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16型人格漫画书

MBTI16型人格漫画书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MBTI16型人格漫画书
    愚公路由
    推荐

    只是把除听、看、闻、尝、触五感以外的,第六感(体内)、第七感(外联)、第八感(宇宙)打包成为心智。 然后运用了量子物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去解释。心智变成能量,内外流动的能量、涌现等复杂体。 标新立异,总体一般。

  • MBTI16型人格漫画书
    黄国强
    推荐

    这是一本从跨学科的角度去阐述心智的书,心智是能量和信息的流动控制的中枢,而其支撑的物理体是大脑及其活动,心智的表现主要在自我关系和与他人关系、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上。 后面的延伸阅读书单可以再读一下,尤其是西格尔博士的老师写的“积极意识的力量”

  • MBTI16型人格漫画书
    啸剑&tree
    推荐

    能量—信息—物质之间流动如何涌现出来 心智的本质 丹尼尔·西格尔 39个笔记 ◆ 第1章 欢迎来到心智的世界 >> 心智不只包括这些内容。除了意识和意识对“活着”的主观体验的觉察,心智可能还包含一个更宏大的加工过程,即它将个体与他人及世界联系起来。虽然这个重要的加工过程可能是心智中一个难以测量的部分,但它却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接下来的心智之旅中将深入探索这一过程。 >> 在低于觉察水平的层面上也存在某些与我们通常所称的心智有关的东西。这些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包括思维、记忆、情绪、信念、希望、梦、渴望、态度和意图等,我们有时能觉察到它们,有时则不能。尽管在某些时候,甚至大多数时候,我们觉察不到这些心理活动,但它们不仅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我们可以把这些心理活动看作我们思维和推理的一部分,以及允许“信息”(information)流动和转换的过程。在未经觉察的情况下,这些信息流甚至都没有引起主观感受。因此我们能看到,在意识及其对主观体验的觉察之外,心智这个概念还包含了不依赖于觉察的、更基础的信息加工过程。 ◆ 第2章 心智是什么 流动中的系统 >> 在这一章,我们将深入讨论本书所主张的、对心智某一方面的工作定义:心智是一个由能量和信息流组成的系统的一种产物。这个系统既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内部,又存在于我们和其他实体,包括他人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大环境之间。这是我们探讨“心智是什么”时一个很好的出发点。 >> 这个存在于个体内部和人际之间的由能量和信息流组成的系统有三个特点。它们分别是:1.它可以被系统外部的因素影响。2.它可能是混沌的,这大致意味着它在不断涌现时可能是随机的。3.它是非线性的,也即一个小的诱因可以导致很大的、难以预测的后果。 >> 对数学家来说,这三条标准,尤其是第三条,可以被用于定义一个复杂系统:它是开放的、可趋于混沌的、非线性的。 >> 故而此刻就是此刻,而变化是永恒的。这种变化既可以随我们所谓的时间出现,如果时间真的存在的话,也可以随空间展开,还可以在能量自身的不同特性中发生。变化甚至能以信息符号化的方式发生。例如,在认知科学中,我们通常认为信息自身会导致进一步的信息加工。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这个概念更像是一个动词而非名词。例如,某种记忆的心理表征的再次呈现会导致更多的再次呈现、更多的回忆,以及更多记忆、反思、思维和感受的涌现。在一个个事件不断展开的当下,心智就是永不停歇的、始终涌现的能量和信息流的加工过程。概率在其中发生着变化,从潜在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 >> 首先,主观性可能是上述能量和信息流的一个基本要素。其次,意识或许也与这种能量和信息流有关,我们稍后会深入讨论这一点。再次,信息加工与能量和信息流存在固有的关联。