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最精华的部分只有2点,而90%的人找不到这2点,如果你找不到,那你就看完后再看这条点评,你会有很大收获】 【有关作者】 吕白,写出过很多个十万+的文章,当然,不是他自己的公众号,而是其他平台的投稿内容出过多个爆款文章; 他能够写出爆款文章的契机是咪蒙,稿子被拒绝几十次,不过他没有灰心,开始研究网络上的热门爆款文章; “研究”是他写出爆款文章的核心能力,后面掌握了规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爆款模版; 虽然他自己的公众号阅读量较低,但好歹人家曾经写出过很多爆款文章,肯定是有这个实力来教咱们。 很多人认为,一个掌握了规律的人,就应该每篇都是爆款。 有这种想法的人真的很扯淡,跟小孩子一样;你每天都在吃饭,你吃了几十年,按理说,你肯定不会咬到舌头对吧,那你为啥还会有咬到舌头的时候? 走路还摔跤呢。 我并不是在维护吕白,而是认为这种想法实在是幼稚。 对于这本书,我提炼了个人认为比较有价值的地方,至于书中的写到的诸如”微信“、”微博“、”小红书“之类的内容,我的建议是忽略不看,原因很简单,这些部分的内容只是为了要达到出版的字数要求,简单讲就是凑字数。 真正有价值的是第一章,也就是底层逻辑的这部分。 【如何掌握内容创作的底层逻辑】 1、学会通过提问定位写作方向 比如你找不到灵感或者没有方向感的时候,可以通过让别人问你问题的方式来进行创作;个人认为,这一点更倾向于寻找写作题材、确定写作主体,因为一个主题必然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或者输出一个观点。提问就可以化被动为主动。 2、学会角色更换 作者举了个例子,就是如果将唐僧和孙悟空的角色进行互换,这样的创作可能会更加吸引人注意一些;这一点可以提供写作者一些创作方式上面的灵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角色互换”并不是让你真的去写一个角色互换的主题,这一点主要在表达要“打破常规”,就是所谓的“神转折”、“卧槽”这类让别人惊讶、惊奇、不可思议的内容。通常是“用不常规替代常规”的手法,这句话怎么理解? 一般而言,标题也好内容也罢,基本都是包含了很多个常规的内容,即“常规1+常规2+常规3”... 仔细去思考你所见到的常规是什么? 比如,今天温度为-5度,外面飘着雪,我一个人在街上散着步。 常规就是“外面下雪”、“温度-5度”、“我在街上散步”,但是你能一直插入这种常规的内容吗?显然都是常规内容就没吸引力了,所以,这时候要插入不常规来替换掉其中一个常规就行。 不常规就是“我没穿鞋”,走路是常规吧,但是走路不穿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不常规的吧,谁走路不穿鞋啊,这就是“用不常规替代常规” 大家自己去练习,练习的方法就是将N个常规的内容写下来,用一个不常规的内容替换掉其中一个; “我左手拿着一把水果刀,右手拿着一个苹果” “窗外有一群鸟儿飞过,这让我想起了故乡,我的故乡在山沟,那里风景很优美,有很多鸟儿” 尝试用一个不常规的内容替换掉一个常规的内容。 发挥你的小脑袋。你甚至可以替换某一个词或者字,比如“窗外有100000只鸟儿飞过”…“我左手拿了一把枪” 所以,记住,这个点是告诉你们学会打破常规,你看了书里这章内容后如果不是很理解,你可以按照我上面给出的方法来练习。 3、硬组合 意思就是将两个完全不相关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并且寻找一个能够解释得通的理由,目的是让大家相信。 这种组合是跨领域、跨行业的,跨度比较大,用A领域的知识去解释B领域的知识。 大家可以自己去组合练习下。 比如用户增长有个模型叫做AARRR,它分别代表着:获取、激活、留存、收益、传播。 你尝试用这个模型去解释知识,这就叫做硬组合。 你可以这样去讲: 获取阶段,代表着我们不停的吸收世界的一切知识 激活阶段:代表着我们要将这些知识进行连接,让他们彼此之间产生关联 留存阶段:代表着我们将这些知识内化成我们自己的知识 收益阶段:通过内化后的知识,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收益,比如,我们可以用这些知识来开设课程,赚取报酬。 传播阶段:我们把知识分享给了其他人,其他人会帮助我们传播,于是,我们自身就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 从获取阶段到传播阶段,知识在每一层都有所递减,就像一个漏斗,尽管如此,但最终我们能够获得的知识必然是为我所用的知识。 此处只是简单的举例子,这个方法大家可以去尝试练习。 