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传:我的青春

丘吉尔传:我的青春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丘吉尔传:我的青春
    朱生辉|厦房推荐官
    推荐

    ① 并不明确的出发; ②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③ 看不见未来不可怕,看得见未来才可怕; ④ 坚守初心,始终牢记用户第一的企业使命; ⑤ 每一位优秀的创业者或者伟大公司,都有着深刻的时代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 ⑥ 成功可以复制,指的是成功者的产品属性和底层逻辑可以复制; ⑦ 年轻!年轻!!年轻!!! ⑧ 时刻要有自我革命的觉醒意识; ⑨ 所有的竞争,都是建立在促进人类新文明的基础之上; ⑩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 丘吉尔传:我的青春
    任佳敏@见实
    推荐

    2006年,我和同学晚上偷跑到网吧,他们帮我注册了我的第一个QQ号,从此,这个QQ号一直伴随着我的互联网生活。 彼时的我,并不知道互联网的赛道上发生了,更不知道在产品的那一端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在这个产品。 现在作为腾讯产品进阶的见证者之一,一边看《腾讯传》,一边回忆自己的成长点滴,也挺有意思的。 一、不一样的马化腾同学 天文爱好者马化腾同学本来要做天文学家,因为父母希望他留在深圳,结果他学了计算机,成为了一名程序员。 他自制小程序,成为第一批站长,创业,都不是为了挣钱,而是兴趣和热爱。 二、任何人和组织都有脆弱的时候 创业,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创业者每天还在为明天怎么活下去而发愁,关键还不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不是真的有前景,太煎熬了。能撑下来的人,都不是一般人,他们都值得敬佩。 马化腾并没有看到未来,只是顺着直觉要可能正确的事情,从无人问津到一鸣惊人,没人去研究他的不堪,只看到他的如日中天。 三、很多事情都偶然发生的 QQ不是马化腾刚开始就想做的事情,而是随着市场需求和其他业务进展不顺利,才逐渐确定的。很多正确的路,不是一开始就想出来的,而是被现实逼出来的。 钻石会员、虚拟商品、QQ空间、偷菜游戏、微信等产品都是偶然中发掘并开发优化出来的。 创业还是需要一些运气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四、偏见 我也曾跟着主流舆论跟着骂腾讯只会抄袭别人的产品,骂他们乱收费,骂他们流氓软件。但读完书后,我明白了,所谓的创新并不是从无到有,而是,把一个雏形通过“小步快跑”的方式优化升级到被市场完全接受,并依靠产品为企业盈利。乔布斯也是这么做的。 五、对的事和别人认同的事 过去我总是觉得做对的事情就会获得大部分人的认同,但不是这样的,面对同一件事情,有多少人就还有多少想法。很多人都不会在乎真相,或者什么是真正的对与错,他们只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的内容。 腾讯说自己不盲目创新,而是将有限的资金和研发力量专注在市场已经初步验证的需求,虽然自己在产品方面完胜所有对手,但也断了别人的财路,引来整个竞争对手世界的满满恶意。 曾国藩年轻时在官场特立独行,向皇帝直谏,批评文武百官,越过官场系统自立门户,只为了做自己心目中对的事情,但是始终无法被皇帝重用,还差点在官员们的排挤中丢性命。 他在接下来的日子,思考的就是怎么被他人认同,虽然他会给人送钱,但自己去过着两袖清风的生活,内圣外王。说白了,只是学会融入真正的社会生活,想要通过获得他人的认可去做自己坚持的事业和信仰,这才是真正的大是大非吧。 所以接下来,我也得思考什么是被人认同的,而不只是一味的坚持对的。我希望在更多人的支持之下去做对的事情,而不是孤军奋战。 六、来得快,去的也快 一个行业发展得越快,它的商业模式就会越早达到极限,所以说,当下的成功抛物线经常是窄的尖峰状。 ——加里·哈默(美国商业战略大师),《管理的未来》 什么事情都会有一个生命周期,过快的盛极一时,紧接着就会是衰落,不管是资源驱动的国民经济,还是互联网泡沫;不管是小程序还是抖音;不管是个人感情还是啪啪啪;学习都是如此,记得快忘得也快,记得慢,记下来就很难忘。只有细水长流,踏踏实实的一点点往前走,得到的才是自己的,否则,来得快,去的也快。 七、故事的力量 通过读《腾讯传》,一个崭新的企业形象在心中立住了,而且这个形象还会通过的社交渠道不断的传播出去,这就是故事的力量。 当年,罗胖建议马化腾给自己的企业立传就是深知故事的力量吧。 八、企业的历史非常值得借鉴 经典的腾讯式运营:锁定一个“真实的诉求点”,在用户体验上力争做到极致—从庞大的用户基数中抓取消费群—在形成一定数量的基础用户之后推出进阶式有偿商业服务—持续优化、尽力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寻找新的诉求点。 现在做产品其实还是这样做。