因此,心智的上述三种成分,即信息流、意识和对生活的主观体验,可能各自都源起于能量和信息流。 >> 将心智的这三种成分看作能量和信息流涌现的产物,这可以让我们将心智的内在性(发生于个体内部)和间性(发生于人际之间)无缝连接起来。能量和信息流既存在于个体内部,又存在于人际之间,因此从二者中涌现的过程也既是内在的又是间性的。这种既具身又关系性的心智观或许能令我们超越单一将心智局限于大脑活动的观点,令研究文化的人类学家、研究群体的社会学家,以及像我一样研究家庭关系及其对儿童发展影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获得一种共通的视角,即心智是如何从关系和生理的、具身的过程中涌现出的。换言之,从这个视角来看,心智就像是一种同时发生在主体内和主体间两个位置的现象,而这两个位置相互连接,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更大的系统。事实上,它们不是两个位置,而是一个能量系统和其中的能量流。 >> 心智的基本要素,即能量和信息流 >> 地实现其可能性的做法。 >> 认识到这种可能性,促成从可能性到现实性的转变,也许就是心智作为从能量流中涌现的产物的全部意义。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哪些要素构成了健康的心智呢?如果心智的一个方面确实源自个体内部和人际之间的自组织,那么什么可以优化这种自组织呢? ◆ 第3章 健康的心智什么样 整合的9大方法 >> 1.意识整合意识整合(integration of consciousness)即我们在意识中将“觉知的内容”(known)和“觉知的动作”(knowing)分开,之后随着我们聚焦于“内容”的不同成分,我们又将二者系统地区分并加以联系 >> 2.左右半球整合左右半球整合(bilateral integration)即我们将大脑的左右半球彼此区分并联系起来的方式。 >> 3.垂直整合垂直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即我们与自己的身体建立联系,以允许内在的感觉流动起来,并自下而上进入由大脑皮层控制的觉察中。在科学上我们将这种内感觉,即感知身体内部的能力称为第六感。基于躯体的疗法和正念训练会用到内感觉,它是垂直整合的一种重要形式。 >> 4.记忆整合记忆整合(memory integration)即我们接收内隐记忆的不同元素,比如感知、情绪、躯体感觉、行为计划、心智模式和引导,并将其联系在一起形成外显的事实性记忆或自传体式记忆。对内隐记忆的编码始于生命早期并贯穿终生。外显记忆的编码通常在一周岁之后出现,它允许我们将内隐的要素整合为更大块的记忆拼图,然后我们就可以看到关于生活经历的更大的图景。海马是记忆整合的重要区域,我们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创伤会损害海马的生长。总体而言,创伤可能会损害整合功能。虽然创伤不会破坏躯体感觉和情绪的内隐编码,但会使其无法被整合。其结果可能是在丧失现实感的情况下产生对上述感觉或情绪的侵入性回忆,即感觉不到这是对过去某事的回忆,这表现为一种随波逐流的混乱形式。即使这只是一些内隐记忆,这种混乱也会令人相当困扰,仿佛某些事件此时正在发生。通过将这些内隐记忆整合为外显记忆,可以令我们将这些回忆识别为自己过去经历的事件,这可能是整合的重要部分,它对处理创伤至关重要。 >> 5.叙事整合叙事整合(narrative integration)即我们通过将关于生活的记忆中的不同要素组织起来,以便为生活赋予意义,并在之后通过这些反思提取意义。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叙事可能是一种内在的整合过程,它会利用其他领域的整合,比如记忆整合、意识整合、垂直整合,甚至左右半球整合,即将左半球旨在寻求事物因果关联的逻辑线性叙事序列的驱动力与右半球占据主导地位的自传体记忆结合起来。叙事会利用我们自我中的许多内容以实施意义建构过程。 >> 6.状态整合状态整合(state integration)与心智的多种状态有关,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些状态,它们是经过区分的存在方式,随后还可以彼此联系,以构成在时间中连续但非同质的自我感,在一个给定的心智状态内或在多个心智状态中创造出心智的一致性。这里的“状态”即多种功能结合在一起形成存在方式的途径。状态可以包含叙事、记忆、情绪和行为模式。如果这些东西一再出现并塑造了我们的同一性,那么我们就可以称其为自我状态。 >> 7.人际整合人际整合(interpersonal integration)即我们在关系中尊重彼此并维持彼此的差异,同时通过礼貌、善意和富有慈悲心的沟通促进彼此的联系。我们有许多种不同的关系,从密切的一对一关系到从属于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更大群组的关系。无论我们沟通的维度为何,整合促进幸福这一原则似乎都是适用的,这不仅可以作为构想健康关系的方式,也可以作为有效地培养健康关系的方式。 >> 8.时间整合时间整合(temporal integration)即我们如何看待生命的存在性议题。这些议题既来自我们的心智,也来自以大脑皮层为中介的对时间的感觉:面对不确定性时对确定性的渴望;面对短暂的现实时对永恒的追求;面对死亡时对延长生命的向往。我们对时间的体验或许来自对变化的觉知。我们具备一种可以将这些变化以概念化的方式呈现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能力。当我们把这种能力作为存在的基础时,我们就可以想象作为人类如何面对这个根本的挑战:我们在明知生命短暂的情况下,要如何获取内心的平静,并找到生活的目的? >> 9.同一性整合最后还有一种整合,我们可以称其为“蒸腾式的”(transpirational)(17)的整合,也可以称其为同一性整合(identity integration)。这种整合涌现自我们“跨越”其他8个整合领域的呼吸,由此涌现出一种更宏大的、关于我们在自己的生命中和整个世界中“是谁”的感受。同一性整合有这样一种含义,即我们既有作为个体存在的内部一面,也有作为人际存在的外部一面。这就是“在个体内部”和“在人际之间”。在个体内部和人际之间、在个人层面上和人际层面上尊重个体的独特性,这是同一性整合的出发点。 ◆ 第6章 心智在哪里出现 个体内部与你我之间 >> 我们认为信息加工和自组织所在的位置从表面上看起来是两个位置,我们将其命名为“个体内部”和“人际之间”。心智的这两种成分,即信息加工和自组织的调控功能,都是一个由能量和信息流组成的系统的一部分,这些流发生于个体内部和人际之间。虽然这似乎是两个位置,但如前所述,这种流并不会被颅骨和皮肤局限。心智的这两种成分是一个由能量和信息流组成的系统的两个部分。这种试图将心智同时定位于个体内部和人际之间的假说也许走得太远,从而导致许多人觉得这是难以接受的,因为它乍看之下显得十分不合理。同时存在于两个位置,这怎么可能呢?如果我们考虑到心智涌现于能量和信息流,而这种流在我们所说的“个体内部”和“人际之间”是连贯的,那么我们就能理解“心智”如何从“流”中涌现。这种假说并非将不同的现实或位置割裂开,它意在让我们打开心智,注意到这些位置和情境本是一体,是一个加工过程和一种涌现的流的一种设置。 >> 我们现在回到心智的另外两个组成部分,即主观体验,以及体验到主观体验的意识。心智的这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否也可能不仅存在于个体内部、存在于身体及其大脑,而且存在于人际之间?虽然我知道这听上去很奇怪,但我们不妨看看它意味着什么。我们不妨放下所有关于“意识由皮层建构”的自上而下的成见,不要让这些成见完全否定上述假设,并对这种可能性保持开放。无论是否能被我们觉察到,将我们彼此联系并将我们和更广阔的世界联系起来的能量和信息流的模式实际上都可以被视为一个真实存在的加工过程。这种流源起于何处?它既源起于个体内部,也源起于人际之间。这是事实。这意味着非意识的心智,即在未经觉察的情况下从能量和信息流中涌现出的心智的位置既在个体内部,又在人际之间。我们因此可以认定,这就像个体内部的能量和信息流一样,当它们未被我们觉察时,我们就不会对它们产生主观感觉。因此心智的间性在我们未觉察到的情况下也可能不表现出其主观性。换言之,非意识的心智既存在于个体内部,也存在于人际之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其实重述了一个观点,即心智的信息加工和自组织成分作为能量流的涌现产物,都是既存在于个体内部,又存在于人际之间的。 >> 能量和信息流将心智、具身的大脑和关系三者连接为一个整体。一个宽泛的概念性的理解如何能把分子和心智、神经元和叙事联系在一起呢?将心智、大脑和关系联系在一起的本质性的东西是什么呢?在“脑的十年”之前,在我与那40名科学家共事但意识到缺少对心智的通用定义之前,在我提出心智的工作定义,即心智可能是“一种具身且关系性的、自组织涌现式的、同时对个体内部和人际之间的能量和信息流进行调控的加工过程”之前,我对这些问题的思索就开始了。 ◆ 第9章 优化心智的途径一 学习在场 >> 这是本书的倒数第二章,我们将在本章继续深入探讨我们已经讨论过的一个议题,即将能量感知为一种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高概率到低概率的概率分布。在这个框架下,我们认为意识可能源起于一片可能性的海洋、一个无限可能性的平面。诸如意图或心境之类的心理过程是能量曲线向更高确定性,即我们称为“可能性高原”的地方运动而产生的结果。情绪、思维和记忆等心理活动及其产物位于从曲线上升而起的次高峰,随后就涌现出了现实性高峰。我们可以据此将心智视为由可能性到现实性的、不断涌现的过程。我们还认为,在意识和心智的主观体验之上,也许甚至在信息加工之上存在着心智的一个方面,它可以被定义为涌现的、自组织的、具身且关系性的过程,它来自个体内部和人际之间的能量和信息流,并对能量和信息流做出调控。将心智的一个方面定义为自组织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定义健康的心智,并提出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为提出的一些问题寻找可能的答案,并让探询之流继续下去,这种探询之流本身就会把我们导向引人入胜且始料未及的新视角,从而让我们进一步窥见“心智是什么”。 >> 我们可以通过三个“O”来稳定“心眼”,它们分别是“客观性”(objectivity)、“观察”(observation),以及“开放性”(openness)。客观性意味着我们将觉知环边缘的“觉知的内容”感知为注意的客体,而非我们作为人的全部。观察即从被观察的内容中稍稍疏离的功能,这是一种观察者的感觉。开放性意味着我们接受事物自发涌现出的样子,既不以主观期望作为过滤器来筛选经验,也不试图回避正在发生的事物或紧紧抓住其不放。这三个“O”组成了一个三脚架,令我们能够感知心智的“心眼”稳定下来。我们可以将“在场”这个词视为开放性、观察和客观性这三个“O”的总和(见图9-1)。 >> 第七感的三脚架 >> 增强调整功能意味着建立一种意图以允许能量和信息流趋向整合的运动。有时候这意味着探测混乱和刻板,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引导自己的流进一步实现区分和联系。我们如何建立这种意图呢?通过在场来建立。因为整合是复杂系统的天然驱动力,所以有时候我们要做的就只是“把废物清理掉”,或者说为自己让道,从而让整合自然而然地发生。“在场是通向整合的途径”就是这个意思。 >> 以下则是我们要提出的一个激进的假设:意识中关于“觉知的动作”的经验来自无限可能性平面上的能量概率。我们意识到的东西,即“觉知的内容”是关于意图、心境、思维、情绪、记忆的动作和过程,它们都是当下的流中从可能性到现实性的能量运动。我们可以觉知到这些发生的事件,允许我们感觉经验的导管将其导入意识。然后就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事,我们可以在解释其意义、建构叙事并设计行动的时候将其改变。这些流可以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出现,因为非意识的能量流是在没有可能性平面参与的情况下涨落的,而可能性平面是“觉知的动作”的起源。开放的觉察即正念觉察,它代表着在场的接受性状态,它使接纳当下的现实成为可能,即接纳“当下就是全部”的状态。在我们处于混乱或刻板时,上述接纳的状态就是我们有意做出改变的出发点。这提示了意识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即意识是选择和改变的催化剂。正念觉察不仅为我们通往主观体验打开了一扇门,也允许我们选择一条不同的路径。在这种在场状态下,在心智在场的情况下,我们能够获得惊人的洞察力,从而更深入地认识心智和现实的本质。MIND可能性平面的在场通过释放内在潜能以实现整合,以此推动我们走向健康。在场是允许整合涌现的途径。这也许既是心智运作机制中的基本要素,也是我们精神生活中的一种根本力量。当我们卡在混乱或刻板中时,在场能打开一扇门,将我们从固化的高原或无效的高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我们既可以改变抑郁、恐惧或焦虑的心境,也可以改变负面的思维、骇人的表象或令人心慌的执念。如我们所见,发展出可能性平面的在场和接近觉知环的中心的做法甚至能够令慢性躯体疼痛得到缓解。 >>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我们对能量的觉察可以通过改变能量在当下时刻在概率曲线上的位置的方式对其产生影响。