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系统透视:图解编译原理

编译系统透视:图解编译原理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编译系统透视:图解编译原理
    💋🌴么么魚🐠🐚👙🌴🦁📿
    推荐

    真不敢想象这是一位女性的手笔,或许是从小的人生目标,才造就了另类的卡拉。

  • 编译系统透视:图解编译原理
    Estrella
    推荐

    一开始本着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忐忑翻开这本书,后来带给我的感受里更多的是对作者流畅的文笔的赞叹以及对其各类工作经历的探索与感悟。看完书也许我还是会害怕死亡,但我会更加热爱生命。安利本书。

  • 编译系统透视:图解编译原理
    Jenny xL
    推荐

    微读的新标好像不好用呢。是好看也不好看。细描解剖刀的作用几百次了,对医科专业以外的读者恐怕一两次就够了。类似题材,但个人认为写得更生动且有深度的是《烟雾弥漫你的眼》,美国女作者。

  • 编译系统透视:图解编译原理
    推荐

    翻开这本书前对这本书的遐想有着恐惧、猎奇,胆小如我,总感觉自己很可能坚持不下去。 但翻开后,这本书可以算是意外之喜,作者的坚定与热爱,译者的幽默风趣让死亡这件沉重的事情变得减轻了不少。 本书如同标题,讲的就是作者作为APT(病理解剖技术人员)一路上的思考,给予死者平等的尊严,可以从文章里感觉到作者的热爱与有主见,追寻生命的意义,揭开在刻板印象中我们对于死亡的面纱,从不逃避谈论死亡,去赋予死亡另外一种意义。 其中提到的一些关于死亡的风俗也增添了不少乐趣,人终将走向死亡,这是无法抵抗的自然规律,生命贵在于只有一次,我们的家主附庸于我们的生命之中,花会枯萎,但死亡同时又带来的是新的生命。 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活出自己的意义,或许才能不负今生。

  • 编译系统透视:图解编译原理
    王小蠢fairy.
    推荐

    刚开始,带着对人体,对解剖的强烈兴趣翻开了这本书,后来在阅读中慢慢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殡葬师的手记”,更是作者的一部分成长记。 诚然,书中许多的专业解剖知识让我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但更吸引我的,是作者的勇气与毅力,还有她始终保持清醒的心态:从小便种下了梦想的种子,长大后将梦想变成了现实;孤身一人去伦敦适应陌生工作环境以及人际关系,在8年时间的工作中交出了漂亮且优秀的履历;以及到最后的不怕改变,敢于走出舒适圈,成为病理博物馆馆长,每一步都昭示着她的坚韧与决心。尊重逝者,总是让每一位逝者都能体面安详的离开,减少家属痛苦。我想,她是一个很温柔且很善良的人。 “死亡和诞生都是恩典。”生与死历来都是相辅相成的,任其生时有多灿烂辉煌,也终究逃不过尘归尘,土归土。 看过一句话说“人因为无知而恐惧。”这本书消除了我对死亡的恐惧,也终究能够以平淡的心态去看待死亡。 如今我们逃离地狱,并且再次沐浴星光。

