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作者以心理学大神们的奇闻轶事为切入点,用最简单直接的语言和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了心理学的主要学派、发展历史和改变我们生活的重要研究。书中叙述时采用了现代视角,加入富有韵律的字句和戏谑之语,令人捧腹。能够让懂心理学的人了解心理学家背后的鲜活世界和历史细节,让不了解心理学的人爱上心理学。
斯金纳的鸽子,桑代克的猫,洛伦茨的鸭子水上漂;斯佩里的脑,哈洛的猴,巴甫洛夫小狗腮腺来一刀;你一刀,我一刀,皮亚杰的孩子自己教。托尔曼的老鼠走迷宫,苛勒的猩猩吃香蕉。华生的小孩怕白毛,弗洛伊德荣格关系糟,还有一位班杜拉,充气娃娃玩的乐陶陶。在欢笑中把心理学名家梳理一遍,真的有趣😄
太喜欢这本书的不正经写法,真的是一直看一直看的想法。让我对心理学史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虽然很多内容看完也就忘记了。但是我做了很多划线,以后需要的时候可以拿出来重新读读,了解了各位心理学大家的发迹史对心理学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学习心理学不是为了和别人不一样,而是为了和别人一样的生活。
很有趣的心理学书,用讲故事的方法把心理学讲得通俗易懂又有趣,让人有动力看下去!
艾兵浩斯说,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心理学史上有无数有趣的大神及有趣的研究。 斯金纳的鸽子,桑代克的猫,洛伦茨的鸭子水上漂;斯佩里的脑,哈洛的猴,巴甫洛夫小狗腮腺来一刀;你一刀我一刀,皮亚杰的孩子自己教。托尔曼的老鼠走迷宫,苛勒的猩猩吃香蕉。华生的小孩怕白毛,弗洛伊德荣格关系糟,还有一位班杜拉,充气娃娃玩得乐陶陶。” 心理学不是笼子里的科学,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可以对其评论一二,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知其一二而用其一二。
精神分析像侦探,人本主义像父母,行为主义像教练,认知主义像教师。精神分析认为人性本恶,人本主义认为人性本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就不把人当人。——行为主义认为人如动物,认知主义认为人脑就是计算机。
心理学大神们的那些八卦事儿~每次看专业书都要头痛肚子痛,原来我是在致敬荣格呀[偷笑][偷笑][偷笑]
时势造英雄,父母造心理学家,时代和一群变态父母共同努力,养育出一帮杰出的心理学家,最后的结论,没点儿心理创伤都别想成为心理学家。哈哈
“斯金纳的鸽子,桑代克的猫,洛伦茨的鸭子水上漂;斯佩里的脑,哈洛的猴,巴甫洛夫小狗腮腺来一刀;你一刀我一刀,皮亚杰的孩子自己教。托尔曼的老鼠走迷宫,苛勒的猩猩吃香蕉。华生的小孩怕白毛,弗洛伊德荣格关系糟,还有一位班杜拉,充气娃娃玩得乐陶陶。”
在本书中,作者以心理学大神们的奇闻轶事为切入点,用最简单直接的语言和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了心理学的主要学派、发展历史和改变我们生活的重要研究。书中叙述时采用了现代视角,加入富有韵律的字句和戏谑之语,令人捧腹。能够让懂心理学的人了解心理学家背后的鲜活世界和历史细节,让不了解心理学的人爱上心理学。
诸位心理学大师们的形象,在迟老师笔下是栩栩如生,一个个都立起来啦[哇][让我看看]
我找不出来这本书的任何价值和意义,只读了一小部分,但我觉得已经够我反胃难受三天了。这本书让我放弃了对于“存在即合理”的见解。这书不应该放在书店的架子上,应该放在超市里放卫生纸的架子上。 作者就是丫一民科,不说了,太难受…… 先去吐了。
许是自己也算个不按路数出牌的人,时不时会遇上一些“野路子”却好玩有趣之物,比如这本《爆笑吧!心理学大神来了》,这是为数不多的一气呵成却未做任何笔记的阅读,仿佛是看了心理学史上的一部封神榜,实是因为作者迟毓凯脑回路生猛,原本讲述心理学发展史和大咖代表的都是有些理论严肃的,竟让他活生生地做成了文字版的脱口秀,读着很轻松,读后又似有非有的学到了点什么,估计他这本书不是在科普知识,而是拿着所有心理学大神和云云读者众生,彻头彻尾地来了一场应用心理学的实验,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你看到的,你读到的想到的以及感受就编程入了潜意识。 按照我的习惯,我们先把这本书作为一个内容产品来解构一下。看豆瓣的评价,称其为趣味心理学是给大众普及知识,可我却偏不想把它归类到知识付费类的产品类型。它更像一书面综艺节目,段子的形式增加了用户体验,触摸到心理学的内核,如果大道合一放之万物,都不外乎讲空性讲一体两面讲分别心所生出的层层叠叠的关联,只是心理学是基于心理形成的一门科学,从哲学的角度,它从来不用辩证,因为存在即合理,哲学是指导思想是战略总纲;从科学的角度,它需要用“假设… …会… …“这样的思维模式来验证,这个过程本身是好玩的,因为某种意义上,我们很难用“存在“去证明”存在“本身,但它的有效是可以看见”存在“可以关联出多少可能的结果,科学是以战术和方法去践行“存在”与“外在显化”的关系。