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性

理解人性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理解人性
    风吹沙
    推荐

    阿德勒从生活的意义,童年,梦,家庭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以及婚姻爱情等十二个方面论述了自卑的由来,作用,关系,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和自我超越。 阿德勒说,“婚姻是两个人之间的合作。”这话诠释了我对婚姻的认识。并不是说期间不需要基于俩人之间的感情,而是合作是基础,感情是在其上续存的,这个关系不能颠倒。 抑郁症病人和妄想症病人不同。妄想症病人仇视全人类,认为“人人都想害朕。”抑郁症病人的表现是,总在自责,“是我毁了一切。”虽然都是精神疾病,但表现心理截然不同。 关于抑郁症病人想自杀,阿德勒的治疗手法是,不断告诉病人:“绝对不要做那些让你觉得难受的事。”若抑郁症病人有权随心所欲做任何事,就不可能怨恨甚至报复别人。通常抑郁症病人没有任何做事的热情,但病人表达:“可我什么事都不想做。”方法是,不管你想做什么,先不要做。还有一点就是,时刻想着别人的快乐。目的是让他们对其他人产生兴趣。这些方法在实践中不知使用效果如何?遇到有抑郁倾向的人可以试一试。

  • 理解人性
    兰蕙
    推荐

    本书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类出现的各种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归结为“合作”的问题!

  • 理解人性
    卜木
    推荐

    认识自己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这本书给了另外一种答案。 自卑不是心理缺陷,而是生理本能。 这基于我们人类恒古以来面对的三个基本事实:生存在无法逃离的星球,生长于族群,生而有性别之分。 超越自卑的核心是培养对他人的兴趣,真正的兴趣,即合作。