  • 编译系统透视:图解编译原理
    志波
    推荐

    尸检:一个隐秘的角落,一段饱含启示的终点,一个凝聚着死亡尊严的仪式。瓦伦丁女士给读者描述了她自己作为一个殡葬师(APT)的亲身经历,抽丝剥茧的展现了尸体解剖室里的种种案例,以及她自己敏锐挖掘和想象的背后的故事,具有广泛的科普性,也流淌着对死亡以及生命的种种启示。 如作者所言,她是在专业的出版机构的帮助下完成本书的写作,从策划到出版,从选题到修正,得到了全程的指导和帮助。由此可见,西方的出版业如同他们的职业体育一样,从遍布全球的球探开始,再到专业科学的青训体系,进而到规则完善的联赛和高水平的商业运作,形成了流水线式的一条龙球星“制造产业”。出版业也是走了如此道路,才使得出版业繁荣昌盛,各种高水平、小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形成百花齐放、千帆竞航的繁荣景象。 瓦伦丁的三段职业经历,始终围绕着尸体这一讳莫如深的“对象”,而背景则是死亡。瓦伦丁是充满神迹的一个天选之人,从小就对动物的尸体痴迷,而对尸体从不嗯曾感到恐惧和害怕,长大后如愿以偿的进入了医学院学习解剖学,顺理成章的从事了APT这个职业,经历了几千例千奇百怪的尸体的解剖和修复,以至于到后来迷恋在狭小的解剖室独处的感觉,与死亡最近的地方也就是人间关系最为简单而哲学思想最能深刻的地方。 阅读本书可以直面失去灵魂之后的肉身的种种迹象,无论是被妖魔化的“尸屁”和“站尸”,还是被科学化的“玻璃体验毒”、遗体捐献,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既不被鬼混说蒙蔽,又可以拥抱科学做到合理的遗体捐献和使用。 直面死亡,锤炼心性,从而达到勇者不惧、智者不忧、仁者无敌。通过检视从生到死的生命之旅,将心态调整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状态,从容淡定的过好每一天。

  • 编译系统透视:图解编译原理
    lucky dog
    推荐

    殡葬师,年轻貌美的女性。 当然,我们不能以貌取人。任何一种外在之下,都可以有它自己独特的世界。 第一次非常细致的阅读到关于人去世后的一些场景。 我们将去到哪里,或者要经过哪些地方的停留,面对哪些人怎样的处理。最后,归于尘土。 我们为何而存在? 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去世后还能有什么价值? 太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了。 唯有敬畏生命,才会珍视自己活着的每一个当下。 活着就好好的活吧。

