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架构师修炼之道

解决方案架构师修炼之道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解决方案架构师修炼之道
    刚刚好
    推荐

    1,本书可与吴军的全球科技简史一起看。 地球生物史的两个维度:能量维度,即根据生物体获取能量的能力去描述,最早的能量来源是地热,然后是阳光、氧气以及其他生物体的肉;进化维度,即地球生命进化的方向是复杂程度越来越高、能量消耗越来越多以及在物理学意义上做功越来越努力的生命形态。 2,本书其首要目标是缓解“稀缺经济学”对工作与生活的钳制,削弱人们对经济增长的过度关注,促使人们意识到许多支撑当前经济制度的核心假设其实都是农业革命的产物,并且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被放大。 需求不是无限的,欲望也不是,只有资本的欲望是无限的。资源不是稀缺的,相对于无限欲望的资本而言是稀缺的。资源稀缺假设来自农业社会人口膨胀导致的崩溃压力,所以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简三曰不为天下先。 然而工业社会的稀缺性假设是资本运动的产物,资本运动催生了消费主义。“资本”(capital)一词起源于拉丁文“capitalis”(起源于原始印欧语单词“kaput”代指牲畜数量的“头”)。20世纪40年代,爱尔广告公司提出了著名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在永恒爱情和钻石之间建立了联系,催生出最大的奢侈品市场,开创了男性在订婚时给未婚妻赠送钻石戒指的惯例。 3,工作的动力来自熵减过程,工作的压力来自农业革命导致人口爆炸带来的崩溃担忧。 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埃米尔·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提出知名的洞见:在现代城市,人们因为多样性角色形成了非常不同的世界观。这种生活不仅使人们更难团结在一起,还引发了一种具有潜在致命性,而且往往使人变得衰弱的社会弊病即“社会失范”,表现为错位感、焦虑、愤怒、欲壑难填。 他不仅将自杀归因于“社会失范”,还将犯罪、逃学和反社会行为等其他一系列问题归因于此(当时人们普遍归因于不良性格)。 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工作(劳动)与财富的分离。有钱人依靠钱生钱越来越简单,而没钱的人依靠长期努力工作赚钱却越来越难,让穷人承认这一事实,相当于让他们放弃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及长期以来的信仰,即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成为自己期待的样子。 卡托研究所在2019年针对公众对财富和福利的态度进行了调查,然后指出自由主义者倾向于认为最重要的财富来源是家庭关系(48%)、遗产(40%)和运气(31%),保守主义者倾向于认为最重要的财富来源是努力工作(62%)、雄心(47%)、自律(45%)和冒险(36%)。 日本政府曾经发起一项运动,拿出充足的资金劝说人们偶尔放下工作,外出度假,由政府为其提供全薪,但自世纪之交以来,大多数日本工人真正利用的全薪假期天数还不足可用天数的一半。 现代社会对财富的追求与责任、忠诚、荣誉等方面的伦理融合在了一起,或许是东亚城市大量过劳死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东亚的人们倾向于将过度工作视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在西欧北美通常将此归咎于个人的失败,而不是归咎于雇主、政府的行动或失误。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杰弗里·普费弗(Jeffrey Pfeffer)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人才而战危害组织健康”的文章,企业成功的根源在于员工相互合作,而过高评价某个个体可能会创造一种腐蚀性的企业文化。 4,社畜、人肉电池的出现,以及官僚主义作风,职场倦怠化仍然是熵定律的产物。 大卫·格雷伯把服务业分为真正有用的工作如教育、医疗、农业、科学研究,废话类工作如律师、公关、高管、金融。 帕金森定律:工作会不可避免地膨胀,占满一个人所有可用的时间。如果时间充裕,他就会放慢工作节奏或增添其他项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时间。 官僚机构总能产生足够多的内部工作,呈现出忙碌的表象,刻意凸显自己的重要性,以便确保本机构能够持续生存和扩张,但工作效率并没有出现相应的提升。 官僚机构要想生存和扩张,就必须不断获取能量,这种能量的表现形式为经费,并且像精力充沛的黑面织布鸟一样做一些低效或无效的工作,即便这种工作的目的纯粹只是为了消耗时间和能量,也要不停地做。 许多公司之所以重要,只是因为它们的现任领导者善于说服自己和其他人相信它们很重要,或者是因为它们的存在只是为了观察、衡量和评价正在做重要事情的其他人。 盖洛普公司在2017年《全球职场环境调查报告》(Stateof the Global Workplace)中明确指出,其于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在全球155个国家收集的数据表明,全球只有15% 的员工热爱自己的工作,并敬业地投入工作,三分之二的人并不热爱却能敬业地工作,18% 的人完全谈不上敬业。 5,按理说,工作并未伴随人类始终,凯恩斯预测“当财富积累不再具有高度重要的社会意义时,我们原先的道德准则会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将抛弃那些曾经影响财富分配和经济奖惩的各种社会习俗及经济惯例。” 作者和凯恩斯也许没有意识到,工作是人类这一目的型生物组织创造出来的游戏,经过农业和工业社会,现在反作用于人类,成为一种消耗能量证明自我的绝对需求。这一点物质再丰裕的时代也难以改变。

