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入门经典(第7版):C# 6.0 & Visual Studio 2015(.NET开发经典名著)

C#入门经典(第7版):C# 6.0 & Visual Studio 2015(.NET开发经典名著)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C#入门经典(第7版):C# 6.0 & Visual Studio 2015(.NET开发经典名著)
    小白
    推荐

    《有闲阶级论》这本书写于1899年,是美国经济学家、制度经济学鼻祖凡勃伦写的书。我知道你看完这第一句,就很想关掉这篇文章。但是为了孩子和自己,不妨继续往下看。 因为大部分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估计都很难认定自己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但是又都期待自己的子女是成功人士。 我在十八岁的时候问过我妈一个问题,你更期待我是个成功的孩子还是个幸福的孩子,我妈当时脸上惊愕的表情——显然养成游戏玩了十八年,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她当然给了个相对政治正确的回答,但是我还是宽慰她说不要急,虽然我知道您对我的要求不是那么高,但是我还是会努力奔着成功去的。那站在而立了很多年的位置,人生的轨迹,明显没有奔着承诺的方向去,我也只能说,你不要急,虽然不成器,但是还是挺幸福的,而且还有个赠品,找到了不太成功的理由或者借口。 温厚、公平、博爱的天性对个人生活并不具有明显的推进作用,具有这些天性或许能够使人免于遭受大多数人的粗暴对待……个人在竞争机制下遭遇的好坏、与他所拥有的上述天性的多少成反比,无所顾忌、毫无同情心、缺乏诚信和缺乏对生活的尊重等特质,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明显地推进个人在金钱文化中的成功。 讲这话的作者太有勇气了,简直是和有钱人和社会意义上的成功有仇,虽然未必全对,但是我们敢直面内心,那些支撑我们获取到更多社会资源的特质,多少是有这方面的因素所在的。读这本书的趣味就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用完全不同的视角去解读了竞争、成功、有闲,很多东西是我没有想过的,比我早生近100年的人,却总结了这些有趣的规律。而且这些事情,关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什么是有闲阶级? 贵族、教士……共同的经济特点是属于非生产性的:政治、战争、宗教信仰、运动比赛。有闲阶级不仅不参加生产性的劳动,并且会参与: 1.金钱竞赛,竭尽全力在金钱成就上超越他人,成为现实公认的努力工作的合理目标;因此,对徒劳无功的厌恶在相当程度上与竞赛的动机相吻合。成功人士在媒体上讲成功学的时候通常会告诉你他是执着和专注于自己梦想的人,但是大家忽略的可能有相当部分执着的人没有进入公众的视野因为没有获取金钱上的耀眼成就。问题出在哪里,很多人的梦想没有办法“变现”,而成功人士不做“徒劳无功”的事情。 2.炫耀性有闲,仅仅占有财富和权力是不够的,财富和权利必须提供证据,只有通过证据才能享受声誉。“体面的环境”和免于从事“低贱的工作”能让人感到身心舒畅,自尊心也能得到提升。礼貌、教养、文雅用语、礼节和仪式——有闲阶级的常规性成就。简单地讲,就是有闲阶级确实需要不断地证明自己拉出来的屎是草莓味的,自己不知道一汤匙在超市的价格,才能维护其阶级地位。 3.炫耀性消费,买保时捷,背爱马仕,在自己小说的标题里面写“铂金包”,一直要说自己买的奢侈品是智商税然而仍然孜孜不倦乐此不疲,为什么?因为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花时间、下苦功,绅士不仅需要大量的消费并拥有合适的商品,还必须懂得如何以得体的方式进行消费。 4.彰显品位和有更多的代理性消费买口珐琅锅,店员都一脸朝圣地帮忙检视锅体是不是有沙眼,煞有介事地说,因为是手工制作的,瑕疵在所难免,“手工制作”让锅的地位已经成为了某个圣器。为什么?手工制作的汤匙满足了我们品位和审美,而机器制造的贱金属汤匙除了可供使用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价值——手工制造有伪装为美感的奢侈感的满足。 