  • 编译系统透视:图解编译原理
    鱼玄机
    推荐

    2020年第六十三本书《尸检报告:一个殡葬师的手记》 “无论是性还是死亡,其实都是谜一样的存在,在引发不安的能力上旗鼓相当。” “每一位正在阅读这本书的读者都曾因为感情上的纠葛,让他的心脏经受过一番刻骨煎熬。但是最终,痛苦还是被渐渐留在了身后,心脏在苦楚的废墟上顽强重生。”            性和死亡确实对于人的吸引力无与伦比,而一个金发女孩从事尸检更能激发阅读兴趣,四星可看,作者对于阅读和工作的态度相当值得学习。 收录经典段落: 1:现实没给想象留下任何可能的余地。 2:我喜欢做一些从我的外表完全看不出来的事情。 3:我需要一些额外的东西帮助我在这份工作中保持激情。这已经成为我的自我认同中重要的一部分 4:构成了真实又直接的恐惧感,深深地将我震撼。一股强大的力量在那些遗骸中不断凝集并喷薄而出,发出历史绝不可以被遗忘的呐喊。 5:我已经为去见我的造物主做足准备。至于他是否也准备好了迎接与我狭路相逢的巨大挑战,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温斯顿·丘吉尔 6:我对这个世界的种种自然规律有一种出自本能的接受,甚至在很小的时候我就能理解,如果没有黑暗的存在,光明的宝贵也就无从显现。 7:当你对一件事情了解得越多以后,你对它的掌控能力也就越强。对于悲剧而言,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有助于重获对情绪的掌控力,这也是我在面对死亡时所采取的策略。 8:处于生命终点的爷爷就像一个发条玩具似的,在能量完全耗尽之前不断抖动,直到发条停止转动。 9:“以充分的准备对抗失败的可能。” 10:腐烂的过程从死亡降临后可被划分为新鲜尸体、尸体膨胀、活动性腐烂、后期腐烂和干燥1骸五个阶段。 11:尸僵首先形成于眼睑、下巴、脖颈和手指等处的一些小肌群,另外,在虹膜上也存在这样的小肌群,所以用来判断死亡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用光源直射死者的眼睛:死者的瞳孔对光线不会产生收缩反应。 12:尸僵出现后,死者的发根会因竖毛肌僵硬而直立起来,令人产生尸体的头发加速生长的错觉 13:尸斑是血液循环停止后,血液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沉积,从而在皮肤表面形成的紫红色斑痕。这也就意味着它们会出现或集中于尸体较低、且未与外物发生接触的部位的血管处,否则血管可能会受到挤压。 14:尸斑的形成说明尸体的温度已经下降得很低了,这时出现的死亡征象叫作“尸冷”,也可以说是死后冷却。 15:死后的第一小时内,尸体的温度平均降低2摄氏度左右,此后每过1小时降温1摄氏度,直至尸体的温度与环境温度基本接近。 16:在死后36到48小时内,那些维持尸僵的蛋白质会开始分解,尸僵的程度从而会得到缓解。这会进一步导致第二次的肌肉松弛状态,并且尸体不会再次变得僵硬。之所以会出现蛋白质的分解,主要是由于尸体的腐烂过程开始变得明显,而这个过程也可以被划分为两条不同的途径:自溶和微生物分解。 17:胰脏,这个为消化食物提供各种酶类的器官在死亡后会首先将自己消化掉。这就是“非生物性的”腐烂过程(意味着“与生物作用无关”,是一种由化学过程引起的腐烂),它的发生会促使细胞结构变得非常不平衡,并且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液态产物会导致皮肤表面出现大量充满红色乃至褐色液体的水疱。死亡一周左右后,水疱胀满破裂,皮肤就会发生脱落,即我们所说的“脱皮”。这一变化的出现能够令我们很容易地将尸体双手上的皮肤像摘手套那样剥离下来 18:“膨胀”阶段的特点是尸体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变得肿胀,同时伴随颜色的变化,也就是所谓的“微生物分解”过程。 19:在战争年代,很多战士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护理,伤口上常会生蛆,但很快他们便发现,这种看似恶化的情况反而不容易因为感染等问题而发展成致命伤:蛆会将伤口外面已经感染的部分吃得干干净净,当时的医生所知的任何一种用于清理创口的医疗手段,都达不到其所做到的程度。多亏了蛆虫的功劳,很多士兵躲过了由于伤口感染导致的 20:蝇蛆病并非一种自然状态下会发生的感染,其出现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人类对于其同类源自天性中的恶意。所以每每遇到被感染了的死者,我都久久难以释怀。 21:防腐原本是起源于美国内战的一项技术,其目的在于延缓战死士兵的腐烂过程,以便留出足够的时间将其遗体运送回国安葬。 22:很多个早晨,当我们来上班的时候,都会在门前的台阶上发现用过的安全套,死亡和性就在夜色的掩护下,一体两面般地交融在了一起(可能妓女会在这里与她们的客户“展开交易”,也有可能是在附近酒吧里通宵畅饮后的情侣想要继续分享彼此的身体) 23:为什么性会和死亡被视为一体两面呢?从最基本的逻辑来看,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于性创造了生命,而死亡是生命的终结——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轮回。 24:法国人将性高潮称为“临界死亡”或者“拟死” 25:对伦敦人而言,阅读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消遣。人们即使在奔波中也不会忘记阅读杂志、报纸,甚至还有书籍! 26: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人怀着满满的恶意将臭鸡蛋、剃刀刀片以及蛆虫之类的东西穿过肚子上的皮肤直接杵进我的胃里。血色一点点从我的脸上消失——毛细血管中由于失去了那种性命攸关的重要液体,而在皮肤上造成了因缺氧而出现的寒冷和刺痛感。我四肢的血液好像也被抽空了:先是我的手指和脚趾都感受到一阵被冰冷的针尖戳刺般的痛楚,随后这种感觉沿着我的手臂和双腿向上蔓延 27:大脑呈淡淡的粉色,还闪烁着一点柔和的光泽,是一个令人感觉相当愉快的器官。 28:你有没有过这种感受,就是由于和一个人过于亲近,以至于让他磨损了你的心智,让他的罪恶变成了你的一部分,并且你好像还永远没办法把受到的玷污清洗干净?” 29:死亡并不会给我带来伤害。而与一个活生生的人之间建立起的关系,反而让我深受屈辱。 30:悬崖的一边是倾注了太多感情后敏感的神经终于崩溃掉,而另一边则是投入得太少,渐渐变得疏离且麻木不仁 31:“如果我的妻子死了,你能把她做成木乃伊吗”。如果她死了?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就是:“告诉你,在她活着的时候好好珍惜,比死了以后做什么都强。” 32:只有当我们意识到驻留于世的每一个“此时此刻”是多么的稍纵即逝,才能深刻地体会到所有被视为理所当然而忽略掉的小事实际上有多么可贵。           回家待业已经两个半月,昨天和同事吐槽,北京境外输入形势依然严峻,大概率九月复工,意味着还有五个月的假期,喜忧参半,喜的是有这么长的假期,忧的是房租花呗信用卡(已经白交三个月房租五脏都痛),全当是人生体验,磨砺身心,好吧我承认有这么长的假期还隐隐有些开心……            你好 我是鱼玄机           “我以为别人尊重我            是因为我很优秀            后来才明白            别人尊重我            是因为别人很优秀”