当我阅读全书,手不释卷地阅读每个心理学大神的一个个小故事时,即看到他们成长路程中自己内在存在“显化”与外在的结果;也看到作者在讲述他们故事时,从自己的内在心理的角度有心理学大神们发生各种有趣的化学反应,即文字中作者以自己视角和理解讲述的心理学发展史;同时我也观察到自己内在存在与文字中故事显化的阅读心理感受的丰富体验,或共鸣,或质疑,或认同,或快速翻页,这是一个对镜却不入境的过程。 心理学家的故事就是这个内容产品(图书)的用料部分,接着我们再看看作者对产品的设计和制作中运用的技巧。这是一本我读过的书里,不会让人累的作品。第一是文字直白却有趣,第二是每个大神若干段子,碎片化地串联在一起将每个心理学大神的职业生涯与成长都勾勒清晰,无浓墨,白描却很出彩;第三,学到一种新的写作方式,每个段落都自带小标题,自成一个段子,阅读时怎么都不会跑神,也可以自行选择只看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正史或村野故事,适合不同的吃瓜人;第四,作者结构能力强,逻辑清晰,将心理学大神按学术发展归纳为三大时间线,清晰看到心理学派别的发展递进,又在每一部分讲完人文故事后,又单列篇幅提纲挈领做小结;第五,在每个心理大神的篇幅中,会涉及他们的研究领域,专业定义划重点加框解释,就好像网络游戏,让人在打BOSS的过程中,又顺带补习了文化。整本书,像是讲了水浒传的108将,大神不再是学术殿堂级的庄严、遥不可及和不可挑衅,而个个都是抠鼻子吃喝拉撒睡都有嗜好的俗人,这恰恰是心理学出现并应用于生活的本真,中规中矩没有点“跳脱大脑”的人,很难有想法去研究心理的存在以及其与人的行为的关系,隐隐有点久病成医的寓意,艺术嘛,总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术不外乎也如此。学术可以严谨,但过于严肃,就变得矫情乏味了,创造力本身是人天然自性,源源不断。 最后举个例子,来说说这个内容产品赋予的用户体验。客观请看,上个案例,比如讲述荣格时,有个段子小标题叫“情人上电影”,说的是2011年的电影《危险方法》专门讲了荣格的这件趣事,他写到:“1904年,他在布勒霍尔兹利精神病院接的一个女病人就爱上了他,然后他也爱上了她。后来,他想分手她不干,就找弗洛伊德帮忙,然后他俩一起骂她,最后她也变成了心理学家… …“ 读到这儿,早已顾不得淑女仪态,张嘴大笑,唯独庆幸的是,没一边吃饭一边读书,估计俨然得扣上一个”糟蹋粮食“的帽子,或者背负”女人吃饭仪态要优雅“的道德标签。真敢写,简单的一个段子,叙事精炼,冲突分明,最后还有人生高度,生命曾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事业,两者抛掉后即得升华。作者可谓逻辑了得,行文却将艺术通俗到了大俗中一点雅的地步,放到以图文、音影、映画的内容产业,已经极具商业化的群众市场基础。再深究内容关联,人类的演化进步不往往于此嘛,很多人学本领,原本想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走着走着,就发现自己进入另一个弯道,顿时释然,所学知识和工具内化于心,自成门派,反而成就了自己。某种意义上,也点题,人生在世,着眼心理二字,与顺境逆境,拿起放不下的,都是自己心某时某刻的理由念想,而纵观生命,本来无一物,又何来固定不变的那个“我”呢?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也是帮助人类更加了解自己的一个工具,如此戏谑地调侃心理学大神,也足见作者的睿智,凡是度化我们从此岸到达彼岸的,登陆之后都要舍去。《金刚经》云: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开篇就说了,这是个“野路子”的玩意儿,各位看客,如觉得野路子生猛,就别浪费时间开卷,但愿意啃个螃蟹,这本书还是可以赏玩,带着笑意,某些东西会自然写进你的潜意识中,我以为,开卷总是有益。
是简单有趣的心理学故事还好,但是是关于心理学家的故事,和《哲学家们都干些什么》很像,但是除了弗洛伊德、荣格都不熟,心理学都不怎么清楚也不太想知道心理学家的生平事迹
除夕夜,电视放着春晚,我抽空把这本书都完了,不亦快哉! “认识你自己”,是我们身为人类长期以来一直在探索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心理学,是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距离答案最近的途径。 我们仍然不知道思维形成的具体机制,还是不能说清楚“我是谁”,不知其所以然。但通过心理学的不断深入研究,慢慢地似乎在一定程度上也知其然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