4、学会层层拆解、寻找规律 这里其实没什么好讲的,因为规律这种东西一般人学不会,它不仅需要你有很强的执行力,还需要你有很严谨的逻辑,并且最重要的是还需要你忍耐思考上的痛苦,有的人身体上的苦都吃不了,就别提什么思考上的苦了;这里就不展开讲,要学思维提升,去温清河公众号,一个你不可错过的号,应该会提升你几个档次的思维认知。 5、将规律运营到其他领域 这一点也没什么好说的,找到规律(你可以理解为模版公式),把这套规律通过“硬组合”的方式延用到其他领域。 6、学会多个渠道分发 你创作的内容一定要尽可能通过多的方式去最大化价值。 作者的方式是,一个内容5分了五种方式来实现价值,分别是:线下咨询、企业培训、私域流量、线上课程、出书。 这五个方式,所有人都可以参考着来。 这一点和创作内容没多大关系,是告诉我们创作内容后应该怎么做,是后置的行为。 【最后】 你可能以为这篇解读和书的内容不大一样,的确不太一样,因为这篇解读是我个人内化后产出的,相当于你可以看作是我的一篇教你怎么创作内容的文章,当然,我是建立在这本书的基础上去产出的内容。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本书最值得你看的只有两章,即【硬组合】、【角色互换】,这也是本书的最核心的内容所在。排个顺序的话,大致上是: 【创作前】:第1点 【创作中】:2、3点 【创作后】:4、5、6点 所以,大家要创作内容,那么,看第2、3点即可,也就是硬组合、角色互换(我给他顺序错开了下,目录中并不是第二三点) 【整体】 整体而言,这本书是有些价值,但是价值有限,不会看的人可能不是那么容易切入到核心价值上。 给大家的忠告是:不要渴望看了这本书就可以写出十万+,这种理想化的臆想就免了,踏踏实实的写,持续的写才是真真切切的创作,十万+代表着名和利,一味的追求十万+可能会让你迷失你最初的初衷是什么; 3-24 22:23
做好内容,才是真正的长期主义者 一.内容工作七大原则: 1.提高未来时间的产出 2.比同行快10倍——互动式写作。 3.寻找不变的东西——实验,找规律。 4.找到事情的底层逻辑——找到真正的问题。 5.硬组合——好的创意之所以让你怦然心动,无非就是,你把两个不可能在一起的东西放在一块,然后你还解释通了。 6.不要自嗨 7.爆款一直在重复 二.内容的本质是受众有收获,能受益匪浅,客户思维是内容的本质,说白了你能给受众带来什么价值。 三.自媒体写作,要先搞懂一个问题:是想写好文章?还是想写出百万+爆款文章? 如果想成为能写出好文章的自媒体,那就要多读书,多积累。 如果是想写出爆款文章,那就多研究分析爆款文章。
非常推荐。很真诚的一本书。全文干货。不但对做内容,对看待事物的角度也很有帮助。毕竟,做内容,首先要能找到内容。此书名为底层逻辑毫不夸张。简洁好读,非常受教。 对我最大的启发(写来自勉) 1.果然“人无法赚到认知范畴之外的钱” 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第一反应是拒绝,其实不是没有收到机会的邀请,是自己眼盲耳聋,自己选择了拒绝。 2.“大众真的是盲目的吗” 爆款,一定是从俗,一定是不好的吗? 不是,人同此心,人性是相通的。 可能穿着不同,品味不同,喜好不同,但一定有相通的点,作者文中指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赞同。 能是爆款,必然有其动人之处。 多琢磨爆款为何爆款,而不是看见爆款就嗤之以鼻认为俗不可耐。 3.说句大实话,你既然做内容,不就是想别人看吗。 不然就孤芳自赏了,发出来干嘛。 有的人确实是发着玩玩不图观众。 也不排除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情况,就没考虑过观众,就随手一发就火了。 但,火的背后,一定有,偶然性和必然性。 那个偶然性我们无法讨论。 但那个必然性,就是市场嗅觉了。 4.不要恨钱 你如果压根就对“火”“爆款”是嫌弃的 却在做着想让更多人看到的事 必然无法成功 5.拥抱市场,了解市场: 不是让你媚俗,迎合市场。是要相信,观众是感觉得出你做的够不够好的。 用心去做,符合人性的欣赏规矩,了解规律不是让你变得投机钻营,恰恰是可以传递更多更有好的东西。 因为客观上就是存在规律的,就像游戏有个设定,你非不按设定来,吃亏的是自己。 6. 如果你就想做孤芳自赏的,那就做。 但如果你想的是,让更多人看到你的内容,那就按规则来, 才有可能打破规则。
底层逻辑是什么?作者说到飞轮效应,举例互联网代表产品的运营流程,遗憾的是这方面运营成功的案例经验吝啬分享,而只是去分析爆款的现象,远远不够的,只能说是这本书更适合小白看。对“输入知识形成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去分享以此沉淀自己的生态,升级自己的底层操作系统。”这句话我比较赞同!