  • 丘吉尔传:我的青春
    :-)
    推荐

    虎头蛇尾的一部作品吧,前面可以看得出作者是认真调研分析思考的,后面估计作者忙着去玩金融捞钱了,明显写的很乱且缺少自己的解读和思考!

  • 丘吉尔传:我的青春
    郭小刚
    推荐

    希望自己的产品与服务向水和电一样,融入人民的生活当中。 愿景实现了吗?我想是的。腾讯生于无声处,成于惊雷处,终如蒙古帝国一般疆域幅员辽阔,精兵强将,四处出击,几往不胜。 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先生阐述:腾讯只是一家普通公司,只是因为时代好,才造就了自己,你认可吗?从当时的单一即时通信工具到现在的综合性平台,从“全民公敌”之中战而胜之,太多太多可阐述,只能说腾讯确实伟大。 每一个帝国缔造者总想自己能万代长传,可是这可能吗,从秦二世而亡就说明危机离自己并不远,那么现在互联网+的颠覆者是什么呢,我想元宇宙的到来恰如其分。 观企业成长史如同观人,太多可汲取,需细致消化。

  • 丘吉尔传:我的青春
    哄哄
    推荐

    有的书只用看标题,有的书看一个章节就够了,也有的书需要全篇泛读,有的书则需要反复精读。吴晓波老师的这本《腾讯传》属于需要全篇泛读的书,总体来说很客观地描述了腾讯从零到一再到无限可能的故事。 我从小在深圳长大,大学也在深大,每天都能在校园里看到腾讯的新旧两座大楼就在眼前,听过许多关于腾讯的奇迹故事,用过绝大多数中国网民都用的腾讯系产品,也吐槽过“好像的确有资格”的腾讯式傲慢,直到读完这本传记才算得上开始深入地了解这只“企鹅”。吴晓波的记录方式很特别,在他传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还能让人觉得很是客观,很有说服力,这让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情节记忆深刻。特别是创业初期五个创始人的那种敏锐和执着,如果创业需要绝对的运气,那么我觉得好运气的概率也只出现在足够执着的人身上。 还有,不得不敬佩小马哥带领之下的产品精神和用户体验精神,以及更让我深受启发的是,互联网人那种在新时代不断更替之下,依旧保持学习的姿态去迎接改变甚至是主动去改变的态度。 当然,对于腾讯一直以来饱受争议的抄袭和无创新的话题,我认为这种“复制”的商业模式在早些年是适合腾讯发展的,而且腾讯的确在这方面“玩的很溜”。但是,这也绝不是可持续的发展战略。腾讯能在3Q大战之后开展大型的“批斗腾讯大会”虚心挨骂,真的是很难得。而未来到底是哪一个没有出现在名单内的对手可以超越腾讯,又抑或是腾讯帝国能够不断自我超越呢?互联网时代真的变化太快了这可能在历史都无法找到可以参照的模型,还得拭目以待。 总的来说,这本书值得一看,毕竟你身在被互联网操控的时代,这本书能够从腾讯为切角带你站得更高一点儿去看看你所经历的历史。(特别是像我一样很久之前就买了却没读下去的朋友,值得抽空一看)