  • 解决方案架构师修炼之道
    王嘉韵
    推荐

    这本书并没有使我找到工作的意义,反而支持了我的观点——工作没意义。

  • 解决方案架构师修炼之道
    原野的风
    推荐

    专业性有些强,可读性取决于个体需求和偏好。于我而言,恰逢对于工作意义充满质疑和迷惘的阶段,邂逅的一本难得的好书。当然在读的过程中,还是多次被有些艰涩甚至是觉得不知是何意义要大量着重笔墨的文字所烦扰,读罢全书,方明白所言之意。        对社会学不甚了解,总觉是殿堂之学,又好似与切身诸多事项关联颇深。很多具象的个体的事情,若以更为宏大的角度去看待,答案便昭然若揭。何去何从,慢慢也在历史的实践中逐渐浮出水面。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小儿女在这世间,安得双全法?不随波逐流,亦能不被宣扬资源稀缺而要卖命的“007”、“996”所绑架。不为眼前利益,损失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前途,进而连眼前利益也无从再享受。活在每一个今天,每一个有意义的当下。       

  • 解决方案架构师修炼之道
    刘东飞
    推荐

    在读这本书的前几章时,就开始觉得写的内容不合期待;书中不少部分写的是让人不大感兴趣的历史细节,所以就很快扫过了,书中的第四部分和我们当前的生活状态更为接近,读地就细一些。 读完后,细想一下,这本书的书名和其内容不是很相符,而这本书又是翻译来的,不妨看看原著的书名是什么。果然,是翻译的缘故,原著的书名是Work: A History of How We Spend Our Time;很明显这更符合书的内容。相信如果书名翻译得当的话,书评会更好些,至少读者不会有不合期待的心理落差。 就像书中一直所强调的,该书的首要目标是缓解“稀缺经济学”对我们工作与生活的钳制,削弱我们对经济增长的过度关注。而所谓的稀缺性,就是有限的资源和人类无限的需求,这样的“事实”;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也许上面所说的首要目标是面向经济学家或社会的,但就个人来说,我们从中也可以得到启发:认清自己的需求。毕竟现在的广告和宣传可以操纵消费者的心理,将相对需求转变为绝对需求。 在序言中,作者提出用两条路线来描绘人类与工作的关系的历史:人类与能源的关系、人类的进化与文明之旅。在第一条路线中,作者指出工作是人类获取能量后进行能量消耗的必要过程。也许讨厌工作的人看到这里,会觉得作者很无语。实际上,这里的工作是广义的工作,按书中所说是“有目的地在一项任务上花费精力或付出努力,以实现某个目标或目的”。当然,这样看,作者的第一条路线的说法是正确的,但就如何更好地面对工作来说,这并不能给我们更多的启发。生物是个开放系统,一直输入能量,而没有能量输出,这是很不稳定的。当我们精力充沛的时候,我们总是想动一动的。 作者指出上述两条路线的四个交叉点:火、农业、城市和工厂的出现(书中对这四个交叉点的描述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作者对这四个交叉点的描述前后解释了工作(分工、职业)的起源、不平等的产生与加剧。 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1930年凯恩斯对未来人类生活的(乐观)预测,即后稀缺性未来:人类处在一个有足够多的能量、物质、信息的世界,能够使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过上舒适的生活。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为什么没有达到呢?作者并没有直接进行回答,而是从对稀缺性这一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的质疑开始,跳出传统经济学的范畴,进入物理学、进化生物学和动物学的世界,来重新审视我们对工作意义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对这个问题做了“回避”。 这里有一篇关于这本书的评论,很有启发性: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951381  感兴趣的书友可以参考