以前,我排斥所谓的“爆款公式,爆款套路”,认为有套路就不真诚。 如今我认为,内容创作者的终极目标不是表达自己,而是影响他人。既然目标是他人,能够抵达更多人心的内容,势必符合人的心理/认知规律。 吕白这本书,就是凝结了这些规律,广度,深度,精度兼具,实操性极强。
作者不经意间,透露了一些专业技能,诚如法不外传的大师,给了几句口诀,足够横行几年。谢谢
再次被吕白的新书惊艳到,刚上市就脱销了,实体书没买到,没想到微信读书很快就有了。 如果你问我股票投资,我一定会推荐巴菲特。 如果你想做自媒体,我强烈推荐吕白。 我的观点一直都是,要学就跟行业里做得最好的人学。 别人好像随便写写就是爆款10万+,100万+,你写了很久阅读量点击量寥寥无几,问题出在哪里? 作者吕白,他曾是咪蒙公众号副主编,作者不单是个爆款创造者,更是几百上千个爆款文章视频的拆解分析者,作者非常善于洞察人性和寻找事物的规律,他为我们总结了很多爆款的底层逻辑。 本书可以说是“新媒体运营的保姆级教程”,从取名、头像,定位、选题、封面、选材、如何选角度、如何获取流量,文章如何开头、结尾,如何制造冲突等等,本书教你从零开始,一步步打造100万+的爆款文章和视频。普通人看完就可以轻松复制。 无论你是小白,一定要读本书,它能让你少走90%的弯路。如果你是老手,自媒体运营不温不火,想要有所突破,一定要读本书,利用书中要点对自己的运营方法进行复盘,了解读者需求、爆款的套路和逻辑,快速提升,10倍速度超越同行不是梦。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爆款都是不断重复。” 工厂生产、公司的流程都被标准化的今天,内容制造也不例外,作者根据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对爆款的拆解,总结出了内容制造的标准化流程,普通人照搬就能马上学会。 前段时间为了做自媒体,找了市面上所有可读的关于自媒体运营的书,绝大部分书洋洋洒洒几百页,绝大多都废话连篇,云里雾里、绕来绕去、毫无重点,只有本书句句是核心和干货。 无论是股票投资还是自媒体,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善于洞察人性和总结事物背后的规律。成功人士都十分的相似,失败者就各有各的不同。 无论你是小白还是老手,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再读。如果你对内容创造没兴趣,在自媒体经济红透半边天的今日,不妨读一读,看看你是如何被疯狂刷频的文章和视频套路的。 作者的另一本书《人人都能学会的刷屏文案和写作技巧》也强烈推荐。
首先就是作者教的抄袭手法,用网易云的热评当成自己的文案 这不就等同于抄袭么?因为行业都在这么做 所以就可以光明正大理直气壮地讲出来么? 其次,里面的主要内容十分钟就可以读完。为了这一本书而扩充 引用案例 然后大段篇幅的摘抄 这也算书? 最后,作为创作者最核心的内容问题,在里面几乎没有任何体现,就是教你套路 蹭热点 博眼球 底层逻辑就更谈不上了 我觉得作者大概根本没有理解什么叫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难道等于如何蹭热点 博眼球➕理直气壮地抄袭? 值得人读的书不该是这样子的
书评📖内容无边界,爆款有套路 书名:从零开始做内容 作者:吕白 评价:4星 - ✍🏻️ 讲道理,这本书不可说不干货。 作者说,这本书只解决一件事:教会你用标准化的生产模式生产非标品。 但是满满当当的套路又让人怀疑我们更看重内容本身还是传播的力量。 ❗毕竟,大家都去看顺应人性的大爆款了,那反人性的真智慧又哪有出头之日呢。但是爆款又是十分迷人的,非常迷人。 当你有信息想传播,学点又能有什么坏处呢?至少反过来说我,你也能增加一点识别心灵鸡汤的经验。 - 📜简介 作者先介绍了创造爆款内容的底层逻辑。