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与蒲公英

兰花与蒲公英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兰花与蒲公英
    恰恰
    推荐

    书中分析了人的行为以及人的性格和情感 人类的精神源自一种兼备生理和心理功能的遗传性物质。它的发展受社会影响的制约。一方面,自身机体的各种需求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要求也必须得到满足。

  • 兰花与蒲公英
    yolanda
    推荐

    这是一本给我们的教育起到点悟的一本关于人性的书。 一本好书最大的特点,不在于你能获得更多知识,也许一个到两个触动点就够了。 本书强调了不能进行权威式教育,提出”社会感“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性,很后悔没有早早阅读这些书籍,虽然我家孩子已达18岁,但我相信任何时候都不晚。 恭喜那些早日读到此书的人,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读到此书,对个人及孩子的性格发现不再定性及固化思维去处理。 根据此书的个人认为的收获点,写了两个读书笔记,发布于个人生活公众号”那一亩地“

  • 兰花与蒲公英
    推荐

    人性本身就是一门无法教授或传授的科学。对我们所有人而言,理解人性似乎都是必要的,而且研究其中的科学原理,是人类最重要的一项精神活动。 而我们只有了解一个人毕生的行为模式,并且对其经历进行仔细的研究之后,我们才能带着谨慎之心,去深入观察他全部行为之间的联系,并且指出他错误的起点。 在我们的文化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倾向,它使得人类将自身分隔为不同民族、不同宗派和不同阶层,种种冲突是这种倾向导致的唯一结果。 并不是客观经历本身让我们的发展偏离了正道,而是我们对客观经历的态度与评判,以及评判和衡量客观经历的方式让我们的发展方向出现偏离。 “造就我们的并非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对经历所发生的解释。” 我真是越来越喜欢阿德勒了。

  • 兰花与蒲公英
    攻玉
    推荐

    看这本书的时候,自己也是非常用心。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可能是一本比较好的书,但是对于普通么读者,不能否定这本书所说的对于一个人内心本有的人性。我们更重要的通过这本书,认识一个道理或者一种现象,来反思或者有所改变。如果只是单纯的理论传输,我感觉不应该是这样。当然对于普及的理论知识,比如心理学方面的点,我还是感觉有了认识。

  • 兰花与蒲公英
    小瘦
    推荐

    看一会,听一会,结束了这本书。阿德勒老人家把性格,情绪拆开之后,发现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带有其中一部分。人性是复杂的,当了解了自己的个性,情绪,那么就可以有一个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不敢拿自己从这本书里知道的一些名词去评价别人,但是可以自勉。

  • 兰花与蒲公英
    阿白
    推荐

    阿德勒心理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其基石在于“社会感”,即“是否有利于社会,产生社会价值”是唯一准则,是衡量“抱负”与“虚荣”等区别的唯一依据,凡是不符合该价值观念的特征都被冠以各种负面描述。在推演的时候喜欢置于极端情况来体现性格和行为发展的路径。 这种社会价值和从里及表、内外结合的推演方式是正确的方向,在那个时代应该具有先进性。但我不认同这种单一的价值观、粗暴的分类法和充满臆测的推论方式。我想作者最终应该也没有解决患者的问题(文中并未指出改善途径),这是因为他分析的时候就过于简单粗暴。 读起来很晦涩,似乎有收获又不能说有明确的收获。

  • 兰花与蒲公英
    高榕
    推荐

    没读过阿德勒的书,但是他的名声早就如雷贯耳。本书看完非常失望,可能是我对本书的期待太高了。本书题目起得非常大,但是只讲了两个内容,就是行为研究和性格研究。 行为研究的部分,讲了人的社会性,儿童成长环境对心理的影响,人的自卑感和社会感怎么影响他的行为。但是每一个小节都非常浅,就两三页下一个定论,完全没有实验论证,文献引用等支撑,只是一个干巴巴的结论摆在面前。读之无味。 性格研究部分,讲了攻击性性格,非攻击性性格,分离性情感,联结性情感的特点。同样,也是两三页一个结论。什么是愤怒,什么是快乐,定义展开就没了。没有什么指导意义。 不推荐看这种太浅薄的纯科普读物。