5.免除生产和保守主义。去奢侈品的鞋店走一圈,就能改变一个人对有闲阶级的认识,恨天高,窄到无法放进脚尖的鞋口,硬到硌脚的善良漆皮,薄到如履薄冰的鞋底,都在宣判一件事——啊?!你要穿着这个鞋子挤地铁啊?只差说,啊,我们只负责美负责贵,可从来没有想过我们要负责陪您一起走路呢。 为什么我们消费美女? 我也没有想到美女能进入这么一本严肃的书,而美女在这本书里和所有的消费品一样,是被物化的。美的典范要求美女手足小巧、腰身纤细。这些特征连同其他伴随的结构性缺陷,都能说明当事人不能从事实用性工作,必须无所事事地供主人供养着,这样的女性花费昂贵又毫无用处,因而具有作为金钱实力证据的价值。由此派生出来的东西我们好像并不陌生——束腰和缠足。不过现代舆论和媒体制造的容貌焦虑和医美热潮,好像,让女性吃的反自然的苦头,也一样残忍。不能劳动的女人是有钱男人的代理消费者,一百年前是这样,贵族请管家,讲排场,供养姨太太,都是代理消费的形式。简单的说就是哥钱花不完,雇人来花。 为什么我们热爱奥林匹克竞赛? 体育运动如果追溯到人类的更早时期,来源于狩猎、钓鱼、竞技——能够有效地训练敏捷的身手以及掠夺生活特有的竞争性残暴与精明。而比赛与战争和打猎的类似,其中必备的元素是策略或狡猾。个人觉得作者在对体育运动的分析上是比较冷酷的,但是,但“更高,更快,更强”这样的口号,在对自然的索取上,或者在和别的人类的竞争上都更冷漠了一点,毕竟在很多文化里面,我们拒绝赌博,我们不喜欢赛马表现出来的狂热和对动物的残酷,而我们为什么愿意像马一样被拴在一个战场上被狂欢,被“激怒”或者被“刺激”。如何面对运动员的伤病?如何面对迅捷而短暂的运动生命?如何面对我们大部分人并不想自己的儿女在运动场上竞技?这些都是鲜少有人回答的问题。 什么在影响着我们对成功的判断? 集体主义最需要的特征是:诚信、勤奋、和平、善意和不追逐私利,以及对因果顺序的习惯性认识和理解。这些性格特征基本帮现代社会的成功运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也就是按照这套道德标准,培养了很多“韭菜”。但是这些性格特征以明显较低的程度存在竞争体系下,精明的交易和不择手段的管理是实现个人切身利益的最好方式,因为个人一旦拥有了这些特征,便会将自己的精力分散到金钱增益以外的目标上。 怎样可以积累财富? 如果我来很恶毒地解读一下作者的分析结论,就是说,我们处在一个很拧巴的道德教育中,我们的道德教育标准和这个社会成功学所要求的性格特点,完全是两码事。作者比我可恶毒多了,他将社会组织中的人分成了四类, 1.金钱型人,现代社会的话是从事与所有权获取相关的工作的人,搞金融的啊,炒地皮的啊。 2.地痞流氓,不用解释了吧。 3.生产型人,劳动百姓。 4.善良的好吃懒做者,你我这种吃瓜群众。 然后他说金钱型人和地痞流氓都是掠夺型人,他们有很多共同特点,就是不择手段地使用商品和人服务他的目标,毫不顾忌他人的感受和愿望,对自己行为的长期后果也全然漠视。他们都爱好赌博和体育,以及漫无目的的竞赛,并且都很迷信。不同是,金钱型人有更强的身份感,且为达到更长远的目标,他们的工作更有持续性和远见性。 我简直要被笑死,100年前说的东西,到今天好像还是很奏效,毕竟企业高管看风水,也不是这个社会的新鲜事。谁都知道,屁股蛋子下面坐的金蛋,没有几颗是干净的。 最后的最后划个重点吧,作为现代人,要成功,简单的侵略性和无节制的暴力行为,让位给了精明和诡计,作者送了我们六条成功要素,前三条是善良的性格特征和典型的“贵族品质”,后三条是不甚突出但不断增长的其他金钱能力。 1.娴熟的侵略性 2.财大气粗 3.坚持一贯的身份感 4.深谋远虑 5.谨小慎微 6.欺诈诡辩。

  • C#入门经典(第7版):C# 6.0 & Visual Studio 2015(.NET开发经典名著)
    是莹莹呀🍀
    推荐

