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

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
    山东大汗
    推荐

    全面论述,博弈关系。 古今中外,大量事例。 走向成功,各种技巧。 知己知彼,立于不败。

  • 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
    詹喜山
    推荐

    #读书打卡 速读35/50 这本书是我看过博弈论最接地气的,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有博弈论的存在,如果选择最优解,确实需要我们拥有博弈思维!5星推荐好评! 《博弈论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 作者:王春永 既没有永远的进攻,也没有永远的防守,因地制宜的策略思维才是制胜的王道。正确的策略,既是实力的催化剂,又是实力的补充。 博弈论较具描述性的名称应是“互动的决策论”。因为人们之间的决策与行为会形成互为影响的关系,一个主体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对方的反应。 博弈的目的是争取利益,利益形成博弈的基础。经济学最基本的公设,就是经济人或理性人的目的是收益最大化。 零和博弈是一种完全对抗、强烈竞争的对策。在零和博弈的结局中,参与者的收益总和是零(或某个常数),一个参与者的所得恰是另一参与者的所失。 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个人通过背叛来追求最大利益,有时反而会带来糟糕的共同结局,造成大家一起倒霉、一锅烩的结局。也就是说,很多失败不是因为人们太傻,而恰恰是太精明所致。 博弈模型是生活的浓缩和简化,比如在囚徒困境模型里,两个囚犯都十分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每一种策略可能得到的结果,因此其策略选择是可以预知的。 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完全信息的理想模式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往往会存在大量的干扰因素。 仅仅用道德的呼唤来让人们挺身而出与邪恶做斗争,是不现实的,而且,要任何一个人在人质困境中首先采取行动并独自承担被报复的后果,也是不公平的。有没有这样一个平台,能把斗争的代价和风险降到最低,并将人们从人质困境中解救出来? 无论是只有两个人的囚徒困境,还是多个人的人质困境,都深刻地揭示出个体理性和群体理性的矛盾。 《国富论》中这样描述市场机制:“当个人在追求他自己的私利时,市场的看不见的手会导致最佳经济后果。” 这就是说,每个人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促进了社会公共利益的增长。也就是说,自利会带来互利。 囚徒困境模型动摇了这一理论,指出了个体理性与群体理性的对立:从个体利益出发的行为,往往不能实现团体的最大利益;从个体理性出发的行为,最终也不一定能真正实现个体的最大利益。 一个提倡个人吃亏的机制,未必能培养出无私的君子来,反而会使非理性更加流行。因此,要形成个人利益与社会理性的协调,就必须尊重个人理性。 当初刘邦为了拉拢韩信,曾经允诺永不会杀他,不论他犯了什么罪,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兵不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只要在能看到天的地方,能看到地的地方,以及能够看到兵器的时候,都不能处死韩信。所以韩信以为自己死不了,但是吕后和萧何想了一个主意,把韩信关到一个黑屋子(钟室)里,用削尖的竹子刺死了他。 在被害前,韩信发现被算计了,但已经无可奈何,于是发出了一声响彻千古的叹息:“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兔死狗烹的故事出现得太多了,有人发出了“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的感慨。但是如果把能臣良将不敢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华,甚至为了保护自己而去保存敌人的行为,完全归结于对胜利后难以善终的畏惧心理,未免过于简单了。在所有养敌自保的故事背后,都有一个直接关系各方利益的博弈棋局。 体育比赛刺激不刺激,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竞争的接近程度以及激烈程度;二是技巧水平。 但在博弈论看来,多数人在与人合作中所表现出的诚实,大多是出于自利的需要而不是道德。因此,利害关系永远比道德更有效,不需要友谊的合作,往往比需要友谊的合作更为可靠。 每个人在独立行事的时候都有可能显得弱不禁风,但其他人常常可以帮助我们立下可信的承诺。有时候,团队合作可以超出社会压力的范畴,通过运用一个强有力的策略,迫使我们遵守自己的许诺,这就给我们一个社交中的有益启示:重视利用圈子来解决问题,把与对手的博弈变成多边的。 无论在哪个领域、哪个地方,都存在各式各样的朋友圈。朋友圈的人互相提携,互相帮助,而不同朋友圈的人之间则彼此排斥和攻击。从这个角度来看,朋友圈似乎是弊大于利。 朋友圈的出现,实际上是把彼此之间的双边关系,放进了多边关系中来考虑。一个社交朋友圈当中强有力的监督和惩罚体系,会迫使每个人更愿意遵守道德(社会的或者圈子的)。因为他一旦违背,他身边的人就会马上惩罚他。朋友圈中的每一个人,为了共同的利益都会充当惩罚者。 