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让改变换作修复——《假性亲密》读后感 曾在一本书的读后感里安装了一句“人人都有病”,结果如预料之中,狂轰滥炸仿如约而至,不过哪怕是人身攻击,也冷漠的不予回复。 暂且借用一下“我们”这个词(我当然不可能代表任何人下条条框框),我们不承认自己有病,现实中却总是要别人变得更好,只做对的事情,哪怕是对遇到对的人都三令五申。 如果都是好好的,为什么还要要求变得更好;既然想要更好,为什么就不敢承认自己不好? 这就是前面所说的被口诛笔伐的“病”! 不论从精神意识还是心理活动方面出发,核心的不安全感是“不承认”,而不是不知道。 本书所论证的假性亲密关系,正是这种不承认滋生的对抗导致了将就着的得过且过,并且分配了一个且行且珍惜的美名。 有漏皆苦,烦恼则不安全。但总是给人都挺好的感觉。这样的假象可怕的不是欺骗了别人,而是蒙蔽了自己。 自己建造的赞美堡垒禁锢着自己,通过株连的方式蔓延到亲你关系中的所有人。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假性亲密实质上是一种防御策略,以使自己获得暂时的安全。 这种暂时的安全是消耗性的,有限的情感(爱)资源会迅速枯竭。DREAM系列的修复之旅正是为了清除不安全感,打开心灵之窗,让不好的一面见到阳光。 从发现、修复、赋能、替代选择最后到互惠关系,这套康复系统里最耀眼的我认为是“修复”。我们实在谈了太多的改变,这种近乎命令式的强迫让人精疲力竭并且往往是回头一看还是什么都没变。 修复是突破性的,它以不完美的方面作为入口,正念的去认知自己的不足并将它们逐渐的打开。一个敞亮的灵魂自然有另一个敞亮的灵魂与之交配。 对于假性亲密关系,重要的第一步是说出“我们不太好”,一旦灵魂的灰暗部分得到公开并确认,意味着能够做到桌前开始好好的谈一谈,而不必再按歌舞套路继续自欺欺人的表演下去。 人生不存在试一试,爱更不可能将就。真的不要为所谓的“大爱”而“唯有努力方能解脱”,在爱面前,愿我们都少一些努力,只是去承认,去还原,去修复。 我们原本很好,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