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原生家庭(原书第4版)

超越原生家庭(原书第4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超越原生家庭(原书第4版)
    Ageha
    推荐

    喜欢研究荣格八维胜过MBTI的类型划分,不如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延伸。我是反对给人贴标签并且还带上鄙视链那一套的,但我很认同荣格的一些神棍思想( 很早前就怀疑过后天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为什么处于同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仍各有各的不同,或者说人性中总有一些非常“固执”的部分根本不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弗洛伊德假定一个孩子出生时像一块“白板”,而性格的养成则是在出生时开始形成。相反地,荣格在这本书里表示:性格是一个遗传因子,在童年时就已显现,它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在人生的经历。我认为这种天生与后天的因素应该各占一部分,但无疑代表一个人真正的人格类型的绝对是天生的、不会改变的那一部分,而非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人格面具”。 我不是十分认同MBTI的原因是很多人在并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做了这个测试,就存在描述人格反选对应选项的可能性,在某个时间模拟出一个人格(即人格沙箱),故不具有客观描述人格的作用。如果有人经常测出不同结果,并不是因为善变,只是因为对自己还不够了解罢了。也有人讲这是人格没有定型,但实际人本质的那一部分东西自出生就有了,所谓人格定型也就是充分认识你自己,并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完善你自己。 这本书里,荣格认为人的心理类型分类最首要的是外倾型与内倾型,对此歌德也有过类似表述:心脏扩张型与心脏收缩型。扩张和外倾型决定了思维·情感是由自我个体指向他人或外部世界的,是朝他人与外部世界做运动的,他人与外部世界具有决定性作用。而收缩和内倾型则决定自我主体的思维·情感是居于统治地位,外部世界是服务于自我的思维·情感的。同时,二者虽然有类型上的根本不同,但例如外倾型人格势必也会需求内倾上的补偿,第二功能就由此产生。内倾型人的第二功能往往是外倾的。 MBTI的类型划分往往是由第一和第二功能决定的,剩下两个功能对其没什么影响。一边读一边思考,我非常认可自己的主要功能是内倾直觉Ni,第二功能外倾情感Fe决定了我的个体情感让位于外部情感,是倾向于满足外部情感需要的,自我主体让位于客体,是共情的。Fe一般被理解为是情商,对Fi有一定的压制作用,但这几年感觉自己的Fi有盖过Fe的趋势...想做自己就会不可避免地伤害到别人。 一般INFJ默认Ti为第三功能,但我感觉自己应该是在发展Te的。很崇拜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之前一直觉得自己逻辑混乱,论文写不好吵架也吵不过别人情绪上来就语无伦次的那种()即便只是为了坚定自己的信念也必须从逻辑上达到自洽。 但问题则在于最后的劣势功能即外倾感觉Se,我会把它理解为是一种实感。曾经想过到底要如何拥有实感,我觉得对我而言是达到自我实现,得到外界对自己的认可,在与人的connect中感受到自己还活着。将理论和理想转变为现实的执行力和对应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很多人的死亡与自毁倾向正是在于这两者的不平衡。如果内心与身体的感受相差甚远,那么这具身体就会成为思想的牢笼,如此不要也罢。 从小就发现我是那种不会及时止损的人,如果一开始就没有做好干脆就会完全放弃。会觉得很痛苦,人生就像走钢丝,有一千种坠落的方法,一旦落入深渊就再也无法折返,所以只能一直告诉自己千万不要掉下去。死亡对我而言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东西,在死亡这件事上我对待别人就像对我自己一样冷漠。如果不是真的想死,人是死不了的,而真正想死的人很容易就死了。但出于很多原因,也许是责任上的,也许是一种身体本能,我不会选择主动去死,这也可以讲成:被动的人连死亡也是被动的( 人是无解的。对人类的心态总是,希望赶紧灭绝这样的事物,又总是不合时宜地在心里为他人点燃一个生日蛋糕。在这一秒写下这些的同时,我还想到很久以前写过的命题作文,摘抄笔记,和朋友来往的书信,什么长夜痛哭,厄尔多瓜别离,都是一些类似的浪费。

  • 超越原生家庭(原书第4版)
    燃烧
    推荐

    (心理类型)每本书都有不一样的感觉,每本书都有点释的段落;拿着自己的心态去读和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分析会发现,有时候了解了解未知的部分多咀嚼咀嚼。 每一天都是在调试着自己的心理,每一夜都是学着放下一些!