对未来的预期是影响我们行为的重要因素。一种是预期收益:我这样做,将来有什么好处。一种是预期风险:我这样做,将来可能面临什么问题。 每一次人际交往其实都可以简化为两种基本选择:合作还是背叛。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囚徒困境:双方明知合作带来双赢,但理性的自私和信任的缺乏,导致合作难以产生。而且,一次性的博弈必然加剧双方进行“坦白”的决心,也就是选择相互背叛。背叛是个人的理性选择,却直接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重复博弈中的合作,可以解释许多商业行为。一次性的买卖,往往发生在双方以后不再有买卖机会的时候,双方都竭尽全力谋取一次性的更高利益,为此不惜借助于强制和欺骗。而吸引“回头客”的买卖,便是通过薄利行为,使得双方的合作能够持续进行下去。 重复博弈中,合作契约的长期性能够纠正人们短期行为的意义,这在日常生活里是具普遍性的。 在背叛成为博弈优势策略的局势下,社会要使交易能够进行,并且防止不合作行为,必须设置严格的惩罚背叛行为的机制。 一般说来,博弈中双方合作时得益最大,但若一方不遵守合作约定,必定是另一方老好人吃亏。所以便引入惩罚机制:谁违约,以后就要处罚他,使他不敢违约。 不带剑的契约不过是一纸空文,它毫无力量去保障一个人的安全。 宽恕带来更多背叛 生气或者惩罚犯规者,对个体来说是一个劣势策略。鉴于此,可能遭遇背叛的一方,如果在博弈一开始的时候就能做出可信的报复威胁,使背叛者认为最后一定不被宽恕,反而会达到不被对手背叛的效果。从一开始就不出现背叛,终归是比宽恕更好的局面。 博弈论告诉我们,有望在将来得到你宽恕的人,反而更可能背叛你。 合作的基础与其说是信任和友谊,不如说是关系的可持续性,只有当双方的关系有着值得重视的未来,才能保证稳定持续的合作。就是说,长远的未来使得持续关系具有价值,不存在未来就很难合作。 但是博弈论的分析告诉我们:某人过去对你很诚实,是因为诚实对他有利。同样道理,他对你不诚实,也是因为不诚实对他更有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不能用过去的表现来判断他未来的表现,而应该随时想一想:假如对手欺骗你会有什么好处,你会受到什么样的损失,而如果你因为被欺骗与他反目或者进行报复,对他的影响有多大。 西方伦理学把人类的道德准则分为四种:金律、银律、铜律和铁律。 金律(Golden Rule),可以称为“作为者”的行为准则,其内容是:“你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银律(Silver Rule),可以称为“退让者”的行为准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铜律(Bronze Rule),可以称为“报复者”的行为准则,其内容是:“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 铁律(Iron Rule),可以称为“进攻者”的行为准则,其内容是:“在别人进攻你之前,首先进攻别人。” 可见,一锤子买卖失败的可能性,远远大于细水长流的小笔交易。这种把一次决战变成长期博弈的策略,可以称为费边战术。 对这个问题,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的战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加以避免。这种化整为零、小步前进的策略,相应地缩小了规模,因而也更容易实行。不仅如此,费边战术还可以让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不仅对过程而且对目标进行调整和修订。正因为这一点,在生活中擅长运用“一哭二闹三上吊”战术的野蛮女友或者妻子,往往比动辄分手的女性更容易制服男人。 如何促进合作呢?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条: 第一,要建立持久的关系。即使是海枯石烂的爱情,也需要建立婚姻契约以维持双方的合作。 第二,要增强识别对方行动的能力。如果不清楚对方是合作还是不合作,就没法回报他了。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如此懵懂是无法获得合作的。 第三,要维持声誉。说要报复就一定要做到,人家才知道你是“三只眼的马王爷”,才不敢轻易地背叛。 第四,能够分步完成的对局不要一次完成,以维持长久关系。比如,大笔的交易都要分步进行,要细水长流,而不要一锤子买卖,以促使对方采取合作态度。 第五,不要嫉妒人家的成功。 第六,不要首先背叛,以免担上罪魁祸首的道德压力。 第七,不仅对背叛要回报,对合作也要做出回报。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敌人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 第八,不要耍小聪明,企图占人家便宜。贪小便宜往往吃大亏。 对正在恋爱中的人们来说,获得幸福爱情的博弈原则应该有以下几点: 第一,善意而不是恶意地对待恋人。这个道理很简单了,无须多说。 第二,宽容而不是尖刻地对待恋人。幸福的恋人能够生活得愉快,关键是能够彼此宽容,能宽容对方的缺点。尖刻地对待恋人,往往得不到幸福。 第三,简单明了而不是山环水绕地对待恋人。在博弈过程中,过分复杂的策略使得对手难以理解,无所适从,因而难以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明晰的个性、简练的作风和坦诚的态度倒是制胜的要诀。 合适的策略才能达成并保证合作。因此,我们也可以为“再一再二不再三”的策略制定一些具体的操作,作为迈向合作的一步。 第一,开始合作。 第二,继续合作。 