,而且具有严谨的逻辑性,阐释了三者之间的递进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进而贯彻落实。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靠扭曲要素价格或者任何刺激性政策都无济于事,必须在创造性破坏的环境中进行,让企业和创业者经历进入、退出、生存、消亡的挣扎和洗礼才能实现。 劳动生产率及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全要素生产率归根结底是一种配置效率。因此,如果资源配置机制不健全,或者在资源配置中遇到要素流动的体制障碍,或者存在要素价格扭曲的情形,配置就不是有效率的,整体生产率便难以提升。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方面,仍然有挖掘生产要素供给等传统增长源的潜力;另一方面,增长动力终究要实现向创新或全要素生产率驱动转换,获得改革红利的潜力即在这里。 如何立竿见影并显著地提高潜在增长率: 首先,户籍制度改革既有利于提高非农产业的劳动参与率,增加劳动力供给及其稳定性,又可以通过劳动力转移保持资源重新配置效率的提高。其次,通过教育和培训体制改革和劳动力市场发育,改善人力资本积累及其激励机制,满足产业升级优化对技能和创造力的需求。再次,深化投融资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更有效率地配置资金,可以延缓投资回报率的下降。最后,简政放权等一系列促进发挥市场作用的改革,将创造一个能者进、庸者退的竞争环境,从而大幅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前述关键领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可以使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静态预测的基础上提高1.0~1.5个百分点。 从人口结构来看,中国的人口机会窗口期从20世纪80年代开启,整个1980—2010年期间都是潜在的人口红利期。但是,从改革和开放为利用人口红利创造出必要的制度条件来看,90年代中期以后直到2010年,是最典型的人口红利收获期。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都达到很高的水平。例如,在储蓄率达到最高点(2008年)时,中国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6.2个百分点,在资本形成率达到最高点(2010年)时,中国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2.3个百分点。 如果收入分配状况得到改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占人口比重显著提高,则会产生扩大消费需求的明显效果。由于这种情况既缩小收入差距、增进社会公平正义,又扩大居民消费,保持社会总需求的不断提高,有利于经济增长,所以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具有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性质。 中国的特大城市都是经济发达地区。除去深圳这样高度依赖人口迁移且对外来人口持更加包容的态度的城市,按照人口转变与经济发展的一般关系,这些地区通常会在两个人口转折点上都领先于其他地区,因而遭遇老龄化冲击的程度也更严重。如果说中国整体上面临未富先老的状况,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更接近于先富后老。 探索形成适合超大城市定位的制造业。没有适度比重和不断升级的制造业,就不能形成足够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美国和中国香港经济社会乃至政治上出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制造业萎缩进而中等收入群体萎缩密切相关,其中的教训值得反思和记取。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基尼系数降到一个合理水平,最终手段是再分配政策。中国加大再分配力度的特色路径是,把劲儿用到提供更好、更多、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上面。 江苏省在率先改革开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中国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在全国经济增长中处于领先地位,同时近年来也感受到劳动力短缺、工资成本提高、制造业比较优势弱化的压力。根据世情、国情、省情拓展比较优势,是江苏省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形成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有赖于实施比较优势发展模式的新版本,而江苏省最具潜力和优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个重要的表述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解放思想的理论创新成果,或者说是改革开放实践的最新理论概括。从面临的问题出发,当前的改革重点仍然是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行为,给市场自主调节和企业理性反应留出充足的空间。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遵循的方向,以及决策者日益坚定的决心是,在资源配置领域和直接经济活动中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制度,可以与任何基本制度相配合。世界范围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市场既为经济活动主体提供最有效的激励机制,也为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提供最有效的配置方式。 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的,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因此,在新发展阶段,深化改革仍然是重要任务。讲到经济改革时,我们常常讲两句话,一是将改革进行到底,二是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表明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越是到后续的改革,难度越大,风险也越发突出。 因此,从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局出发,必须突破显性和隐性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改革出发点,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推进重要领域的改革,以获取人口红利消失之后志在必得的制度红利。 许多国外的观察家和研究者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中国的渐进式经济改革是在没有总体蓝图的情况下起步,采取解决当时存在的紧迫问题和追求直接效果为出发点的方式分步骤进行的。即便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之后,“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特点也在很长时间里存在。这主要表现在对多数改革任务来说没有明确的时间表,改革次序也不是事先有意识确定的,并且呈现出改革推进方式因时、因地而宜的性质。直到党的十八大以后,改革的顶层设计特征才日益呈现出来。 正确的思维是以远虑解近忧。就是说,现在最需要的是人力资本的提升和民生的改善,从而也是加快人的发展的最佳时机。

  • 恩格斯传
    Nancy
    推荐

    作为一名资深的经济学者,在人口经济学、农村经济学以及中国经济学理论和实践上都非常有建树。紧扣中国新发展阶段的经济战略目标,经济形势与经济问题,以人口经济学在潜在经济增长与现实经济增长之中的角色和地位作为突破点,针对人口红利消减,老龄化社会结构转型以及经济新常态持续,新冠疫情最新的新形势下如何解决中国目前的重大经济问题,以及实现未来2035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了有见地的政策建议和启迪性的思考。

  • 恩格斯传
    半卷书屋
    推荐

    盖茨敬告:如果不能高效应对气候变化,未能兑现减少碳排放的承诺,仅仅从生命的角度而言,到21世纪中叶,气候变化致人死亡的概率将像新冠肺炎一样高,而到21世纪末,气候变化的致死率将高达新冠肺炎的5倍。

  • 恩格斯传
    宁静致远
    推荐

    中国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是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最终达到新发展目标确立的增长速度要求。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