然后详细科普了微博,公众号,小红书和短视频(更偏重抖音)做爆款的思路。 作者有时候坦诚到会被人骂也在所不惜。比如颇被人诟病的一点是让大家去扒拉热评占为己有。但是,贵也是贵在十分真诚。 - ✨摘录 - 70%和爆款类似×足够多的试验品=100%成功 - 好的创意之所以让你怦然心动,无非就是,你把两个不可能在一起的东西放在一块,然后你还解释通了。 - 一旦你的做法和大部分人一样,那你就陷入了一个非常低效且痛苦的竞争, - 💬 想法 其实,做爆款可能这样就足够了。拆解影响流量的因子,在每一方面都模仿最头部的那群人,并不断尝试,不断迭代。 但是如果想更进一步,这种流水线一般的工业产品是不足的,还需要进一步长出自己的个性。 - 但为什么我们现在不喜欢心灵鸡汤了? 小时候看格言,开头就是对某句俗语的逆向解释,正着反着都说得通。 就像前阵子我和一个小伙伴讨论要不要改变环境。 ⭕️正着说:如果遇到什么问题都逃避,问题还会在下一个场景重新出现。 ❌反着说:风很剧烈,你为什么要尝试改变风不改变自己。 人合理化自身行为的能力太强了。你做什么选择,都可以让它有道理。 - 但是在你找不到路时,套路至少不是一条坏路。尝试各种套路或许哪天就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作者已经很努力在提升划线率,但我划线率比较低,因为我都摘抄到本上了[得意]。 比较吸引我的是底层逻辑几个字。作者在内容领域做出了比较突出的成就,但是他整本书仍能透露真诚之感。或许如他所说,他在传递在他的成长过程里收到的善意。善良一般是大佬具备的品质,作者未来可期。 专业方面,将打造爆款内容的方法提炼出了一定的可执行的公式,学起来就能用。写内容是一种个人能力,还要搭配一个适合的平台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这本书很棒!有方法,有案例,看完本书对各个内容平台的底层逻辑会有所了解,对做内容的思维会有所转变。有些案例会让你灵光一现!
是为数不多能让我读下去的工具书,结合案例分析通俗易懂。书中的很多观点对我也特别有启发,比如,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书中提到底层逻辑,值得细细品味,底层逻辑是无论你做什么形式的媒体、什么形式的内容,都可以贯彻使用的东西。
一个制造吸引人眼球的自媒体垃圾新闻的low货 居然在这引以为傲???还觉得自己很厉害??? 有没有搞错啊 我三观都不好了
爆款底层逻辑 核心知识整理 一、内容的定义 内容主要包含两类,即知识点和观点。 知识点:比如明朝的第一个皇帝是谁,太平天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英语的26个字母分别是什么等。 观点:比如我们如何去看待一件事,一篇文章传递的价值,一条视频表达的态度等。 二者的区别:知识点答案唯一且分对错,观点不唯一,但只有你的切入点足够深刻、特别,才能激起用户的关注、认同和转发。 二、爆款内容的底层逻辑 1.为什么1年收入大于别人5年收入 如果一件事不能被卖5次,那么这件事我不做,我会想尽办法去规避它。我的每一份时间都平均被卖了起码5次,我的1年,相当于别人的5年。 【飞轮效应】(FlywheelEffect)改变亚马逊的一个概念:无论最终的结果有多么伟大,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绝不是做对了某个奇迹事件最终就产生了指标,一定是不断推动一个沉重的巨轮,一圈圈旋转,最终终于产生突破,自己开始转起来。——管理专家吉姆·柯林斯《从优秀到卓越》 2.你要比同行快十倍 【如何设定书的每一章的必要结构:】 (1)引言:为什么你要学这个?这个方法的重要性。 (2)案例+方法:一般每章都会讲3个案例,通过案例总结方法,通过方法佐证案例。 (3)理论支撑:有没有大师说过类似的话或者有没有经典书籍中写过类似的语句,如果有则可以放到该章节作为理论支撑。 (4)总结提炼:每一章的最后都需要提炼一下重点内容 【如何提高画线率】 (1)打开微信读书,看写作类书籍中什么类型的内容会被画线。 ①方法总结。比如:“我总结出一个打造100万+阅读量的文章的九字秘诀,即换角色、硬组合、小见大。” ②俗语。比如:“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③共鸣类内容。比如:“北京中产阶层平均每月焦虑3次,每次都会间接打造一批10万+阅读量的文章。” ④反常识类内容。比如:“作为大数据时代下依托互联网的写作者,一定要找到自我表达和用户需求之间的交集。” (2)每一章至少保证有10%的内容能被画线。为什么是10%?因为经过我仔细推测,10%是比较合适的比例,太多的话作者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太少的话则用户感受不到嗨点。(这个比例开头和结尾除外。)假如一篇1000字的文章,那么画线的部分应该是100字左右。 (3)重点打造开头和结尾。写文章讲虎头猪肚凤尾,其实写书也是一样,开头和结尾尤其重要,本书开头的部分(前言)是我精细打磨的文案,结尾部分是“爆款文章的社会性”,以此来提高书的评分。 【峰终定律】人的大脑在经历过某个事件之后,能记住的只有“峰”(高潮)和“终”(结束)时的体验。套用到营销上来说,就是顾客能记住的只有最好的体验和最后的体验。同样的道理,结尾也是,要么讲个故事,通过故事得出道理,要么提升一下理论的层次。——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教授 3.摆脱低效竞争 【抓本质,抓不变的东西】 围棋高手80%的时间不是在下棋,而是在研究棋谱。要写出爆款,就是要模仿爆款,而不是所谓的1万小时理论,也不是所谓的文笔。踏踏实实研究1000篇爆款文章,去耐心拆解。 电影《教父》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4.知识迁移 知识是可以迁移的,不同的内容平台只是算法、推荐机制等看起来不一样,但其实爆款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内容平台变得很快,但内容的本质从未改变,学会把精力放在不变的东西上。 5.硬组合 就是把两个不相关的领域甚至同一领域相反的词硬生生组合在一块,然后你还能解释清楚。 其实千百年来大家的需求从来都没变过,还是一样喜欢看努力逆袭的故事,只是大家看多了这种故事会厌倦,我们就需要给它们穿一个好看的外套,让它们变成看起来不是那么熟悉的故事。就像《圣经·传道书》说的那样: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硬组合的技巧两步走】 (1)明确事件的主题。首先要明确一个热点事件中最突出、最能体现本质的主题词,比如中秋佳节的“团圆”,锦鲤杨超越的“好运”等。 (2)确定一个与之相反的主题,将二者进行结合。这一技巧的亮点就在于与主题词完全相悖的另一个侧面,比如在中秋佳节谈“祭拜”,在杨超越的锦鲤事件中谈“倒霉”等。 6.换角色 创意最简单最本质的来源就是换角色,也可以理解为换角度 在鹿晗和关晓彤公布恋情的事件中共有四个角色:鹿晗、关晓彤鹿晗粉丝、路人。 因为鹿晗的角度已经被写烂了,很难出彩,所幸就放弃这个角度,直接从以下的几个角度出发。 鹿晗粉丝的角度:比如《鹿晗:我花钱买你单身》。 关晓彤的角度:比如《关晓彤:我为什么配得上鹿晗?》《关晓彤:因为足够努力,所以嫁给爱情》。 路人的角度:《幸好和鹿晗在一起的不是你》。
满满干货的好书竟然有人在刷差评[发怒][发怒][发怒],在这儿倡议读完且有收获的书友们积极为吕白老师的书写下诚心的评语[拳头],让更多人看到这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