  • 丘吉尔传:我的青春
    晨志
    推荐

    好久好久没看书了,更不用说认认真真的写一篇书评了,在此对对我寄予厚望的锦林小弟抱以歉意,答应你的书评我一直记得,只是近来忙乱未能付梓。@李锦林 来说说这本书,这本《腾讯传》不同于吴晓波以往的著作,他似乎想写的细腻些,把这个企业一路成长中的精彩挥洒在笔下。他似乎想写的宏观些,把它一路的跌宕起伏描成画卷,铺展在读者眼前。 但在我看来,似乎两者他都没有把握的很好。但我想原因或许在于腾讯公司自身史料的缺乏,但更为重要的是,这只企鹅实在太过庞大了,他一路走来的每场精彩商战都可以写成一本书。 抛开那些生硬但十分严谨的框架,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有如下三点: 一、产品服务 社交工具的核心价值是用户体验。通观全书,强调最多的就是用户体验,腾讯的一次次巨大进步就是因为成功地把用户体验转化成产品服务。而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它做的每一款成功产品都自带了社交属性。就比如现在的全民手游—王者荣耀。 二、国人的心理 从qq绿钻到qq秀,再到荣耀中大卖的皮肤。腾讯每一次都紧紧地抓住了中国人含蓄却又渴望“面子”被装点的心理。 三、流量控制 这一点让腾讯广为诟病,被称为“山寨公司”。但却恰恰也是这一点,让他能在各领域中迅速崛起,变成一个庞大的帝国。而微信的出现更是让它有了冲击国企占有领域的资本。 这三者似乎在腾讯的成长中互为一体,它紧紧的抓住了国人的“好面子”心理,不停地强调把用户体验转换成产品服务,再通过流量控制迅速挤占市场,最终变成了今天的腾讯帝国。 恰如吴晓波在书里所说,它庞大松散。马化腾也因此对《失控》的作者表达了他对于这个庞大的企业“失控”的焦虑。 似乎和乐视相比,它屹立不倒的根基就是它引以为豪的“用户流量”。 但如果再发生一次“周鸿祎式”的釜底抽薪呢? 我没有答案,但我不会停止思考。 行文至此,摘录马化腾在结尾处说的一段话: 看看星空,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可能我们在宇宙中从来就是一个偶然。所以,无论什么事情,仔细想一想,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能帮助自己在遇到挫折时稳定心态,想得更开。” 是呀,生活中总有那么多的意想不到,看开就好。 (ps:请原谅我罕见的鸡汤一下,实在是因为企鹅哥哥的这段文字写的太好。)

  • 丘吉尔传:我的青春
    mayijiao
    推荐

    不得不佩服波叔,公司传记类只服你!互联网的变化之迅猛,让我具有危机感,担心随时生活变天,但更多的带给我的是好奇心和敬畏之心。近期子弹短信进入视野,这对腾讯的微信是否会有什么影响?如要彻底稳固自己的位置,又要有怎样的应对措施。毕竟,这快速发展的时代,没有什么不可能。复制后的创新,是一条活路,也是腾讯的生存方式。其实所谓山寨,想想小时候,老师作文课,叫我们先背诵名作,说背的多了自然会写了,画画也是,从临摹开始。不是从0开始的事儿才算创作。也让我们用更包容的心面对伟大的互联网行业,毕竟他们早就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时代!

  • 丘吉尔传:我的青春
    L-Y-L
    推荐

    腾讯一路走来还真不容易,磕磕碰碰,受质疑,被围攻... 商场如战场,总有人足智多谋,也有人阴险狡诈,都是为了守护自己的那一块方土。 当然只有弱者选择才会攻击别人,以为那就是胜利,而强者选择提升自己。最可怕的不是外部袭击,而是自我瓦解。 这种交战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通过不断的竞争,各行各业有了危机意识,自然都努力向前走,磨难也是一种激励。有压力才有动力。

  • 丘吉尔传:我的青春
    推荐

    技术出身的人都有一种务实的精神,明确目的,一路向前,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不断创新,方能成就美好的未来

  • 丘吉尔传:我的青春
    李名波
    推荐

    腾讯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标签与里程碑,也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从弱到强、超高速发展、独霸全球与独领风骚的全过程。值得一看。

  • 丘吉尔传:我的青春
    随性简约
    推荐

    一部中国版的企业家创业史,马化腾和他团队创造的腾讯帝国现在看似光鲜,实际背后都是心酸!有多少企业创业时没能坚持住,死在黎明前的黑暗!马化腾和他的团队就是咱们学习的典范:热爱,热情,有目标,全神贯注的投入,不断创新!最主要的是,不断学习,在努力和吃苦的时候,没有选择安逸![玫瑰]

