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压脑科学

减压脑科学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减压脑科学
    vv
    推荐

    本人是游戏设计师,不得不说本书中的很多观点符合我和同行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更为他们提供了学术依据

  • 减压脑科学
    大王叫我来巡山我索尼克是不太想去
    推荐

    通过人最前端的认知能力作为入口和指导,衍生出设计中的各种规范梳理背后的逻辑。一本迷茫时候可以作为引导的书,避免过于教条,文中的理论都可作为指导,别当做信条。

  • 减压脑科学
    南小雷
    推荐

    从生理学解释了一些基本原理的成因,是比较不错的一本书,但专业术语太多了要使劲记住这个那个的名词是啥才不至于处于懵逼状态。

  • 减压脑科学
    意写
    推荐

    真的很赞,各行各业都适合一读,深入地细化我对很多事物的认识。

  • 减压脑科学
    大耳朵淘淘
    推荐

    作为一名前端开发者,带着如何改善产品UI的疑惑看完此书。 1~8章,16章带来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引发思考的理论知识。 UI设计,涉及好多领域的融合,工业设计,生物构造,视觉传递,文化环境与自我认知等。 第一本设计相关的书籍,其中讲到关于生物和AI的部分略微冗长与生涩,可能还需要更多地学习相关知识才能更好体会。 总体还不错👍