就像一些量子物理学家认为有意识的观察可以导致光子的概率曲线从波坍缩为粒子那样,或许意识也是通过概率曲线上的某种改变导致了能量流的变化,进而改变了信息流。这就是意识能改变心理活动的原因。这些心理活动是能量和信息流觉知的内容。一些人认为,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意图既会对能量流产生直接影响,也会直接影响个体之内和人际之间的信息加工过程。无论是否有意识参与,意图也许还是改变能量概率模式的方式。我们或许可以在可能性平面图上用一个较低的高原来表示意图,这种能量概率的位置只是稍稍高于平面,它为其他心理活动的涌现设定了一个方向。如前所述,心境和心智状态可能也是高原,虽然它们也许略高于意图,但仍然低于诸如思维、情绪和记忆等次高峰过程。高峰则可能是次高峰的值实现其确定性形式,即思维、情绪或记忆的结果(见图2-2)。作为引导能量和信息流方向的过程,注意可能是某种影响机制,它影响着概率模式的发生、改变,及其向高原、次高峰或高峰的转化。自组织可能对这个能量分布构成的心灵地貌的世界中的能量和信息流进行了区分和联系,要么是通过被称为焦点注意的、对意识的导向,要么是通过非意识的机制,诸如心理过程和能量与信息流中的意图转变。如前所述,未经整合的流的模式既可以表现为刻板,即扩大了的高原和高峰,它们在我们称为时间的X轴上保持不变;它也可以表现为混乱,即在一个特定时刻Z轴上的极大变化。 >> 正如我们谈到过的那样,意识可能是我们为了觉察主观体验,即生活的主观结构所必需的。这在图中可以被描绘为向平面以上的高峰和高原的短暂试探。意识不仅能令我们对“觉知的内容”的主观体验保持觉察,而且能改变“这些觉知”的内容。这就是意识改变能量和信息流的方式。如同正念训练或觉知环练习中的第七感技巧训练等各种心智训练所做的那样,无论是改变我们内在的心灵地貌,还是人际之间的心灵圈,在意识中建立有意图的状态,并发展出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心智状态,可能对我们改变自己的精神世界极为重要。然后,即使没有意识参与,这些有意图的状态的持续,即这些概率提高的状态,这些被我们称为“心智矢量”的、不需要意识参与的状态,或许也能影响能量流模式的改变。意图是一种心智矢量,当能量沿概率分布曲线运动时,意图能够以物理学的方式影响能量。虽然有时候我们能意识到这些影响自己心智的要素,但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却意识不到它们。虽然上述假设激进且诱人,但我们还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达到可能性平面令我们能得到趋向整合的天然驱动力。在揭示心智的本质时,我们既不需要物理意义上的空间,也不需要作为某种流动的事物的时间,甚至根本不需要时间的存在。心智只关系到当下,即低可能性在此时此地转变为具备高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觉知的内容”,以及确定性在不断展开的当下的涌现。这是我们对心理活动提出的一种工作假设,即心理活动是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的往复运动。这种看法同时也能令我们深入洞察意识是如何与这幅图景匹配的。 >> 根据许多来自觉知环练习的反馈,我们认为这也许就是意识的起源。虽然我们不知道其具体细节,不过,“能量从趋近于零的概率水平沿能量概率曲线的值的谱系运动”的观点令我们能够意识到,该如何将这种现象体验为一个宽而深的、令人感到无限的广阔平面。这就是我们假定的意识的起源。在某种意义上,它可以被描述为充满势或可能性的能量状态。如前所述,也许可能性平面这种趋近于零的概率状态具备微观态的量子属性,即没有时间箭头。同时,这也许能够解释某些人为何将可能性平面描述为“永恒”。这是一片可能性的海洋、一个可能性平面,它存在于概率分布曲线上的值趋近于零的情况下。心理活动位于一个有意识参与的连续体上,它们表现为可能性和现实性从可能性海洋上“冒泡”,然后从可能性平面上升起的过程。 >> 这个平面上,我们能感受到广阔的自由感。这种感觉并不意味着试图处在能量曲线的这个或那个特定位置,而是在所有的位置之间保持灵活性,自由地在整个经验谱系上运动。这种沿曲线将所有区分开的位置建立起联系的做法就是和谐的机制:它能带来生命中的整合一致的感觉,其两侧的边界则邻接着混乱或刻板的模式。这就是整合蕴含的意义,即沿能量概率曲线将区分开的位置