第三,计算在你合作的情况下对方看上去背叛了多少次。 第四,假如这个百分比变得令人难以接受,转向一报还一报策略。 一般来说,眼前的亏都是小亏,通过吃小亏积累的策略优势,实在是大便宜。 帕累托(意大利经济学家)效率准则是:经济的效率体现于配置社会资源以改善人们的境况,主要看资源是否已经被充分利用。如果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要想再改善任何人都必须损害别的人了,这时候就说已经实现了帕累托效率。 相反,如果还可以在不损害别人的情况下改善任何一个人,就认为经济资源尚未充分利用,就不能说已经达到帕累托效率。 如果得势的人让人知道自己一定会利用这个优势获得更多利益,他的处境反而不好 在一定的时空之内,能够分配的利益总量是既定的,当一些人分得过多时,别人就肯定很少,特别是如果这种瓜分不是通过生产的方式,而是私权相授,那么就会出现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马太效应”。 在一个合作博弈中,参与者的策略往往有四种组合: 第一,双方都采取合作的方式,绝不背叛,这对集体来说是最优的策略; 第二,本人采取不合作的方式但个人收益是最大的,这对个人来说是最优的策略; 第三,所有的参与者都选择背叛,这对集体来说是最坏的结果,同时对个人而言也有可能是最坏的结果; 第四,也是最后一种选择,就是当别人采取不合作态度时自己却坚守合作的方式,这种情况对个人和集体来说都不是最优策略,而且从个人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动机来看做出这种选择几乎不可能。 婚姻是重复博弈,两个参与者共同合作,付出物质与精神,相互馈赠和回报,才能取得共赢。而每个参与者除了自己采取合作付出的策略,更要鼓励和要求对方有相应的合作和付出,这才是赢得幸福婚姻的优势策略。 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每个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这就是悲剧的所在。每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因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会当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 防止公用地悲剧的办法有两种:第一是制度上的,即建立中心化的权力机构,无论这种机构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私人对公用地的拥有和处置便是在使用权力;第二便是道德约束,道德约束与非中心化的奖惩联系在一起。 股民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完全是根据他们以往的股市表现归纳出来的。而相同的股市表现,股民所采用的策略如何,则完全是不确定的,也无法预测,因而任何股民都无法肯定地预测到自己是否处于“少数”赢利者的地位。否则,一赚二平七亏损的现象也就不会出现了。 第一,从一个非线性的系统的整体来说,其变化往往是不可预测的。要采取正确的决策,必须了解其变化规律。 第二,对身处于一个混沌系统中的个体来说,在无法预测的过程中采取恰当的策略,往往可以趋吉避凶。在这样的策略中,少数派策略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 要想把哪个东西搞坏,不要骂它、不要臭它,而是让它无限制地繁殖泛滥,结果它自然就名声扫地了。 一个非线性的混沌系统,一旦超越了它的多样化临界点,就会发生爆炸性变化;而且原来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不可能自行恢复。 在问题被注意到的时候,或许已经太晚了。而起因,只是一粒小小的沙子或一根稻草。每一个相关对象的偶然性因素,都包含了对象必然发展的结果的信息。一个十分微小的诱因,在各种内外因素参与下,有时会产生极其大、极其复杂的后果。 头上掉一根头发,很正常;再掉一根,也不用担心;还掉一根,仍旧不必忧虑……长此以往,一根根头发掉下去,最后秃头出现了。哲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秃头论证”。 一群蚂蚁选择了一棵百年老树的树地安营扎寨。为建设家园,蚂蚁们辛勤工作,挪移一粒粒泥沙,又咬去一点点树皮……有一天,一阵微风吹来,百年老树轰然倒下,最终在风雨中零落成泥。生物学中,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有个名字,叫“蚂蚁效应”。 上述理论也适用于我们生活中的其他领域。一个公司的崛起,也许就是开始于一个员工敲开一扇普通的门,千万不要轻视了微小的力量,而要坚持将一丝一毫的力量积累成最后的成功! 当我们陷入一个不可能解决的逻辑困境,似乎永远也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我们往往说是遇到了“第二十二条军规”。 “第二十二条军规”设置了一个循环论证的陷阱:如果你能证明自己发疯,那就说明你没疯,你必须承担责任。士兵要跳出这个陷阱,就必须避免主动证明自己发疯,而要让别人证明他发疯。 “每天来点负能量”剑走偏锋,不仅帮助现代人道出了腹中苦水,还点出了UCC BLACK“无糖、零卡路里”的特点,可以说是巧妙的少数派策略的广告。 第一种互动方式是同时发生,比如囚徒困境故事的情节。参与者同时出招,完全不理会其他人走哪一步。但每个人都知道这个博弈游戏存在其他参与者。因此,每个人必须设想一下若是自己处在其他人的位置,会做出什么反应,从而预计自己应如何选择策略,会带来什么结果。 假如你有一个优势策略,请照办。不要担心你的对手会怎么做。