  • 超越原生家庭(原书第4版)
    赵祥亦
    推荐

    因为某个实物是真实存在的,而某个字词又被习惯性地用来指称这个实物,这个字词便因此具有了现实意义,相同虚幻之物的创造,本身并无命名,但随着人类普及认知,将未知虚幻,并不具备实物的可能性,以词来命名,其意义的体现,现实或虚幻,皆在人识词之意,来去了解二者,虚幻,则如似虚无缥缈的传说,其本身不具备真实性,为古传之,但随着命名,造成后来者以对词认知,思考,以想象,理解,创造出新的理论,与之现实性的不同在于其非真实,但比之现实的残酷,可以虚幻到给予人的精神带来激励,起到以幻想方式,或以他人幻想的理论,达到可解压等多种作用。

  • 超越原生家庭(原书第4版)
    暴力熊卍
    推荐

    前前后后用了一个月时间,终于读完了荣格的这本《心理类型》,没有一气呵成通读的原因是…详见后文吧。我将阅读后的思考分为三个特点、三个难点、三种解读、三点体会和一点总结,因为自身也是心理学外行,只是凭着兴趣爱好阅读并写作此书评,认识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地方,恳请朋友们批评指正。 一、三个特点 我结合书中的内容划分其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体系构建完整。荣格提纲挈领地把握住以人类原初心理为起源的类型分化过程,以此逐层分类铺开,构建庞大而又精密的研究体系。纵向到底,按照由古至今的时间轴线,涉及哲学、神学、宗教、艺术、诗歌文学、病理学等多个方面;横向到边,书中在每个人类心理活动发展的典型或特殊时期,都会对比同一时代在人类社会活动、价值追求、精神思辨中诸多能够反映荣格心理学研究论断的规律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涵盖内容丰富。本书不但骨骼脉络清晰明了,血肉也鲜活丰满。开篇由哲学中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引导出人类心理中内倾与外倾的类型特征,逐步形成唯名唯实对立统一的折中主义,也为后文荣格对意识与无意识的在矛盾中平衡共存的观点提供出处,埋下伏笔,荣格认为,人类一切矛盾分歧,不是逻辑和理智上的差异,而是心理上的差异。在研究席勒诗歌作品以及心理病理学时荣格指出,外倾产生文明,即法律、制度和道德准则,是人类生存和社会运转的基石;内倾产生文化,即艺术,是人类追寻自我终极的,被无意识指引的审美。在对太阳神酒神精神、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传记以及美学的研究中,荣格阐述了主体与客体,意识、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总之,荣格的研究范围包罗万象,涉猎之广博让人叹为观止,只要有人类活动产生的痕迹,都有他揭秘人类心理的支点。 第三个特点是逻辑分析缜密。既然心理学作为一门伴随人类进化发展而出现的学科,必然要具备严丝合缝的逻辑性,经得起他人的反驳和岁月的冲击,荣格正是此中翘楚,以本书第三章美学中的类型问题为例,他将内倾型人格对内心自我的升华定义为抽象作用,将外倾型人格对外在世界的融合定义为移情作用,前者感受到外在客体对主体构成威胁时,会用思维排除扰乱的情感,后者对客体充满情感和自信时,会产生无私忘我的社会美德,情感排除扰乱的思维,实际上是主体的退化,可以看出抽象作用和移情作用是对立的,然而这两种作用都是为了主导内倾外倾功能的正常运行,都是人类本能中的适应和防卫机制,这样看它们又是统一的。