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我觉得里面的观点挺新颖的。 总的来说,作者在做什么呢?把“乱糟糟”的过去分门别类(第一二次浪潮),然后推测未来趋势的(第三次浪潮)。
完全没有想到这本书是1980年写的,那个时候我都还没有出生,这本书成书差不多十年之后我才出生在这个世界上。 作者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比喻为三次浪潮。然后描述每次浪潮的底层逻辑,比如农业是自给自足,工业是生产和交易分开,信息化是分散,去中心化,个性化等。 再较为详细的描述了每个阶段的运作方式,包括家庭,社会,政府,心理机制等,从一个阶段往另一个阶段过度的问题。这解答了很多我之前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比如现在社会心理问题日益严重,为啥现在的年轻人工作经历不如先辈长,为什么原来有终身制的工作而现在没有了,为何现在年轻人和父母的冲突比历史上同类情况的冲突要更严重。很多东西看了之后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作者作为一个未来学家,其对未来展望的情景很多已经实现,特别在互联网部分。有些没有按其思路演化,或者还未演化到那一步。 总的来说,十分推荐本书,尤其是作为一本成书已经四十年的书,依然充满洞见,给人启迪
时代的浪潮,农耕文化,工业时代,信息技术时代。科技与文化相辅相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曾经不可理喻,如今习以为常。时代就怎么简单而复杂。
四十年前的一本未来学巨著,八十年代初钱学森向当时的总书记推荐过两本书,一本是奈斯比特的《大趋势》,另一本就是这本。简介里说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指南,或许不是没有道理。 钱学森说,托夫勒把人类历史上开始发展农业、建立封建制度称为“第一次浪潮”,把产业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称为“第二次浪潮”,现在则出现了“第三次浪潮”,“第三次浪潮”实际的意思是:由“第二次浪潮”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走到尽头了,再也发展不下去了,现在从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找到了“出路”。书中提到的新兴技术,确实对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启示。
恢宏叙事满分。 能在上个世纪的美国说出这些预测不容易,但是也没那么难,美国五六十的老头青年时代就是今天中国的我们。 但是这本书的生命力在于这种对从前的概括性总结。 理论家有两种,一种是总结概括从前,一种是根据特定时代给出方法论。 这本书的作者看来是前者。 第二次浪潮作者概括的相当好,最后四章关于第三次浪潮的部分我没细看,扫了几眼就算结束了。 未来交给实践吧,尽信书不如无书。 此书还是高度推荐的,四星半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