假如你没有一个优势策略,但你的对手有,那么就当他一定会采用这个优势策略,相应地,你要选择你自己最好的做法。 相继出招的博弈有一个总的原则,就是每一个参与者必须预计其他参与者接下来会有什么反应,据此盘算自己的最佳招数。这种向前展望,倒后推理的方法非常重要,值得我们作为确定策略时的一个基本准则。 博弈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者的人数。参与的人越多越好,参与的人越少越糟,即便在同一个博弈里也是如此。 再如在企业竞争中,也是一样。资本、规模、品牌、人力等都处于劣势的企业,可以在某个局部领域集中自己所有的资源并加以整合,造成在细分领域的优势,从而成为竞争的赢家。 对尚未加入战团的一方来说,越是保持自己的含糊态度,保持一种对另外两方的威胁态势,其地位越重要。这需要一种置身事外的艺术。 置身事外不过是一种博弈手段,其目标是为了在冲突的最初阶段更好地保护自己,并且在将来挺身入局的时候,能够占据更为游刃有余的地位,进而更好地掌握这个局面。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利益、意愿和优势资源,要满足每个人的利益在逻辑上永远不可能,因此公正问题是无解的。绝对意义上的公正是个伪问题,任何可能的制度都是不公正的。 这个例子描述了走出囚徒困境的另一个途径:找出那个大家伙,让它遵守合作协议,并容忍其他人作弊。在许多国家内部,一个大政党和一个或多个小政党必须组成一个联合政府。大政党一般愿意扮演负责合作的一方,委曲求全,确保联盟不会瓦解;而小政党则坚持它们自己的特殊要求,选择通常偏向极端的道路。 在博弈游戏里,抢占先机、率先出手虽然可能有机会影响其他参与者的行动,却会暴露你的行动,其他参与者可以观察你的选择,同时做出自己的决定,并努力利用这一点占你的便宜。可你未必能准确推算你的对手将会采取什么行动。第二个出手可能使你处于更有利的策略地位。 跟在别人后面出手有两种办法:一是一旦看出别人的策略,你立即模仿,好比帆船比赛的情形;二是再等一等,直到这个策略被证明成功或者失败之后再说,好比电脑产业的情形。 当我们在博弈中处于不利地位时,冒更大的风险去换牌是优势策略。而当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时,采取保守策略,跟着对方出牌则是明智的。 因为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所以想要冒险获得较大收益的话,那么越早进行越好。因为你越早进行冒险,成功的话你就会越早掘到第一桶金,甚至让自己的筹码比对手遥遥领先;而失败的话也还有翻盘的机会,来得及争取。 曾经有人说,一个人起码要在感情上失恋一次,在事业上失败一次,在选择上失误一次,才能长大。 博弈分析中,只要规则是不变的,一般博弈结果就是确定的;而规则一旦改变,所有参与者的策略都要改变。在智猪博弈的模型中,“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但一个群体当中,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并不是最佳状态。因为假如“小猪”的策略总是对的话,那么“大猪”就必将越来越少了。这时,就需要改变博弈规则。 团队规模的增大,与个人绩效是负相关的。就总的生产力来讲,多个人组成的团队,其整体生产力大于一人的生产率,但团队规模越大,成员个体的生产力却越低。其原因就是当团队中的个人贡献无法衡量时,人人都想成为团体中的小猪,从而表现出强烈的投机主义倾向,积极性不同程度地下降。 最好的激励机制设计就是减量加移位的办法,奖励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针对个人(如业务按比例提成),既节约了成本(对公司而言),又消除了“搭便车”现象,能实现有效的激励。 所谓纯策略是指参与者在他策略空间中选取唯一确定的策略,是参与者一次性选取的,并且坚持选取的策略;而混合策略是指参与者在各种备选策略中采取随机方式选取的,参与者可以改变他的策略,而使之满足一定的概率。 采取混合或者随机策略,并不等同于毫无策略地“瞎出”,这里面仍然有很强的策略必要性。基本要点在于,运用偶然性,防止别人利用你的有规则行为占你的便宜。 真正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不要预先宣布任何顺序,而是随机抽取。关键一点在于可以实施惩罚的数目,完全不必接近需要激励的人群的数目。所谓杀一儆百,惩罚一千名违法者,可以对数以百万计可能违法的人群产生恐吓作用。 有很多东西根本是不可预测的,与其让主观猜测干扰我们的决策,不如采取纯粹的随机方式。然而如果我们刻意选择随机,反而有可能无法超越真实与谎言的对立,而暴露出自己的某种规律性。 博弈的特点就是相互猜测,你对对手的策略进行猜测,对手也在对你的策略进行猜测。取胜的基本思路是要考虑对手的思路,考虑对手也在猜测你,无时不在寻找你的行动规律,以便有的放矢地战胜你。 博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相互揣摩与试探的过程。在多数情况下,阻止竞争对手获得有用的信息是理性的策略。基于这一点的认识,判断双汇的反常举动,就可以知道不过是在发出干扰信息。 人们在赢利条件下通常是风险厌恶的,而在损失条件下是风险寻求的。 从因到果的向前推理过于脆弱,而从果到因的倒后推理却要靠谱得多,因为这个过程每一步不需要成功的确定性,只需要主动改变。我们可以按这个思路,延长或缩短时间,结合自身情况给自己做一个倒推。 博弈的参与人对信息的掌握通常是不对称的,如果博弈只发生一次,则无疑具有信息优势的人会获得信息租金;但如果博弈是重复进行的,则今天利用信息寻租者,必定会在寻租过程中泄露其所拥有的信息。时间久了,信息不对称程度就会减轻,这也是重复博弈能够改进资源配置状态,使人与人的关系走向公平和谐的原因。