  • 丘吉尔传:我的青春
    layla
    推荐

    浅谈腾讯的启示与企业史的写作 在旅行的最后一晚,一口气读完了两年前放进列表的《腾讯传》。我非互联网从业人员,当初想要读这本书,一来是因为作者是吴晓波,他的商业史作品一向读来很畅快。二来是因为写作对象是腾讯,这间在我的学生时代就家喻户晓,并在过去的十年里逐步成长为资本巨头的IT公司。值得著书立传的企业并不多,腾讯是其中之一。 本书采用了大框架编年,小框架叙事的叙述方法。从Pony大学毕业进入职场开始讲起,将腾讯的发展大致分为创业(1998-2004)、出击(2005-2009)、巨头(2010-2016)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又详细地介绍了腾讯的主要商业行为、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QQ和QQ相关业务的崛起、腾讯游戏的布局、腥风血雨的3Q大战、微信的横空出世、资本市场尤其是腾讯互娱的纵横捭阖……社会大众对于腾讯的几大印象点在本文中都有涉及,且吴晓波的文笔了得,行文的逻辑结构是比较清晰的,读起来确实酣畅淋漓。 这篇书评想写两样东西:一是腾讯这家公司给读者带来的启示,二是本文作为一部企业史的优点与不足。 Part 1: 腾讯的启示 第三次工业革命让人类的生产力和生活节奏坐火箭式加速的同时,也成就了这个时代的企业同样令人咋舌的成长速度。腾讯在短短二十年之内由一家四五个人的初创公司成长为影响十数亿人的行业巨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它的发展路径无法复制,但其核心团队的管理哲学却能给人一些启示。 1、模仿不难,难的是超越模仿。 二十年来,关于“总是在抄袭”的诟病从未远离腾讯。他们确实也是这么做的——当然,更中立一些的说法是“模仿”或“跟进”。例如,腾讯主营业务以即使通讯软件OICQ(也就是日后的QQ)发家,众所周知OICQ是对另一通讯工具ICQ的模仿;腾讯游戏以棋牌类和休闲类游戏拿下第一桶金,这是对联众和盛大的跟进;QQ空间是对其他博客服务的跟进,腾讯微博是对新浪微博的追赶,甚至过往十年将腾讯推上巨头位置的里程碑式产品微信,也是受到另一移动互联网通讯软件Kiki的启发而诞生的。 这些事实让腾讯树敌无数,亦让它多年来饱受舆论的批判。但平心而论,整个互联网行业之中创新者寥寥而模仿者众,即使是创新者也未必能长久地活下去,像腾讯这样跑出的模仿者更是少有,它的成功,谁又能说不是一种本事?本书通过对腾讯几大重点产品的案例分析,揭示了腾讯之所以能成为特殊的模仿者的秘诀——始于模仿,而后超越。 以腾讯的发家产品QQ为例,腾讯并不是第一个做PC端即时通信软件(IM)的,但它却解决了前人都未曾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利用IM盈利。“IM无法盈利”的困境不仅让它的前辈如ICQ等纷纷折戟沉沙,甚至让腾讯在早期急需融资的阶段,因为这一痛点被无数科技公司和风投拒之门外。幸运而厉害的是,腾讯琢磨除了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它利用和中国移动合作的互联网增值业务“手机QQ”,赚到了活下去的必备资金,又将网页论坛上会使用的avatar搬到了IM端来,创造了QQ秀这一具有社交网络性质的优秀产品,并用贩卖道具和提供钻石会员的方式赚到了一大笔钱。从这项业务中,腾讯还总结出了一条中国互联网独有的经验,那就是中国用户很愿意为购买虚拟道具产品付费,以满足在虚拟世界活得精彩的愿望。若干年后,同样的经验将在手机游戏领域被反复验证。 腾讯是幸运的,QQ的成功让他拥有了所有互联网公司都梦寐以求的“流量入口”,为后续所有业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谁又能说腾讯不厉害呢?模仿不难,在模仿的基础上把产品做得更好,才是腾讯的本事。 2、了解你的用户,了解你的产品,把自己当作用户去了解你的产品。 个人认为,腾讯是中国互联网行业中第一个拥有产品经理思维的企业,甚至可以说是第一个做出产品的企业。在QQ诞生之前,中国的互联网行业还是以门户网站为主,鲜有“产品”的概念。马化腾本人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产品经理,本书中详细列出了Pony在企业内部和行业会议上的几次邮件和讲话,可以看作是他本人的产品哲学。这里不加赘述,但建议阅读本书的朋友重点留意,这是本书最精华的部分,也是腾讯这二十年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Idea大家都有,为什么有的产品好用,有的不好用?