  • 兰花与蒲公英
    君莫笑ヾ
    推荐

    分享一些核心观点 性格研究: 性格的本质与起源: 我们已经说明个体的生活方式、举止、行为、世界观均与其目标紧密相关。假如一个人心中没有某种明确的目标,那么他就既无法思考,也无法行动。这一目标早就潜藏于儿童心灵的最深处,并且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引导着他们的精神发展。这种目标既给儿童的人生赋予了模式和特性,也是以下事实得以成立的原因:每个人都是一个特殊而独立的整体,不同于所有人,因为他的所有行为和他在生活中所有的表达,都指向一个共同而独特的目标。倘若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一旦了解一个人的目标和行为模式,无论他正在做什么,我们总是能看清他的本质。 社会感对性格发展的重要性: 我们只有把社会感作为标准,并以此来衡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才能评判一个人。之所以必须坚持这一立场,是因为人类社会当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维护这个社会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或多或少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对他人负担着怎样的责任。我们都身处人类社会当中,并且受社会生活规律所支配。这一点决定了我们需要某种已知的标准来评判我们的同伴。衡量人类价值的唯一普适标准是人的社会感。我们无法否定自身精神对这种社会感的依赖性。没有哪个人,能够真正切断自身的社会感。没有任何一种理由,可以让我们完全逃避自身对他人应负的责任。社会感不断地在发出警示,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社会感会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但我们的确可以说,要想扭曲或者抛弃这种社会感,需要我们动用一定程度的权力。而且,社会感的普遍必要性也不会允许任何一个人在没有社会感为其给出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开始行动。每个行动和思想之所以都需要正当理由,是源于一种无意识的社会统一感。最起码它决定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必须经常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情合理的理由。由此,我们便产生了生活、思想和行动的特殊本领。这些本领使我们与社会感融洽相处,或者至少可以用表面上的社会关联性来迷惑自己。简而言之,这些解释都表明,的确存在一种海市蜃楼般的社会感,它如一层面纱遮掩了我们的某些性格倾向。只要发现这些性格倾向,就会让我们对一种行为或者一个人做出准确的评价。但社会感伴有欺骗性,这使得判断社会感这件事更难了。不过也正是这种困难,使得理解人性上升到了一种科学研究的高度。 一个人的一言一行,特别是其对他人的看法、和他人握手时的礼仪、谈吐气质等外在表现,都能体现其社会感的强弱。借助这种方式,他的整个人格得以展现,并让人印象深刻。我们往往只需依靠直觉,就能对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做出判断。偶尔,我们也会无意识地从一个人的行为中寻找具有深刻意义的结论,从而改变我们的观点。所以,在以上的所有讨论中,我们只是将人类的本能放到意识层面进行思考,从而让我们能够对其加以验证和判断,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犯下严重的错误。正是从无意识层面转换到意识层面思考问题,我们才可以避免偏见。(倘若我们允许自己在无意识领域里进行判断,这种偏见就会活跃起来,因为在无意识领域,我们既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也没有机会去做出修正。) 再次强调一下,只有在了解一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环境之后,我们才能对他的性格做出判断。假如我们脱离个体的整体生活,只是根据他的某个单一表现对其进行评判,比如只考虑他的身体状况、所处的环境或所接受的教育,我们就不可避免地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个观点非常重要,因为它大大减轻了人类的负担。更好地了解我们自身,再加上我们的生存技巧,必然会让我们形成一种更适合自身需求的行为模式。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就有可能影响他人,尤其是儿童,使他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样,我们就可以防止儿童因不好的经历而承受不可挽回的后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个体将不会因为出生在不幸的家庭,或因为某些遗传性的缺陷,而注定只能接受不幸的命运。只要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文明就会朝前迈出一大步。