内倾型人格在去客观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对客体的思考就是对自身情感的思考,外倾型人格在去主观化的过程中,从客体获得的印象就是对自身主体的思考,它们又是相互交织可以转换的。荣格的分析条理清楚,辩证统一。 二、三个难点 荣格显然没有当做心理学科普读物来写本书,专业性太强。我一个月时间读读停停,思考琢磨,撰写笔记,经常一个章节反复思索两三遍也难求甚解。 第一个难点是概念庞杂。感觉与直觉、自身与自我、灵魂与心灵等概念,只有言简意赅的定义,我经常混淆它们之间的区别,也对荣格对它们的解释充满疑惑。 第二个难点是表述晦涩。在书中难啃的硬骨头屡见不鲜,用“饼与酒”形容极端唯实论所强调的整体与个体的共性统一;“自身的部分是经验的,其他是预设的”等等;多次引用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名言作为论断,更让人云里雾里,远不如弗洛伊德、勒庞等人的经典作品易于理解。看来《心理类型》只是心理研究体系中的总纲,想识庐山真面目,只能点滴积累和提高。 第三个难点是例证抽象。与第二点如出一辙,荣格用席勒的诗句解释情感与理性类型,用潘多拉宝石的神话故事象征意识在宗教领域由集体心理向个人心理发展等等,比起弗洛伊德取自身边事例的例举显得非常抽象,或许荣格的例证极为典型和准确,但是对于心理学普通读者而言,不如临床医生出身的弗洛伊德解释地浅显易懂。 三、三种解读 这三种分类方式是荣格在第十一章定义中的分类,与本书的脉络一致,通读全书后,看到收尾总结阶段,基本能够摸清作者的心理类型定位思路,我用我的理解作以解读。 (一)按照基本特征分类 一是思维型。如果为控制原始本能和感情,提升至抽象且安全的高度,则是内倾思维型,这种思维方式不定向于客观经验,性格固执武断,诸如与人交往等外在客体联系显得笨拙,典型代表是哲学家。如果为控制原始思维和感情,通过行动积累生活经验,则是外倾思维型,这种思维方式来源于外部视觉,容易成为具体思维的客观事实的附属物,典型代表是科学家、工程师。 二是情感型。情感型不论内倾还是外倾,都是以女性为主,区别在于,内倾者气质优雅沉静实则充满野心,甚至卑鄙残酷,表现为对丈夫、孩子的强烈控制欲望。外倾者情感服从于客观环境,并与普遍价值观保持一致,表现为门当户对的择偶标准和贤妻良母式的家庭主妇,她们对爱情的认知不源于性格匹配。 三是直觉型。内倾者用狂热的方式将自己与幻想融为一体,道德成为抑制他纯粹直觉的枷锁,他受到的压抑需要通过客体表现充分宣泄,典型代表是艺术家。外倾者具有无可比拟的鼓舞团体奋发向上或引起人们对某些新生事物激情的天赋,他使自己的主观意识生机盎然,并表现出一种强有力的形式,本身也等同于这种主观意识的体现,“不是装模作样的舞台表演,而是与生俱来的禀赋”,典型代表是希特勒。 四是感觉型。这种类型的内倾者定向于客体刺激释放出来的主观强度,他难以表达感情,在理性上也自我抑制,显得被动安静,典型代表是具有一定创作能力的艺术家。感觉类型的外倾者绝大多数是男性,他魅力四射,活泼开朗,慷慨大方,为满足环境的需要,扎根于客体的吸引力中,“为了体面而付出一些代价是值得的”,典型代表是善于交际的花花公子。 (二)按照功能特点分类 一是理性型。同样的,内倾外倾作为人格类型的起点,所有的分类都由它们两种展开。内倾者认为,“与通向客体的推理环节相比,导向主观因素的推理判断更为合理”,意味着这种类型的群体,总是与时代风尚格格不入,他认为现实生活有悖于他的原则,迫于对立和压抑,容易变成自私自卑的利己主义者。外倾者倾向于客观,依赖于客观事实,他们认可的合理性完全吻合于集体观念中流行的理性的东西,“除了被认可的东西外,其他任何东西都不合乎理性”。 二是非理性型。内倾者缺乏基本的判断力和表达能力,表现出冷漠、犹豫、困惑的性格特质。