    凡勃伦将一些相对不变的、根本的人类行为特征称为本能。他认为人类有两组本能:工作本能和掠夺本能。在凡勃伦那里,人类社会在进化的过程中,经历了野蛮时期、未开化时期、手工业时期以及机器生产时期。 在人类社会的野蛮时代,还不存在经济特权和分化,因而还不存在显著的“有闲阶级”。在生产力较低的情况下,人类社会是“工作本能”占主导。在这样以劳动维持生计的时代,人人都有工作,没有一种劳动是低贱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个人和社会的生存。随着社会的发展,“掠夺本能”才有了发展的空间。因为有了剩余物资,有人可以从掠夺中获益,靠武力和狡诈来获取财富。随着人类社会从野蛮阶段过渡到了未开化阶段,有闲阶级出现了。对于有闲阶级制度的出现,凡勃伦指出需要具备两个条件:(1)群落必须有掠夺的生活习惯(战争或捕捉大型猎物或二者兼而有之);也就是说,在这些情况下构成原始有闲阶级的男性,必须惯于因暴力或诡计而蒙受伤痛;(2)谋生必须足够容易,令群落中相当一部分成员得以免于持续性日常劳作。 当有闲阶级制度占主导地位时,竞争的动机无时无刻不在驱使人们进行着金钱竞赛,这样的竞赛也使得个人处于无休止地与他人对比的煎熬中。每一个人都想通过积累财富,胜过别人,从而赢得荣誉,赢得别人的羡慕。炫耀性有闲就是财富和权力的证明。如果他们足够富有,他们就应该享有足够的闲暇,不事生产却能过者优渥的生活。有闲阶级生活的主要特征是明显地不参加一切有实用的工作,他们把参加劳动看作有损体面的事情。 在凡勃伦看来,礼仪是有闲阶级的产物和象征,只有在身份制度盛行时,才有充分发展的机会。因为礼仪需要花时间来学习,需要金钱成本,只有有闲阶级才有时间,才肯花钱来培养好的礼仪。因此,富人们彬彬有礼的价值在于它是有闲生活的确凿证明。除了自己要能享受炫耀性有闲,有闲阶级还可以用“代理有闲”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支付能力。如此一来,炫耀性浪费成了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它深入影响到人们的服饰选择、宗教生活、审美等方方面面。有闲阶级的消费模式形成了有闲阶级制度,塑造着人们的偏好,指导着人们的行为与选择。时至今日,有闲阶级的传统仍然被大量地保留了下来。现代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不断见诸网络媒体。按照凡勃伦的理解,制度是思维习惯、观点、心理状态、倾向等,它是有惯性的,是保守的力量。 本书从社会心理学、人类学角度看待制度与经济的关系,挺有意思的。

  • C#入门经典(第7版):C# 6.0 & Visual Studio 2015(.NET开发经典名著)
    伯儀
    推荐

    阅读本书的同时,已经读完《景观社会》《消费社会》以及为线上交流做材料准备的《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 本书在我读来,是一种对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分析,并不存在太多的批判,只是为了引导思考,用理论与事例相协调,并沿着“有闲阶级”这一定义所能涉及的法律、道德、生产、礼仪、宗教等方面进行了逐一介绍,对现今整体社会环境的形成,有一个逻辑自洽的认知。 本书对我的启发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有闲阶级的诞生,亦是财富积累的必然结果,而文化、科技、知识方面的发展,人之所以为人的特征,亦是有闲阶级剥离劳动力之后对社会的贡献。在这点上可以通过《蜜蜂的寓言》进行延伸阅读。在这个层面的理解,有闲阶级并不是无恶不作的阶级,自身并不必然包含“为富不仁”这样的标签,这是劳动阶级一定程度上的革命口号。 2.社会分工细化的过程中,不同智识的人群依据个人特点从事不同的工作。我们对社会的认知应当从整体的平衡去理解,而非部分的遭遇(但是一定要去关注)去决定整体。就如同组成人体的各个器官,没有所谓优劣之分(五官争功)。 3.教育是“有闲阶级”文化弥漫的一种方式,在此基础上,对国家的“双减”政策落实的理解,实际上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进入高校整体氛围,会出现太多所谓“有闲阶级”的幻想,比如不顾及家庭状况的奢侈消费,比如对所谓上流社会的幻想(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会被掠夺性人格的他者所利用)。这些幻境,实际上亦是消费贷款、诈骗、职场以及情感PUA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4.合作者与掠夺者的区分。虽然我国一直提倡“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实际上我们能够看到整个国家的掠夺者远高于合作者(侵权案件、社会案件以及经济基础等)。