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第一部,这个系列并不是通常意义上读出来酣畅淋漓的科幻“爽文”,而是一部在科幻的外衣下尝试探讨历史、宗教、哲学、生态、心理、艺术、政治等的作品。阅读的时候会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个人认为比《海伯利安》难啃。 展现历史、刻画现在,让读者思考警醒,却有无能为力之感,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书是一部值得花时间重读原著的软科幻(感觉很多文字晦涩是翻译的原因) 书中最后反派居然是靠男女之间的差异,女性对男性的性别优势作为武器实现统治,这一设定个人觉得是个败笔。应该有更深层次的人性弱点或者特性可以拿来充当类似的设定,作为全人类在进化和发展中的共同不可避免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两性之间的差异。 比较好玩儿的是书中人物的心理展现,是通过莎士比亚戏剧式(或者纸牌屋式)的方式。大量的人物对话中穿插着不同人说话时的心理真实想法,像是转头对着读者坦露一样。
看了电影,不必说精彩的人物故事情节,也不必说优美的服化道,单是音乐画面就足以让人赏心悦目,还想要什么呢?
第六部及前五部综合评价。通篇下来,值得推荐。 依照传统分类,沙丘系列属于太空歌剧,以太空为背景,各种势力轮番登场。第一部是王子复仇巧夺权,第二部是垄断行业逼宫赢,第三部是人虫合体终悟道,第四部是金色大道通未来,第五部是沙丘成灰沙虫移,第六部女人何苦互难为。 后期宗教思想和社会结构讨论逐渐加重,不同团体的信念之争影响着他们的未来发展。终于,胜者出现了,以一种并不新鲜的方式,一个不起眼的角色。这个,暴君预见了吗?
只有我一个人看出了沙虫意味着人的恐惧嘛?如果你也看出来了,请评论或者私信。
弗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1920-1986):美国科幻小说家,作家。1920年10月08日生于华盛顿州。赫伯特是美国极具影响力的科幻巨匠,是与阿西莫夫并肩的大师。他在科幻文学中的地位如同托尔金在奇幻文学中的地位一样,无人可以动摇。他更是首位普及“生态 学”和“系统思想”的科幻作家,他教会了科幻作家如何赋予科幻小说以思想。赫伯特一生共创作了二十三部长篇小说和五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尤为成功的便是沙丘系列小说。 弗兰克·赫伯特以精细入微的笔法创造了一个与地球截然不同的世界。行星厄拉克斯——人们常常用另一个名字称呼这颗干旱的星球——沙丘,既是英勇豪迈、心计深沉的阿特雷迪斯家族的领地,是阴鸷冷酷、顽强剽悍的弗瑞曼人的故乡,也是庞大无匹、可以吞噬一切的沙虫的巢穴。它所出产的,更是整个人类宇宙梦寐以求的珍宝——香料。以这颗行星为舞台,上演着英勇和怯懦、高尚和卑鄙、忠诚和背叛的大剧,它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整个人类宇宙…… 核心内容 《沙丘》系列是科幻史上成就最高的史诗巨作之一。作者弗兰克·赫伯特从想象一个全是沙漠的星球开始,创造出一个横跨千万年的沙丘宇宙,并且在其中注入了庞杂的历史、宗教、哲学、语言和生态学知识。小说以阿特雷迪斯家族为主线,描写了英雄走上神坛和跌落神坛的循环,展现了人类企图操控生态、文化和文明的种种努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复杂后果。在通俗文化的层面,《沙丘》的剧情深刻影响了后来包括《星球大战》和《冰与火之歌》在内的幻想大IP。而在严肃思考的层面,《沙丘》警告我们福与祸,破和立,往往是一体两面的,如果看不清其中的因果联系,就可能犯下难以挽回的错误。 第一部分讲沙丘宇宙的复杂设定和原著第一部的情节,并且分析一下:天马行空的幻想故事背后,有怎样的现实基础?第二部分讲沙丘宇宙接下来的一系列变迁,然后讨论一下:这个横跨数万年的史诗,到底要表达何种哲思?