  • 解决方案架构师修炼之道
    刘四维 Aaron
    推荐

    这本书破除了人们对于经济学资源稀缺假设的迷信: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狩猎采集社会依赖于自然资源,只需要每周工作十几个小时的时间就可满足自身需要。然而,放眼现今的社会,市场经济对许多商品(比如房子)赋予的价格远远超出了其实际的价值,导致人们不得不加紧工作才能获取。同时,市场经济赢者通吃的机制,还让经济不平等进一步扩大,一小部分人的生活愈加轻松(获取资产的增值),代价是大部分人的生活愈加辛苦(工作获得报酬)。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辛苦的工作,实际上人小部分人的生活越发轻松了,因为这增加了小部分人的资产价值。然后,大部分人用自己辛苦劳动换来的报酬,去向小部分人购买自己所需比如房产。工作增加了小部分人的资产价值,消费又进一步增加其价值,实为剥削。这也说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经济体制。

  • 解决方案架构师修炼之道
    吉祥如意
    推荐

    13个小时,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感觉不错。这是一本借助历史反思现代性的作品,作者的目的,不是要让我们回到原始社会,过一种绝对平等主义的生活,而是提醒我们重新反思工作的意义。对个人来说,需要更关注价值,而非欲望。欲望很容易得到满足,要么增加生产,要么减少欲望。对社会来说,要更关注财富分配不平等的问题,永远不要颠倒目的和手段——把人物化成工具。工作还有另一种价值,那就是会给人带来陪伴感和结构感。这种陪伴和安顿,让人们的人生更有秩序和计划,不至于太凌乱。

  • 解决方案架构师修炼之道
    王三土
    推荐

    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还是生活为了更好的工作?读完这本书时,我已经认真思考过工作的意义。从开始读到完成,实在间隔太久,很惭愧。能够记得的部分就是工作的两个意义:一、获取财富;二、自我价值实现。虽然备受推崇,自己收到关于本书的安利。但依然觉得,这本书的推荐指数应该在三颗星。当然,书中一些有趣的思考方式和观点或许可以开启没有认真思考过工作的意义,终日疲于奔命的人们的思想之门。 很多人认为财富自由是通过努力工作来实现的,事实上却越来越疲惫;有些人认为财富自由是登上财富排行榜的TopX,结果发现自己的时间都不再自由;有些人认为财富自由就是不断地赚到更多的钱,却发现总是觉得不够,还不够。 个人认为的财富自由不是源源不断地支持挥霍无度的金钱数量,而是不因贫穷而受限,不为斗米而折腰,不被金钱所奴役,不用为了一种自由而放弃另一种自由的状态和掌控感。 工作需要留白,让工作与留白都成为生命中享受的组成,活过的见证。