技术的限制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产品和交互的设计。就像是微信上线时,它的缔造者、中国的天才产品经理张小龙所说的,他不惧怕竞品,竞品不会比微信更好用,因为他已经把微信做到了极简,竞品想要超越就必须增加一些东西。而一旦增加了反而就无法超越微信了。在书中读到这一段时颇有感概,我作为微信早期的使用者之一,在2012年接触到这款APP的时候,确实非常喜欢它的设计。 另外,腾讯非常重视对用户的分析和对用户反馈的,更是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懂得去做用户画像,甚至使用当下热门的“大数据”方法去进行分析。在腾讯内部,对已上线产品的评论进行汇总、分析和跟进是腾讯产品经理每周的KPI,技术开发团队也被要求跳出固有思维,站在用户的角度去客观看待自己编写的产品……种种细节不胜枚举,但其中之核心,是腾讯从成立那一天就形成的,并在往后的若干年里自上而下贯彻的产品经理思维。 要知道,腾讯的初创人员几乎全是技术出身的工程师创业团队,能做到这一点,Pony和他的小伙伴们确实是有远见。 3、把敏捷开发贯彻到底。 敏捷开发的概念如今已不新鲜,大部分能在行业里生存下来的公司都在践行跑步迭代的敏捷开发方法(正因为如此,996和各种on call成了程序员们的家常便饭)。但像QQ这样,在本世纪初就已经贯彻敏捷开发思路的互联网公司尚不太多,这在公司发展的前期,是巨大的竞争力。正如书中所说,在QQ的版本更迭中,往往是技术部门或业务部门发现一些用户的反馈后,立刻就开始修复,然后迅速发布新的版本。因此,在早期IM领域的竞争中,QQ始终是下载速度最快,使用最便利、服务稳定性最高的产品。高效率的迭代不仅证了QQ在能从早期IM蓝海中跑出,更让公司关于产品的各种好想法(如离线传输、QQ秀、QQ宠物、QQ空间等等)能够第一时间推到用户面前,接受市场的检验,降低了试错成本……这样的方法在腾讯几乎所有的产品发展过程中都被使用,有些产品在高速发展期甚至2-3周就会迭代一个新版本。 只有跑得足够快,才能不怕被同行者超越。 4、保证灰度,承担冗余,鼓励竞争。 另一个在腾讯的发展史中被作者反复提到的管理概念是赛马理论。纵观腾讯的发展史,许多重要的产品并不来自管理层的战略规划,而是来自一线程序员或业务员的“灵机一动”。譬如为早期的腾讯吸金无数的QQ秀,最早提出在QQ中加入Avatar概念的就是一位刚刚入职的新员工。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整理思路,编写PPT,并抄送给了几个业务部门的经理,这样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公司的重视,并很快得以开发和尝试。 腾讯鼓励不同业务部门进行赛马式的竞争,并为此设计了相应的企业架构基础和奖励机制。任何做得出色的产品都有机会得到独立发展的机会,并分享成功产品带来的经济收益。例如书中提到的微信,在2011年初问世时,是偏居广州的张小龙带领一支十来人的团队主动做出来的。这其中甚至包括两名校园招聘的大学毕业生(这两位大学生第一份工作就是参与如此重磅产品的开发,真可谓是“天选之人”)。微信的诞生并非腾讯高层授意的接过,而是自下而上开花结果的“惊喜”。而在微信初显成果之后,腾讯立刻提供了技术和制度支持。在后来的企业架构调整中,微信事业部更是被单独拿出来,成立了一个独立的业务部门,在企业架构上被拔到了最高的程度,从此扛起了腾讯江山的半边天。我想,那十来人的广州开发小团队,应该也都在内部奖励制度下赚得盆满钵满了吧。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即使书中未曾一一提到,当即也还能想出一些来,比如当年以亿万流水和天价奖金荣登科技新闻和微博热搜的王者荣耀团队,等等。 另外,Pony和腾讯的其他高层还充分认识到了灰度和冗余的重要性。一个好的企业,一定是允许旗下的员工去试错和竞争的。还是微信为例,仅在腾讯内部,受到Kiki启发,想要开发移动端即时通信软件的团队就不止张小龙一个,现在回头看,另外的几只团队自然可以看作是“冗余”,但这样的冗余却是内部竞争所必须的。腾讯在这一点上的认知,也值得借鉴。 5、天才可遇不可求,但人才可以尽力网罗。 一个公司的成长,其核心生长力始终来自于人。二十一世纪人才最贵是大家的共识,而在网罗人才这一点上,腾讯是幸运且努力的。说他幸运,是因为腾讯的成长过程中,确实有几位天才型的高管。譬如技术出身却有着强大的产品思维的马化腾,譬如天才般的产品经理张小龙,譬如在资本市场运作中高瞻远瞩的刘炽平……这样的“天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腾讯能够拥有,是它的幸运。