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述的方式让读者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去体验和理解人的自我意识和外人所不知的内心世界。 这个家庭成员的自述让我们看到当时背景下墨西哥经济落后、文化欠缺,墨西哥人生活的苦难深重和与之相对应的人伦混乱及鄙陋不堪的粗俗。贫穷带来一切不美好和痛苦以及人的堕落与沉沦。不懂得生活的生活、没有道德的道德、丧失责任的责任、没有爱心的爱,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糟糕,女人的不幸、男人的懒惰、野蛮,岂止一个可怜、可恨能够表达!? 贫穷而没有尊严的活,只能是一种本能的存在与轮回,社会阶层的固化更会恶化人性里的善意与团结因素,整个民族群体的发展才是每个人之幸! 人类进步举步维艰,但终究充满希望!
确是百感交集 悲从心来 却不知如何言说 阅读的过程中 也是不断的试图进入桑切斯与他的孩子们的生活场域的过程 在阅读的初期 我似乎常常遗忘这是真实的叙事而非如同许三观卖血记一般的悲戚故事 我需要不停的提醒自己 去感受 去想象 试图去领悟 不同于我以往看过的人类学著作的地方 不仅在于其呈现文本的方式 更在于 生活在墨西哥城的这个家庭 难以作为一个“他者”“异文化”而存在 在他们的讲述中 一个个社会学的关键词跃然纸上 性别 阶级 暴力 统治 家庭 权力 文化 …… 从一开始 我己然在心中有了预设 只怕书中的主角们是难以逃脱贫困的桎梏 但 当你来到书的结尾 依旧觉的怅然若失 脑海中淡淡的划过几个念头 如果他们不赌博就好了 如果有一些些反抗也不至于此吧…… 但 转念一想 我是多么的无知又傲慢 个体又要如何走出结构性的 文化性的陷阱呢 我想他们都一次次的想要逃 但 何以可能呢 同时 书中有很多阐述和表达 同样让我再一次领会到普通人的生活智慧与魅力 桑切斯对于墨西哥城 墨西哥人 他的孩子们 他自己的评价 反思性极强的同时 也每每切中要害 更不要说康素爱萝对于性别 阶层 边缘与中心 他者与自我的思考 我记得我在看项飙老师的新书 以自己作为方法的时候 对于他所言的 我们作为研究者的责任 在很大的程度上只是记录 只是让普通人的话语和生活被呈现 在当下 我对于他这种对于知识分子的优越感和权威感的全然泯灭的观点心存疑惑 对于平民主义背后的 在智识层面的浅薄和危险性 感到担忧 但 阅读至此 我相信有更多的平凡人的生活与挣扎 会教会我更加谦逊 并对于自身的浅薄与无知更加自知 感谢作者 我相信这是每一个研究者学习的典范
人生不就是经历过又回味如果这样,如果那样的话就好了的感叹吗。墨西哥给我的印象一直是偏远,疏离,空气中弥漫灰尘的国家。但看了一家五口的自传,反倒是一点点了解了他们。同时也了解了群体下的个人,是怎么成长,步入社会,生存。
2020 - No.107《桑切斯的孩子们——一个墨西哥家庭的自传》 推薦指數:5星 在本书中,我用新的方法让读者对其中的一个家庭进行更深层次的察看,每一个家庭成员会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讲述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这种方法提供了一种累加的、多面的、全景式的场景,每个个体是一个整体,整个家庭是一个整体,墨西哥下层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一个整体。同一件事会由不同的家庭成员描述成各自独立的版本,这提供了一种内在的查验机制,许多数据的可靠性和合法性得以确保,从而部分地剔除了个人自传中所存在的主观性。同时,每一个家庭成员回忆某些事情上的矛盾性也显露了出来 诚然,穷人的生活一点都不乏味。本书的一个个故事所展现的世界充满了暴力和死亡、苦难与遗弃、夫妻不忠、家庭破裂、少年犯罪、贪污腐败、警察专横,甚至穷人对穷人的残忍相向 人类学家最有效的研究工具是他对研究对象的同情和恻隐之心 《桑切斯的孩子们——一个墨西哥家庭的自传》后记(作者:奥斯卡·刘易斯) http://www.centedu.com/cache/books/254/bkview-253591-756854.htm(2014.07.09) 1987年1月5日,早晨六点,家住墨西哥城的赫苏斯·桑切斯乘坐地铁前往他干了六十一年的工作岗位。