  • 解决方案架构师修炼之道
    续言。
    推荐

    本书从人类学角度论述了工作起源和历史,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和工作的关系,让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工作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以及如何看待和调整我们自身和工作的关系。 读本书总体感到特别能拓展自己对工作涵义的认知,比如从物理概念“熵增”的角度理解工作的含义,以及人类文明的进化对人和工作关系的影响。 从物理概念“熵”的角度理解工作的含义。作者提到,人类作为生物体所具有的特征最重要的是通过做功获取能量维持生存。但存在一个规律,即物理学中的熵定律。“熵”是用以度量一个系统“内在的混乱程度”的物理量,可以理解为系统中的无效能量。从宇宙和生命的演化来看,其规律表现为“熵增定律”,即在孤立系统里,如果没有外力做功,其总混乱程度熵会不断增加,且这是一个自发不可逆的过程。因此,要控制这个过程做到“熵减”,则需要打破外力系统和无外力做功,具体方法为保持能量供给、开放系统和变得更加智能。因此,从这一角度去理解工作,则表明工作是人类为了扭转熵增定律的影响从而获取更多能量的方式。同时,从更具体的个人发展来看,熵增定律非常具有启发性,因为它解释了我们生活自律的本质,当我们的生活因没有目标和行动时,就会变得越来越混乱。因此,个人要做到“熵减”,则要做到一是主动做功降低混乱,设定目标和规划并清空干扰。二是保持开放系统,这涉及到一个理论即耗散结构。耗散结构有以下特征,开放性即系统将无用熵排出吸收进新的可用物质能量和信息;远离平衡态即产生稳定的结构;非线性即微小变化可能导致巨大突变。因此这意味着个体要做到,保持开放即通过行动保持和外界的交流、远离平衡态即远离舒适圈、保持非线性即复利效应通过点滴努力积累实现大进步。三是提高智能化,即通过拓展眼界和认知来降低信息熵,通过获得更多的信息减少不确定性和无序性。总之,物理“熵”的概念对我们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人类进化以及个人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启发性。 采集狩猎时代和人类能量的获取。作者提到在采集狩猎时代,人们通过采摘水果、捕猎动物来获取能量,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行为和动植物相比,是具有目的性的,即能够对因果关系的有直观把握、能思维敏捷地想象行动结果以及具有心智理论,因此也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并且随着工具和火的使用,人类获得能量的多少和效率都大大提升,觅食的时间随之减少,人类开始出现了较多的空闲时间。能量和空闲时间的增多使得人类的大脑不断发育,形成更加高级的认知功能,如语言能力、社会交往,并不断促进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形成。在采集狩猎时代,人类的文化观念是通过“适度努力”获取需要的食物,不以资源稀缺为目标,对物质需求非常节制,获得的结果是能够直接、及时满足的回报。同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态度是认为自然资源在非常慷慨地赐予自己食物,因此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按需共享。 农耕文明和人类工作的雏形。在作者看来,耕种粮食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是极其具有革命性的一个历史事件,它改变了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和采集狩猎相比,农耕的区别在于能够在相对固定的区域进行耕种,人们开始在定居生活;人类通过驯化植物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获得的能量和效率更加提升。同时这使得人类的文化观念和对土地的看法完全发生了变化。 首先,人类通过劳动耕种获得食物,使得人类看待土地的观点发生了改变,由土地赠予自己食物,变为了土地给予人类劳动应得报偿和债务,同时这种和土地的交易关系也迁移到人际关系上,人类开始认为在和亲属的范围外的交往是一种交易,且劳动成果可以和金钱回报进行对等。其次,人类由采集狩猎时能够即时满足获得食物,变为了通过耕种在时间和粮食数量上延迟满足来获得食物,因此延迟满足变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能力。第三,由于天气、气候、土壤、自然灾害等等因素,使得耕种的结果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可能存在收获很小或一无所获的情况,因此也就产生了粮食的“稀缺性”,迁移到生活中,就变为人们对资源的“稀缺”观念。第四,通过劳动耕种农作物成为了一项专门的工作,由于生长周期和时间季节的固定循环,人类的这种耕种工作需要固定时间和流程,工作也就变得重复和单调。同时生产粮食也改变了人类体验和理解时间的方式,人类需要同时兼顾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且一直生活在不确定性中。最后,耕种产生的粮食盈余,也为人类产生社会分层、城市、多种职业打下了基础,逐渐出现了不亲自参与土地耕种,而是依靠农民生产的粮食盈余生存的人。 工业时代和人类的现代工作。