  • 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
    好时光
    推荐

    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跟一位比自己道行深的朋友促膝长谈。他会引领你进入迷一样的未知世界,让你在好奇、探索的同时,不断增长见识。 本书作者王春永,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案例随手拈来,令人耳目一新,作者深厚的知识储备,令人赞叹不已。 跟着满腹经纶的作者,了解到生活处处有博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是成为一个社会人所应该具备的能力。

  • 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
    陆旭龙
    推荐

    冯诺依曼认为:人生是永不停息的博弈过程,博弈意味着通过选择合适策略达到合意结果。博弈智慧的运用:一是避免零和思维,实现更多的正和博弈,合作双赢。二是摆脱囚徒困境,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囚徒困境表现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人类的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因此要求我们要有合作旳思维,考虑对方的合理利益,而非个体的趋势避害。三是费边战术,用缓慢渐进的策略来达到改革社会的目的。四是承认沉默成本,避免更大的损失,其实放手也是一种智慧,既然腹水难收,那么就泰然面对。五是善用优势策略,扬长避短,实现职业生涯的进阶。

  • 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
    林子豪 Johny Sinn
    推荐

    博弈论,就是假设世界上任何人都不帮助我的情况下,我如何帮助自己,使自己得到最大收益。 生活中的绝大多数问题本质上都是博弈论的问题,擅长博弈的高手,往往也是生活中的强者。 最好是带着问题去读书,通过博弈论的分析,发现问题背后的原因,总结经验和知识,完善自己的思维框架。 为什么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会失灵? 为什么赢家通吃不理性? 为什么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社会怎么走出内卷? 为什么冒险策略要越早越好? 为什么处于领先位置时要保守? 为什么成功要趁早? 如何选择专业和职业? 如何在管理中杜绝搭便车? 为什么成功是少数派? 为什么要小心一锤子买卖? 为什么大多数炒股的人都是韭菜? 为什么创业不要涉足陌生领域? 如何让老板加薪? 项目出问题了还要继续投入吗? 为什么劣币驱逐良币? 为什么不需要友谊的合作更可靠? 为什么只有一方付出的关系不是爱情? 什么样的感情更长久? …… 这些问题,都可以从博弈论的分析中得到答案,领悟到更深层次的道理。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