新的一代人,将会勇敢地成长,并且认识到,他们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要点: 对人性的理解永远不能通过考察孤立的现象来完成,毕竟这些现象已经从个体的整个心理环境和关系中分离出来。理解人性至关重要的是,比较两种彼此独立、时间跨度尽可能大的现象,并且在统一的行为模式中将它们联系起来。这种特殊的方法经证明是非常有用的。它让我们能够收集大量的印象,并通过系统的整理,将它们总结成一种对性格的准确判断。倘若判断时将孤立的现象作为依据,那么我们就会让自己陷入一种困境。 对我们的公共生活来说,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根本原则就是:个体的性格,绝不是我们进行道德评判的基础,而是这个人对其所处环境的态度,是衡量他与其所处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指标。 人类的两种普遍现象。第一种是人与人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感,这种社会感正是我们文明的一切伟大成就的基础。社会感是我们可以用来有效衡量精神生活的唯一标准,它让我们能够判断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承担社会责任。当我们明白了一个人对社会持何种态度,明白了一个人以何种方式表达与他人的友谊,明白了一个人如何使他的生活过得有意义且充满活力时,我们就会对人类的心灵形成全面的了解。然后,我们发现了评判性格的另一个标准:获得个人权力与优势地位的种种性格倾向与追求,对社会感的培养最为不利。掌握了这两点,我们就能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由人的社会感决定,又受人对权力追逐的约束,这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相互对立。这是一场动态的博弈,是由几股力量形成的平行四边形,而这些力量的外在表现,就是我们所说的性格。 虚荣心和野心: 然而,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风气下,让自己完全摆脱虚荣心是绝无可能的。认识到这一事实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带着这种认识,我们就会触碰到我们文明的一处痛点,它是导致许多人一直不幸的罪魁祸首。这些人都是无法好好与他人相处、无力调整自身来适应生活的可怜之人,因为他们的全部目标就是证明自己看起来比实际上强。这也难怪他们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因为他们只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名声。在人类经历过的那些最复杂的情境中,我们会发现真正的问题在于有人总是没法做到满足自身的虚荣心。就我们而言,在试图理解一种复杂的人格时,关键的技巧在于确定虚荣心的程度、活动方向以及满足虚荣心所使用的手段。这样一种理解,往往会揭示虚荣心对社会感的伤害有多大。无法想象虚荣心可以与对同伴的情感共存。这两种性格特征,永远都不可能结合起来,因为爱慕虚荣的人不会允许自己服从于社会的各种原则。 虚荣心,也决定着爱慕虚荣之人的命运。 有一种动机存在于所有爱慕虚荣者的身上,那就是他们通常都为自己设定了一个一生都无法达成的目标。他们的目标,就是比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厉害,这也是他们的无力感造成的结果。 嫉妒: 总而言之,我想说的是,在对嫉妒进行考察时,我们务必结合当下的社会背景,并且与整个社会的普遍精神状态相结合。一旦个体或者群体的行动受到过多的限制,那么人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嫉妒这一心理,这一点我们得承认。但是,当嫉妒以那些我们最讨厌且不赞同的方式出现时,我们就真的不知道该以何种方法才能消除这种嫉妒心以及它所引发的仇恨了。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人应当清楚,那就是不要去考验自己是否有嫉妒的倾向,也不要去主动激起这一心理。我们应该保持足够的理智,不让任何意料中的嫉妒发展得过于强烈。这种做法或许不会完全消除嫉妒,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有一个最低要求:我们不应该在同伴面前炫耀一丝哪怕只是暂时性的优越感。因为这种无意义的炫耀,也许会在无意间伤害到他人。 非攻击型性格: 要想消除人类的恐惧感,只有通过将一个人与整个人类社会联系起来才能实现。只有认识到自己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分子,才能不带焦虑地生活。 倘若我们对人性有了更加充分的理解,并且能够洞悉那些会导致这种悲剧性后果的潜在因素,那么我们也许早就可以避免人们犯各种错误了。抨击人类社会那些逻辑规律与内在规律毫无意义。由于时间跨度过大,以及种种复杂状况引发的结果,我们很难准确地找出罪恶与报应之间的直接联系,更难从中得出具有启发性的结论。只有了解一个人毕生的行为模式,并且对其经历进行仔细的研究之后,我们才能带着谨慎之心,去深入观察他全部行为之间的联系,并且指出他错误的起点。