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腾讯又足够努力,才能如此幸运。书里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便是腾讯在招揽人才上的热忱。每每在与其他公司有竞争或合作的时候,它总是会对自己欣赏的人才多询问一句“你愿意加入腾讯吗?”。对待人才求贤若渴的态度让腾讯在QQ在和MSN的角逐中从微软中国挖来了一批中坚力量。又在收购Foxmail之后,给了身居广州的张小龙很大的自由。 而当腾讯在高盛的承销下于香港上市的过程中,腾讯立刻盯上了帮助他们上市的大功臣、高盛的投资银行家刘炽平,并热忱地邀请他加入。 事后证明,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挖墙脚”。作为二十世纪初能从高盛投行部走出来的投资银行家,刘炽平属实厉害。他后来所驾驶的战略布局、大刀阔斧的投资并购,以及稳健的投资者关系这三驾马车,成功助力腾讯使用资本杠杆,兼容并包地打通了横向产业面和纵向产业链。鹅厂能成为现在这个几乎无所不包地平台型巨头,刘炽平恐怕是最大功臣之一。 从初创至今,腾讯的高管团队始终稳健而和谐,大家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每个人负责一块擅长的业务,对内尽力做到最好,对外则互相尊重绝不打架……听上去简单的状态却是许多创业公司难以做到的,尤其是持之以恒地做到。 Part2:企业史的写作 说完了腾讯给我的几点启示,来说说《腾讯传》这本书。 在我看来,一本好的商业史写作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条例通顺,逻辑清晰,该写的东西都写到,且不重复(用商业上的概念来说,应该是MECE:mutual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一是述其然,亦述其所以然。除了总结历史事件,更要从事件中总结出历史规律。 二是将私人感情降到最低,写史者,最重要的是独立客观。 商业写作者众多,能本本畅销的却很少,吴晓波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的书确实通俗且耐读。这本腾讯传基本也做到了向非互联网行业的普通读者介绍这件公司的发展历史,书以时间轴为骨,产品和大事件为血肉,逻辑结构还是很通顺的,也基本做到了不重复不罗嗦。 但是,在挖掘腾讯发展背后的历史规律时,我觉得挖得还可以更深一些,尤其是腾讯在一些关键时刻所采取的商业决断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这一点上,还可以写得更详细一些。当然,吴晓波在序言中说过,腾讯是一个把历史全都存在内部电子邮件上的公司,其企业档案室基本上形同虚设,搜集资料为其著传确实困难重重。 最让我遗憾的一点是,或许是因为吴晓波是受腾讯的邀请来写这本书,所以天然就有一些私人感情的偏好。再加上可能考虑到舆论因素的影响和规避不必要的麻烦,对于过往某些商业事件的描写并不是完全客观,且有偏向于美化腾讯的可能。而在书中提到互联网行业的其他玩家,如马云、丁磊、周鸿祎时,其叙述是否真的客观公正,恐怕也需要读者自行甄别。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胜利者之所以成为胜利者,也是有原因的。所以尽管觉得有些遗憾,却也不会太过苛求作者。 感叹吴晓波老师写《大败局》或《激荡三十年》时,写的是过去的历史,这才得以用回顾和批判的态度去写。而《腾讯传》是是尚在发生的历史,写起来确实难一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最高层。 噢对了,写到这里忽然想到,书中还有一大遗憾,是在于对腾讯未来的讨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已经成长为一代巨头的腾讯,不可能回到从前创业公司那样的自由。一个小公司可以通过模范和改良来求生存,一个大公司却不能不承担起引领行业前行的责任。在其位谋其政,以我的浅见,现在的腾讯必须要去走一条过去的它未曾好好走过的创新的道路,必须要去做一些新的东西,亦必须要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做一个出色的公司很难,做一个行业巨头难上加难——这两点腾讯都做到了。 但想要成为一个青史留名的伟大的公司,腾讯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 丘吉尔传:我的青春
    Huang Hui
    推荐