《沙丘》讲述了一则关于 土地沙化、稀土工业畸形发展、暴君削藩、野外求生 的莫名其妙的故事。
读是读完了,坦率地讲,没读懂。 《沙丘》系列,首先得是哲学著作,然后才是科幻小说。
第一部最精彩;中间几部讲了太多的政治,有些枯燥;最后一部又现精彩,但还是没有明白网中的那对老夫妻代表着什么?金色大道到底是什么? 上下6部,书中几千年的时间线,被基因复制的死灵,和一直未被淘汰的贝尼·杰瑟里特的圣母们连接起来。阐述着不管是谁统治着星球,能让人类繁衍留存下去的永远是历史记忆中的智慧,和基因的优化。 读完还有疑惑的一套书,不知经过时间的冲刷后,能否显现答案?
之前先后尝试过三次,但都没读完第一部的第一卷就放弃了,这次在阅读的过程中加快了速度,反而倒比之前更加顺畅——也许小说铺垫过多也未必是好事,倒不如直接把读者扔进情境,让他在摸爬滚打中自己熟悉环境。不过这次我也只读完了前两部,并正式决定放弃沙丘这个系列了。《沙丘》常常与拿去阿西莫夫的《基地》进行比较,二者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宏大的银河帝国的背景,预言能力,厚重的政治、历史讨论,而《沙丘》由于更关注人的内心层面以及反英雄的主题,从而拥有了更多的文学深度。甚至于二者在缺点上也极为相似,文笔干涩,行文常常枯燥的如同最符合刻板印象的历史书,缺乏细节塑造能力,喜欢用对话和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常常显得脱离了具体的情境,以至于给人一种舞台剧的感觉。我当然愿意相信赫伯特在小说中是想要表达一些严肃的思考的,但他的文笔真的很难让我相信这种表达会是成功的。更何况,如果我想看政治、历史方面的东西,我为什么不直接去看相关方面的书籍呢?它们还大多不会像《沙丘》这般枯燥。而对预言能力的思考,其实更接近于对科幻小说这一题材本身的思考,在《沙丘》之中始终只是隐隐约约的,像挤牙膏般地进行呈现。我真的要为这些东西忍受微读七八千页的篇幅吗?我为什么不可以找一些科幻小说家的访谈来读呢?
《沙丘》,鸿篇巨制! 从电影上映之后开始看,中间有间断,目前看到第三部,纸质书加电子书,花费近50个小时。 除了《耶路撒冷三千年》、《清明上河图密码》,这是我近些年耗时最长的一次阅读经历。 很过瘾的感觉,对知识层面的认知和记忆力理解力的挑战而言,均如此! 有人说,每个“一生必读”的书单上都有《沙丘》,此评价可谓实至名归,这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史诗级作品,融入对于人类生存进化、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诸多层面的讨论。 所以,阅读这一本书要静下心,跟阅读《瓦尔登湖》、《百年孤独》一样。 《沙丘》到底如何,只有读过才知道。 电影只拍出了第一部的一小半,对于沙丘宇宙而言,故事还完全没有展开。 第一部:雷托公爵殒命,王子保罗成为沙漠土著弗雷曼人的精神领袖; 第二部:保罗作为在宫廷争斗中没落贵族的继承人,流亡沙漠,卧薪尝胆,结交盟友,绝地反击,觉醒了强大的预知力,成为星际皇帝,却在爱侣契尼死后自我放逐于茫茫沙丘中…… 第三部:契尼以生命为代价生下龙凤胎,在姑姑和祖母的教养中,继续厄崔迪的传奇统治…… 《沙丘》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的故事主线,是一道星际维度上的数学解谜题:如何靠着手中的贫瘠资源,攫取制霸宇宙的无上权力? 若不能靠现实的物质手段作为威胁,就不可能在星系维度上维持稳定。 在《沙丘》的宇宙设定中,谁垄断了星际运输,谁就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可宇航公会的所有成员,都疯狂地对沙丘星上的香料成瘾。 