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随着化石能源的使用和蒸汽机的产生,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在能量获取和生产效率上更是得到极大提高。在这一时期,更加明显的特点为,一是城市化和城镇化成为主要的社会形态,持续的粮食盈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无需将耕种作为劳动方式,而是从事工业化生产,同时随着能量和效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无须集中精力获取自己生存所需的能源。二是劳动和价值的关系更加紧密,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等人都进行了探讨,进一步明确了劳动和价值之间的关系,让人们意识到劳动才有收获、努力才有回报。但随着市场自由调节经济的发展,却也逐渐造成劳动和价值、工资和生产效率不匹配的问题,资源和财富流向中高阶层,造成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更加不平等,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财富和努力工作之间不再存在一种明确的对应关系,并且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这种现象会越发加剧。三是劳动逐渐向更细的分工方向发展,工作种类越来越丰富、工作职能越来越细小,工厂的标准化生产也造成了工作内容更加趋向单调、重复,且延迟满足劳动成果。但同时工作成为人们主要的社会身份,成为人际交往中形成合作、友谊、价值观和责任感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不同的工作和身份使得人们的世界观多样,且城市中的流动性更大,就使得人们很难团结在一起。造成的更严峻的问题是“社会失范”,即个人价值感、意义感和目标感的缺失和欲壑难填之病。四是城市社会化带来的人和人之间攀比和欲望,形成了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促使市场中的“相对价值”的产生,攀比和炫耀消费越来越多。同时人们越来越将工作视为购买更多商品的手段,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物品,使得生产和消费形成闭环,尤其是广告所创造的人为欲望需求更加促使消费主义的发展。 通过对工作的起源和历史发展的了解,让我意识到工作这一形式是人类由采集狩猎向农业过渡以及向工业化城市化变迁的产物。作者认为工作所带来的一系列消极影响,核心在于财富分配不平等问题,这需要全世界和全社会共同努力去予以解决。但同时,对于我个人也具有非常多的启发。首先,通过物理“熵”的角度去理解工作的含义让我意识到目标、行动和自律的重要性。之前对于人生意义理解,从哲学角度如尼采宣称上帝已死,人生虚无本意义,但人却因此有了赋予和创造人生意义的自由,能够用自己的生命意志去创造;从心理学的理解,如维克多·弗兰克的存在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生意义在个体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责任,去回答生命对自己的独特提问。这些让我意识到,目标和行动是我们去寻找自身意义的方式,是我们对抗虚无和混乱、获得秩序和确定性的最重要的途径。其次,是去了解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而不被消费主义裹挟。消费主义所刺激的更多是对物质层面的无限欲望,这和心理学中的“上瘾”有着相似的机制,即“享乐适应症”。表明我们会因购买物品感到快乐,这是因为这一行为刺激了我们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但同时其存在的特点是当达到一定的程度人们会适应这个程度,降低多巴胺的分泌。只有人们提高这一程度即购买更多,才能达到之前多巴胺分泌的量,让我们感受到相同程度快乐。因此这提醒我们,要去理解消费主义背后的原理,并且了解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做到合理理智消费。第三,是了解和发现工作对于自己的意义是什么。在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看来,工作是人生三大课题之一,是我们发现和实现人生意义的重要途径。在他看来,工作能够帮助我们在社会上实现自立和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能够帮助人们通过工作感受到“我是有价值的、有用的”,从而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要实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在工作中做到合作和奉献。因此,这让我意识到必须要从一个更宽广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工作,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总之,本书帮助我了解了“工作”这一概念发展的历史,让我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工作对于人类社会和个体的影响,以及不断启发我去思考工作对于自己的意义。