  • MBTI16型人格漫画书
    Helen Wang
    推荐

    好书!解惑了我有关“自我”和“自私”的区别。 正因心智中的自我,不仅是内在认知、情感或经验,即内向的;同时也是外向的,是外在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以及与大自然关系的开放式“整合”,是“一种宽泛的、兼收并蓄的同一性整合”;是能量和信息流,不受颅骨和躯体的限制;是我们生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的整合。。。。。。因而这里的“自我”,完全不同于自私或自我为中心。 “心智一是应当对因果关系的方向保持开放;二是存在一个事实,即因果关系的方向可以改变。” 皆因彼此关联的事物相互影响,小到与自己和他人的人际关系,大到与种群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以至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或联系。这就解释了我一直在疑惑为什么东方和西方古老文化或“至理名言”,似乎都归结或源于一个本质的问题。 此书从心理学、物理学、生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跨学科的研究,阐述了心智的本质,对我来说很新奇,很深奥。反复认真阅读和继续学习有关此课题的书籍,弄清心智与灵修灵界之间的关系;反思自己心智内刻板封闭的那一面,以便走向开放共享,培育健康心智,促成健康心理思维。 善意和慈悲会从“整合”中显现,“而在场是我们通往整合的途径。有了在场,心智产生善意就如身体进行呼吸般自然”,“在我们中的我”就能令这些简单的真相中蕴含的可能性成为我们共同生活中的现实性。” 对《心智的本质》的阅读、学习和思索,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开启。感恩作者和译者!

  • MBTI16型人格漫画书
    灏綝天下(网络商务咨询顾问)
    推荐

    “醒来”并非基于逻辑推理的决定。有时候,对清晰感的渴望可能来自我们身体智慧中涌现出的困惑,可能来自我们内心或内脏的感觉,可能来自我们自发涌现的表象或感受,还可能来自那些看起来或许不理智的、被直接忽略掉的想法。 将注意转向这些非理性的信号,并探索它们可能的含义,也许将是你所能做的最理性、最重要的决定。

  • MBTI16型人格漫画书
    专心认真阅读
    推荐

    随着心理学与脑科学的日益普及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心智这个概念越来越常被提及,然而在一系列与心智有关的工作领域中,无论是临床、教育、智能、科研还是哲学,很少有人能说清心智究竟是什么。知名心理学家、畅销书作家丹尼尔·西格尔以其特有的跨学科背景和临床工作经历,提出了关于心智的明确定义,对心智的本质、如何培养健康心智、心智何时产生、在何处发生、对我们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层层深入的探讨。在《心智的本质》中,西格尔融合了神经生物学、量子物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的zui新观点,提出了一个新的心智观——心智存在于我们的内部,也存在于我们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中。在此基础上,本书回答了一系列古老而深奥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给读者带来对自我、对身体、对周围的人以及整个世界的新认知。作者下笔沉着、思考深入,每章先以自己的人生故事作为开场,再将这一经历中的心智的概念和理论娓娓道来,让读者不知不觉地进入一场奇妙的心智探索之旅。阅读本书,每一个读者必能感受到大师的魅力和思考的乐趣。