我在此问题中的思考,文化自上而下的弥漫是一种长远的、缓慢的、浸润似的影响;而与之相对的革命,大多是自下而上的掀起,是一种爆发式、极速的、破坏性的影响。在这一程度上,对我国创新政策还是抱有一丝忧虑——掠夺者太多,合作者太少,会破坏创新的整体氛围,由于科技带来的了极速流动,为了利润或流量会牺牲时间的沉淀,最终可能成为曾经“大跃进”与“大炼钢”似的混同情况。 5.宗教是概念创造。最初可能是世俗的人为攫取权力(或自认为有此义务),通过塑造与神圣的沟通,获取他者的信任。祭司、星象、占卜等皆为。因此宗教是人心之形象凝结,再由彼此学习发展,成为目下的宗教状态。有具象化的人物,有跌宕的故事,有圣典,还有神(人)旨意下的战争。这其中有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即在宗教学习过程中(或意识形态工作中),上层的有闲阶级与底层的劳动阶级最为虔诚和热衷,而构成社会发展的中产阶级反而显得淡漠。这点上现实亦有一定的印证,而我理解是因为上层有闲阶级作为宗教的世俗代理,是必须的虔诚;底层由于时常处在末世情绪之下,对生存抱有恐惧,因此需要通过虔诚去消解恐惧;反而中产阶级处在二者的缝隙之中,看得更加淡然,却也时常受其影响。 6.女性的社会地位的解释。从历史发展来说,本书中的观点是女性处于同奴隶相似的地位,只是承担不同的作用(男性的代理有闲),女性解放运动与奴隶解放运动实质性质相似,只是延续至今有了不同发展。这其中去了解了“自梳女”的故事,感触颇深。我个人理解平权运动实质上是选择运动,作为女性能够在社会分工中选择自己的生活,可以选择努力坚强,亦可以选择柔情似水;男性亦可以选择阳刚勇猛,亦可以选择阴柔温润。将性别回归于人这个主题之下,人的权利而非性别对抗下的权利,对消费主义有自我的认知,对消费社会的引导趋势有自己的判断,这就显得颇为难的。 对主观情绪过剩的观念,对逼迫表态的观念要缓之,社会新闻多了解,看看如今的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方式如何,对亲情、友情、爱情的观念变化,实际上也是为了社会效率提升的一环,只是如今很多不足。无神论是打破了幻象,同时目的亦是为了提高社会整体效率。

  • C#入门经典(第7版):C# 6.0 & Visual Studio 2015(.NET开发经典名著)
    赵宠稀
    推荐

    他的“商业”和“工业”雇佣的讲法非常粗疏甚至可以说含糊不清,在通点学术的公众看来,这就是对马克思的某种转译。不过,重要的是他揭示了“滞后”的结构机制,但并不特别关心“去工匠化的结果”。

  • C#入门经典(第7版):C# 6.0 & Visual Studio 2015(.NET开发经典名著)
    船斌Champion
    推荐

    所谓有闲阶级,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上层阶级。本书实际上是对“有闲阶级”的大资本阶级提出的尖锐批评。一经问世立即造成轰动,据说当时的西方知识分子人手一册。当时(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西方资本主义正处于野蛮生长阶段,出现很多丑陋与不公现象。作者认为,居于经济学正统地位的新古典学派一味为资本主义辩护,毫无反思能力。 本书主要讲三点,描述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作为上层的“有闲阶级”是如何塑造全社会的生活方式、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的: 第一,有闲阶级起源于野蛮时期,这个时期的典型文化特征是以掠夺为荣、身份制和金钱攀比风气。人类工作分化成了劳役类和功勋类两种,有闲阶级就是专门从事功勋类工作的上层阶级。功勋类工作带有掠夺性质,最开始是狩猎、战争等暴力掠夺的形式,后来发展成一种歧视性的金钱攀比制度。 第二,有闲阶级用炫耀性休闲的方式来证明自身,不仅自己不直接参与劳役性质的生产劳动,还拥有一批同样不直接从事生产、专门服侍自己的私人奴仆。而同一阶级的女性被当做是代理休闲的工具,她们不被允许从事任何有意义的工作,而只能通过无所事事、养尊处优的生活来证明家庭的高贵。 第三,社会的审美观深受金钱标准的影响,只有贵的才是美的,凡是价格不高的艺术品,就不可能被认为是美的。