  • 编译系统透视:图解编译原理
    AA
    推荐

    很多的科普考究与工作细节交织,既有作者的工作经历也有她的感情生活(挫折)。作者反复探寻生命的意义,也从最开始对这份职业单纯的热忱(开盲盒、打开一份圣诞礼物),到学习更多的技术、提升资质,困惑于是否需要和同事搞好关系,到感情生活受挫失去自己的孩子后,对死去的新生命的共情和新的思考和选择。 心的标志宗教曾想用为标志,最终却普及开来用在扑克牌上,正看与倒看的意义;丧尸、腐尸的传说;尸体各个阶段出现的变化,不只是颜色,其内在也有许多神奇的化学反应;相关政策,为一个无家可归的病人的免费葬礼;新生儿的鞋盒…… 作者直接坦诚地把一切铺开,对一些细节和知识刨根究底,恰时的冷幽默,于是有了这本书。 但是我觉得一般的原因是因为我刚读完《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那本书更为幽默风趣,更少写作痕迹,更像一本手记/日记,有对比就有了胜负。

  • 编译系统透视:图解编译原理
    九月菊
    推荐

    卡拉.瓦伦丁是一名出色殡葬师(尸体解剖技术员),她的经历与众不同,她的工作更是不为人们所了解。 这本书首先满足了我极大的好奇心,其次让我知道了很多过去不懂的事儿,作者的执着与勇气令我赞叹!她的坎坷经历令我同情! 这本书真不错👍感谢作者🌹感谢译者🌹

  • 编译系统透视:图解编译原理
    自由鱼
    推荐

    好多时候,我其实没办法做到点评此书。我只是记下了自己的读后感。 这本书最开始是封面吸引了我,尸检报告,我以为跟命案有关,跟解剖学和痕迹学和刑侦分析有关;其次是殡葬师,对殡葬师的认识停留在为逝者整理仪容,能让其体面的离开,好像还有一部电影是《殡葬师》,他的工作性质,旁人眼中的这份与恐怖片形影不离的工作带给他的影响等等,我都很想知道,所以翻开了第一页。 实际上内容跟我想的有很大的不同。她带给我正能量,甚至让我觉得治愈!它让我了解了在英国这份职业究竟是做什么的,这份耗费体力又耗费脑力的工作的意义是什么,有没有正常的人会真心喜欢这份工作等等。 作者,这个小姑娘,她对这份工作的向往,痴迷,持续的付出和工作中对生命的思考及自我人生的思考深深的打动了我。是的,是打动了我。我看到了兴趣作为老师它的力量有多强大!同时我也很羡慕,非常羡慕,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可以为了学到更多而不断的搜索所有可能的机会并抓住它,即使背井离乡。我羡慕极了,因为我做不到如此。人生没有完美,却可以通过丰富的经历而沉淀出生命的厚度!热情,极高的热情,我已经很久没有过了。我现在能想到的是职业倦怠!大家有职业倦怠吗?大概在参加工作后几年会出现?怎样度过这个时期从而有个长期的发展?作者做到了,从最开始确定方向,开始选课,开始寻找实习机会,积极参加各种救援活动,参与推动某些活动的进行增加社会影响力,反思自己的工作和心路历程等等!让自己的每一段生命都有价值! 每本书,每个人读都会get到不同的点!你get的是哪些? 不过,单从工作角度讲,我其实也很好奇,我们国家有没有殡葬师,是哪些人在做,工作内容有什么,跟这本书里描写的有什么不同?

