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此书,才惊觉大部分内容均为讲座,不得不佩服作者对案例及数据的信手拈来。本书涵盖了较为晦涩的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以及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房地产、资本市场问题案例,还有近几年热点的贸易战等,但我作为非专业人士也能读得较为顺畅且津津有味。如果是对大到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小到人民安居乐业问题都有兴趣的话,相信在里面都能找到很好的回应与新认知,甚至能从微观认知上能减弱个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另外,此书与兰小欢的《置身事内》搭配阅读,甚好!
一位年近七旬的退休市长尚且博学笃行,我辈有何面目伤春悲秋,踌躇不前。 黄老关于建设浦东新区的回忆,真是激情澎湃的岁月啊,实实在在想把浦东,上海,中国建设好。 这样纯粹的干劲真好。
黄奇帆复旦经济学课:宏观去杠杆:调低企业杠杆率(160%),核销破产、收购重组、提高股权融资比重、稳定物价指数、平稳调控M2增长率。四大指标:1、M2货币严重超发,M2:GDP=2.1:1(**/GDP思维) 2、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8%,严重挤压实体经济利润,泡沫化表现 3宏观经济的杠杆率,非银行非金融的企业负债,政府部门的负债,居民部门的负债 4、全社会新增的融资,债券融资VS股权融资 雁过拔毛,非银行金融系统自我循环所产生的成本,表现在金融系统就是收入,是利润,是税收,是增加值,表现在实体企业上就变成了高额的利息成本。 金融体系坐标转换,完善注册制、退市制度,私募基金,促股权融资 金融的本质:(1)为有钱人理财,为缺钱人融资;(2)金融企业的核心要义就在于信用、杠杆、风险三个环节,要把握好三个环节的度;(3)一切金融活动的目的是为实体经济服务。 宏观经济货币信用、负债信用、杠杆信用来源:国家GDP增长率,国家财政税收的增长率,实体经济的利润率,是一切货币信用、负债信用、杠杆信用的来源 银行五个信用指标,一是资本充足率;二是贷款利润率;三是坏账准备金;四是存款准备金;五是存贷比。 金融创新分为金融机构新设、金融技术发展、金融产品创新三大类。 金融产品创新:组合创新:1、这个创新是把信托资金,保险资金跟资本市场、证券市场、银行的资金、私募基金的资金各种通道连接起来,组合起来(通道连接),即银行理财业务、表外业务、资管业务。这个资管业务金融工具组合,金融牌照业务组合。 六种工具黏结剂和十八种常规金融牌照组合 金融工具:高息揽储。2.刚性兑付3.资金池4.错配5.通道6.嵌套 万能险:短期资金高息揽储,然后产生刚兑错觉,再变成资金池高比例错配 蚂蚁事件建议:一是网络贷款的ABS不应无限循环,可以约定转四次左右。二是贷款资本金通过银贷放大2.3倍不变,与ABS环节叠加杠杆比控制在10倍左右。三是增加注册资本金 M2被银行和房产吸收掉,直接金融资金不足 产业引导基金 隐形债务显性化,纳入预算管理,设置举债天花板 价格“双轨制”改革,市场机制过渡 “三期叠加”:1.增长速度换挡期,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2.结构调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3.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 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归学校或公司,三分之一归研发团队,三分之一归负责转化成果的中小创新企业 财政审批制补贴改为专项引导基金 农民工的城市化户籍制度改革——赢得未来的城市 新瓶装旧酒——新瓶指的是互联网,旧酒指的是封建余孽式的“老鼠会”、高息揽储式的高利贷 —————————————————————————— (太多了,干不动了)
黄奇帆先生生于1952年,在90年代恰逢改革开放之际,作为上海的改开负责人,发挥聪明才智,出谋划策把改开落地。这本书毫无保留的分享了黄老作为改开执行者,是如何思考,决策和实践的。 作为老百姓,我们常常只能看到政策执行的结果。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通过黄老高屋建瓴的视野,来思考改开的这40年的风雨路。
黄教授退居二线,不忘使命,依然发挥余热,为中国经济发展把脉定向,对中国经济发展认识深刻,讲课既有高度,又接底气,既讲问题,剖析透因,更有对策。条理清晰,观点鲜明,对策周密。佩服。
结合现实讲的,能听懂,好理解。觉得非常受益,读完能明白当下的很多现象
内容广泛不乏细节,政策经典经验又不缺实践活动!是演讲合集更是报告汇总。推荐!