    个互联网世界:美国的,中国的 本书记录了腾讯崛起的经历,并试图以互联网的视角,重新诠释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的曲折与独特性。 如果把互联网看成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那么,他的灵魂萌芽于何处?关于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解释,而其答案的迥异,便构成不同的互联网世界。 在美国,《时代》周刊曾经刊登过的一篇文章认为:今天的个人计算机革命和互联网之所以成为这样,乃是继承了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精神所致。1968年前后,“二战”之后出生的一代美国青年占领了所有的大学,对富足而平庸的市民社会的厌倦让他们起而反抗,于是从西海岸开始,爆发了一场以性解放、摇滚乐为主题的嬉皮士运动。“不要告诉我世界是怎样的,告诉我如何创造世界”,康奈尔大学的这句反抗口号风靡一时。

  • 丘吉尔传:我的青春
    推荐

    1.时代的机遇 刚好在那样的时代,刚好是那样一群人 ,刚好做了那样的事,但每一次刚好又都是在极度努力后的眷顾——无论是风险投资的进入、还是之后相关公司的投资、“移动梦网业务”都在腾讯生死存亡之际帮助了腾讯,使其幸存。而后网络游戏的红利,各个领域的开花,再之后移动时代的到来带来的商业格局的重新书写都使腾讯不断的成长,改变 2.自我的努力 当被移动驱逐,但生存只能诉诸于自我时,腾讯不断探索,QQ秀,钻石体系,q币,自我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以及“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终于成为其破局的一条缝隙。而后,内部赛马机制,敢于犯错,高效的立项执行能力,对人才的渴求,战略方向的不断调整,对时代变化的快速跟进都展现出一家公司的努力。同时,每次模仿看似都只是简单的复制,但每次引爆热点又往往有腾讯公司自己理解与进取的身影。 3.对错误的反思 一直以来,关于“模仿与垄断”的罪名萦绕在腾讯的头上,但良好的市场反响还是掩盖了这一问题,腾讯始终坚持自我的封闭与独大。直到3Q大战的打响,从上而下,长期对腾讯的不满情绪终于得到了爆发,腾讯的经营理念也在这次挑战中发生着慢慢的改变——“不再仅仅关注什么是对的,更要关注什么是需要的”,倾听用户的声音,不再一家独大,“开放与合作”成为新的主题。并使这家公司开始更多的开始思考社会与国家。 4.对自我成长路线的不断调整 “万物皆有缝隙,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无论是刚开始对时代趋势的错误估计——“传呼机业务”的纠正、还是之后三次框架的调整、“灰度理论”“用户价值”“互联网+”种种理念的提出与落实都显示出这家公司的生命力,与进取心 。在不断的调整中,自我也在不断的完善,更好的适应与改造着社会。 5.对社会的回馈 “这个世界是利他的”无论企业还是个人,无不是解决了社会的某个痛点,或者帮助到他人,才被人记住,获得认可。腾讯后来的公益活动,与相关投入以及使人们生活更为方便与便捷的种种举措让人看到一个企业的担当“让人期待这样承担责任的企业会变得更好”。

  • 丘吉尔传:我的青春
    daisyl0
    推荐

    五星 二刷 吴晓波被认为是国内最好的财经作者,这话我赞成。 一部企业史写得故事性极强,企业成长的脉络,大环境梳理得清清楚楚,甚至树立了包括ponyma在内的多个个性鲜明的角色。虽然也明显对腾讯有好感,但相对还算客观,而且可以感觉到腾讯管理层很坦诚,好的坏的都让写。总之是本非常优秀的企业传记。 在隔壁看了小米的传记,那写好不写坏,避重就轻,溜须拍马的格调,看得我很憋屈,所以连忙来温习下好的传记是怎么样的。😂😂😂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