  • 编译系统透视:图解编译原理
    Dr Shengnan Jia
    推荐

    2021 No 41 02-12 《尸检报告:一个殡葬师的手记》by 卡拉(英国)又是一本可以称之为偏门重口味的书。一本我虽然推荐,但也属于可看可不看但书。书中有作者对职业变化的描写,也有对英国遭受空袭这样大事件的间接描写,同时,也有英国关于尸体正当使用等法案的演变历史的描写,挺值得读的。 就尸体来源的历史发展看,1752年的《谋杀法案》规定,死刑犯的尸体可以直接用于医学院的解剖研究。这个法案的两大目的之一是解决史源,其二,对犯罪有所震慑。不过,这一法案依然无法满足医学院的需求,于是,掘尸人这个行业就诞生了。甚至,很多医学院的学生也参与了掘尸工作。更有甚者,有个酒吧名为“财富战争“,专门是挑选尸体的地方。掘尸人将尸体放到酒吧中,根据尸体的腐烂程度等由买主挑选、双方讨价还价。该酒吧在1910年关门。 说到英国的酒吧,还真是造福于各个行业,比如Lloyd专门造福于航运业。 说到掘尸人如此明目张胆的行为,应该跟法律漏洞有关。忘了那个法律规定的,盗墓行为如果仅限于墓中财物,那么直接定罪量刑即可;但如果偷盗的尸体,则法无明文规定属于违法行为。以至于,掘尸人只要不盗取墓中财物,便高枕无忧。 此后,1832年的《解剖法案》终止了掘墓人的营生。 法律的发展史,对我这个法律人永远都有吸引力。 说到看这本书的初衷,大致是日子过得太无趣总想找点儿刺激。呵呵,其实不确切,可能仅仅就是好奇。高考特别想学刑侦,可能是打小福尔摩斯看多了。后来,真去面试了(好像也不叫面试,就是找认识的人咨询一下吧。日子久了,忘记了细节),老刑警语重心长地说,一个女孩子不要学刑侦,有时候一蹲点儿就好几天,跟男人一样在外面。后来,做罢。当然,殡葬师和刑侦完全不一样,只是以此类比,说明自己喜欢刺激有趣的。但,当然,如果刺激有趣的事情变成了日常工作,可能也就无所谓刺激了。 殡葬师,从作者的描述看,也可以说是英国法医,我理解。这位真是天生干这行的,从小就有了解解剖学的癖好,胆大心细。在工作期间对细节的描写,真是重口味到让我咂舌,甚至,让我反复读两遍,才确认没看错。比如,尸虫钻到内衣里;一位跳楼的死者,脑浆子装在袋子中,但眼珠找不到,最后在大腿附近找到了等等细节描述,让我竟然翻回去确认自己没看错。 如此可见,我还真是越活胆子越小。 其实,小时候自己真的是贼大胆儿,大致,人一生的胆子也是有量化标准的,我在早些年把胆子消耗得差不多了。 比如,小时候在军队长大,跟着一帮男孩子疯跑疯闹,气势上一点儿不输。哪里危险哪里去,哪里刺激哪里钻。那时候,在军队驻地的医院,有一个好大的广场,经常在一个角落停着军车,很是好奇。后来,才知道是专门装尸首的,于是,就很想知道尸首是什么样子。 说来也巧,跟一帮人玩儿捉迷藏,在医院疯跑,我不知怎么就鬼使神差地打开一个房间躲了进去,一个人躺在那里,盖着布,屋里静的什么声音都没有。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灵光乍下,突然就知道,这就是“尸首”。盯了几秒,随后,以顺而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看门就往外跑。正碰到对面跑过来的小伙伴,然后,立刻反向朝医院的更深处跑去,跑着还一路狂叫。后面的几个立马跟上,也跟着我叫。后来,我也不知道跑了多久,停下来,后面的问我怎么了。我不记得自己是怎么回答的了。总之,他们包括我在内,自此后,再也不往那个区域溜达了。 那一年不记得自己多大,总之,没有上小学,因为,小学是回市内上的,也再没回去过那里。 我记性很差的,但上面的描写绝非杜撰,真的一直记到现在。 想一想,胆子是不是从那时候被慢慢量化掉的。 不过,都说无知者无畏,少年的无知有时候又是多么得难能可贵呀!以至于,现在唯唯诺诺,想在微信中post个真心话,或者在微博上就时事发表一些观点都不敢了。人何其渺小,尤其是,心怀家国的小人物,怀揣祖国,却可能被贴上莫名的标签。。。好无趣!