复旦大学有句著名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前一句说的是做学问的两个前提,是并列结构,第一是要博学,可以理解两层意思,一方面广泛的吸取知识,要有一定范围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有积累,量变会引起质变,厚积方能薄发;第二是要笃志,这里面也有两层意思,首先要树立志向,志存高远才能自我驱动,摈弃杂念专注目标,其次要坚持,面对理想和目标百折不挠,要有虽百死尤不悔的气魄。 第二句说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切问就是提出关键问题,正确的问题体现了一个人的思维水平,不经思考的问题通常也不值得回答,这也间接提示我们,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由提问产生,因此交流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近思是指频繁思考分析问题,分析的目的是找出事物的本质,通过分析解决问题,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切问与近思,同样也是并列关系,缺一不可。 黄教授的书正是遵循这样的逻辑结构,教授知识并解决问题,全书大部分内容都在讲述宏观经济与国家政策之间的联系,内容深入浅出,并具有极强的实务属性,全书围绕了几个大的问题进行了基本的介绍,主要议题包括:宏观调控、基础货币、资本市场、房地产发展、对外开放以及中美经贸,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现在国家经济层面的重大问题,通过了解这些问题,我们对国家的发展方向,基本思路,调控手段,政策依据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更大的价值在于,黄奇帆本人不单单是一个经济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家,其在上海及重庆等地的施政施策,是在遵循大方针的前提下,经过独立思考,系统性、创新性的解决了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基本遵循了自己的经济学观点,是学以致用的典范。 黄教授在书中说到:“与教授知识相比,我更注重教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他通过几十年的经济管理和研究经历,总结出来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范式,即:“问题-结构-对策”,面对各种问题,找到问题结构性的、体制性的、机制性的、制度性的短板,通过改变问题的联系方式、边界条件,使得问题朝着理想的方向和预期的目标转化。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首先明确问题永远是存在的,我们的目标不是消灭问题,而是转化问题;第二,转化问题的前提要对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全面分析后找到问题的短板;第三,转化问题的方式,是改变问题的联系方式和边界条件。这种范式绕开了我们原有的思维模式,从垂直解决问题转变成了迂回解决问题,在效果上殊途同归,但在过程上,却体现了成熟政治家的思维水平和行为准则。 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于,知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实践中可以提炼出宝贵的知识,此书虽然更多的展现了一些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但是对现实生活具有非常实用的指导意义,现实世界充满各种可能性,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中,始终坚定目标,坚持独立思考,从经济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工作环境,不断提高知识储备,努力完善思维体系,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面对生活工作的诸多问题,始终谨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则“仁在其中矣”。
美国金融战的内容,就是让大家明白,从美国来说,就是希望你现在资本项下能够放开自由兑换,一旦自由兑换,美国就可以“剪羊毛”,汇率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这个过程就对你的汇率系统、资金系统,带来抽水机一样的重大的冲击。从这个角度,你说的三角的概念里面,我们恰恰是要慎重对待汇率自由兑换这件事情,至少在三五年里,是不会往自由兑换方向走的,特别是在打贸易战、汇率战期间。当然人民币最终要走向世界,成为国际货币。而成为国际货币的前提当然是自由兑换货币,那个时候中国独立货币政策不变,资本项下实现货币自由兑换,这个三角形里这两条边就沾上了,汇率在自由兑换过程中上还是下,也就由市场来决定了,自己不再去控制,也不再是要固定或者要管制的事情了。 提问2: 黄老师您好,我的问题是,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比美国高不少,但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比我国高不少。