我们之所以对仿制品感到反感,不是因为它们客观上不美,而是因为它们价格低廉。除了艺术品,就连本来无所谓美丑的自然事物,比如花卉或者动物,都被金钱标准严格划分出了等级。 有闲,并不能按字面理解为有闲暇时间,而是指脱离了劳役性工作。也就是说,上层可能看上去很忙,但他们从事的活动都是非劳役性质的,比如政治、战争、宗教信仰、运动竞技等,而下层的忙,就只能从事各种劳役性工作,比如耕种、制作、家务、服侍等。最大区别是:非劳役性工作不直接从事生产,它是带有功勋和荣誉性质的;而劳役性工作直接生产社会必需品,它被认为是不体面的和卑贱的。 作者认为,有闲阶级是和掠夺性文化以及私有制一同出现的。私有制导致了个人之间的金钱攀比,每个人都想在与其他人的财力比拼中,获得较高的等级排名。当这种风气蔓延开来,个人能否获得社会尊重的唯一决定性依据,就是占有多少财富。有闲阶级为了证明自身地位的尊崇,就将炫耀性休闲和炫耀性消费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上层阶级这种将金钱与高贵画等号的做法,进一步塑造了全社会的生活标准、审美趣味和文化风尚,让它们统统变成金钱的附庸。 本书引申出了一个经济学定律——凡勃伦效应,是指某些商品的定价越高,就越容易畅销,因为这能够满足人们炫耀性消费的心理,这实际上颠覆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消费理论。 有闲阶级起源于野蛮时期,这个时期的典型文化特征是以掠夺为荣、身份等级制和金钱攀比风气。 按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的分类,根据生存技术的进步,人类的文明进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蒙昧时期、野蛮时期、文明时期。其中野蛮时期的典型文化特征是:以掠夺为荣、身份等级制和金钱攀比风气。人类工作在这个时期渐渐分化成了两类:一种是“劳役类”,这类工作不含暴力成分,比如采集、种植和烹饪。它被分派给所有女性以及身体较差的男性,被认为是从属性的、不体面的和卑贱的。另一种是“功勋类”,这类工作其实就是暴力掠夺,最典型的代表是狩猎和战争。这类工作被族群中身体强健的男性所垄断,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荣誉的和高贵的。 事实上,西方文明中关于荣誉的最初含义,就是和成功的杀戮与侵占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各种象征荣誉的徽章和勋章,其实是对杀戮与侵占行动的公开嘉奖,它们体现的是战利品的大小或者级别。这种做法在现代社会还能看到一丝残留,比如在各种竞争性活动中,仍然对获胜者颁发纹章、奖牌、勋章等,来作为荣誉的证明。 身份等级制是说,在掠夺性文化之下,拥有暴力优势的人成为统治者,其他人则成为被统治者,人类社会开始出现身份等级制。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从蒙昧时期的互助合作,变成了统治与服从,也就是上与下、尊与卑、主与奴的关系。女性最没有暴力优势,从整体上沦为男性的私产,在任何阶层中都处于从属地位。作为对比,根据人类学家的考察,处于蒙昧时期的原始部落并不存在男性占有女性的习俗。 由于统治阶层本质上是凭暴力起家,好战倾向也就在统治阶层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在欧洲各国,世袭贵族明显比普通人更具有尚武精神,比如曾经非常流行的决斗制度,就是贵族阶层高度好战的表现。现代社会中,大部分人已经丧失了尚武精神,但尚武精神以另外一种形式保持了下来,那就是体育竞赛。作者认为,体育竞赛的精神就是凶暴与狡诈,是野蛮时期掠夺性文化残留在现代社会中的痕迹。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越是培养精英阶层的高等级学府,越重视体育竞赛,这也体现了尚武精神在上层阶级中的保留。 第三个特征:金钱攀比风气。在掠夺性文化和身份等级制下,是如何兴起金钱攀比之风的呢?在野蛮时期的初级阶段,杀戮与侵占通常是一个社会中财富的重要来源。这时候,财富被看做是一次成功掠夺行动的战利品,所以,一个人拥有财富,就可以证明自己在暴力上的优势,这是荣耀和高贵的。 