  • 编译系统透视:图解编译原理
    渐行路远
    推荐

    胆小的人看这本书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了。反正我光看书名就觉得有点毛骨悚然。不过,最后还是鼓起勇气读完这本书。 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心里有疙瘩,内心真的久久无法平静下来,当天吃饭都有点恶心反胃。可能平时比较少接触这种问题吧,也比较拒绝接触这类东西。 原来尸检报告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曾经我单纯地以为尸检就是检查一下身体表面而已,或者用什么仪器直接能测出全身问题来。真没预料到就是我自己想得真的太简单了。 因为不了解内部的真实情况,一直活在自己认知局限的范围内。 读完这本书之后,就逐渐刷新了我的认知。 原来尸检报告是一个大工程啊!要把人体解剖出来。开胸剖腹,内脏挖出,头颅打开,脑子取出等等.......经过化验,之后再把内脑放回人体缝起来使之完整无缺,还要做到美化就要讲究技术了,听起来就有点恐怖。 这一系列的工作细节没有那么简单,也比较繁琐,不是一般的人能做到,对心理素质要求也比较高。 真佩服作者的勇气,而且还是个女孩子,太了不起了,这得多大的胆子才能胜任这份工作。 真的很感谢作者能毫无保留把自己的工作经历分享出来,使我们增长见识。 我们小时候都看过大人杀猪吧!刚开始看的时候惨不忍睹,看多几次就觉得没那么恐怖了。 还有,我们看鬼故事也害怕,看多了也就不觉得可怕了。 所以这些都是同样的道理,越陌生越不了解的东西心里就越没底越恐惧。 想想也许这也是一个人的工作和职责,人家就会习以为常,觉得没什么大不了,见识多了心里自然就不会惧怕了。 所以说,每种工作每个岗位只有专业的人士才胜任且更了解内幕,我们只能从片面的信息这点皮毛而已。 死亡真的可怕嘛?我们为什么要害怕死亡?因为无知! 做人要像毛姆一样看开想开并牢记伊壁鸠鲁写给美诺寇的话:“你要习惯死亡对我们来说什么都不是这个想法。因为一切善恶吉凶都在感觉中,但死亡使人丧失感觉。因此,能正确认识到死亡对我们来说什么都不是,生命有终也就变得是一种享受,并不是因为它给人生增加了无尽的时间,而是它拿走了我们对于永生不死的渴望。因为对于真正理解了‘不生’并不可怕的人来说,‘生’便也没有什么可怖的。”

  • 编译系统透视:图解编译原理
    吴玉磊
    推荐

    冲着猎奇来的,可是读着读着就越来越治愈。 死亡没有那么遥远,也没有那么可怕,当天天面对死亡时,不由得保持着对生的敬畏。 希望家人朋友,还有一直陪伴在身边的人以及垂耳兔-小可乐,都健健康康的。

  • 编译系统透视:图解编译原理
    买买提·桃子
    推荐

    “人类无论是因意外事故身亡还是自然死亡,其遗体都理应得到与所有同类同等的尊重与善待。如果我们能从这个角度看待问题,那么我想,所有的人、事、物都会显出其神圣的一面。无论我有怎样的宗教信仰,宗教本身都不是驱使我到修道院去的根本原因。我去那里真正学到的,是“敬畏”和“沉思”的重要价值。正是在修道院,我经历了自我在象征意义上的死亡与重生,并在这个过程里深刻体会到我对“生命”实际所怀有的深重渴望。于是,我沐浴到了最纯粹的星光。”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