  • 减压脑科学
    🐨Lucas💫
    推荐

    作者从人类认知的生物学、心理学方面讲述了UI设计的含义以及背后的原因。 1、UI设计的本源问题是认知。 UI设计是非语言的表达,这种表达的本质是为了解决信息与人之间的沟通问题,再进一步,其实是我们如何认知信息。 而互联网设计则是在无实体的虚拟世界中,对信息及感受的表达。 涉及到表达,那就要考虑到人类文明发展;涉及到认知,那么就要考虑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 于是乎作者给出了UI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①选择合适构图比例 ②利用栅格系统构建界面边界和具体结构 ③利用格式塔原理组织页面要素 ④确定合理色调 ⑤确定icon的表达意义 ⑥确定虚拟空间及动画效果 2、黄金分割比例来源于生物环境特征。 黄金分割比例符合斐波那契数列,为什么黄金分割看起来更舒服,因为人类心理存在曝光效应。 即出现次数越多越有印象,在生物环境中,黄金分割比例存在较好的生存优势,因此存在更多符合此类特征的生物,进而人类在此环境下更偏向习惯此类比例。 3、使用栅格系统是因为人的视觉认知基础偏向喜爱简单几何。 人类的记忆规律是简化,抽取特征,然后记忆。因此使用简单几何可以降低认知过程成本。 4、邻近原则与赫布定律 邻近原则只空间相邻或时间相邻的元素,人类更倾向于视为整体并产生关联。 格式塔中的非封闭视图可以带来封闭感觉,是因为一个不完整刺激可以激活完整刺激,这就是赫布定律——一个邻近的神经元被长久刺激后,周围的神经元也倾向属于这个刺激-反应中。 应用到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给不同元素之间相同规律(共同命运原则)使其感觉起来是一个整体。 5、人类视觉原理及色彩认知 人眼有两种细胞一种是视杆细胞一种是视锥细胞,视锥细胞对色彩反应,视杆细胞对明暗反应。 不同视锥细胞对色相反应不同,大致可以分为红 蓝 绿,作用机理是受到刺激时会兴奋某部分并抑制某部分细胞。 红绿色盲只能看到黄色的原因是缺失了反应红或绿的视锥细胞,进而产生红不明显,抑制绿不明显,两者共同作用激活了黄色的感受。 人类喜爱暖色调是在生存中寻找食物和温暖留下的习惯。 而视杆细胞则是感受明暗,在暗环境中会提亮某个亮点,刺激更强烈,所以我们手机需要夜间模式。 色彩的明暗会导致产生色相偏差,所以暗一点和亮一点的时候相同颜色看起来感受不同。 6、人类图像及物体识别原理 人类通过声音、视觉来判断距离。 视觉是因为我们通过视差来感受判断距离,我们通常用一只眼睛作为主视眼,另一只眼辅助完成视差距离感判断。 视锥,视杆,横向细胞会组成感受野,其结构带来特点是中心会对光线刺激更兴奋,两侧则是对暗感更抑制。 所以我们在明暗交接处会看到暗侧有亮边,亮处有暗边,所以形成轮廓阴影感觉。 7、利用上述视觉原理设计UI动效 动效的目的是吸引注意力,表达空间和信息,表现风格。 归纳起来,我们在设计中如何展现距离:遮挡(safari标签栏)、透视(素描的透视)、参考已知物体(远小近大)、改变阴影(轮廓阴影表现凸出方向)和改变景深(iOS文件夹的高斯模糊背景) 8、外部信息刺激带来的认知 我们接受信息是有过滤机制的,感光细胞和神经细胞会模糊视线边缘,清晰视线中央,这是因为一个依赖视杆细胞一个依赖视锥细胞,其生物原理是为了侦查中央,警觉周围。 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可以设计出有动效的UI来吸引注意力,加强表现效果。 9、内部感受刺激带来的认知 内部感受与记忆关联,作者将人类记忆分为 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和感觉记忆,其中长期记忆又分为可陈述和非陈述记忆。非陈述记忆又分为联系的,条件反射的,知觉层面的,非联想学习的。 我感觉作者想表达就是人会有反射性的记忆,然后多次刺激形成短期记忆,久而久之又形成了身体里的长期记忆。 再简单点,人类有思维定式:页面导航一般在左上角,东方古画多朝右,西方古画多朝左。 应用到设计中:icon改版要使用渐进式,不然一下改变的图形会存在很高的学习成本,体验不好。针对首次上线的新产品,要预设所有可能的视觉目标,然后都做好引导和反馈。对于有针对性目标的产品,要学会突出该视觉目标。 10、创造是模因的正迁移 创造是源于有目标和有困境,这里介绍了两个人类描述信息的假说:双重编码和命题,双重编码认为人类通过视觉+语言/语义来描述信息,而命题认为人类通过主谓宾结构表述元素间关系从而描述信息。但二者问题在于有时候图像和语义会互相影响作用,我们描述单个物体变化不需要命题。 所以作者提出了模因论,类似自然选择学说就是一个视觉表象在不断的复制和变异中,适用于环境的被保留了下来并形成了人类的思维定式。 ...然后我就看不懂中心思想了。 11、分解练习有助于提高能力 12、扁平化原因是因为信息爆炸密集之后,不需要通过丰富细节来提供信息,因此通过扁平化来精简表达。 扁平化的设计要点是:更多利用空间变换,图形的选择和缩放;更多利用现实世界的物理规则来模拟;利用格式塔 距离感来区分区域 形成无框界面;扁平化与否,简化细节与否与信息承载容量有关,越大肯定越多细节。 末尾几个章节作者讲了一些AI/5G/VR的原理知识和见解,这里不赘述了。 全文用了很多生物与心理的理论知识,算是很深入地较科学地探讨了UI设计与认知的本源。 需要吐槽的是,本书过于理论化,对设计应用篇幅较少,更多地在解释一些学说,这也是这本书有些晦涩的原因; 还有一点是作者在表述上的逻辑关系不够清晰,致使我有些地方看不太懂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何为逻辑关系呢,就是并列,因果,递进这种关系,而作者非常喜欢分段然后给段落加上1 2 3的序号。每次你以为他在描述几个并列的事情,结果他讲了两个并列和一对因果;你以为他在并列,不,他说这个我们下一章再说。 这种感觉在第7第8章感觉最明显。 最后这种通过生理学和心理学来探讨设计规律,书中的认知理论,莉莎费德曼巴瑞特的《情绪》有相似而详细的描述,感兴趣可以阅读下。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