当保罗“王子”意识到蜇伏于沙漠中的民族,在事实上拥有对于香料的绝对控制权后,这道数学题有了一个简洁而漂亮的解: 找到控制香料的办法,向宇航公会证明自己有能力控制香料,让所有人知道宇航公会已因此而妥协,迫使整个帝国称臣。 《沙丘》里的主角保罗,不仅亲自用肉身成为了沙漠民族的土著真神,同时仍然保有着星际贵族的合法地位。 这个角色,经历跌宕起伏,如果搬上银幕,对男主甜茶的演技将是巨大的挑战,会不会换将? 书中故事的结局,要看完了才能知道。 而人生的结局,要亲自活一遍才能知道。 毕竟,人类每次正视自己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进步。 (文中有借鉴他人的内容)
从英雄的成长到人类的出路 2021年10月23日,一看完维伦纽瓦导演的电影版《沙丘》,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沙丘》原著,急切地想知道后续故事发展。终于,赶在2021年结束之前,我看完了这洋洋洒洒近二百万字的六部曲。 这部作品有很多响亮的名头,“雨果奖”和“星云奖”自不在话下,“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幻小说系列”、“每个一生必读的书单上都有它”、“20世纪最佳科幻小说”等等赞誉也是数不胜数。 但说实话,我对这个六部曲的感情是很复杂的,就让我说说在这两个多月间的心路历程吧。 作为科幻小说迷,《沙丘》的大名自然是如雷贯耳,只不过太空歌剧向来非我所喜,于是一直燃不起读它的热情。 直到电影《沙丘》上映,导演执导了近年来我最爱的两部科幻电影《降临》和《银翼杀手2049》的维伦纽瓦,我才跨入电影院,踏入了《沙丘》的世界。 电影《沙丘》用它独特的宏大感和迷幻感深深吸引了我,而这部电影又在故事似乎马上要进入主线的那一刻停下了。我被狠狠地吊起了胃口,于是正如前文所说,走出电影院的当夜,我便打开《沙丘》读了起来。 《沙丘》原著的第一、二部都围绕着保罗展开故事,而电影也基本上还原了第一部前大半本书的内容。原著最大的特点在于异常详尽的人物心理描写,这一方面突出了人物身处各方势力纠缠的复杂环境中的缜密多思——每个人都在疲于奔命地思考、分析、揣测以求生存,另一方面则是基于《沙丘》预知未来、意识操控等等略为玄学的设定,只有使用大量心理描写,才能清晰地表述出角色的动机和思路。由于原著对配角心理同样不吝笔墨的细致呈现,雷托公爵和杰西卡夫人在我眼里都更有魅力了。 读到这里,我也有点明白为何《沙丘》在电影业界会是一味“谁拍谁扑街”的毒药了。 原著中巨量的翻来覆去的心理描写,是电影这个载体难以复现的,再加上它内容过于庞杂,设定又过于琐碎,自然很难在一部2小时左右的电影中有头有尾地讲好一个故事。我也就此明白,维伦纽瓦版电影《沙丘》仿佛大型预告片般的故事讲述,想必也是一种权衡和取舍的结果吧。 看完一、二两部,让我最有感触是作者在保罗身上体现的人性和神性的冲突。保罗因通晓过去和预知未来的力量逐渐走上神坛,在理智上也渐渐接受自己是救世主“the chosen one”,但他的内心依旧是充满人性的,尽管身处其位,却本能地厌恶站在神坛上的感觉。他向往情感联结的人性和“视万物为刍狗”、站在高位掌控一切包括人类的神性是冲突的,这也是他走向自我放逐的原因吧。 进入第三部,保罗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主角的接力棒交给了他的儿子雷托二世。从这部开始,剧情也向着越来越玄幻的方向走去。许多新加的设定都让我产生一种不太好的感觉,就是作者想好了故事的大方向,可是似乎难以如愿发展,那么就临时加一个设定来圆一下好了。比如沙虫的幼态沙鲑的出现就非常突兀,在前两部中完全没有提及。