  • 兰花与蒲公英
    🍎
    推荐

    这本书利用空间时间看的从去年月底到今年月初。不容易呀。阿德勒的书我看了有些了感觉还是很棒的

  • 兰花与蒲公英
    Amy(亦清)
    推荐

    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取决于我们对他人的了解程度,理解他人是社会关系的基础能够在短时间内洞悉内心。 人类的精神源自一种兼备生理和心理功能的遗传性物质。它的发展受社会影响的制约。一方面,自身机体的各种需求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要求也必须得到满足。这是精神的发展背景,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成长和发展的。 成功的人都是本事比脾气大,易怒之人都是脾气比本事大。

  • 兰花与蒲公英
    董嫣🍃
    推荐

    电子书没有纸书看得进去,这本书讲的也挺不错,成年人的生活习惯、行为、想法都与小时候的环境、人、事、物脱离不了关系,在小的时候就需要好好的培养。大部分没有仔细认真的听,所以总结也就这样草草了事吧[emm]

  • 兰花与蒲公英
    孙晓华
    推荐

    放下书卷,第一感觉,必须重读。 也必须重读,因为在快节奏的不求甚解的速览,书中层面的表述,至多是夏日几滴急雨飘过,之于体验本书,简直是亵渎。 我们暂且不提在书中学到的分析和解读他人,只是自身的量体裁衣,也是我们曾经的心里和行为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我们也无需太过于无地自容,阿德勒同样告诉我们,正视昨天、今天的心里过程,就已经是人性的进步。当然,这种自检式心里与作者原意应是大相径庭。 (1)教育制度心里教育的短板。 (2)漠视对孩子们成长的尊重。 国人素质是国家教育战略布局问题。 我们可以不赞同或是反对作者某些观点,比如关于母亲教育孩子近乎绝对化提出,这应该是文化差异和认知的可能。

  • 兰花与蒲公英
    Emma
    推荐

    有幸阅读此书,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经典名句: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在老式的那种学校当中,我们学会了衡量人的标准,学会了衡量成功的标准,而我们没有学会的,就是如何改正我们的观念,这样的后果是我们把这种缺陷带到了生活中,并且在它的影响下费力地生活至今。比如旧式观念勤劳致富,农民难道不勤劳么?但最终致富了么? 理解人性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们忽视。现如今成功的标准太单一化,这是一个人人祈求暴富、人人996工作的时代,我们被当作机器一样去遵守生活的规则。对机器而言,这些规则通常都是合理的,但是对我们来说,这么多规则最终将会导致分离、孤独,以及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精神疾病甚至是死亡。 2021年剩下一个月就结束,调整好自己的生活、去付出、去给予,勇敢向前走[加油][加油][加油]

  • 兰花与蒲公英
    汤磊
    推荐

    我身边有些朋友,他们接触心理学,并用心理学为他们不幸的人生寻找注脚,甚至会基于一些碎片化、鸡汤化的心理学知识,快速地对号入座,给自己贴上一些标签,然后心安理得地逃避,抱怨他人,抱怨过去,找到问题却不解决问题,让生活止步不前。

  • 兰花与蒲公英
    洛洛
    推荐

    人性这东西,太复杂。看一看,读一读,多了解自己和他人多一点也是好的。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