我国的法定加超额比美国并没有高多少。您怎么看这一点,以及这两者加起来,对商业银行成本和实体融资成本的影响? 黄奇帆教授: 美国正常的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根据机构存款额而不同,总的来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平均2%左右,超额存款准备金目前已经降到10%,总存款准备金率12%左右。而中国存款准备金率和美国大致相同,但结构恰恰相反,中国加权平均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11%,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只有1%左右。 美国经过Q1、Q2、Q3后,美联储印钞买债所释出的资金回到美国银行手里之后,多数又辗转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存在美联储。而我国法定存款率虽然从20%多降低到11%左右,但仍然高于大部分国家。从目前来讲,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其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对流动性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另外,中国对外贸易的格局已经发生重大转变,双顺差格局不再,外汇占款前几年持续流出,这需要央行持续地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目前央行主要实行的是通过公开市场逆回购投放货币,其他还有再贷款再贴现,但这些方式有很大弊端。比如目前主要实行的MLF投放流动性工具,主要是投给了大中型银行,小型银行要通过中间环节才能得到流动性,这直接加重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个政策还有一个问题是!
早看到这本书就好了,黄市长在书中就房价作出了基础性的结论,后续的行动也就不会那么犹豫不决了。所以,阅读确实是非常的重要! 之前听过他一个讲座,觉得好像有些道理:关于香港和内地的制度差异决定了香港的特殊性。而这次拜访完他的这本书,这完全被卷粉了! 在本书,黄市长分别从宏观调控、基础货币、资本市场、房地产发展、对外开放、中美经贸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里面用到了大量的数据,思维严密,逻辑性强,分析得有理有据。既有从一个学者角度的深度研究,也有从曾经的庙堂之人提出的独特见解。当然,他的高度非常的高,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理解得到。但是,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还是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分析和思考问题的点,从而为以后的行动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黄教授对中国经济的分析与思考,通俗易懂且透彻,逻辑性也很强,让人对很多经济政策的解读豁然开朗[强]
【分析与思考:黄奇帆的复旦经济课】🌟🌟🌟🌟🌟 只看了第一部分“宏观调控”,后面的内容需要付费会员才可读。(因此书评不够全面完整,等之后可以读全书了再来补充。) 作为一个对经济金融领域并没有过多了解的人来说,黄教授这本书完全没有让我望而却步。 在“宏观调控”这部分中,黄教授详细讲解了去杠杆、防风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主线以及互联网金融发展三大块。如果单单是说教式地灌输知识,那说得再好也只是自娱自乐。但黄教授的解读没有为卖弄学识而刻意高深,他引用大量数据和身边的例子来化繁就简,比如宝能收购万科股份,花呗借呗的整顿等等,分析了一些金融乱象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正如张军院长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样,黄奇帆教授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高屋建瓴,抽丝剥茧,让人不得不佩服。 最让我敬佩的一点是,这本书是授课讲座合集,而黄奇帆教授授课时不用PPT,不用板书,不用讲义,这就意味着它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完全是靠教授提取印在脑子里的知识体系。如此这般还能做到表达精准、逻辑严谨、结构清晰,实在很难得。 总之,值得一读。
读完9小时,虽然是2019、2020年以前的演讲和上课内容,但是里面对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尤其对房地产,还有重庆市城市规划的内容还是非常不错的。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做学问、做研究,对我来说是一辈子的事情”。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想起另一位学者型官员,令人敬佩的榜样,自勉!
没的说,好书。 好在通俗易懂逻辑性强。 好在内容详实,几乎包含了中国经济金融的方方面面,有问题、有对策。 好在作者的视角和实践,都是通常的经济学家所不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