让我开始皱着眉头读它的另一个原因是,尽管最后做出了相反的选择,但这部中雷托与第二部中的保罗在面对神力时的内心斗争戏相似度很高,给我一种重复的感觉,且叙述更加冗长和神神叨叨。 说实话,看完第三部,我一度想弃书。歇了良久,还是拿起了第四部,主要原因是想知道雷托的后续命运,次要原因则是好不容易看来小一百万字,因沉没成本而不愿放弃。 第四部的故事主角依然是雷托二世,但时间距离第三部已跨越了三千五百多年,讲的是他站上神坛和权利巅峰后,对全宇宙人类的独裁统治,目的是进入“金色通道”,把人类引向一个美好的未来。这一部可以深入探讨的东西其实不少,例如对自由与和平可否两全的理解、对个人极权构筑历史的后果的思考、对人类是否该被神驯化或曰指引的探讨等等。但作者给我的感觉就是不想好好把这些东西讲清楚,说任何话都云山雾罩,裹上一层神乎其神的包浆。 也许是被第四部耗尽了耐心,第五、六两部我看得很是粗略。这两部的故事发生时,时间已经又向后飞逝的一千五百年,人类经历了大离散和大饥荒,因而故事的舞台由沙丘星球扩展到更大的宇宙尺度,而厄崔迪家族后代也不再是故事的主角,从延续至今的姐妹会与大离散回归的尊母以及特莱拉人之间的斗争成为故事的焦点。 最后两部看完时,我有种又疲惫又空虚又疑惑的感觉。 疲惫是因为被作者冗长而纠结的叙事风格磨光了精神耐久度。空虚是因为对于作者想表达的主旨我依旧感到迷迷糊糊,作者仿佛讲了许多,又仿佛什么也没讲。疑惑则是因为《沙丘》六部曲其实是一部未完结作品,作者在第六部出版后一年就去世了,而他的沙丘宇宙显然尚未完工,还有许多坑没有填上。 诚实地说,在六部曲长达60小时的阅读时间里,我对这部作品的喜好度是逐步降低的,因为期待而不断主动读下去的快乐心情,也逐渐变为我只想快点完成任务的不耐。 我依旧喜欢第一、二部保罗的故事,但可惜的是,接下来的四部将我的爱渐渐消融。 作者把故事铺设得越来越宏大,用神神叨叨的语言讨论让人不明觉厉的哲学、政治和宗教,但其设定和逻辑却不可深究。 纵览六部曲,我想作者想要探讨的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人类该走向何方”,也就是人类该如何进入“金色通道”吧。 当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当香料这种毒品因其带来的预知能力而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助益,人类本身似乎反而被局限在科技与香料画出的牢笼之中。 作者给出的方向是人类不依靠任何外物的自身进化,而要使人类基因进化,则必然需要一位凌驾众生的神来实行高压统治,让人类痛苦地剥离对科技和药物依赖。 这个答案我不能说它错误,但确实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它太绝对、太玄幻、也太冷酷了。 对任何外物成瘾性的依赖当然不好,但彻底否认工具的价值,就真的正确吗?
有人说,每个“一生必读”的书单上都有《沙丘》,有人不明白它为什么受此赞誉。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史诗级作品,融入对于人类生存进化、 社会学、 哲学、 心理学等诸多层面的讨论。 所以,阅读这一本书要静下心,跟阅读哲学类书籍一样, 把他想象成尼采、叔本华、荣格、弗洛伊德…… 《沙丘》到底如何,只有读过才知道。 在我眼中,《沙丘》有至少三层世界徐徐展开。 第一层:王子复仇记的故事框架 作为整个系列的第一部,《沙丘》的故事主框架,可以看成是在宇宙尺度上翻拍的一出《哈姆雷特》。 男主保罗作为在宫廷争斗中没落贵族的继承人,流亡沙漠,卧薪尝胆,结交盟友,绝地反击。 故事在他终于品尝到复仇果实的高潮时刻,戛然而止。 