  • MBTI16型人格漫画书
    邱泳姿
    推荐

    本书讲排除一切杂念后,身体可以不通过思考,保持临在觉醒,你会对外界事物获得一种无比精准及丰富的反应。作者以亲身体验,讲述所有生灵除外在体验外,还有一种内在智慧,这种智慧的力量远远超越外在体验,我深信!

  • MBTI16型人格漫画书
    Yanping
    推荐

    21年读到最好的三本书之一,另外两本是<当下的力量> 和<哈佛幸福课>。这三本书都与幸福有关。<心智>是幸福的理论基础; <当下>行动指南; <哈佛>是一个实践手册。 幸福是什么?来自于哪里? 幸福来自于感觉,幸福是对感觉的反应。 感觉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这五种感觉是人体对外界的感知。第二层次是对自己内部的感觉,是实实在在的身体的觉知。第三个层次是对自己心理活动(思维、感受和表象等)的觉知。第四个层次是对别人与世界的关系的觉知。 这是个层次的感觉都可以给人带来幸福。一副美丽的画,一顿丰盛的晚餐,一场盛大的音乐会都可以给人幸福快乐。但这个层次的幸福太依赖于外界,感觉源消失了,幸福会慢慢的褪去。第二个层次的感觉,我们往往只去有很负面的时候才会引起注意,比如伤痛。但平时,我们会无视自身的感觉。这就是所说的我们对自身没有感觉的时候,身体是健康的。怎样才可以正面的感知自己的身体?冥想和正念。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体上,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的感受肢体,在心里有幸福感生成。在第三个层次上,人人往往会因为不可改变的不幸过往而伤怀和愤怒,和不确定的未来而忧虑。冥想或正念时,不拒绝不评价的观察这些情绪,他们会慢慢的失去活力,失去对情绪的控制。负面的情绪消失了,幸福感就会出现。善意和慈悲是在第四个层次上获得幸福感的关键。因为人最终不是为了自己活着,是为了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更和谐的关系。