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进入野蛮时期的高级阶段,以赤裸裸的暴力来夺取财富的机会越来越少,以制度安排来实行财富分配逐渐成为社会的常态。但是,将财富作为荣誉证明的价值观念却一直保留了下来。通常,人们看不起“暴发户”而更敬仰“世家子弟”,就是因为暴发户可能仅仅意味着运气好,而世家子弟就是高贵的,这种高贵跟他家族财产的掠夺性有关。 随着财富取代暴力作为荣誉的标志,财富的多少,也就直接代表了一个人拥有的竞争优势和取得的社会成就,最终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博得社会尊重,而且是唯一的决定性依据。因为赢得社会尊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诉求,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每个人都不得不拼尽全力,力争在财富竞赛中获得一个拿得出手的名次。这就是金钱攀比风气的根本来源。 有闲阶级用炫耀性休闲的方式来证明自身,而同一阶级的女性被当做是代理休闲的工具,被剥夺了工作本能。 有闲阶级从事工作的目的,一定不和勤劳致富直接相关,否则就会被认为是有失体统。这种炫耀性地不参加生产劳动的做派,就叫做炫耀性休闲,它被认为是财力雄厚的标志,也是有闲阶级博取声望的重要手段。 在炫耀性休闲的要求下,有闲阶级特别强调礼仪教养和对高级学识的素养。这一方面是因为,礼仪和高级学识本身是没有生产性的,甚至是明显无用的,比如各种高档消费品的鉴别和特定的使用姿势,赛马等贵族运动的竞技技巧,已经不再使用的古典语、玄学、韵律学知识等。这些事情本身被认为是高贵的和荣誉性质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无论拥有良好的礼仪教养,还是具备渊博的学识,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做反复训练。也就是说,拥有教养和学识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可以证明一个人享有的休闲生活。 当这种炫耀性休闲进一步发展,就成了高贵人士绝对不可以去做劳役性的工作,因为那是卑贱的。历史上甚至出现了一些类似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极端例子。比如波利尼西亚地区的某些酋长,如果侍从不在身边,他们宁愿挨饿也不用自己的双手把食物送到嘴里。还有一位欧洲的国王,他在烤火时,为他专门移动座椅的侍从刚好不在场。火势越来越大,但因为他是国王,他的神圣之躯决不能亲自搬动座椅,最后这位国王竟然因为炉火导致的高温而死去。 从这两个例子也可以看出,炫耀性休闲的最突出特征,就是发展出了一种代理休闲制度。作为有闲阶级的体面绅士,仅仅他个人是有闲的还远远不够,他还必须拥有一大批专门为自己提供私人服务的贴身奴仆。这些奴仆除了专门服侍他之外什么都不干,当然也不能从事生产性劳动,因此也可以说是有闲的。这种私人奴仆的有闲生活就叫做代理休闲,唯一目的是体现主人的无上尊荣。在外人面前,这些奴仆必须表现出极其得体的举止,同时对客人保持一种礼数周到但冷漠疏离的态度,以证明主人的高贵。典型的例子,比如那些训练有素的英式私人管家,或者《红楼梦》里那些锦衣玉食的贴身大丫头。 不过,贴身奴仆只是从事代理休闲的其中一类,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类人,就是有闲阶级的女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贵妇。表面上看,贵妇比奴仆的社会地位高出很多,但实际上贵妇并不是自己的主人,仍然是男性的私人财产。无论愿不愿意,贵妇都必须为她的家庭执行代理休闲的任务,而这也是她唯一被允许做的工作。换句话说,贵妇们整日无所事事地光鲜生活,其实是被强迫休闲的无奈选择。 由此发展出的对女性的社会评价标准是:一个有身份的女性,越是让自己在一切实用活动中都处于无能状态,就越能显示出家庭的高贵,也就是一个越合格的“家庭装饰品”。社会公认的女性之美,从古典的充满活力、四肢强壮的健康形象,变为了身段纤细、弱不禁风、生活不能自理、永远只能等待骑士来拯救的病态形象。相应的,对女性着装的要求,比如长发、长裙、紧身胸衣、高跟鞋等等,目的就是提高女性的可观赏性,同时让她们的自由行动受到限制,无法从事一切有用的劳动。