除去所有其他书评都会用大量词藻来堆砌的所谓阴谋、权术、欺骗、诡计、英雄、赞歌、牺牲、史诗之外,《沙丘》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的故事主线,是一道星际维度上的数学解谜题: 如何靠着手中的贫瘠资源,攫取制霸宇宙的无上权力? 若不能靠现实的物质手段作为威胁,就不可能在星系维度上维持稳定。 在《沙丘》的宇宙设定中,谁垄断了星际运输,谁就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可宇航公会的所有成员,都疯狂地对沙丘星上的香料成瘾。 当保罗“王子”意识到蜇伏于沙漠中的民族,在事实上拥有对于香料的绝对控制权后,这道数学题有了一个简洁而漂亮的解: 找到控制香料的办法,向宇航公会证明自己有能力控制香料,让所有人知道宇航公会已因此而妥协,迫使整个帝国称臣。 理顺了这条线,《沙丘》的阅读过程,就能给读者带来解谜游戏般的奇异快感。 然而,这仅仅是第一层罢了。 第二层:对现实世界的隐喻 《沙丘》对现实世界的隐喻,几乎是赤裸的: 沙漠中备受压迫的优秀民族,善于作战、信仰虔诚,在外来者的帮助下统一了部落、结成了联盟,树起旗帜,以神的名义,发起即将席卷整个宇宙的战争。 这不由让人觉得,《沙丘》的故事简直就是换了“太空歌剧”布景的一出《阿拉伯的劳伦斯》(史上最伟大的50部史诗电影第一名,讲述了英国军官劳伦斯带领阿拉伯游击队炸毁铁路,成功使阿拉伯各族维系在一起的故事)。 一些现实层面的联想,会将你从第二层带入第三层。 第三层:唤起人们基于现实困惑的共鸣 优秀的作品,总是唤起人们基于现实困惑的共鸣。 《沙丘》里的主角保罗,不仅亲自用肉身成为了沙漠民族的土著真神,同时仍然保有着星际贵族的合法地位。 两个差异巨大的身份在他背后的阴影中融合,最终的目的却是“不顾一切地避免战争”。 这个必须带着全人类走出困境的改革领袖,我们的“王子”保罗,会诞生于哪个民族之中,又如何解出最上面的那道数学题呢? 书中故事的结局,要看完了才能知道。 而人生的结局,要亲自活一遍才能知道。 毕竟,人类每次正视自己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进步。
萧以是路人 每个“一生必读”的书单上都有《沙丘》。没错,我就是被这句话耽误的,但并不是后悔读完,可能是基于这句话,我期望比较高,失望也就自然多。喜欢科幻,是因为喜欢对未来的畅想,这本书,只是把时代放在了未来,内容更多的是玄幻,也把重心回归到了政治、权力、经济、军事方面,在一个架空的环境里,更便于作者对统治系统进行任意搭建,以此达到批判或支持某种权力运行模式,宗教也好,集权也好,姐妹会的传承也好,甚至是尊母的性,都不同政治形态的互相角逐,看得多了,就有点乏,加上一些禅意的表述,还是有点费劲的。 本书为6部曲,篇幅较大,读完《沙丘1》的时候真是兴趣盎然,停不下来,太喜欢保罗,顽强的性格,以及沙丘星球上弗雷曼德人生活习性和品质,常常让我想起在新疆见识的沙漠,广袤的沙漠一望无垠,一个沙丘叠着一个沙丘,一轮落日又大又圆,也让我想起那时院子里的维族老大爷的一句阿达西(朋友),最终以保罗的胜利结局。《沙丘救星》保罗就陷入了预见未来的困境中,虽然让沙丘变出了沙河胡海,但自己走向了自己的宿命,读来已经有些压抑了。《沙丘之子》完全是颠覆了前两部,保罗兄妹两一个变成了棋子,一个办成了权欲的恶魔,雷拖作为保罗的儿子,完全是神一般的存在,这种反差读来确实不舒服,随意颠覆前面主人公的人格,几乎到了放弃的边缘。《沙丘神帝》介绍了雷拖人虫合一统治人类三千多年,为人类开辟金色通道,最后也没摆脱人性的束缚,终结在了结婚的路上,难免可惜吧。《沙丘异端》和《圣殿沙丘》完全是另外一码事了,讲了姐妹会为生存而斗争,最终通过莫贝拉个人之力解决了危机,这么安排就有点扯了,早把她搬出来不就得了。 直到最后,也没看懂的是金色通道到底是什么,大离散吗?