  • MBTI16型人格漫画书
    和风
    推荐

    “自杀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加缪的言论延续了马丁•海德格尔提到的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过法--「向死而生」,我们知道很多死亡的方法,却很少研究清楚如何活好,今天我们分享如何活好这一生。本次分享属于方法论,不牵再说明意识是目前没有解答的科学谜题,而之前也进行过分享,这次继续延伸,将意识和复杂系统融合。意识是人体内多系统整合的产物,她符合三体问题的运行,属于复杂系统(人心难测):不确定性、测不准、开放性、混沌、非线性、自组织(自发持续发展)、涌现等等。   世界是复杂的,心智也是复杂系统,要过好这一生,就要用复杂系统的应对措施来分析:概率思维和贝叶斯理论。之前分析过一次贝叶斯理论,看似高深的理论可以简化理解,就是进行决策时,用概率看世界,而不用因果看世界(因果世界观常导致人陷入分裂和失调)。把握生活中的强相关性(大概率),找规律。做事做人,比如自己想象的期望从0%-100%,判断决策的概率,不断修正概率,从而得到最优决策。也就是小步快跑,不断试错,不断优化,最终成就不凡人生。这就是过好这一生的基本法则。决策+行动+修正(把握不确定中的确定)的循环向上。   生命的火花如何在地球绽放,生命科学现在的研究结果,基本规律是比宇宙无限更优的无限。自然界是无序的有序(能量和信息的无序的按自然科学规律发展),而生命是有序的有序(能量和信息按照有序规律的按自然规律发展)。如何实现生命的无限呢。绝对的开放、包容、互利就是无限。心智和意识是在生命要素同平台竞争的结果涌现。与意识和心智相关的思维涌现要素何其之多,24字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些主要要素,而我们只探讨强相关因素(弱相关太多,不讨论),也就是概率思维,让人走向无限。   强相关因素有那些呢:“洞察、共情,整合”的能力。洞察意味着世事洞明,共情意味着人情练达,她们决定了人生的深度和宽度;整合就是整合资源(内部和外部资源),它决定生命的高度。洞察+共情+整合的极致是成圣,成为人中龙凤,乾坤巨匠。   作为普通凡人,只需要某个方面做到很好,即可在人生舞台如鱼得水,安度一生。而刚开始分享时提到过混乱或者刻板,可能大多数的人生更接近于混乱与刻板的。普通人如何实现洞察呢?人生就在做拼图,明辨是非,道法自然即洞察;如何实现共情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善意、慈悲、尊重众生即共情;如何实现整合呢?因势利导,穿针引线,形成关联,成为尽可能多的人生网络节点,即整合。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可以理解为,保持人生的复杂性,复杂而有序,开放包容而无限。与水清不清无关。人太精明了,就没有了伙伴,难得糊涂才是人生写照。这就是人生,成功与否,与好坏善恶不强关联,“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是不论对谁坏,对她好才是硬道理。有点跑题,扯回来。   人的心智和意识可以无限,但人的精力、时间有限,人生有限。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想要不混乱或刻板,必须分清那些事“不值当”: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补桶永远比不过扬长。还需要提到德性的问题,以后会再次分享,这里只提做到随性而不作死。不随性容易刻板,找到自己感觉最优的发展方向才是人生,才是随性的发挥,复杂有序,包容无限,跟随意识和心智的思维涌现,充分展现思维涌现的才华和华彩,率性人生。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过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当你面临人生困境,或已身陷坑中,只要还能仰望星空。给自己思绪放个假,好好的思索以上的问题,践行以上理论,可以发现人生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等待你去探索和发现。不要做唱歌里面跑步最好的,心绪平和,走心才能过好这一生。复杂有序,开放包容无限,洞察、共情、整合让你大概率跑赢人生。

  • MBTI16型人格漫画书
    燃烧
    推荐

    探索人类的心智的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基石,不是靠感觉能够看到其中的角色;心智的能量释放和不一样的出发点。         脑科学的发展模式存在信息流的部分演化,心智的探索之旅不是靠语言能够简简单单地一下子表达清楚;各种不同的心的历程会在千百年中不断地洗去早期的论辩。          (书摘)随着心理学与脑科学的日益普及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心智这个概念越来越常被提及,然而在一系列与心智有关的工作领域中,无论是临床、教育、智能、科研还是哲学,很少有人能说清心智究竟是什么。知名心理学家、畅销书作家丹尼尔·西格尔以其特有的跨学科背景和临床工作经历,提出了关于心智的明确定义,对心智的本质、如何培养健康心智、心智何时产生、在何处发生、对我们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层层深入的探讨。在《心智的本质》中,西格尔融合了神经生物学、量子物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的zui新观点,提出了一个新的心智观——心智存在于我们的内部,也存在于我们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中。在此基础上,本书回答了一系列古老而深奥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给读者带来对自我、对身体、对周围的人以及整个世界的新认知。作者下笔沉着、思考深入,每章先以自己的人生故事作为开场,再将这一经历中的心智的概念和理论娓娓道来,让读者不知不觉地进入一场奇妙的心智探索之旅。阅读本书,每一个读者必能感受到大师的魅力和思考的乐趣。           我们从哪里来要去哪里去,不只是当下的力量和还未确定的未来带动力;心智的确立都会在不屈不挠的论辩过程中的演示结果,有价值的未来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变化中体会心智的能量释放。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