  • 理解人性
    满洲里有雪
    推荐

    如果是想了解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比较推荐,如果是想克服自卑不是很推荐。

  • 理解人性
    贺宇飞@ 鸿汇服务
    推荐

    一开始给这本书打了4星,对阿德勒的部分理论不能认同,但从总体上说,个体心理学给我带来的帮助不小,启发颇多,所以提升到满分,是本好书。

  • 理解人性
    巴赫巴赫金巴金
    推荐

    如何超越自卑?阿德勒给出的回答是“学会合作”,这与流行的所谓“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之类的方法截然不同,因为“找出自己的优点”还是把着眼点放在自己身上,而“合作”是把着眼点放在他人身上。 阿德勒说,人生在世,有三大无法忽视的处境,即资源有限、身处社会、男女两性,由此引出人要解决好职业方向、人际关系、爱情婚姻的三大问题。在职业问题上。他推崇兴趣在职业选择上的重要性,因为难以区分各种职业崇高与否,实际上每种职业都很重要,于是不妨以兴趣作为职业选择的依据。职业选择也要以“有益于人类”为前提。而人际交往和爱情婚姻上,阿德勒仍旧推崇“合作”,即想他人之所想,急人之所难。人们一定要把自己的利益与社会利益一致化,在婚姻中也是如此。 阿德勒认为人的生活态度(人格的集中体现)在四五岁时就已经成型,今后很难改变,除非找到其致使生活态度扭曲的童年原因并加以纠正。童年时期此人是否受到忽视、是否被溺爱,从而导致其是否对人感兴趣而习得与他人合作技能,对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息息相关。在孩子形成生活态度的过程中,母亲和老师的作用十分重要。作为手段,鼓励比责备更为有效。生活态度在现实和梦境中都是一致的,梦一般是坚定维持自己的生活态度的手段,也是人的生活态度的反映。 阿德勒的观念有时候较为保守,比如在儿童性教育、婚前性行为上。他认为随随便便与并非主动产生性疑惑的较小的孩子讨论性知识不可取,因为小孩子会难以理解并且认为性是随便的,应该深刻理解孩子当前的疑惑为何,最好是进入青春期之后再给孩子提供一定的性知识。他反对婚前性行为主要是从文化方面考量的,因为他考虑到男性对贞洁很看重,而在男性占上风的社会里,“不贞洁”便会给女性带来很大压力,也会使男性承受不必要的压力。 阿德勒关于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设想在今天已经得到了落实,但效果并不好,一是少有学生主动参与,真正有需求的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有那样的需求,也怕自己参与心理咨询等于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这种最有需要的学生却最不主动。而有意识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往往自己就有一定能力自我调节。 其他的有意义的点: ①母亲不仅是一个身份,还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其内容是照顾孩子,并通过建立起孩子对自己的信任,让孩子与社会进行广泛连接。最重要的一环,便是母亲要努力让孩子对父亲感兴趣,从而在家庭内部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避免与父亲敌对。父亲应该凭借自身更为了解社会的优势,给孩子传授社会经验,为孩子今后进入社会做好准备。但遗憾的是,社会对于母亲工作的重要性和尊重不足,经女性大多不愿意在学习“为母之道”上花费太多时间。 ②每个人都应该建立自己的生活意义,这一生活意义一定是“利他”的,是“奉献社会”的,这有利于人们连接社会,最终也是利己的。人要掌握合作的本领,要充分获得社会经验,以更好地连接社会、奉献社会,在此中获得自己的生活价值。 ③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对抗的东西其实并不存在至关重要。而且,抑郁症患者常表现出自我否定和自我责备的倾向,这其实是对他人的责备。 我的感悟:《超越自卑》,又名《自卑与超越》,鼎鼎大名的个体心理学代表著作,今天终于看完了。再此感谢朋友阿彪的推荐。对“自卑”这个话题感兴趣很久了,因为我感觉自卑心理真的无处不在,有时候真的严重影响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思考了很多如何逃脱自卑的方法,得出了比如:提高实力(需要时间)、转换思维(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确有效)、盲目自信(但是会导致行为失当,招人讨厌,更加恶化处境)等,但是有一种立竿见影的方法(相对来说),即放弃“自我中心”的思想,别再想着自己,多想想别人,这种做法的好处是:①转移注意力,让自己不再关注自己所以为的自卑之处;②在给予对方关注之时感知自己心理能量的强大、自立、超越感;③在给予对方关注及尽其所能帮助对方时感到自己的效能感;④关注及帮助对方并切实使对方获益之后得到对方的感谢之后的价值感、成就感。这就是“合作”的好处。但是,我个人觉得,一个自卑者在真正认识并拥抱“合作”原则之前,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堕落消沉期”,直到他觉得自卑使得自己难以忍受、生活难以为继之后,他才会谋求改变,也就是不撞南墙不回头。自卑者最好需要有一个真心关心他的人,不带责备地取得其信任,听他讲自己的故事,“旁敲侧击”地对朋友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个朋友最好是社会化的,至少比他要更为社会化,因此可以给他提供一定的社会经验,以弥补自卑者社会经验的不足,扭转自卑者错误的思维方式。同样是自卑者的朋友的重要性则在于互相支撑互相启发。 回想过去,我发现我的“去自我中心”,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是“心理分身”阶段。即每当我想要责备自己的时候,我就在心里制造一个分身,把所有的指责都指向这个分身,以求自己本体的安然无恙。第二,就是“转移注意”,即极度厌倦自卑反刍之际,主动压制住对过往记忆的回顾,在负面情绪浮现时“无情”忽视,而非继续总结和思考,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态度投身实际知识的学习。 最后,也是下一个阶段,自然是本书所说的,学会合作了。所以,对我来说,超越自卑,就是“心理分身”→“转移注意”→“学会合作”这三个环节。仅仅是前两个阶段,就花费了很多时间。 书中所涉及的很多因素,都非单一地起作用的,而是综合在人的身上,因此不能仅凭一点两点的观察结果,就断定此人性格成因是这样。当然阿德勒的有些地方论述也稍显粗糙(忘记具体是啥了),但就其对解决自卑问题提出的方法而言,我相信其原则是无误的。

  • 理解人性
    朱仁贤
    推荐

    [2021/32]这是第003期每周读一本书读完的第3本书。 坦率的讲,没有读太认真,读完第一章《生活的意义》之后,其它章节仿佛就没有体感了,没有《被讨厌的勇气》那般精彩。 其实,这一段时间还反复在听武志红的心理学课。 觉得自己心理有些问题。 所以,试图从书里找、知识里找寻一些答案。 这本书,阿德勒从人这一生每个阶段都给出一些答案。 可惜,没有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前几天有位书友问我:觉得人这一辈子到底为了什么而活呢? 我说,这周凑巧在读阿德勒这本书。 阿德勒说,我们都在“意义”的范畴内生活。 是啊,人生就是悬挂在意义之上的动物,失去意义,失去一切。 但,人生除了追求意义,还有什么追求呢? 梁宁老师说,自卑的反义词是什么?她直接给出答案,说不是自信,而优越感。 我当时想了很久,觉得也挺有道理的是吧。 那何为自卑呢? 阿德勒说,人在某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面前感到力不从心的情绪。 同时也说:人类所有行为都潜藏着对优越感的追求,人类文化的发展便以此为源头。 看样子,梁宁老师,也是看过这本书的。 优越感,或许也是人最好的状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阿德勒说,关于生活的意义就是不停地做贡献。 所以,放下虚无飘渺的妄念和不知所云的文字,好好生活。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