  • 解决方案架构师修炼之道
    安迪
    推荐

    在人类历史上95%的时间里,每天工作时间都不超过3个小时。现代人却行色匆匆,有时还要熬夜加班,反而失去了远古的悠闲。这本书就试图通过四个角度探讨背后的原因。 首先,人类为什么要工作。 生物获取能量固然重要,消耗能量同样重要。能量只有流过机体,才能推动生命的运行。从这个视角来看,所有生物都需要消耗能量。而消耗能量的需要,可能与人类工作的起源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工作其实是一个能量交换的过程。 我们在消耗能量的过程中,意外制造了两个对立的概念,那就是工作和娱乐。娱乐的本质是,制造了大量信息流,却没有消耗过多的能量,因而让人感觉放松。工作则是付出了太多的能量,却没有得到足够的信息流,因而让人感觉枯燥和疲倦。所以我们大多数时候,喜欢娱乐,而不喜欢工作。 那么哪些活动属于工作,哪些活动属于娱乐呢?事实上两者并没有清晰的界限。其中的区别与人类的欲望有关。欲望越低,娱乐的比例就越高。欲望越高,工作的成分就越高。原始部落在这方面表现突出。 第二部分,低欲望的原始生活。 人类学家曾经以为,早期人类整日忙于寻找食物,焦头烂额、精疲力竭,并没有娱乐的概念,因而也无所谓工作。但考古研究却表明,早期智人的营养可以得到充分保障,而且过着多姿多彩的生活,精神生活相当充实。 现代原始部落的生活模式,也可以反映出人类早期的生存状态。在非洲卡拉哈里沙漠中的原始部落,都对大自然充满信心,相信大自然肯定会提供充足的食物,所以基本不储存食物,不积累财富,也不在意社会地位。他们只花很少的时间寻找食物,其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休息和娱乐。 他们之所以能过着悠闲的生活,是因为对物质的需求相对节制,只注重必须的物质需求,不关注物质稀缺的威胁,没有被各种欲望所拖累。 所有食物在部落成员之间平均分配,构成了所谓的按需共享。在按需共享的氛围下,人们对于贮存食物不感兴趣。他们没有等级制度,没有领导,也没有权威。既然如此,也就没有工作的概念,他们不会加班去干活,因为完全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吃饱以后就投入娱乐活动,体验悠闲的人生。 但在大约12000年前,农业文明萌芽。人与自然的关系彻底被重塑,我们也因此远离悠闲的生活,与工作再也脱不了关系。 第三部分,农业文明的改变。 当人类走出非洲以后,开始面临着气候的巨变,时常出现资源匮乏,食物不再充足。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智人不得不提前谋划,他们要建造房屋,收集更多的粮食,并开始储存食物,以备不时之需。一旦人们开始储存食物,对食物的观念就会发生改变,共享经济消失了,私有化概念出现了,按需分配的社会制度也随之崩溃。 为了储存食物,早期农民开始建造大型谷仓。这类工程需要群体付出大量劳动才能完成。并驱动专业化分工,专业人员基本摆脱了农业生产,只能靠农民养活。为了养活额外的人口,农民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  尽管如此,农业人口数量还是呈现了爆发式增长,反过来又放大了资源匮乏的严重性。农民别无选择,必须付出更多的劳作。所以人们歌颂勤奋、谴责懒惰,几乎把悠闲的生活彻底遗忘了。 农业社会的另一个重要遗产是货币。由于农民的主要产品是粮食,当他们需要其他物品时,就需要用货币进行交换。货币不但可以换取粮食,而且可以换取几乎所有物品,必然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并强力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大约在8000年前,随着商业化的进程,城市出现了,不但改变了人类消耗能量的方式,而且为剥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人类从此深陷工作的泥潭,再也无力自拔。 第四部分,城市化困境。 城市中聚集了大量人口,却不从事粮食生产,反倒涌现了许多全新的行业。此外,人们还要建造寺庙和其他宗教设施,同时还要应对一个全新的挑战,那就是维持社会秩序。为此人们需要种类专业人员,他们都在消耗额外的能量。人们的欲望也出现了明显的改变,从得到更多粮食和土地,变成了得到更多的货币,因为货币已经成了劳动结算的工具。货币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有不停地劳动,才能赚取更多的货币。但麻烦在于,人们消费欲望也在水涨船高。 要想满足新型消费需求,人们就必须工作更长时间,以获得更多的报酬,满足更多的消费欲望。在欲望的推动下,人们只有不停地工作。 我们要想减轻工作压力,难道要再次回到狩猎采集社会吗?这种想法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学习狩猎采集社会最重要的社会特征,那就是平等,所以现代社会首先需要解决贫富分化问题,同时降低不必要的消费欲望,放弃对稀缺经济的过度关注,因为这种关注是不可持续的,那只会让人越来越焦虑。 人类需要摆脱固有思维和欲望的禁锢,发挥智慧和创造力,才能构建一个崭新的、可持续的人类未来。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