外倾者不以理性判断为基础,绝对地依赖于感性认知,他们时而表现出天真,时而冷酷粗鲁,依据客观因素变化调整。 (三)按照能量流向分类 荣格在书中将能量定义为欲力,即保证心理活动的供给能量,它的流向反映心理状态的变化。 一是内倾型。人类的意识并不能统一并平衡理性与情感的矛盾,只是通过向无意识输送能量,无意识作为容器,使其转变为意识,进入主体自身,产生思想,形成内倾类型,在这种类型中,外倾功能居于劣势,当这种功能被抑制过于强烈时,人类的意识更具集体性,展现出迫切与外在客体发生联系的无意识。 二是外倾型。这种类型把能量注入外部客体,困于其中的“无灵魂状态”,内倾功能居于劣势,当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能量退回流向内倾。如同荣格在第四章人类性格区分中的类型问题中所讲,被意识掌控的人类,因为发现自己的邪恶本能而焦虑,抗拒这种“潘多拉宝石”的诱惑,实际上是在用象征意义喻示救赎,防止能量退行被劣势功能获取,占据意识的主导权。 四、三点体会 荣格认为,只用性欲来解释心理问题是不完善的,这也是荣格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扬镳的原因所在。但是读完本书,感觉到荣格对弗洛伊德的研究核心,即人的无意识,还是客观认同的。 一是心理学研究重点是人的无意识。弗洛伊德以梦境为切入点解析人的无意识,他用还原法把无意识的产品追溯到其元素中去。而荣格擅长用类比法作以强调说明,在第一章中他比较奥利金与特土良教派后指出,无意识的幻想在与意识的平衡中要形成创造性幻想,求同存异,辩证统一。在第二章描述席勒朴素而又伤感的诗句时指出,外倾型无意识的表达受环境影响,容易“淹没于客体”,内倾型无意识对客体的反思和抽象,容易“淹没于无意识的洪流”。在后续章节中,他多次强调直觉型心理类型受到无意识的指引升华至审美,阐明无意识对人性发展的关键作用等等。 二是心理活动遵循能量守恒定律。人类的生理特性决定了心理活动需要依靠能量流动或指向来实现,能量的流动是自然规律,符合人的天性,心理学研究的终极,是将其“引导至生命最合适的方向”。 三是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良性补偿。荣格在第五章诗中的类型问题中,对比东西方思想的差异时指出,自然主义的核心是“道”和“大梵”,通过提升内在感受,加强外部约束,“寻求和解”,满足来源于内心,不会被客体影响,与客体的联系在举手投足间是无意识的“极乐”状态。他在第十章类型学总论中指出,没有什么功能会被彻底清除,只是被极大的扭曲,物极必反,心理能量要区分主次功能,适度压抑和“补偿”,防止出现功能性生理紊乱,导致迫害妄想症、歇斯底里症等精神类疾病的发生。 五、一点总结 用荣格在第十二章结语的话说,人的心理呈现出多样化、同一性、包容性的特点,“认同是一种无意识”,我们要真实客观看待他人,平等对待与自己不一致的心理类型。因为研究学者本身也代表各自类型的观点,所以在学习心理学过程中,要多种类型综合分析,不能盲目认为当前层次的理性判断就是绝对正确的。这是一本值得五星好评的心理学书籍,不过,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的版本排版、校对和印刷质量瑕疵较多。

  • 超越原生家庭(原书第4版)
    魔焰猩猩
    推荐

    看完一片茫然,仔细回忆了一下整本书,给我感觉就是抽象、晦涩、不好理解,这是继《形同陌路的时候》第二本看完不知所云的书,有负书友的推荐了[皱眉]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