至于这样穿着起来是否舒适,从来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在现代西方社会掀起的女权运动中,最早提出的口号是“解放”和“工作”。当时很多人就不理解,认为这些中产阶级以上的女性,天天养尊处优,十指不沾阳春水,也不缺丈夫的关爱和体贴,还有什么不满足的?但这正是女性觉醒的标志,她们充分意识到代理休闲这一角色,只是表面上的享受、实际上的牢笼。所谓“解放”,就是要突破这个牢笼,通过真正有意义的工作,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 社会的审美观深受金钱标准的影响,凡是价格不高的艺术品,就不可能被认为是美的。 有闲阶级用于证明自身的方式,除了炫耀性休闲以及派生出的代理休闲,还有另外一种重要手段,就是炫耀性消费。高档商品本身是名贵优雅的,消费它的人自然也是高贵的;而廉价商品本身就是低贱庸俗的,消费它的人自然也是低人一等。西方有句谚语叫做 A cheap coat makes a cheap man。 什么是高档商品呢?一件东西从自然属性上来看是好的和美的,这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还要具备一项属性,就是贵的。也就是高档商品必须同时具备美的和贵的两种属性。但是,由于什么是贵的是一目了然的,而什么是美的,很大程度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于是最后的实际判断标准就是,只有贵的才是美的,廉价品绝对不可能是美的。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铝制品和银制品的地位起落。在刚刚发现金属铝的时候,由于冶炼技术非常落后,成本高昂,因此铝的价格比银贵出许多。那时候,大家公认铝制品比银制品更加美观,欧洲贵族以能用上铝制品为荣。当时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常常大摆宴席,餐桌上的用具几乎全是用银制成的,唯有他自己用的那一个碗是铝制品。后来发明了高效的电解铝技术,并且人们也发现,用于炼铝的铝矾土储量丰富,于是铝大规模生产,一下子从贵金属变成了贱金属。这时候,人们重新认为,只有手工银制品才是美的,机器制造的铝制品则俗不可耐。这足以说明,人们眼中的美,本质上只不过是高价带来的满足感。 反过来说,为什么仿制品或者说赝品会让我们觉得反感?表面上看,一件艺术品之所以很贵,是因为它具有无可替代的美学价值。但是,一些仿制品也可能做得非常逼真,不仅肉眼看不出差别,甚至连仪器检测都未必能准确判断。不过,一旦某件仿制品被指认出来,它的美学价值就会一落千丈,人们认为它根本就是不美的。这仅仅是因为,仿制品意味着是廉价的。而廉价的东西绝不可能被视为美。 至于花卉或者动物这些纯粹自然的东西,本来无所谓美丑,却仍然被金钱标准严格划分出了等级。那些随处可见、极容易成活的花卉,即使再美丽也无缘成为名贵品种。就动物来说,像猪、牛、羊以及各种家禽,这类具有实用性质、为营生目的而驯养的动物,不可能被认为具有美感;而像狗、猫、骏马、鹦鹉等等,这类用于炫耀性消费的动物,则自然而然被认为是美的。 在暗含的金钱标准之下,有些关于美的定义,显得有些荒唐可笑。比如骑马时,什么才是高雅的骑马姿态?就美国的有闲阶级来说,他们一贯以英国有闲阶级的品位和审美为准绳,因此,高雅的骑马姿态一定是保持英式的小步而窘促的乘骑步伐,而不是快马扬鞭地飞驰。那么,这种特别的英式乘骑姿势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最晚到19世纪以前,英国的道路一直泥泞不堪,无法让马以舒展的步伐自由驰骋,骑马的贵族不得不采用一种小步窘促的步伐以保持身体平衡。而美国的有闲阶级将这种乘骑姿态搬到广阔的西部平原上用,就显得十分可笑。 本书指出最重要的一点:人们追求金钱的最根本动机在于相互攀比。每个人都竭尽全力,希望在财富竞赛中夺得一个较高的等级排名。这也就意味着,无论社会总财富如何增长,也无论这些财富分配得多么公正,都无法从根本上提升每一个人的幸福感。因为我们每个人实际想要的,是比别人分到更多。这可能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最大悖论。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