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广泛存在的人格障碍和分裂,以及人们对这种神经症人格的普遍不自知,导致了我们精神和心理上更多的困惑和不解,从形成机制和原理来看这些典型的神经症人格案例,再置身于这样一个社会文化背景里去参透身边一个个实际生活中的典型性人格特质,是我们在不断了解人类自身道路上迈出的一步又一步。
好像看透了内心,却无法去做出改变,有点感觉被作者撂在半道儿。。
通过这本书了解神经症人格内心的极其复杂,作者详细阐述了导致了神经症人格形成机制和原理,并从社会文化背景及儿童时期的重要事件来分析此现象的形成。
让我了解了现代人因为焦虑,产生的一些性格特征。的确不用心里医生,只要仔细观察也可以完全体会到这本书里描写的心理问题,帮助我理解一直迷惑的不解。 原来半个世纪前就有西方的学者揭示了这样,那样的现代心里神经症状,而我们还在以自私,愚蠢来描写一些 性格,没有真正理解这些反应的来源,真是我们自己的遗憾。
这本书是一面镜子,可以看到存在于个体的神经症,了解其起因,从而正确的认识自己。
成功如此令人神往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对我们的自尊心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他人会根据我们所取得的成功程度来评价我们,而且,不管愿不愿意,我们自己也会遵循同一种模式来进行自我评价!
霍妮认可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的基础,但她认为:弗洛伊德倾向于把社会现象主要归结为心理因素,同时又把这些心理因素主要归结为生理因素。神经症是文明对原始驱力压抑的产物/“人类为了文明不得不付出的代价。”霍妮觉得弗洛伊德主义会导致一种生物决定论或发生学。她主张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结构中寻求神经症人格的基础,而不是仅仅追求它的生理起源。现时代神经症人格的主要基础是:基础敌意与基础焦虑不可避免地交织在一起。对神经症的根源分析得很棒,比如,对爱的神经性需要的主要特征是强迫性和永不知足。作为现代文化的继女,收获很大。
顶好的一本书,对神经症的描述鞭辟入里,让我感觉自己脑子里被装了摄像头……而且似乎很多人看完这本书都觉得自己在神经症边缘试探了。 霍妮从相当有格局地从文化的视角切入神经症的形成和表现,并能做出如此精准的拆解与重构,实在佩服。
一个人在遗传方面的种种差异,以及他在一生中所经历的体验方面的差异,尤其是儿童期的体验(主要是缺乏爱与安全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着或轻或重的神经症人格,所以也不足为奇。歌德说得好,人最大的幸福就在于发展个性。
读后感已经说了足够多的话,只在此分享一句突然被戳中的话吧, “我们大部分人都可能在某些时候富有爱心,但是一种完善的爱的能力却是一种特质”。
读过的一本非常需要琢磨的书。之后有时间再反复细致的咀嚼几次。这本书太值得了。
这本书看的很辛苦,总觉得这本书折射出出现我在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就好比在听《痛快的哀艳》。 读这本书对我来真的很困难,因为自己的才智不足以让我完全理解它的内容。但是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学会自我和解,适应自己的焦虑。 每个人都有病,谁又能嘲笑谁呢。
神经症应该是与弗洛伊德所说的癔症概念一致,作者对弗洛伊德基于性为驱动力的精神分析理论作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其理论,将神经症结合文化和社会来解释,指出基本焦虑的重要因素,个人感觉更加合理,书中举了大量案例,条理清晰,使得读者容易理解。
前些年,经历了把心理学读满,而后又读空的过程。这次推送看到霍妮,来补一下。说两点: 一,人的一切问题的根源无非都是安全感与爱,而它们同时也是一切问题的解药。 二,学心理学有如下好处:助人自助,自知者明,理解并学会宽广地包容与接纳。 最后,我们都拥有这个时代共同的神经症,轻重深浅而已。我们都是彼此的分子。助人即助己,给予即获取。
每个人都具有神经症人格,只是量多与少的问题。焦虑与安全感的根源,结合文化背景,分析得句句在理,确实还需反复咀嚼,第一次看更多的是匹配症状,会发现自己身上也带着这样的影子。期待第二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