他三十多年前在一个破落地段购买的那一块贫瘠的盐碱地,如今已经被厂房和高楼大厦围在了中间,不远处就是一条宽阔的交通要道,路上的车辆十分拥挤。去车站的路上,赫苏斯所要穿过的马路原来根本没有红绿灯、人行横道,甚至没有中间分隔线。曼努埃尔一直苦劝他的父亲尽早退休,终于说服他每个星期只上两天的班。他说自己老要提醒父亲注意那条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那天早晨,赫苏斯刚一跨下路沿,一辆汽车把他撞倒之后扬长而去。一位邻居发现了倒在人行道上的他,叫来了他的家人,拨打了急救电话。几个小时之后,一直没有恢复意识的赫苏斯死在了医院。他当时八十二岁,是十五个孩子的父亲,三十六个孩子的祖父或外祖父,至少四十三个孩子的曾祖父。 在他那长大成人的子嗣中,四个孩子为本书作出了贡献。曼努埃尔长期跟着他的妻子玛利亚,他们的孩子在卡萨一格兰德那套房子里一直居住到前一年。1985年那一场地震形成持续性的结构性破坏,夺去了两万多人的性命,让一百多万人无家可归。之后,卡萨一格兰德作为遭受严重破坏的居民区,被政府列入了震后城市重建项目。卡萨一格兰德的居民们——其中就有曼努埃尔的家人——被安置在临时性的住房内,直至置换性的住房建设完工。 二十多年前,罗伯托跟安德烈娅结了婚,然后便从卡萨一格兰德搬出去,住进了自己的房子——就在中心城区的边上,有好几个房间,地块属于他的妻子和妻妹。数年来,他们通上了电,浇筑了地板,还做了一间时髦的浴室。因为政府征收部分财产用于拓宽街道,他们得到了一些补偿款,他们用这笔钱建了一套房子用于出租。 康素爱萝和玛塔两姐妹也早已搬离了卡萨一格兰德。玛塔去了阿卡普尔科。跟巴尔塔萨分手之后,她又找了个伴儿。她一直独自抚养着十一个孩子,所需的开支大多靠她上街摆摊,父亲的帮扶也不可小觑。年长的几个孩子陆陆续续工作之后,他们出钱帮玛塔修了一套房子。她已经笃信宗教,当上了福音派教徒。虽然没有什么个人的远大理想,但她一直为了孩子们的发展而辛勤劳动。刚从墨西哥城跟父亲和哥哥共度完圣诞节归来,她就接到了父亲的死讯。她马上坐上汽车,又回到了这座城市。 四个孩子中,康素爱萝居无定所。本书写完之后,她抽空担任刘易斯的田野调查助手,陪着他先后去过特坡兹特兰(她在此变成了安息日耶稣再临论者)和波多黎各。她于1966年结婚,生有两个儿子,后于20世纪80年代离婚。婚后,她大部分时间居住在新拉雷多,并在一家图书馆做}临时工。她是唯一没有出席赫苏斯葬礼的孩子,因为葬礼在他去世一天之后举行,即便有心参加,估计她也来不及赶回墨西哥城。 这四个孩子长期与安东尼娅和玛丽莲娜——也就是赫苏斯和伦诺婚姻续存期间他跟卢裴塔生下的两个女儿——保持着联系。玛丽莲娜做了修女,在葬礼上主持了祈祷和唱诗仪式。相反,赫苏斯最年长的四个孩子与他们的父亲和德利拉所生的八个孩子之间的关系一直不太密切。赫苏斯去世的时候,这八个孩子最年幼的一个仅有十一岁。据说两边的人都心怀不满:德利拉的孩子们嫉妒年长的孩子因为与本书的关系而频受关注,年长的孩子不满于德利拉想方设法把赫苏斯名下的所有财产都留给她和她自己的孩子们。赫苏斯实现了要在自己的房子四周给年长的孩子们加修房子的愿望,不过他也希望给年幼的孩子们提供一份保障。 PS. 奥斯卡•刘易斯(Oscar Lewis, 1914-1970),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人类学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除了《桑切斯的孩子们》之外,他关于墨西哥人日常生活的研究作品还有《一个墨西哥村庄的生活》、《五个家庭》等。他的作品《生涯:一个贫穷文化中的波多黎各家庭》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本書初版於1961年。 PPS. 個人分類:2020之「社科人文」。閱讀時長:7小時。
一部极具革命性的“贫穷文化”自白书,曾入选《时代周刊》“近十年最佳图书”,引发“墨西哥史上最为激烈的一次公共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