那与姐妹会的冲突到底在哪呢,既然金色通道是冲出宇宙,完全可以忽视姐妹会这群人,何必生前死后争锋相对的,就是姐妹会也是为人类以及政治服务吧。就说拯救人类命运这事吧,整体感觉主线不是十分贯通。说道这,不得不抬出我科幻世界永远的神——阿西莫夫及其《基地七部曲》,那种一以贯之的思路,那种完整的人格,以及贯穿主线的“心理史学”,以及最后抬出了为人类命运延续操碎了心的机器人——丹尼尔,真是货真价实的科幻了,而这本,最多算是玄幻了。 总体评价:3星(5星满分)六册在豆瓣评分7.7到8.5分 阅读时长:约72小时阅读指南:整体还是围绕着政治、权力在展开,如果是追科幻而来,就不要入坑了。如果相信了什么必读书单这种梗而来的,建议读1就够了。更多的还是推荐《基地七部曲》。 书中好句:1.恐惧是思维的杀手,恐惧是带来彻底毁灭的小小死神,我将正视恐惧,任他通过我的躯体,当恐惧逝去我将打开心眼,看清它的轨迹。2.第一堂课就是如何学习,而基础的基础又是对学习能力的基本信心,令人吃惊的是,许多人并不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更多的人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3.所有的政府都会遭遇一个常见的问题,权力能吸引病态的个性。并不是因为权力能腐化人,而是因为它吸引了已经腐化的人。
后期阅读有些痛苦,像在完成作业为了看完而看完了。为了看懂以后反复阅读
欧洲人可能会更喜欢这个假大空的风格,我不太能接受,不是说它不好,而是我不喜欢,所以我认为不行。 披上太空科幻的外衣,讲了一堆欧洲中世纪的家族纷争帝王之术,又借着预见未来的假设对宗教浅尝辄止的探讨,我确实有点看不下去这样的作品,更不接受这是科幻,这是武侠,这是纯粹幻想。科技树点的非常不均衡,极度发达的同时却又如此落后,我既能斗气化翼,却又不得不骑马。整个故事也没有立足于科学技术,没有立足于科学发展之后对人类产生了什么影响,作品不是围绕着生产力进行的(而我们知道生产力才是社会根本,决定着上层建筑),而是粗糙的直接包装。用盾牌不够科幻,那就上屏蔽层,在欧洲打架不过瘾,那就上太空打。。。。所有的技术都是在现有技术水平上直接加强,然后人们的思想却还是老一套,玩的游戏还是老一套,过的生活还是老一套。所有的技术也缺少细节和原理,也看得出来作者应该没有多少理工科基础,在不断进步的文学和科幻面前,这部小说已经属于过去了。据说星战和权游受其影响,我也只能说,这个小说正如权游和星战的结合,却并不比这两个后来者出色,虽然这两个后来者也没有那么出色。(喜欢权游多一点,星战不喜欢)。关于宗教,作者试图做一些解读,但是算不得多么深入,而我又是一个坚定且完全的无神论者。 而且我看到现在,全都处于帝国主义的架构,感受不到那个时代的人民,这个小说没有把除了走向最高权力宝座的那个人之外的人塑造起来。只能感受到最高权利。他们的团队呢?他们的人民呢?权谋呢?没有!他们是先知在世,他们在考虑的就是自己的选择,选择怎样摆布身边的人,怎样摆布这个社会,怎么控制社会走向自己的意愿。我们哪怕去读历史,甚至三国演义,水浒传,他也是一个拉帮结派,争权夺利的过程,还会有农民起义,阴谋阳谋,但这里没有。这部小说执着于那些充满了宗教和哲学意味的对白,以及对命运的不安,比如,保罗突然就被灭族了,然后突然又崛起了,到下一步的开头就已经被神话了,他想避免的圣战都直接打完了,然后也没有做什么事情就走向沙漠了。这一切似乎都是因为他能看见未来,他不需要权谋 最后查了一下作者,在那个年代写出来这个作品或许也堪称伟大,我不能以今天的眼光说三道四,但是,我的口味确实变刁钻了,变挑剔了,我说的是真实感受,所以感谢时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